历时8年,RCEP终于签下!国产“抗衰丸”笑了
11月15日,历经8年谈判的RCEP,也就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终于签订。资料显示,这一协定覆盖人口22亿,区域内贸易额达10.4万亿美元,GDP总额达25.6万亿美元,均占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在今年"内循环为主,双循环共促"的新模式下,这样一个“巨型经济圈”组成,或许将成为许多国产品牌开拓国外市场的契机。有专家认为,协定签署之后可能会有95%的税目产品被纳入零关税,企业加入国际分工的成本有望降低。
以维生素B3行业为例,日本如果现在生产的维B3原料向中国出口,泰国从中国进口维B3衍生物,都需要交关税。签署协议后,未来这些都将免税。而且出口到泰国的产品,又可能通过LAZADA等电商到东南亚其他国家,区域价值链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国产品牌从“引进”到“出海”,零关税有大用
维B3衍生物并不算是土生土长的国产技术。1931年,生物学家Otto Warburg发现了这种物质,但之后的研究并未将其与“老化”联系起来。直到前两年,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和哈佛才陆续发现,这种物质除了是能量代谢作用的载体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干预老化进程。
此后,日本企业新兴和通过“发酵法”完成了这种物质的规模化生产,不过成本“天价”,让人望而却步,未能完成市场早期教育。同一时间看准这一市场的国产生物技术基因港,在和M国实验室沟通后,也紧随其后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更为重要的是,其所使用的生物酶法技术,生产成本不到前者的5%。从引入技术到自主研产,如今基因港市场占有率已在50%以上,可以说是“弯道超车”。与此同时,国牌不仅在国内站稳脚跟还将拓展海外版图。比如今年9月,东南亚巨头Lazada就表示已经引入国产维B3衍生物产品,进一步丰富当地健康板块。
不过,国牌试水海外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虽然日韩市场由于日版1克2万余元的售价,至今处于“高处不胜寒”状态,东南亚数亿人口的边缘市场几乎还是空白,二者都有需求。但受物流以及高昂关税影响,利润不足本土市场的10%。
业内人士分析,区域价值链的重组和重塑以及“零关税”的执行,将会为维B3在内的国产健康消费品牌创造条件。在技术合作、产能分配、品牌塑造以及渠道扩张等多方面影响着国际市场格局。
双循环下,“智造”进一步取代“制造”
从年初至今,“双循环”模式已经展现出良好的适用性。
在“内循环”上,内需扩大、境外消费回流成为国产品牌兴起的机遇。以健康消费领域为例,数据显示,今年双11大健康板块同比增长达7倍,营养品类成交额不到两小时就超过去年全天,主打延缓机能老化物质的基因港,也在店铺、单品成交榜中获得双料第一,而且这还不是个例。
而RCEP或许能给“双循环”格局中的“外循环”,提供一个有效的机制性合作平台,以逐渐消解海外市场的障碍和壁垒,让资本、人才、技术、资源等,在大市场中可以得到更加高效的分配。
这种趋势并不是“新玩意”,在维B3领域,国际市场流通早已成为国牌“智造”取代“制造”的源动力之一。
以往由于缺乏关键生产技术,国内很多有底蕴的工厂沦为了国际大牌的代工厂。使着相同的机器、做着相同的工作,九成以上的利润却被并非己有。直达2018年,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基因港创始人王骏携生物酶法来到宁波开办工厂,本土技术才算立住阵脚。
今年8月,这座"莱孚斯本"工厂宣布投产。其年产能达200吨,占全球总供给的7成以上,而同期类似工厂产量多在5~10吨之间。不过即使产能已有较大进步,能满足60万市场需求已经是理想状态。如何进一步提升从产能,对谋求出海的国牌而言也是挑战。
能否立足,还得看早期市场教育
据预测,在"十四五"期间全国老人数量将增加五千万,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而文件中的“实施”两个字,意味着延迟退休(渐进式)可能就要从研究层面变成现实。高净值人群对“青春不老”的需求,让包括维B3在内的抵御老化物质具备了市场前提。
随着RCEP的签署,这一市场前提也正在外延到东南亚、日韩等地。事实上,早在今年年初,维B3领域就已经涌入20多家上市公司,和不计其数的中小玩家。据市场研究机构P&S Intelligence资料,预计到2025年,相关市场的规模可能会达到4320亿美元。
不过,国牌要想在这些市场盘里站住脚跟,光靠关税减免可能是不够的。东南亚人均消费水准并不高,对这一物质有所了解的更是少之又少,要想完成早期市场教育,可能要投入大量时间、成本,这对实力较弱的部分国牌来说有一定难度。
与此同时,本土市场的一些不利因素也需要慎重对待,比如部分边缘玩家玩文字游戏、制假售假,一度让消费者反映“狗都不吃”,这些乱象在出海过程中应及翦除。
历时8年,经过31轮正式谈判,RCEP成功签署背后是22亿人对共同发展的愿望。这个占了近三分之一GDP总量的自贸区协定,也让各行各业翘首以盼。
在不久的将来,相信更多国牌同样能够排除万难,创下更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