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四川美术学院2020届雕塑系本科生优秀毕业作品推介


前  言

今年的毕业创作是最难的;今年的毕业展是最难的,又是最不同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疫情的影响,改变了我们正常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行为习惯,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同学们不能返校上课,困在家中无从进行创作,心如刀割,纠结难熬。但是,同学们还是在克服万难,积极求变,思考创作的呈现的可能性和表达的方式,最大可能的实现作品的完美演绎。实之不易!

至今,在疫情的困扰下,以线上展的方式呈现毕业生的作品,呈现出作品在观念上的变化和表达;呈现出作品在形式语言上的拓展;呈现出在材料语言上的探寻;呈现出作品在跨界中的表达;呈现出作品在本体性上的把握;总之还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方面体现了跨媒介雕塑工作室、具象雕塑工作室、景观雕塑工作室、器物雕塑工作室教学的定力和成效,以及研究生的自我生长的良好态势。

跨媒介雕塑专业方向注重多学科的融合与展现,本届的毕业生从日常出发,能够发挥各自的个人长处,能够展露自己经验积累的惯性,在创作过程虽有反复,但能坚持本心,秉持个性,这是自信的表现,也是踏入艺术之路的重要一环。本次毕业创作最大的特点是“接地气”。身边的人、物、事都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他们的创作材料与转化语言。

具象雕塑专业的创作面貌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基于艺术史的角度来进行作品的自我阐释,恰如其分的把古典造型语言介入到自身的创作体系,产生了有别于以往视觉经验和心理感受的作品。第二类是关注雕塑形体语言的抽象性,并能结合材料的语言特性来展开自我叙事。第三种是围绕自身生活经验和情感而进行的创作类型。作品均力图呈现一种新的具象雕塑的表达方式。

景观雕塑专业毕业创作在特殊时期将“对话”这个概念在这次毕业创作中间运用,把疫情带来的“隔离”纳入到毕业创作的内在机制,中国、武汉、隔离、驰援,把这种关系内嵌在了毕业设计点——乡村“粮仓——北碚柳荫”,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学生的创作方案与构想结合。从教学的角度上讲,实现了从景观雕塑到社群艺术的拓展,把专业和社会语境结合起来,教学的深广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拓展。学生创作从之前的专业能力呈现进入到了公共艺术的社会性创作中。

器物雕塑专业的创作更加强调真实材料的运用和动手实操的表现以及当代观念的表达。在如此境况之下,指导老师们都为此揪心不已,什么怪招奇招都用上了,只为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加强创作构思、语言形式、材料工艺的积累,让创作“不走寻常路”。为了保持教学的成效,老师们“剑走偏锋”,同学们“逼走他乡”。然而,剑并没有失去往日的锐度,同学也没有在他乡“自我放逐”。我们依然坚守信念,保持初心,顺势而为,顺利完成了本次毕业创作课程教学。

今年的毕业作品展览是第一次线上展览,线上毕业展是另一个维度的挑战,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地跨界尝试。这也许能带来极其良好的机会——因为这里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艺术的现场是什么?真实的现场是什么?虚拟的现场是什么?真实是什么?我们置身于大数据的时代,个人的信息就像微不足道的电脑字符一样存在于网状的世界格局中,我们已经不再是隐藏起来的,我们早就已经透明化。

川美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 申晓南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毕 业 作 品

 跨媒介雕塑工作室 

作者:蒋宇航
名称:《人无再少年》
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535x375x250cm
指导老师:张翔,张增增,陆云霞,尹代波
作品简介:我家的房子,是在我爸10岁的时候建成的,如今三十余载,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五口之家。这三十余载的光阴承载着各种酸甜苦辣的时光,这个家也逃不了岁月的侵蚀,变得破败、萧条。今年的5月份我们收到了村子即将搬迁的消息,整栋房子即将被清空。我再回家看着我曾经的房间,从小学到高中生活的一切还历历在目。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寻觅到我曾经或喜悦、或悲伤的回忆,这间房间即将随着搬迁而消失在时光之中。花有重开之日,而我作为少年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能做的,只有努力的找回曾经的痕迹,寻觅逝去的时光……
作者:朱相熹
名称:《未易闻琐语》
材料:数字雕刻
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张翔,张增增,陆云霞,尹代波
作品简介:
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影响下
此次毕设对于每个应届毕业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而且影响久远的体验和记忆
人类的悲欢在同一时间点上汇聚在了一起
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现实需求促成了同学们不同的作品表现形式
我的毕业创作来源于2018-2019年间的插画练习
作品形式在整体氛围的呈现之中想表达各处元素的内心情感
众多不相同难以察觉的琐碎低语汇集在一起会产生场域里情感的共振
我乐于关注在整齐的表面之下那些被分散的力量

