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总结(反思篇)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突然发现自己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
『正文』
直白一点,就是变化很大。
具体一点,不那么在乎谁说了什么。比如,之前我会因为家人和孩子说了一些我不认同的话,而激烈争辩,当然难分胜负;并且,是常有的事。也有时,我也会主动说些指责的话,当然没有人愿意听,也听不进去。
最近,我发现这样的情景少了很多。
难道是 “鲨鱼音乐”的播放次数少了?也的确是少了很多。
换句话说,即使是少了,但是触发时,我的防御措施是不是也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了呢?是这样的,因为我不那么在乎谁说了什么了。
我变得不那么敏感了。别人的话,听着好像是和我的价值观冲突,但是好像又和我不搭噶系。不管我有什么样的感觉,五分钟前后的我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我既不缺斤又不少两,既没破财又没遇灾,我的名誉也没有受到损害;嗖,我为什么要为之调整我的心跳、呼吸、血压、体温、身体激素、新陈代谢,进而让我的身体预算失控呢。
说起来简单,但一路走来却并没有那么容易。
起初,知道什么是自我觉察,自我接纳,也了解一些旁观情绪的方法;但谁知道反反复复何时了。唯有不断的发生、反思、再发生、再反思,也可能偶尔会想就这样算了吧,也有时会想是不是岁数大了一些会好些呢。
有一天,我觉得需要记录自己的每天的转瞬即逝的所思所想和日常点滴,便在手机上下载一个记事APP,并且对记录内容分了类,其中包括反思和我的觉察案例两个重要分类。有了新的想法就放在反思里,发生了什么让我不舒服的事情便丢在案例里。
每隔一段时间,便下载到文档里,开始归类。
比如,每个冲突事件对应的情绪是什么,我的反思是什么,我在乎或是说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有什么更好的处理方法。事件很多,便可以把一类事情放在一起。从发散到收敛,我逐渐发现在哪一类事情上,我更容易有强烈的反应;在这类事情的背后,我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如果再遇到,我会如何处理。最后,将需求和方案都尽量用一个短语来概述,这样也提高了调用的效率。
比如,处理家庭问题,有两个原则。一个是群体原则,我称之为更大的视角,即EYES。家庭也是一个群体,更大的视角意味着意识到不一样原则和价值观冲突,便可以求同存异。另一个原则是个体原则,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自己,即MYSELF。放在一起,便是ME。面对E,可以采取及时透明、接受建议、仅提醒一次、达成一致、预警、降低敌意、事后协调、关注不干预、兼容并蓄、并行不悖等一系列的方法。对于E,断舍离、抓大放小、时间管理、环境调整、找到出路,都可以。
比如,遇事是否参与的MET(money、energy and time)原则。这件事对我有多大影响?金钱?如果有,多少损失不能接受?时间?如果有,多长时间不能接收?精力?如果有,多累多苦不能接受?如果都没有,说一声这事与我无关,我没事,便飘过。
比如,面对情绪的NEW三步法:与我何干、更大的视角俯瞰、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情绪的本身是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想一想,别人的言行到底影响了我的什么,与我何干,真的会影响一辈子吗。
而对每日所思所想的记录,让我最终整理出自己的人生基调,我的人生目标、价值观、对自己、对家人、对孩子;思考的底层逻辑,包括自然法则、思想、第一行动、第二行动、标准、后果以及相关理论支持;内在评估与外界评估;我为什么要反思、如何反思、反思分类、反思时间和反思系统化管理。。。
这些记录,时时温故;每隔一个较长的时间,又会有新的认知,便持续更新。
直到有一天,将来的某一天,这些记录不仅被理解,被记住,更重要的是会成为我的心理表征,成为ME。
『写在后面的话』
潜意识无法确定,但是意识可以转化为无意识。
『题外话』
棉棉一个人在房间里,制作她的圣诞贺卡。老师是让他们在圣诞节那天大家交换着用。
突然,我听到她大喊一声,“大事不好!”
我过去问她怎么了,她冲着我说,“大事好了。”
—END —
上次去书店,棉棉要了长颈鹿的便式贴。回来后,她便做了这幅画(未完成)
*** 第一百九十三篇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