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预告│吴天保艺术回顾展1939-2000

《吴天保艺术回顾展1939-2000》

展览地点:深圳画院美术馆

开幕式、作品捐赠仪式及座谈会时间:

2021年9月11日15:00

艺术顾问:梁宇、傅维安、董小明

策  展 人:吕品昌、杨剑平

学术主持:孙振华、夏和兴

艺术总监:蒋志强、许正龙

展览总监:吴君、杨晓洋、陈贞、梁冰

展览设计:  谢卉

策展助理:  柴鑫萌

媒体统筹:  张流鑫

展      务:  任四四、王文科

影像视效:  冯世光、毛颖、木帆

文献整理:  吴川、吴帆、吴明

主办单位

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景德镇陶瓷大学

学术支持

中国雕塑学会

承办单位

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

媒体支持

光明日报、央广网、人民艺术网、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南方都市报、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雕塑头条、艺术中国

顾问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则坚、朱广达、刘远长、李茂宗、宋龙飞、杨苏亮、周国桢、顾正明、钱绍武、梁任生、章永浩、傅维安、董小明、熊钢如、颜惠崇

展览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序)

方晓龙、叶丹、邓箭今、卢剑星、孙振华、吕品昌、刘伟平、刘新中、刘建华、任杰、许正龙、李见深、李刚、李召宁、汤重熹、肖颜琴、肖霁虹、罗小平、陆斌、陈天保、杨剑平、杨晓洋、金文伟、郑萍、夏和兴、徐雯、秦璞、高峰、梁冰、曹春生、彭小杭、曾小桦、蒋志强、蒋铁骊、潘映雪

展览介绍

Exhibition to introduce

本次展览是吴天保先生60年艺术生涯的整体呈现。吴天保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求学,后执教近三十载春秋,儒雅谦逊,勤勉善教,为中国的陶瓷艺术创作和陶瓷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吴天保先生的艺术创作与研究中体现出了“作为艺术家的真实”与“艺术为人民”这两点的结合。在本次展览中,从“探索”“研究”“开放”“普及”四大版块呈现了吴天保先生持续、多元的艺术探索。此次回顾展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要通过展览具体展示吴天保先生在动物雕塑方面的成就,以及他所进行的创新和尝试。展览虽是个案,但是从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来看极具代表性。

吴天保先生善于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环境中思考、探索,以自身的努力去达到足以满足和提高人⺠大众审美水平功能的佳作,在美的造化孕育中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艺术世界。

1987年10月摄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大楼工作室

策展人语

吕品昌   杨剑平

吴天保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培养的第一代学院派陶瓷雕塑家,对中国现当代陶瓷雕塑艺术教育有筚路蓝缕之功。他成长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经历大的变革的时代,无论从政治、文化、经济各个方面,在这一个甲子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吴天保先生于新中国开始复兴陶瓷业之初,即1958年,成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第一批本科雕塑专业的学生,并于毕业留校之际师承了中国第一代留法动物雕塑家周轻鼎先生,确立动物雕塑方向,时年1962年。他又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先后受到中国第一代留法雕塑家、工艺美术家郑可先生和中国第二代留俄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影响。他经历十年动荡,在创作的最好年华被下放到基层——景德镇雕塑瓷厂创作研究室工作,并在国家历经重创正值恢复之际全力奋战在高等艺术教育的第一线,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第三代本土雕塑家、陶瓷艺术家。

吴天保先生是一位有扎实基本功,又有非常强的动手能力的创作型和研究型的雕塑家。他传承了法国写实雕塑的传统,注重写生,他主张必须多接触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强调基本功训练和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变形、抽象的重要性;同时,他又突破传统陶瓷材料在制作工艺上对造型的束缚,使陶瓷雕塑在实体、虚体和空间之间巧妙地达到平衡,并将形式语言的美学思想巧妙地融入陶瓷雕塑创作中,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他就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语言,拓展了20世纪陶瓷雕塑多元的审美视野,创造出了中国现当代陶瓷雕塑的经典样式。正如他所言:“所有创作都是在向造化学习的基础上,写实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粗糙的模仿,写实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它旨在创造出一个更完美的崭新世界。”