作者:王望

名称:《转化实验室》
材料:灯光装置,A4纸,电灯,电线,现成物,电脑,鸡蛋等
尺寸:《转化实验室:电灯烧水器》68*70*125cm,《转化实验室:自给自足》2个44*44*75cm、1个44*120*75cm、1个115*78*13cm,《转化实验室:圆周率孵化器》30*40*20cm,《转化实验室:气流》25*300*56cm
指导老师:张翔、陆云霞、张增增、尹代波
作品简介:生活中,我们能感受到能量的运动。能量互相转化的过程中,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
《电灯烧水器》采用了钨丝灯泡。钨丝灯泡的光能转化率只有3%,用它产生的热能“烧开水”。
《自给自足》在家不出门的一个月里。所有的资源不断被消耗着,引起了我对自给自足的思考。光能,电能,化学能在转化的过程中不断被消耗。资源最终都会耗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衡。光会越来越暗,直至消失。
《圆周率孵化器》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复杂又神秘,只要40位即可计算将误差消除在一个氢原子的直径之内。是否暗示着它于宇宙和生命之间的秘密有着奇妙的联系。
《气流》在家一个月后第一次走出家门,人群从我身边穿过。他们所留下的能量带动空气气流抚摸过我的身体。

作者:易境

名称:《已发生,正发生,未发生》
材料:铁丝、行为
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陆云霞 尹代波 张翔 张增增
作品简介:在初中时候,我经历过三次校园被暴力事件,我曾以为自己忘了那些痛苦,突然有一天在做泥塑时脑子里闪过了那些画面。再过不久,因为工作面试的原因需要体检,医生说我耳膜太薄不适合这份工作,我知道这一切都和我曾以受害者身份被施暴有关,从2008年在我遭受后除了家人外我没有告诉过任何一个人我曾因为被殴打而导致耳膜穿孔。没有人知道我为了那份工作努力了多久,也没有人知道我在出了医院后哭的有多泣不成声,那一刻我很想发短信问那些施暴者——他们现在有曾想过在青春期意气风发校园霸凌时对受害者未来或许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在整个作品中,我以弯铁丝记录日记的形式去消解自己的痛苦、去聊“暴力”这个话题。从一开始只是自己受伤的记录、再到后来对于他人校园暴力事件的深入了解,最后在整个过程中表述了自己对于人与暴力的看法、态度、以及对人性的探讨。

作者:田皓男

名称:《三年·十二季·一千零九十五天》
材料:亚克力、照片
尺寸:710x220cm
指导老师:张翔 陆云霞 张增增
作品简介:我以时间、记忆为线索,将近三年来(2017-2019)手机中储存的影像图片、文字资料、生活动态,通过带上拍摄时间的形式进行截屏处理。并将三年整的图片冲洗成照片,然后将不同年份的同一天根据照片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裁剪、重叠、组合。作品最后共365天365组作品,以年历中的月份格式分布,单组作品以三张、两张照片的叠加和单张照片共三种格式呈现。

创作目的是希望将自我的时间线进行一个纵向的重叠。将不同年份的同一天重叠,也就是将当时每年同一天不同照片背后的故事进行重叠;将不同的心情、状态、感受进行重叠;以一个当事人的身份对过去时空自我存在和遭遇的事件进行一种回忆,对当下的自我状态、流逝的时间、模糊的记忆有一些重新的看待与反思。

那些热爱的、刺痛的、温馨的、麻木的,美好的、痛苦的,都在这里有迹可循。我相信,观众至少,总会在某一天里,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共鸣。

