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古风》——畫卷史考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历代王朝供养京师、经略军事、调剂物资、制衡社会的重要手段,在华夏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京杭大运河最早于公元前486年,由春秋末期的吴国君主夫差始凿,后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无论是早期的隋唐大运河,还是元代以后的京杭大运河,其终点就在北京。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利用3年时间,组织文史专家和山水画家,以大运河北京段(通惠河)丰富的历史文化风貌为主题,选取京西、白浮泉至张家湾的8个主要景观,创作了一批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尺幅巨大的山水画作。
《大都古风》是著名山水画家于永茂先生与文史专家提供的文字史料和研讨协商,历时两个月的研讨史料构思,沿运河古道实地勘察和文史专家论证定稿。再经四个多月闭关似的潜心创作完成。前后近六个月的时间创作再现了元大都积水潭漕运的繁华景象。
读《大都古风》史诗般的畫卷,对画面场景船舶人物,建筑场面故事盛况倍感震撼。查考典籍史料,对畫卷的出处地什刹海地区历史中的重要变迁有了清晰的认知。
元代为了加强大都的漕运,由郭守敬设计开凿,引白浮泉水系,后经颐和园过高梁河,入积水潭。从元代起,由暹罗、缅甸进贡的大象,就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使用,在夏伏之季,驯养员会带领大象到积水潭洗象浴马。为了漕运元政府打造了8000多艘槽船,每天万宁桥下百柯穿梭,通过漕运,促进南北货物流通。繁荣了大都城的经济。来自全国的物资商货集散于积水潭码头,使得其东北岸边的烟袋斜街和钟鼓楼一带成为大都城中最为繁华的闹市。除了商贾云集,海子的水色湖光也汇聚了四方文人骚客,沿岸的歌台酒榭中吟风弄月。盛况空前的积水潭充分显示了京杭大运河的活力和影响力。
2018岁末 冯海洋
作品细节
艺术简介:
于永茂,又名于舒。1952年生于北京,中国美术家会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对外友协艺术交流院研究员。近年来,多次参加中国美协组织的写生、展览等活动,并先后赴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墨西哥,斐济,马来西亚、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芬兰、卢森堡、日本等国,进行考察,展览及艺术交流。陆续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兰州、河北、山东、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随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在北京、南京、河北、深圳等地举办《江山颂》大型山水画巡展。
多年来,曾为中南海、中央办公厅、北京市委市政府等国家机关创作巨幅山水画多幅,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国家机关及收藏家收藏。
作品经常发表于全国专业美术画刊报刊,出版有多部画集专著,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西安等电视台多次给予专题报道。
艺术成就被编入《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数十部辞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