作为教育家,吴天保先生在陶瓷雕塑教学上非常强调陶瓷工艺制作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他邀请工厂的老师傅进入课堂,手把手教学生拉坯、翻模复制工艺;他要求因物施釉,强调色釉与陶瓷雕塑本体的关联性;他主张陶瓷艺术创作应满足大众需求与审美,对大众美学教育应有责任和担当,强调循序渐进、雅俗共赏的思想;他重视艺术与市场的关系,主张陶瓷雕塑产品应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合理设计产品的工艺,做到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进行最佳表达。他经常利用假期深入全国各大名窑产区为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致力于提高陶瓷行业美术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艺术修养;同时,他还在浙江龙泉、河南禹县、广东石湾、江苏宜兴、山东淄博和湖南醴陵等地调研,充分利用各古窑的原料(粗陶、细瓷)和色釉,运用当地传统陶瓷工艺,烧制了一批极具现代主义风格的陶瓷雕塑创新作品,为中国陶瓷产区与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为学者,吴天保先生的内在修养是随意的、自然而然地渗透出来的,他是个有操守,又有所不为的人,有大局观和奉献精神。在他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寻觅人类共同的美的观念、美的形象,去不断提高人们共同的审美能力、意识和修养,这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这要比单纯地抒发个人情感难得多。”

文化是一种渗透在骨子里的教养,正是这种教养和才气赋予了吴天保先生的作品以灵性,显得很高级,即便是在几十年以后的今天来看,亦是如此。

《吴天保艺术回顾展1939-2000》将展出先生百余件陶瓷雕塑作品、创作手稿等重要文献,以纪念他为中国现当代陶瓷雕塑、美术教育及陶瓷雕塑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作品赏析

Art appreciation

《山猫》1973年,景德镇,高温色釉瓷
130mmx65mmx180mm 上海博物馆收藏
《梅花鹿》1974年,景德镇,高温红结晶釉3#瓷
140mmx100mmx200mm 上海博物馆收藏
《运动员系列》1972年,景德镇,高温色釉瓷
500mmx80mmx200mm 国家体委收藏并作为国礼
《东方雄狮》1975年,景德镇,石膏教具
700mmx220mmx400mm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30周年而创作,1993年铸铜
《猞猁》1983年,宜兴,花釉陶瓷,370mmx100mmx150mm
获《江西省首届雕塑展评奖》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狮子家族》1984年,景德镇,紫砂
580mmx200mmx180mm 香港三联书店收藏
2019年铸铜
《坎坷》1988年,景德镇,粗陶&瓷
210mmx100mmx130mm
受邀参加《中国传统陶艺及现代陶艺研讨会》联展
《时装·黑珍珠4号》1988年,宜兴,花釉陶瓷
220mmx100mmx450mm 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大气》1989年,禹县,天蓝红斑釉,钧瓷
150mmx100mmx350mm
日本美浓《第二届国际陶艺讲评会》组委会收藏
《时装系列》1990年,宜兴,紫砂
150mmx80mmx300mmx12
获首届“瓷都景德镇杯”国际陶瓷精品大奖赛《创作奖》
组委会收藏

《猞猁》1991年,深圳,紫砂,290mmx80mmx210mm

《睡狮》1996年,深圳,紫砂,240mmx150mmx90mm

学术对话 | 孙振华 夏和兴:所过者化 所存者神

编者按:

吴天保先生的艺术回顾展将于今年举行,孙振华与夏和兴教授为学术主持。本篇推出学术对话,二位教授对吴天保先生的为人、艺术成就、社会贡献,以及举办此次回顾展恰逢其时之意义,娓娓道来。

吴天保艺术回顾展(1939-2000)