 具象雕塑工作室 

作者:廖万彬

名称:《一九四二》
尺寸:500cm*35cm*50cm
指导老师:李占洋 彭汉钦 徐光福 冯陆 应萍 刁伟
作品简介:在饥荒时代,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中,即使生者面临无限痛苦,但内心的微弱希望却是唯一的动力,人与人之间也是需要相互依赖的。在饥肠辘辘饱受摧残的时候,唯有精神可以支配身体。1942年的中国河南等地的老百姓因旱灾、蝗灾、战争等天灾人祸的因素,陷入了如火如焚的境地。,当人们遍地绝望的时候,茫然的灾民只能向着更远的地方,寻找希望。人人都处在饿死的边缘,挣扎着,痛苦着,沉默着,与死神做着斗争,一批批面黄肌瘦的灾民,他们成群结队,带着一家老小,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带着祖宗的牌位,逃离故乡。时至2020年,中国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党的带领下全民步入小康生活水平,不再为温饱问题而发愁。我们是幸运的一代,生活惬意,物资充足。本次创作立足于1942年的历史题材,用具象写实的手法塑造灾民逃荒的场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从1942年历史灾难的教训中,愿我们能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作者:陆泽

名称:《坡芽歌书系列》

材料:黄沙石,旧瓦片

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李占洋 彭汉钦 徐光福 冯陆 应萍 刁伟

作品简介:我的作品是借助传统符号图像文字进行创作。壮族坡芽歌书由 81个图画文字构成,每一个图画文字代表一首歌。讲述了壮族儿女淳朴的情爱密码,每一个符号都有独立的歌词和内涵,栩栩如生,具有生命力!先是根据自己的构图绘制符号,根据符号的特点选择与之相对应的石块雕刻,在雕刻过程中保留了石块本身自然的纹路和形状制作成浮雕。每当绘制一个图案的形象,能让自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浮雕的压缩,体积,空间,形体的变化,突显出了雕塑的本体语言与传统符号形象发生了本质的相融。最终的作品的呈现,会给观众有无数的解读方式,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体会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冲突时,在当下又如何继承和发展,又如何体现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作者:王晗初

名称:《明天》

材料:树脂着色

尺寸:216cm60cm55cm

指导老师:李占洋 彭汉钦 徐光福 冯陆 应萍 刁伟

作品简介:回忆孩童时期的种种片段,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我会偷偷穿上大人的衣服去想象未来,并且在现在看来是开始寻找自己位置的一个标志。孩童时期脑子里总是充满各种想象,期待着奇幻的种种。虽然在客观上对世界认知不足,但这也是其天真的原因,眼神里就会透露出一种稚拙和纯净。虽然孩童的浪漫幻想可能并不会出现,但他们单纯的想象和期待永远不会终止,他们渴望着长大也渴望着明天,这就是希望。

在2020年这个疫情肆虐的时候,在这个相对灰暗的时期,人们充满了恐惧和焦虑,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我想以此种充满希望的形象,展现小孩的天真,与疫情时期的普遍状态形成一种反差。我觉得这种反差形成了作品的张力。将形象放大,拉大此种反差,并以一种不同以往的视角去关注儿童。我想这个时期的社会和人们都需要一种希望,一种对疫情消散后的美好期待。

作者:王康

名称:《无言独行》

材料:柏木

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李占洋 彭汉钦 徐光福 冯陆 应萍 刁伟

作品简介:以过去低迷情境下的个人状态作为创作来源,那段时间是重庆的雨季,且由于生病整个人当时处于一种茫然无措且悲观的状态,因此积攒的压抑情绪促使我通过创作这一方式去释放出来。虽然当时发生的事情随着时间流逝慢慢的在我脑海里失去真实感,但我对于事件发生时的感受反而证明其存在过的事实。事情过去后会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记忆,而在这其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我想根据遗留的情绪再现个人记忆里的事件并抒发心中的感受。我采用具象的形式塑造了自己在事件下的几种状态,具象的表现方式更客观也更忠实,我希望采用一种贴切的相对客观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情感。我希望在作品中创造一种沉静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可以更好的与自我对话,更真切的感知自身。

