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0篇 巴林右旗史前玉器的发现及重要意义
美丽而神奇的巴林草原,蕴含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珍,所出史前玉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堪称中国史前玉文化的瑰宝。
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巴林右旗境内出土的史前玉器以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时期为主,其中尤以洪格力图和那斯台两处遗址所出玉器最具代表性,前者是兴隆洼文化时期单一墓葬内出土多件成组玉玦的唯一例证;后者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数量最多的一个地点,与辽宁牛河梁遗址遥相对应,成为研究红山文化玉器极其重要的资料。
洪格力图是一处积石冢性质的墓地,调查所获玉器共14件。由于共存遗物中缺乏陶器,为准确断定这批玉器的文化性质和年代增加了难度。从出土玉器的组合关系看,环状、璧状玉玦、长条形玉匕形器、玉管共出,与兴隆洼、兴隆沟和查海遗址出土玉器的组合关系相同,在红山文化玉器群中尚未见到正式发掘出土的玉匕形器。此外,与玉器共同出土的梯形斜弧刃石斧应属兴隆 洼文化的典型石器之一。自音长汗遗址西侧山岗顶部清埋出的7座积石冢性质的墓葬最初曾误断为红山文化,后来证实石棺墓内出有兴隆洼文化的筒形陶罐,未见红山文化的陶器或残片,最终认定白音长汗7座积石冢性质的墓葬应属于兴隆注文化,这一研究结果目前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上述考古发现和研究结果证实,西辽河流域积石冢性质的墓葬应源自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时期得到了良好的承继和飞跃式的发展。再看洪格力图积石冢性质的墓葬及出土遗物,无疑应断定为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发现,将我国雕琢和使用玉器的厉史推进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由此成为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开创中国史前时期雕琢和使用玉器之先河。玉玦是兴隆洼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类,常成对出自墓主人的耳部,是世界范围内已知年代最古老的玉耳饰。兴隆沟遗址四号居室墓葬内发现的玉玦耐人寻味,其中一件玉玦出自墓葬填土内,另外一件玉pan>玦嵌入墓主人的右眼眶内,此类用玉习俗在中国史前时期尚属首次发现,应起到以玉示目的独特作用。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内出土的红山文化陶塑女神头像,眼眶内嵌入圆形的绿色玉片,应看成是对兴隆洼文化以玉示目思想观念的传承和升华。洪格力图所见一座兴隆洼文化石棺墓内集中出土7件玉玦,虽然准确出土位置已被扰动,但从器体大小的排列顺序看,可确定为一组玉玦,显然不是作为耳部的装饰品使用的,应具有标志墓主人生前社会等级、地位、身份的功能,可视为礼器。此类现象在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中尚属首次发现,极大丰富了对于兴隆洼文化玉器内涵的认识,是中国玉文化起源研究的重要实证材料。
那斯台遗址调查共采集、征集到红山文化玉器近百件,成为西拉木伦河北部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数量最多的一个地点。该遗址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以红山文化遗存为主,同时包含少量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遗存。发现抹有白灰面的红山文化房址及围壕残段,应是红山文化时期高规格的中心性居住遗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