学术对话·孙振华 夏和兴

靳尚谊先生为吴天保先生画像  1979


所过者化  所存者神

学术对话/孙振华 夏和兴

孙振华:最近听到一个好消息,景德镇陶大吴天保教授的回顾展2021年将在深圳举行,这虽然是一个迟到的展览,但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一个适时的展览。这是因为,今天,景德镇已经成为中国的艺术重镇,陶大的美术学科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曾经在陶大的一个研讨会上说,陶大美术在中国现有美术院校中,可能是国际交流最频繁,程度最高的,也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吴天保先生的展览放在今天的背景下,可以更清晰地考察景德镇陶大美术发展的脉络,更明确地看到吴天保等一批老先生对景德镇陶大的贡献以及他个人在陶艺创作方面的价值。历史有时候是需要退远一点来看的,所以说,这个展览可谓恰逢其时。

这几年,我到景德镇陶大比较多,对陶大在今天的学术发展有浓厚的兴趣,在中国雕塑界,呼吁关注“陶大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为什么陶大能有今天?为什么陶大雕塑专业的弟子在全国雕塑界有如此的影响力?在根源上,应该从陶大的历史,从陶大在中国美术中的特殊性,特别是陶大第一批老先生所起的作用上来找原因。陶大的今天的辉煌是由它昨天奠定的,今天的陶大,是昨日陶大的延续。孟子说“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我的理解是,对陶大而言,老先生们过去的所作所为都化为了今天成果,他们所留存下来的精神将继续影响着陶大的未来。事实上,陶大美术学科的历史并不算长,如果没有像吴天保这样一批老先生筚路蓝缕,教书育人,就没有陶大的今天。

我和吴天保先生有过几面之缘,还都是在你的引荐之下。你是吴老师的弟子,所以,想和你以对话的方式,轻松地聊天,谈谈吴天保先生,他的为人,他的创作,他对艺术的贡献。这种谈话的方式也许对有兴趣了解吴天保先生的人来说,更亲切一些。

夏和兴:先生在我上大学期间,是我们的班主任,授课动物雕塑,并带领我们下乡实习。 我对先生的总的印象是,亲切温和,春风化雨,脸上总是笑盈盈的,让我们很容易靠近,因此,我和吴老师的师生关系很不一般。我与先生一向都很亲近,和他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的细节,每当想起,就如同昨日。

在学校的时候,先生看我下巴有绒毛,就说“小夏以后是个大胡子”,后来果不其然。有一次我们下乡去鄱阳湖实习,与当地篮球队比赛,先生让我穿上白球鞋站在场边,暗示对方,我才是蓝球队主力,同学们掩口偷笑。其实我是傻大个,不会打篮球。还有,那个年代学校不准谈恋爱,恋情见不得阳光,只能在暗处偷偷进行。毕业前夕,有一次趁着夜色将女朋友带到先生家,先生和师母热忱款待,煮了二碗热腾腾的荷苞蛋端在我俩面前。那是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鸡蛋是滋养补品,先生以江南人家新人上门的礼节招待我女朋友。

在大学期间,先生是我们的偶像。那时他四十出头,男人风头正劲,真是金色的年华。我永远记得一幅画面,那是1978年夏季的一个晌午,先生戴着墨镜,着白色衣衫,骑自行车从操场一端过来,那种飘逸、潇洒和风度,別说女生,连我们这些男生都看呆了。

先生知道我从小失去了父亲,待我如父子,每当想起先生对我的这些好,都会热泪盈眶。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家乡县城陶瓷厂,专业得不到发挥,过着灰溜溜的日子。一次在陶都宜兴丁山与先生不期而遇,当着先生的面倾吐了一肚子的苦水,先生给我鼓励、打气、安慰,说我是他的得意弟子这话给了我自信,这才一路跌跌爬爬地走了出来。

1991年,先生和我前、后脚踏上了深圳。先生接到雕塑订单喊我帮手,我帮着先生打下手,自己也赚到了钱,买房子添家俬接来了老婆孩子。你还记不记得,有一次就是那个给先生下雕塑订单的老板,邀你一起来验收我的泥稿,为了降价他对我的泥稿一再挑剔,你并没有附和他,而是默认了我的手艺,从此咱俩才有缘相识,应该说,我与你认识与先生也有间接的关系。

