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闽札记:层林尽染以壮行色——朱熹一生爱树植树
笔者曾经在《紫山灵秀一枝梅》一文中粗略地考证过朱熹何以独恋白云岩。近来,总感到遗漏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朱熹一生热爱大自然,尤其是他喜欢成荫绿树,经常植树栽花种竹以点缀秀丽的山川。
从漳州城往东南方向遥望白云山岚,在那云雾缭绕的山腰间,有一簇原始森林的“绿宝”景观,这就是白云岩“紫阳夫子解经处”,故白云岩有紫阳山别称。山下田址村(福建紫山集团所在地)旧村名为“紫山”。当地百姓传说,原来白云岩一带满山遍野绿树成荫,由于人类生存拓展,加上自然灾害缘故,原始森林面积逐渐萎缩,特别是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需要和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开荒,整座白云岩几成秃头山而“大煞风景”。好在当年许多有威望的民间长老极力劝告人们遵照朱文公爱树植树之遗风,至今才使得紫阳书院周邻不到10公顷的原始森林得以保存。每当林中有什么火星迹烟,山下的老百姓总是主动上山巡查除患……
据白云岩管理人员调查登记,岩中上百年的亚热带林木有46种计9896株,其中以传说中北宋年间白衣大士杨虔诚开山栽种的一棵秋枫为最古老,而朱文公上山后种植的紫阳茶尚有十来株,白云岩“八景”中的“松关鸟语”的松树“迎宾松”在2000年14号台风中被风暴撕裂主干现已枯萎,而造景“棠阴漏月”的几株甘棠老树仍新叶不断,风采不减当年。岩中一棵有300多年轮的“岩宝”白茶花(相传为康熙皇后赐植)近来却常花蕊压枝枝欲坠,墙内开花花欲扬。有幸的是岩中白云禅寺东侧两株瑰丽异常的春花,不知何年鸟儿作美,拉下榆树种子寄生于花树枝叉,而造化成一个吉祥美景“春上有榆”,喻“春尚有余”之义。细心的游客到林中览游,一定会看到许多树木不同凡响,甚至连树名都闻所未闻,诸有苹婆、水车哥、珊瑚柞、鹅掌柴、蒲桃、山杜英、绒楠、黄皮、老叶山矾、蒲姜、雀榕、臂形果等等,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充满神奇的植物公园,虽然这里仅仅是离漳州城不过五公里的南郊“一撮毛”,但我们应当珍惜千百年来周邻百姓的世代呵护和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的保护与投入。
而这一切,也应归功于朱文公爱树植树的古朴遗风使然。据有关史料记载,朱熹从小就爱栽花种竹,美化庭院。为官时重视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改造环境。建书院设馆讲学也都不忘植树美化环境。他生前足迹遍及八闽大地和江浙、湖广等地并留下许多植树的记录,他临终时也特嘱葬于建阳县唐石里之大林谷。
南宋建炎四年秋(1130年),朱熹出生在尤溪县城郊水南郑氏寓所,寓馆左有活水亭,为朱熹少年读书处。亭前有半亩方塘,塘西的两棵古樟树为朱熹幼时所植。朱熹十四岁丧父后随母迁往崇安刘子羽的王夫里潭溪居住,当时“得屋五间,器用完备,又有七仓前得地可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鹤林玉露》卷五)。
在闽西北的尤溪县,有“洞、井、山、树”四致风景均与朱熹有关。最古老的洞是中仙乡善林村的龙门洞。洞宽四米,深不可测,入洞一丈多远,有一座石厅,侧有小溪,流水潺潺,厅左有石床、石桌和石凳,该洞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年)被乡人发现,朱熹晚年因被诬为“伪学”和“假贤”,为排解忧郁心结,他因而多次入洞避暑消闷。最有名的井是城关道驷桥下的“金鱼井”,据《尤溪县志》记载,金鱼井“泉极甘冽,饮者数千家,大旱不竭”,传说常常有金鲫游泳其间。朱熹幼年喜欢到金鱼井观赏“金鲫跃游”。最险峻的山是蓬莱山,又名九仙山,山恋挺拔秀丽,山顶有炼丹龟和石棋盘,盘内有黑白二枚石头棋子,相传是八仙奕棋所在,加上因朱熹小时候的游乐常地,故成九仙山。还有一个之最是城南公山之麓的两棵古樟树,相传为朱熹之父朱松手植,距今约八百八十余年。树胸径三丈许,高约六十米,今犹葱茏茂盛,枝叶繁荣。这也可印证朱熹一生爱树植树的衣钵家风!
绍兴十八年(1148年)十九岁的朱熹一举中进士,二十二岁时被授予左迪功郎,二十四岁时涉仕同安县主簿。朱熹一到任就在县衙栽下一株榔榆树,同安人称之为“群英树”。他为官之时,深入乡村,体察民情,当得知同安与南安交界处的小盈岭由于两山对峙而形成风口,传有民谣“传溪七里口,无风沙自走”,便与当地民众选择两棵粗壮的榕树苗栽植于风口处。在同安的洪塘郭山村,至今仍留下一棵相传为朱熹所种的马尾松,距今已八百余年。
朱熹在一年左右的漳州知州事任上,在居白云岩解经办学闲余,十分爱护岩上和尚种植的云岩茶叶树,其门人弟子后来取其号为茶名“紫阳茶”。民间传说朱文公品酩紫阳茶时评:“若用三盆河水泡为上上,白云岩泉水为中上,龙腰石泉为三等。”今在漳州南乡繁衍为望族大村的百花村,当地称之“卖花长福”,其朱氏族谱亦载有:“承钵先祖文公栽花种草遗风,聊以怡情养性”等内容。
而朱熹“改知漳州”前的江西南康府任上亦有植树记载,如今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西侧的朱子祠前“丹桂亭”花坛上,有两棵挂名“紫阳手植丹桂”的老桂树。朱熹当年将桂花定为书院院花,象征着“书香千载飘,翰墨万年长。”朱熹晚年遭“庆元党禁”,在其理学被诬为“伪学”时,仍留有“植杉绕径”(《建阳县志》)和“好把稚杉缘径插,待迎凉月看清华”(《尤溪县志》)等诗文。淳熙三年(1176年)二月,朱熹回婺源故里祭祖扫墓,在九老芙蓉尖第四进祖母墓地(今晓林乡文公山)栽下了24棵杉树,象征二十四孝。朱熹治学作文提倡“文原于道”、“文以载道”,就是闲暇之余栽花种树,亦不忘此道。使得花卉文化、植树文化也有理学之道!
如今我们如此投入地举办“海峡两岸花博会”、“百花村花卉节”,在看罢绿草如荫、鲜花灿烂、奇树盆雕,包括品味假山造型、风景缩影诸锦绣风物之际,也许应有不少赏心悦目的感觉和回味,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智慧却有见仁见智之说,而凸现时代精神和文化主流应掺揉其中,因而弘扬朱子文化的现实意义于百花村,乃至龙海漳州的所有人,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当紫山绿宝映成“芗江倒影”而成新城八景之日,必定是漳州吉祥安康之时!
梧闽风采
郑亚水,笔名梧闽,自号"山石码'',毕业于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散文作品并入选《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作家出版社)。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
2009年9月《新文化泛思》入选中央党校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编审的《科学发展观学习与实践文集》;《<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