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谈
中国人喜欢把“寺庙”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二者有很大的区别,作为炎黄子孙,一定要把“寺”“庙”分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庙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寺庙都是祭祀的场所,佛教在中国大约流传了2100年,基本上每个村庄,都有大大小小的寺庙,有一些还成为了国家保护的重点文物,每到过年初一的早晨,村民都要去往寺庙举行祭祀活动,但很多人就是搞不懂寺跟庙具体有什么区别,不都是祭祀人的场所吗?我们的印象当中,好像是要比庙大很多,闻名天下的就有白马寺、少林寺、寒山寺、灵隐寺、金山寺等等,不过著名的庙也有城隍庙、夫子庙、孔庙、文庙等等所以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别,并不能混为一谈寺的由来“寺”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小时候我们唱过的儿歌:“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个小和尚…”这个说法本来就是错误的,因为和尚并不是居住在庙中,而是居住在寺里说起寺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影视剧当中的大理寺吧!其实大理寺是并不是如今的寺庙!它是一个行事机构,所以有人犯了法,常常会听到皇帝说等候大理寺发落在佛教还没有传入我国时,寺已经存在了,起初它是指朝廷里面的一个机构,是政府官员们办公的一个地方,在电视剧《包青天》里,许多案件就会交给大理寺办理,在今天相当于一个司法机构,是一个政府的审判机构,管理人员称之为大理寺卿,到了唐代佛教非常盛行,以“寺”作为官方机构的场所,就慢慢变少了“寺”在古时候其实为“侍”,《经典释文》就提到过:“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所以宫廷中的侍卫官暑,就称作了“寺”,当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犯人要交给大理寺处理时,是否让你感到一头雾水啊?难道要让和尚来审判吗?其实这就是一个误解!一直到了东汉时期,寺才成为了佛门中人的场所,传闻在永平年间,天竺僧人用白马驮着40多卷经书来到了中土,汉明帝为他们建造了非常雄伟的房舍,用来普度众生、弘扬佛法,因为是用白马驮着经书来的,于是取名为白马寺,后来只要是佛教建造用来传经的场所,都称之为了“寺”“寺”基本上可以定义为传道、修行、弘扬佛法的建筑,梵文中是这样解释的,寺就是僧徒生活、居住和修行的地方,说的通俗一点,有和尚或者僧人长期在这里生活修行,而且供奉着许多佛像,才能称之为寺院普通人也可以到寺院里面祈福祭拜,听僧人们弘扬佛法,有的寺院甚至还可以去做俗家弟子何为“庙”寺庙是经常一起出现的,大家常常混为一谈,不过寺院很多人都知道那是佛家居住和传道的场所,那么庙又是什么呢?这就把许多人难住了,好像“庙”并没有“寺”多见虽然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刚开始是作为政府机构办公的场所,但是庙的历史更加久远,影视剧当中还经常出现城隍庙、土地庙、孔庙、文庙等等除了寺院,人们也会到庙中祭拜,但是里面供奉的神像跟寺院有一定的区别了,去过的人都会发现,大一点的寺院里,供奉了许许多多的神像,但是大多数庙里供奉的,就比较单一比如你去到土地庙、城隍庙,我们就知道是去祭拜土地或者城隍的,关帝庙供奉的又只是关公关羽。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庙要比寺小很多,基本上供奉的都是特定的一位神灵起初古人就是把庙作为一种祭祀和供奉祖宗的场所,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老百姓也会给他建庙,因此来祭拜和怀念,孔庙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地位显赫的人也可以自己建家庙,皇帝的祖庙就是太庙庙通常就是祭祀“鬼神”供奉圣贤的场所,所以跟寺院形成了一定的区别,因为寺里面的都是佛教中门,但是庙里供奉的,不一定跟佛教有关,所以和尚都是居住在寺院中,看完这一切,你明白了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常说,但又很容易混淆的问题。在我国,寺庙二字经常连在一起,混搭混用。在农村,一些妇女往往把初一、十五,到附近寺院烧香拜佛,说是到庙里上香。其实,寺和庙区别还是很大的,二者还真不是一回亊。我不想说寺庙的形成历史,文章冗长,读者会失去阅读耐心。我只想从大众直观的易接受理解的角度,谈寺和庙及二者的区别。先说庙。庙,妙的谐音,中国有很多庙。例如各地的城隍庙、孔庙、关帝庙以及太庙……等等。庙虽然很多,但庙里面供奉的都是特定的神灵祖先,先圣贤达。