孙振华:听你回忆吴老师,我也是深有感触,应该说,我们这一代人幸运的是,在我们求学的路上,都遇到了好的领路人,都遇到了好的老师。从我跟吴老师有限的接触中,感觉他是个儒雅,有风度的读书人,艺术家,他们这一代人的修养是骨子里的,是很自然地渗透出来的。具体关于吴老师的身世,经历,你应该比我更了解。

夏和兴: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在南京中央大学教务处任职,母亲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任职。先生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首批本科生,1958年学院开办之初,从上海特招的几名雕塑系学生,后来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

1956年,17岁时的全家福,摄于上海(后排中间)

1962年先生赴上海西郊动物园泥塑写生,拜周轻鼎先生为师,写生、创作动物雕塑历时四个多月计130余件作品,奠定了他动物雕塑的扎实基础。

应该说,在创作上,对先生影响比较大的是中国美院的周轻鼎先生,周先生是中国当代动物雕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曾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拜师于罗丹的学生,让·布舍门下,在法国学习生活工作达15年之久。回国后,任杭州国立艺专雕塑系主任、教授。中国一批著名的动物雕塑家如傅维安、周国桢、陈道坦、吴天保都是他的弟子和门生。

从学术传承的角度看,周先生是罗丹的再传弟子,我们这些徒子徒孙说起来也都承继着罗丹的艺术血脉,这话说起来是不是有点勉强?但每当想到这里,仍然会给予我们信心。

先生曾经跟我讲过,他留校后与徐锡仪老师(同学兼同事)想方设法找关系打开了上海博物馆的地下室仓库,临摹了一批馆藏的西洋动物雕塑,此举让他大开眼界,也确立了他的创作方向和作品面貌。

孙振华:你勾画的这条线索很重要,把吴天保老师的师承关系讲清楚了。

我想说的是,中国现代雕塑先是从西方引进的,例如中国美院周轻鼎先生的动物雕塑,在中国应该算是开创了一个门派。在这个过程中,周先生也是有选择的。他和同时期的老先生们,一方面从西方学习,同时又将外来的雕塑形式和语言进行本土化的转化。所以,我个人认为,周先生开创的动物雕塑的这一脉,除了学习西方,同时也吸收了中国古代动物雕塑的许多资源,创立了“中国式”的现代动物雕塑的体系。所以,从周先生开始的这个动物雕塑的学派是中西融合、兼收并蓄的结果。

谈到动物雕塑,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在中国的早期雕塑中,例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塑中,动物雕塑就非常精彩,它的成熟度,它的生动和传神,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人物雕塑。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个人认为,在佛教雕塑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本土的动物雕塑的成就是远远高于人物雕塑的。从具体的作品看,不仅我们现在看到的新石器陶器、青铜器里面的动物雕塑非常出色,汉代的陶俑中,还有著名的霍去病墓的动物雕塑,都堪称中国古代雕塑的典范。

动物雕塑对景德镇陶大而言,有特别的意义,这是因为陶大雕塑在材料上的特殊性。在中国陶瓷雕塑的历史上,本身就有着悠久的动物陶瓷雕塑传统,而且,它的成就放在世界的陶瓷雕塑史上也是出色的;另外,现代以来,以周轻鼎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现代雕塑家,又引入了西方雕塑的语言体系,二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现代动物雕塑的传统。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动物雕塑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西方的线索,一条是中国传统的线索。当然,在这个大背景下,每个雕塑家自己有自己的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就景德镇陶大而言,周国桢先生、吴天保先生,他们的研究方向、主攻目标就是动物雕塑,所以,他们是中国现代动物雕塑的代表人物。

吴天保先生的回顾展,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展览,具体展示吴先生在动物方面的成就,他所进行的创新和尝试。这方面你也应该比较了解。

