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哲临摹渐江《黄山图册》60开

陈明哲 1972年6月生。南京师范大学艺术硕士,现为安徽省书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安徽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书法创作研究院秘书长,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秘书长,合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汪采白研究》《新安探微》《安徽历代美术名家研究-程邃》《新安画派画家艺术活动年谱》计80万字的美术理论专著。论文连续3届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最高奖;中国画创作7次入选及获奖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

陈明哲临摹渐江《黄山图册》60开

尺寸:34×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原尺寸:21.4×18.4厘米)

清初著名画僧弘仁,善写黄山真景。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六十开弘仁所绘《黄山图册》,是弘仁早期纪游写生的代表作品,反映了他以天地造化为师的独创精神,是其绘画艺术风格渐趋成熟的集中体现。这套册页早年流传于民间,民国时期被拆分为两部分,20世纪60年代重新合璧于故宫博物院,内容丰富,题跋众多,弥足珍贵,是研究弘仁艺术风格的重要作品。

渐江《黄山图册》60开。纸本,设色,尺寸21.4×18.4厘米,此册见《支那南画大成》分第13卷,共图50幅,每幅注一地名如上。前有萧云从跋,后有程邃跋。1964年6月5日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侯宝璋捐赠书画展览》有渐江《黄山图册》,50开,分订6册。第一册,诸名贤题跋;其余五册,题签“渐江道人黄山图”或即《支那南画大成》据以影印之本。又近人太平苏宗仁厚如辑刊《黄山丛刊》,卷一影印渐江《黄山图》60开。1964年旅居新加坡的医科教授侯宝璋将其收藏绘画作品捐给北京故宫博物院,《黄山图册》中其他50开即在其中。数年后,北京故宫在琉璃厂宝古斋又以900元人民币购得余下的10开,至此《黄山图册》60开合二为一。今藏故宫博物院藏。

这套册页在清末被著名的收藏家端方得到,1901年端方曾就任湖广总督,因此推测这套册页是他在在任期间于南方购得。除此之外,弘仁弟子江注的四十开《黄山图册》也被端方得到。端方命幕僚缪荃孙、李葆恂等将所藏书画编写著录,名为《壬寅消夏录》,四十卷,共著录三百零八件书画及金石墓志。编制体例仿照《庚子消夏记》《辛丑消夏记》,按作品名称、尺寸、内容、收藏印章、题跋等著录,加入考订按语。此书约编成于 1906年,当时端方任两江总督,在这本私人藏家目录中,著录了弘仁黄山图册的具体情况:“渐江道人黄山图画册,山水五册,题跋一册,共六册。画幅纸本高六寸九分,广五寸九分,工笔画黄山山水,按景题名,精细无匹,虽幅不盈尺,而苍古深秀,各尽其妙,深得南宗法乳。”并且,《壬寅消夏录》还详细记录了每册所属具体地名,当时六十开分属五本,每本十二开,与现藏每本所属稍有出入,但六十开整体地名与现藏一致,即是现故宫所藏。

关于渐江《黄山图册》的真伪问题,美国学者高居翰在《论弘仁黄山图册的归属》认为:

《黄山图册》中通用一系列传统技法多属于萧云从的特点,而不是弘仁的特点。弘仁所使用的传统手法,除了吸收倪瓒与黄公望的以外就有限得很,相比之下,萧云从却经常遵循前人笔法,使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在其不同画幅、甚至同一手卷的不同部分都在变换。作于1648年的太平地区风景组画(后来用木刻雕刻印制而成,题名为《太平山水册》),就是大部分摹仿前人的山水面貌的作品(仿王蒙和郭熙),同时也描给出某些具体地方的山水风貌。运用传统技法作风景写实,也许看来同所谓地形画(图经)的通常目的有些配对,反映了自然风景的实际面貌。当然中国多数地形画已经高度习俗化,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表现了真实。不管如何,《太平山水册》的构思和《黄山图册》的构思在这一方面是相符的。

徐邦达先生从用笔上分析,认为这些画秀中带苍,笔干而不枯,简洁高妙,不是弟子江注、姚宋、祝昌所能及。而且印章刻得精整,色泽油、朱沉着,弘仁的朱文圆印,应该约有三四方,笔划大同而小异。因此,这些不足以成为推翻弘仁为作者的理由。而这套册页与弘仁的典型风格存在差异,也就是“变”的问题,徐邦达先生认为首先是工具不称手,以致面目差异,还有此册画纸太生,下笔不舒畅,费力而不甚讨好,又加以大结构而缩入小尺幅中,勾皴均用小尖笔,不得不稍现尖瘦而略欠平时的苍逸之气,并且写黄山石廓须较仿倪有些变化,用略带方硬之笔。所以生纸、小笔是促使此图“变”的一个主要原因 。

石谷风先生也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并附上黄宾虹先生有关这套《黄山图册》的影印照片和信札,对这套《黄山图册》的流传作了梳理。通过比对郑韶九先生手录五十开图名及六人题跋,以及用故宫展出的实物比对黄宾虹先生所藏的八张照片,石谷风先生认定这套册页确为弘仁作品。

经过这次大讨论,学界对于这套册页的作者基本不再存有争议,也可以看出中西方学者在传统中国书画鉴定方面方法的不同,以及存在的差距。

该套册页的作品不是弘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所画,而是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多次赴黄山纪游写生之作的选辑,因此没有款题也没有纪年,而只在画上写明景点名的作品,类似于画稿性质,推测他还应该有其他更多的此种作品。由于弘仁外出感染风寒,加之身体羸弱,54岁便匆匆过世,在他去世后,他的朋友弟子们对他留下的画稿进行挑选、整理并装帧成册,使他遗留下来的作品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这是弘仁多年来游历黄山的集成之作,也是其艺术风格逐渐确立的过程。

这套《黄山图册》对于研究弘仁绘画艺术的多种风貌,其个人风格的逐步确立,向成熟期发展的过程,都有着非常大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它曾被分离成两部分,各自流传,又奇迹般地在同一年通过不同途径在故宫合璧,也是收藏界的一大奇事。正如册后杨自发在跋中所称:“此册丘壑既富,盘礴尤工,为渐师生平得意笔,大似珍珠船中明月夜光,见者能不宝爱之!”弘仁称得上真正意义的画黄山第一人,他对黄山师法造化,不仅影响了他的后学弟子,更是对后来的石涛、戴本孝、僧雪庄等人有着引领意义,探索出实景山水新的方向,开一派画风,实为新安画派的先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