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途径曹娥碑,见碑上写有八个字,走出三十里远后:我知道了

原创2021-08-29 17:31·郭艺涵

前言

碑一般指一块刻有文字——或纪念事业、功勋像一般都写有墓志铭的墓碑,或仅仅作为标记像记录里程数的里程碑的石头,围绕碑一共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立碑,讲究黄道吉日和石碑大小;二是碑文,专门为刻碑而作的文字,没有固定的格式,墓碑则包括抬头、正文和落款。碑文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为人所知的碑文是墓碑,我国文学史上一共有两个写墓碑的大师——汉朝的蔡邕和唐朝的韩愈。但蔡邕曾说,他写碑文,只有为“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的郭泰撰写的《郭泰碑》是实话实说,而为其他人所写的碑文都是夸张之词。

曹娥碑:背后是一个感人至深的尽孝故事

上虞有一户曹氏人家,家中有父亲曹盱和女儿曹娥两人,父女俩相依为命,曹盱是个巫祝,平日里为人占卜窥探天命或是主持祭祀,倒也不愁生计。五月初五那天,曹盱受乡民之托驾船前往舜江做法以迎送潮神伍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曹盱一个不小心落入水中,岸上的乡民纷纷下水去救却寻不着尸体。当时年仅十四岁的曹娥听说了这个消息,跌跌撞撞地来到江边昼夜嚎哭,哀恸至深,住在附近的乡民无不为之落泪。过了十七天,打捞尸体的乡民还是一无所获,曹娥受悲痛驱使下,竟然也跃入江中,一旁的乡民想拉都拉不住。不出五日,曹娥的尸体和曹盱的尸体一起浮出水面,乡民前往一看,曹娥的手是抱着自己父亲的尸体的,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曹娥也去寻找曹盱的尸体了,弄清曹娥跳江缘由之余,乡民都纷纷嗟叹曹娥尽孝之心,此事便传为美谈。

为了向后人传扬曹娥的孝行和品德,当地的人们因此为她立了一块石碑,一开始是让县吏魏朗写碑文,但魏朗沉思琢磨了半天也没写出一个字来,因此便叫了自己的弟子邯郸淳来写,不想邯郸淳拿到毫笔没多久便有了灵感,碑文一气呵成,看过的人都说好。撰写墓碑的大家蔡邕听说了曹娥的事迹前来瞻仰,看到邯郸淳的碑文后有感而发,便也在碑上大笔一挥写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当时大家并没理解这八个字所作为何。

曹操与杨修路遇曹娥碑,二人解出八字含义

杨修是曹操的主簿,也就是曹操麾下掌管文书的佐吏,是一个十分有才华的人,当时曹操身为丞相,要管朝廷中大大小小的事,劳神伤肺,杨修为了替曹操分忧,为他处理了不少事,十分得曹操心意。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曾记载了一段两人之间的趣事,其中杨修的才智展现得淋漓尽致,曹操也自愧不如。

话说两人有一日到绍兴上虞,具体做什么倒是不得而知,但两人经过了以尽孝闻名于世的曹娥碑,看到了石碑后面蔡邕作的八个字。曹操看了看前面邯郸淳写的墓碑,又看了看蔡邕写的八个字,实在没想明白这期间有啥联系,便问杨修说:“你知道这八个字是啥意思吗?”被罗贯中称赞“笔下龙蛇走,胸中棉帛成”的杨修当然知道是啥意思啦,他也不藏着掖着,直接作了个揖答道:“知道呀!”曹操见杨修张了张口还想继续说,连忙阻止:“你先别说,给我点时间容我想一想。”说完曹操便将石碑背面的八个字用纸摘抄了下来,一边继续赶路一边思考这八个字的含义。

路两旁是一望无垠的田地,都种满了绿油油的水稻苗,曹操一边想着那个问题一边看着路边连在一起的田地间偶尔出现的茅草屋,想着想着突然一拍脑袋说:“我知道了!”此时两人已经走出曹娥碑有三十里远了。曹操便让杨修把他想出来的解释写在纸上,自己也写了一份在另一张纸,写完后两份解释对比一看,竟然是一模一样。原来这是一副拆字碑谜,“黄绢”指的就是有色的丝织品,写成一个字便是“绝”;“幼妇”指的是少女的意思,也就是女子年少,写成字是“妙”;“外孙”是指的是女儿的孩子,写成字就是“好”;“齑臼”指的是一种盛放葱、姜、蒜、椒、芥五种调味料的器具,也可以隐喻成盛纳世间艰辛的器具,这五辛需要用舌头来尝尽,因此写成字是“辞”。这四个词连在一起便是“绝妙好辞”,这是在夸邯郸淳写的墓碑情之切、意之深,写得极好呢!

曹操看了杨修的解释后,想到杨修看到这谜语的第一眼便知道了谜底,而他却是在走了三十里路才想明白,不由感叹道:“我的才能比不上你。”虽然有后人研究称曹操一生没有去过江南,这一则故事应是杜撰的,但其中传达的美好寓意值得我们传颂,其中杨修显现出来的才学更是叫人拍手称赞。

结语

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杨修若不是一生都在学习知识,也不能在短短时间内就解出谜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