夏和兴:我个人在陶大的学习中,已经感受到了不同老师他们各有专攻,各有擅长特点。尹一鹏先生为我们打下了扎实的泥塑基础,在动物雕塑方面,周国桢先生和吴天保先生有不同侧重,吴天保先生在动物雕塑的创作上更偏重于走西方形式法则之路,周国桢先生的创作则更偏重于走汉唐雄强博大的民族传统的道路,真可谓是各有千秋,相得益彰,他们为我们学生吸收着不同的营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被聘为陶大教授,硕士生导师,在陶大工作中,我多次向校方提出,建议将动物雕塑列为陶大的重要专业课程,要成立动物雕塑研究院,要将动物雕塑打造成景德镇陶瓷大学的金字招牌。它血脉正宗,传承有序,培养了大批莘莘学子。他们既有吴天保先生的铺垫、指引,更有当今动物雕塑泰斗级人物周国桢先生的影响。纵观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雕塑体系,专业上各具特色,相比而言,陶大的动物雕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锤炼,这块招牌也已经闪光发亮,由此可见,“动物雕塑”是能拿得出手的。不久的将来,可望成为"百年老店"。

孙振华:吴天保老师创作动物雕塑并不墨守陈规,也不只是一张面孔,而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变化。总的来看,他的创作体现他勤于吸收、勤于思考的特点。从现有的资料看,他较好地掌握了中国传统陶瓷雕塑手法,可以熟练地运用包括具有民间意味的陶瓷雕塑的语言,从他上世纪60年代前期在宜兴陶瓷厂的作品和后来在陶瓷厂工作时的某些作品中可以看出来。

我认为吴天保先生的动物雕塑不同于一般作为工艺品的陶塑,也不同于一般的传统雕塑,他是学院派的,他是一个创作型、研究型的雕塑家。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吴老师非常注重写生,而且创作的时候很注意手稿,通过手稿来推敲,这就超出了一般工艺美术的创作方式,我们知道,作为工艺美术的陶塑和民间陶塑,许多时候是模式化的。吴老师不同,他的每一个创作都有来源,都有和其它艺术创作一样的构思、小稿,有不同的特色,在这方面,吴老师有一套自己的创作方法论。

这说明,作为一个艺术家,创造才是他的天职。从吴老师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创作中涉猎的领域非常广泛,体现了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例如1975年重新回到学校后创作的“东方雄狮”这类作品,看出他西方古典雕塑的造诣,强调团块、强调力量、强调气势;在此同时,他还大胆从西方现代雕塑中吸收某些语言。早在1971年,他创作的“黑公鸡”、“母鹿”这些作品,可以看到他对形式语言的关注,这些作品中就有西方现代雕塑的形式因素,如形体上的对比,概括、空洞的运用等等。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气氛中,吴老师对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尝试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上“形式主义”帽子。

东方雄狮 1975

改革开放以后,国门打开,人们可以堂堂正正地吸收各种外来的形式语言,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吴天保老师作为是先行者的意义,他对形式的敏感和迷恋,他的大胆创新意识,很早就体现出来了。到80年代,美术界提倡形式美的时候,吴天保老师实际早就做过这类的尝试了。

到了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吴老师的创作又进了一步,例如“时装”系列,可以看作是陶瓷雕塑界现代主义风格创作的代表,是他对艺术语言的新的突破,这方面,他是走在时代前列的。

时装 1991

夏和兴:先生一生,勤于创作,留下了大批可评可点的作品。回望过去,我觉得首先应该将先生的作品放回到那个时代的背景中去理解。 你提到了1971年先生创作的“波斯猫”、“斑馬”(又名:“金碧辉煌”)、“黑公鸡”、“母鹿”这批作品,它们在造型上高度概括,釉色单纯高洁,可谓形神毕肖、恬静优雅、婀娜多姿、美奂美伦。在1971年的“文革”时期,那时大家还处在封闭状态,懵懵懂懂还没觉醒过来。先生竟能出手不凡,有如此敏锐超前的创作状态,真是难能可贵。创作这组作品的时候,先生时年32岁,正是才情横溢、壮年气盛的时候,这批作品在景德镇一举成名。“波斯猫”、“母鹿”被上海博物馆收藏;“斑馬”参加澳门名人名作展;“黑公鸡”被选为国家外事礼品。

