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为什么一直拿不到诺贝尔文学奖?
既然是评委评奖,那就有标准,既然有标准,就有审美偏好。
诺贝尔文学奖偏爱那些描写某个民族苦难,反映某个民族的历史进程,使用某种民族语言,挖掘本民族特色叙事,对人类语言拓展有贡献。等等。
这一点从历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也能窥见一二。
彼得 · 汉德克(Peter Handke,1942~),奥地利文学家,《卡斯帕》、《骂观众》。
201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为:“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延和特性。
奥尔加 · 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1962~ )波兰小说家。代表作《航班》、《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对于叙事的想象充满百科全书式的热情,象征着一种跨界的生活形式。
石黑一雄(1954~ ),日裔英国文学家,代表作:《群山淡景》、《浮世画家》和《长日将尽》。
201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在伟大情感的小说世界中,找到现实世界与虚幻深渊的连结”。
鲍勃 · 迪伦(Bob Dylan,1941~),美国文学家。代表作:《答案在风中飘》、《像一块滚石》、《时光慢慢流逝》
201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阿列克西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1948~ ),白俄罗斯作家。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代表著作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锌皮娃娃兵》等。
20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令人敬佩。”
莫言(1955~ ),中国作家,代表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蛙》、《生死疲劳》
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可以理解为诺贝尔文学奖偏爱宏大叙事,偏爱在文学中看到更广义上的人类,更为普世通行的人类经验和情感。
个人觉得村上春树的作品,还是喜欢从个人经验出发,以个人经验观照世界,在他的小说里,个人很重要,甚至比群体重要。
因为太热爱表达,或者说反复表达某一类人群的个人经验,让村上的作品有时候读起来有相同的体验。
后期作品,因为追寻虚幻与现实两个世界的融合,且偏重个人体验,或多或少流于晦涩。
而且村上春树虽然用日语写作,但他创作中的语言思维是英语式的,甚至是美国式的。
因此他的小说得以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流行。
而想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这类“很日式”的作家,书写的是真正的日本式的故事。
其他国家的作家,甚至无法模仿。
例如马尔克斯在读完《睡美人》之后,也坚持认为,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审美,也只有日本人能写的出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喜欢这一类民族特色明显的作家。
我们熟悉的莫言先生也说过,他很早就发现,自己的创作难逃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窠臼,他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开始挖掘中国式的叙事,将民族史诗,民族传说和魔幻现实主义结合。
其中《生死疲劳》就是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和魔幻现实主义结合来讲述土改的故事,取得不俗的效果,传统中又带着创新,而且很民族。
这一点,村上春树可能并不符合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和意趣。
但村上先生自己并不在意。
他为自己而写作。
创造出令无数人共鸣的个人经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这何尝不是一个作家最好的归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