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改造》│每周一书 No.53
每周一书
No. 053
又是一种开悟之路
——《心灵改造》
推荐程度:*****
(如果对于NLP有兴趣或者在学习的话,这本必看)
这是NLP的重要模块书籍之一,是最基础的“核心转换”理念及技巧。做为复制卓越的集合体,NLP在身心灵上有了较多的探索和积累,核心自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或者我认为是NLP的信念所在。就像NLP几个主要假设前提:
1、人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其更高的善意存在。
2、地图不是实际疆域。
3、世上的每一件事都有至少一种以上的不同见解。
4、有用比真实重要。
5、没有所谓失败,只有回馈。
6、每一个人都有他要改变所需的资源。
7、身心是在同一大系统下的两个小系统,改变其一,就能运动另一。
8、生态是追求平衡的,所以有一时的定,也有一时的动。虽然关于NLP十二假设的版本还有好几个且略有不同,但大体是一致的,这是NLP的信念同时也是宣扬的价值观。当然我们不能说其是完全正确的,但只有相信才会带来改变,这是所有信念的基础原理。而且这套信念曾经帮助过很多人也会在将来帮助更多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或者说接纳乃至穿越自己最丑陋的一面才能达到一个类似于开悟的本体状态:实在感、平和、爱、认同及无差别感。所以我愿意相信在保留对个别观点保留批判性思考态度基础上,这套NLP体系是非常值得学习,且有效的。
至于是不是自己想要达到那个描绘的境界,我会经常去回味书中核心自我的准则,看看我是不是能够安住于那个状态。欧美的一些理念都会相对说的比较具象化,这也是更能确实的去了解所要达到的状态,就比如下面描述的:
我经历圆满、内在平和、宁适、爱、以及生命力。
我已完全植根于我的体内。
我完全了解我的身体与感受。
我清楚地认知这个世界。
我知道我所要的。
我做我觉得有价值的事。
我为所欲为,但也关心旁人。
我对自己有积极、正面的看法。
我清楚自己是谁,而不仅止于自己做什么,如何感觉,或是拥有什么。我有智慧能够选择自己的感受及要做什么。
书里介绍达到这个境界的方式就是“核心转换”,这非常类似开悟之路,让你能达到彼岸的方法。书中通过好几个详细的案例向大家深入浅出的展示了核心转换的原理和思路。这个方法的本身还是在于引导来访者找到自己不同的核心价值观,然后基于核心价值观再去回顾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具体事情,进而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判断和产生更舒适的情绪。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次人格”。把人格看成一个组合体,每一部分都可以定义为“次人格”进而独立面对或者转换。
我们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失去对自己核心价值观的觉察和安住才会造成迷茫甚至于困惑。我们想得到的原本就不是整个世界,也没必要为那些自己不需要的“好”的东西而去纠结。让自己次人格乃至于人格完整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自我更加成熟和完整。你要得到的是你想要的那片天地。
回顾下这步骤(当然每一步都能细化说很多,就像这本书一样):
1、选择处理的目标
2、发掘目的
3、发掘目标链
4、确定本体状态
5、回顾目标链
6、培育次人格
7、让次人格完全进入体内
8、以长大的次人格回顾目标链
9、检视抗拒的次人格10、时间线的一般化法。
粗看核心转换会觉得和“5个why”很像,简单的看会觉得都是追根溯源。但其实我认为有几个明显的不同:
1、核心转换是向内心探索,而5个Why更多的是向外部挖掘。
2、前者是回归本体的状态安住即可,后者则是发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
3、前者需要反向回溯价值链,后者则是单向的探索等待价值链的反馈。
4、前者是向当下甚至是未来找寻价值,后者则是向过去探究原因。所以如果只是简单的用类似的形式去操作完全不同的两个工具,也许得出的结果会完全不一样。而且核心转换关键的是对本体状态的认识,应该是不需要行动,不需要拥有,或不只是了解,没有关联的存在。而且一定要可持续的,就比如快乐,就不是一个本体状态,快乐本身只是对于情境的反馈,而无法持续的一个情绪状态。
当然“核心转换”还离不开一个重要辅助工具就是“时间轴”。感觉似乎就是在用当下认可的核心信念去打通过往的未尽事项乃至于以后的期望。只有当所有的想法乃至于记忆都与核心信念相一致了,那才能等到真正的完整乃至于平和。而且还有”双亲时间轴“的进一步强化,就是从原生家庭出发给予自己更多思考和体验。核心信念很有可能是来源于原生家庭,也可以相应的反馈给原生家庭。
“核心转换”本身并不一定要每个次人格都找到最根源的价值,只要能有效转换就行。而且有时挖掘的看似最根源的价值也不一定就是终点。这些尺度的把握看书是无法掌握的。至于这个工具或者说是思路能不能有效,那还是要多多练习。而且虽然书里有很详细的案例指导,但感觉操作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或者说单一,还是需要通过熟练操作后得到进一步的掌握吧。就比如最后几章的案例一样,每个处理的过程似乎都有些不一样。而且案例看完之后还会有一个感觉,似乎核心转换有些像引导你开悟的感觉,各种案例就像贪嗔痴慢疑各种执念的区分性处理,到最后都回归到自我的平和。
在传统教育里面,我们更多的是先追求做一个“好人”,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或者就是只要开心就好,很多次人格特别是我们觉得不好的也就因此会被屏蔽或遗弃。这也许就是核心转换存在的价值所在,帮助你塑造一个完整个人格。作为自我的一部分,其实那些你觉得已经处置好不存在的一面只是停留在那一刻而已,关键是没有和你一起继续成长,支离破碎的散落在时间轴上。当你拾遗接纳她们陪伴你一起成长下去,才是一个完整且真正光明的你。
201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