黑公鸡 1971

母鹿 1972

七十年代初,是先生创作的高峰期。1972年创作了运动员系列组雕,“自行车手”、“羽毛球手”、“射箭”、“滑雪”、“冲刺”被选为第三届全运会国家礼品。

在随后的岁月里,先生佳作迭出:“天之骄子”、“大足鹰”、“猎豹”、“黑豹”、“山猫”、“猞猁”、“梅花鹿”、“马”等一系列作品,形态优美,娇健生动,在雕塑界尤其是动物雕塑同行中出类拔萃。获得一致好评,钱绍武先生撰文赞美,郑可先生连连夸奖。

山猫 1973

梅花鹿 1974

猞猁 1984

尤其是1987年,先生被选举为景德镇陶瓷学院党委会成员,出任美术系系主任。他为美术系教学事业和学术交流活动努力工作,其间聘请了美籍陶艺家李茂宗、日本陶艺家井手诚二、国内著名学者教授郑可先生、柳冠中先生等来校授课指导,展开了一系列外教活动,学术风气空前活跃。1988年他率团参加香港举办的两岸三地及在美华裔陶艺雕塑家为主的传统和现代陶艺联展。他的作品“坎坷”、“山鬼”、“北国风”、“虞美人”、“乡音”登台亮相。并且在学术研讨会上,掷地有声地发出了“中华陶艺之我见”的学术主张。

坎坷 1988

山鬼 1988

孙振华:吴天保先生的创作经历,为我们留下了很好的研究课题,特别是从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结合上,既把个人置身在时代中,同时又看到个人在时代中得风气之先的那种主动性,可以更好地看到他的才情和他的艺术创造力。

客观地讲,陶瓷雕塑由于自身的特点,以及它与民族、民间关系,与市场的关系,决定了它在创新和开拓方面和一般艺术创作有所不同,它不可能过于个人化,它相对更强调传承、强调渐进,所以,吴天保老师是一个突出的个案,他思想灵活,开放;想法、办法都比较多,在创作上的大胆,敢闯敢试,构成了他在学术上的底色。当然,这与他的整个人文修养,与他的才气、想象力和创造性是密切关联的。

夏和兴:正当先生人生事业走向颠峰之时,不料天妒英才,悲剧降临,令人扼腕痛惜。1991年10月先生在上海华山医院被确诊为脑部肿瘤。开颅手术后,因药物原因开始脱发、身体虚胖,思维反应和身手敏捷大不如从前,但仍坚持工作,创作不止,与病魔抗争了近十年。在深圳行知学校,我经常去看望先生,也给先生鼓励、打气、安慰,出主意让先生举办展览,出作品集。先生总是说算了算了,声调很低,一副虚弱的样子,我心里头着急。

2000年7月先生离开了我们,终年61岁。先生弥留之际,我赶往医院,握住先生的手默默无语,不是不知道总有这一天,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回忆从前,我没能好好孝敬先生,往后再也没有机会孝敬先生,我终生遗憾。

这里特别要提到吴帆女士,她是个孝女,张罗着为她父亲举办遗作文献展。并悉心筹备了三年之久,走访了先生的生前好友和学子门生,摄像录音,收集了大量资料,并一一归纳整理,可谓图文并茂,影视俱佳。

先生的展览拟定于今年在深圳举行。我想建议吴帆教授,待深圳展览过后,请将展览移至景德镇。因为先生在景德镇学习工作生活了30余年,在雕塑瓷厂工作10年,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执教近二十载。他的青春岁月,爱情友情,教育事业,创作生涯的根,深深地扎在景德镇,扎在陶大,我们一定要让先生魂归故里。

不论是在深圳还是在景德镇,大家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先生的缅怀,先生在天之灵有知,应该是会欣慰的。

2020年1月31日(正月初七)

孙振华

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夏和兴

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雕塑学会理事


吴天保艺术回顾展

(1939-200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