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导读(三)
孝治章第八
(平等博爱为孝)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注释】
(1)小国之臣:指小国派来的使臣。小国之臣容易被疏忽怠慢,明王对他们都礼遇和关注,各国诸侯来朝见天子受到款待就无庸赘言了。
(2)公、侯、伯、子、男:周朝分封诸侯的五等爵位。
(3)万国:指天下所有的诸侯国。万:是极言其多,并非实数。
(4)先王:指“明王”,已去世的父祖。这是说各国诸侯都来参加祭祀先王的典礼,贡献祭品。
(5)治国者:指诸侯。
(6)(ɡuān)鳏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孤。少无父母曰独,此四者皆最是苦难卑下。
(7)先君:指诸侯已故的父祖。这是说百姓们都来参加对先君的祭奠典礼。
(8)治家者:指卿、大夫。家:指卿、大夫受封的采邑。
(9)臣妾:指家内的奴隶,男性奴隶曰臣,女性奴隶曰妾。也泛指卑贱者。
(10)以事其亲:这是说卿、大夫因为能得到妻子、儿女,乃至奴仆、妾婢的欢心,所以全家上下都协助他奉养双亲。
(11)生则亲安之:生:活着的时候。安:安乐,安宁,安心。之:指双亲。
(12)鬼:指去世的父母的灵魂。《论衡·讥日》:“鬼者死人之精也。”《礼记·礼运》郑玄注:“鬼者精魂所归。”
(13)如此:指“天下和平”等福应。孔传:“行善则休征(吉祥的征兆)报之,行恶则咎征随之,皆行之致也。”是说明王以孝道治理天下,美德善行有种种福应。
(14)“有觉”二句:语出《诗经·大雅·抑》。意思是: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各国都顺从他的教化,服从他的统治。觉:大。四国:四方之国。
【译文参考】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帝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连小国的使臣都待之以礼,不敢遗忘与疏忽,何况对公、侯、伯、子、男这样一些诸侯呢!
所以,就得到了各国诸侯的爱戴和拥护,他们都帮助天子筹备祭典,参加祭祀先王的典礼。治理封国的诸侯,就连鳏夫和寡妇都待之以礼,不敢轻慢和欺侮,何况对士人和平民呢!所以,就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和拥护,他们都帮助诸侯筹备祭典,参加祭祀先君的典礼。治理采邑的卿、大夫,就连奴婢僮仆都待之以礼,不敢使他们失望,何况对妻子、儿女呢!所以,就得到大家的爱戴和拥护,大家都齐心协力地帮助主人,奉养他们的双亲。
正因为这样,所以父母在世的时候,能够过着安乐宁静的生活;父母去世以后,灵魂能够安享祭奠。正因为如此,所以天下和和平平,没有风雨、水旱之类的天灾,也没有反叛、暴乱之类的人祸。圣明的帝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出现这样的太平盛世。《诗经》里说:'天子有伟大的道德和品行,四方之国无不仰慕归顺。’”
【故事天地】
大禹
(1)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是夏朝第一个皇帝,是受百姓敬仰、爱戴的明君。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
他治水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曾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曾看见儿子启被母亲抱在怀里高喊着爸爸,但他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经过大家齐心协力地艰苦奋战,终于让人们远离水患,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夏禹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沿革发展。
(2)涂山之会:
夏建立后,大禹在涂山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
礼毕,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希望大家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改过。蒙祖先告诫,我生平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从此,人们对禹的态度更加敬重佩服。
傅说拜相
傅(yuè)说,傅氏始祖,名说无姓。古虞国(今山西平陆)人,殷商时期著名贤臣,先秦史传为商王武丁(约公元前1250—前1192在位)丞相,为“三公”之一。
典籍记载:在武丁的伯父小辛和父亲小乙的时候,殷商已经很衰败了,武丁即位后,想重振殷商。他求贤臣良佐,梦得祖父言有圣人可以辅佐朝政,醒后派人让按画像寻找,最终在傅岩找到傅说,举以为相,国乃大治,遂以傅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