换句话说,不管是三皇五帝,还是城隍爷、孔圣人,以及赵公明、关羽、岳飞等等,要么是神灵,要么是过往圣贤,对社会贡献大的人,后世高山仰止,感恩缅怀,修庙祭祀,享受四时香火,铭记他们的无量功德。再说寺。寺,寸土之地也。《说文解字》中对寺的解释是,“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意即官员办公的场所。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以下的最高办公机构称“寺”。例如大理寺、鸿胪寺等。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鸿胪寺则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西安南门的仿古入城迎宾礼中,就有大唐鸿胪寺卿率官员迎接贵宾入城的画面。电视剧《庆余年》中主人公范闲也曾在鸿胪寺任职,安排接待相关皇亲贵胄。唐代以后,“寺”这一组织机构,逐步被其他名称取代。可见,“寺”的起源,远比寺院要早。唐朝时,为宏扬佛法,在鸿胪寺旁修了白马寺,专供外国人传教宏法,寺院作为宗教场所逐渐形成。在西安,有佛教的大慈恩寺、兴善寺、兴教寺、荐福寺、广仁寺(藏传佛教)等寺院。有伊斯兰教的大小清真寺。有道教的万寿八仙宫、楼观台。有基督教、天主教的多座教堂。可见,不管是佛教、伊斯兰教的“寺”,还是道教的“宫”“观”,以及基督教、天主教的“堂”,都是宗教活动场所。综上,现代社会的寺院,是宗教活动场所,是宗教神职人员修道修行,传经颂道的地方。各教派按照各自的教义,坚持“四自”,传教宏法,利国利民,度人度己,引导宗教群众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服务社会。平阳狐狸,回答问题。寺庙多指佛教建筑,不过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而“寺庙”二字早见于西周金文,可见寺庙并非为佛教所专造,而是另有其意。寺者,寸土也,国之法度,引申为国家衙门或办公场所,如古代官署之鸿胪寺、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等,而佛寺的起源便与鸿胪寺息息相关。在古代中国,鸿胪寺的一项职责便是负责外事接待,相当于如今的外交部和国家招待所。佛教僧人到了汉朝,受到汉明帝的礼遇,以客礼相待,将其安置在鸿胪寺中。再次强调,这里的鸿胪寺并非一所寺院,而是当时中国之外事机构。(白马寺)佛教僧众来中国传法讲经并非一朝一夕或者十天半月,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这些僧人长期居住在鸿胪寺中就不合适了,于是朝廷另建馆舍,供其居住。这些用来供奉佛祖的场所,故称为佛寺。朝廷办事机构之“寺”者,便引申为供奉佛祖的场所,即佛寺。若论中国名寺,少林寺地位尊崇,名声最响。但纵观中国二千年佛教史,洛阳白马寺似乎更有底蕴。当时佛教僧人自印度经古丝绸之路传入东汉之中国,到了首都洛阳,后兴建供奉佛祖之场所,这也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寺院,称中国第一古刹。史料所载,佛教僧众自河西走廊“白马驮经来中国”,故称“白马寺”,这估计也是《西游记》中唐僧取经必骑白马之缘故。佛教传入中国后,在白马寺生根发芽,后又经中国传至越南,朝鲜,日本及世界其他地方。所以白马寺也被很多佛教信徒称为“释源”(释教发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为佛教的重要朝圣地之一。2000 年来,白马寺或废货建,历经无数风雨。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日本出资修缮白马寺,后印度,缅甸,泰国又相继出资,在白马寺周围修建各国风格的佛殿。于是白马寺便成为拥有中印缅泰各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有“天下第一寺”之称。(庙之古字)我们再来说“庙”。在古汉字中,带广字旁的多与房屋有关,如府、庭、庄等,庙也是如此。在庙之古字中,广字旁下为朝廷之朝字,这是因为“庙”的本意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称宗庙或祖庙,表示这里祭祀的人如同国家朝廷一样应受到尊重和礼遇,这也是中华远古文化祖先崇拜的表现之一。所以,庙后来又引申为朝堂之意。北宋大文豪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就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这个道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祀祖宗先人的宗庙和祖庙,逐渐与祭祀其他神祇和鬼神的神社为一谈,比如土地庙,城隍庙,山神庙等。后来又多于“寺”连用,指代佛教建筑。我们虽多把寺庙联用,但寺与庙却有本质区别,寺供奉佛祖,庙祭祀鬼神。即便如今,各名山大川供奉佛祖诸菩萨的场所都称寺,没有一个称庙的,如少林寺,灵隐寺,南华寺,金山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