作者:向钦发

名称:《一方里》

材料:柏木、石膏

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李占洋 彭汉钦 徐光福 冯陆 应萍 刁伟

作品简介:在创作之初,我总是有意的去思索无限性与有限性关系,正如雕塑家贾科梅蒂在有限的形体构造之中,将“存在”的无限思索置于其中,去呈现现世的疏离之感,正如法国存在主义学者萨特所言:“贾科梅蒂觉得在事物之间、人们之间都无法沟通,真空渗透于万事万物,任何一种生物都在创造着它自身的真空”,而在这一“真空”的空间之中,存在着虚无这一无限的情感与意义指向,萨特对于这一“虚无”描述道:“一条街道本是空旷无人的,沐浴在阳光之下,突然之间,一个人出现在这个寂寥的空间,虚无亦作如是观”。

……
……正如作品《一方里》,在那有限的方形木块之中,存在的广阔被无言的叙说,以一种默言的语式,去激发观者在观看之中的无限意义的寻觅。

作者:肖锦文

名称:《戏韵》

材料:树脂着色、现成品

尺寸:200cm*90cm*110cm、130cm*75cm*120cm

指导老师:李占洋 彭汉钦 徐光福 冯陆 应萍 刁伟

作品简介:戏曲和雕塑都是艺术领域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中程式化的表演,符号化的造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映像。自己尝试运用具象写实的表现方法,以及戏曲中的元素来表现我国经典文学《水浒传》中武松这个人物形象,两个场景分别为《武松杀嫂》和《醉打西门庆》。强调自己对人物创作思考的介入,使人物形象的表现更加个性化,强化他们的动态,将人物场景定格,使情节中的一刹那凝固成永恒。采取聚光灯式的灯光效果,造成强烈的舞台剧氛围感,并从雕塑的创作过程中更加的去丰富其中的人文内涵,使之更好地去打动观者!

作者:徐大全

名称:《戏-西厢》

材料:青石

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李占洋 彭汉钦 徐光福 冯陆 应萍 刁伟

作品简介:作品《戏-西厢》借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作品《西厢记》里的故事情节,我采用传统戏曲中分场次的方式来表现,因为分场不仅可以表现其空间的变换,还有时间的延续,以及情节的递转。我力图用雕塑的本体语言,来表现中国传统戏曲故事里的人物,将布拉克、毕加索等创造的立体主义的因素,吸收到戏曲中来,也不讲究秩序和规律,更加追求空间与构成,并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追求人物形象的形神兼似。作品分为六个场次来表现,分别是《惊艳》、《解围》、《琴心》、《传简》、《拷红》、《长亭》,我试着在人物中表现更复杂的空间,借鉴舞台形象,用平面切割、符号象征和分析解构等手法追求空前强烈的戏剧性场景,将自己对西厢记的感受,也都表现在场景中。

作者:颜汶浩

名称:《浴池》

材料:着色树脂、水泵、充气水池、木板、衬布、海洋球

尺寸:高两米左右,预计占地3*4米,要求搭电,室内

指导老师:李占洋 彭汉钦 徐光福 冯陆 应萍 刁伟

作品简介: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温科尔曼这样评价古希腊艺术。从拉奥孔到杜尚,艺术早已经千变万化,从一尊壮美的大理石雕塑,到一座普通甚至不堪的小便池,翻天覆地的,被这个世界改变着。
艺术更好了吗,艺术更坏了吗。
我以为的,艺术正突破历史的,宗教的,国界的束缚,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向前发展,干净的拥抱肮脏的,美丽的拥抱丑陋的,重的拥抱轻的……
我选择古典艺术在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件杰作,以当代艺术的时代去拥抱古典艺术,给予他们冲突与解构,并尝试提供一个有趣的视角,安格尔的泉与杜尚的泉交杂在一起,圣经中的英雄与西游记中的英雄交换位置,转化拉奥孔的痛苦,马拉没有重生。引用这些伟大的作品,写一章荒诞的故事,并把他们从高贵的艺术馆拉到一个戏剧性的浴池中去,这便是浴池。
浴池是一个特殊的地方,人们赤身裸体,焕然一新,正如我想表达的一样。

作者:杨家豪

名称:《皮囊》

材料:樟木

尺寸:170*60*45cm

指导老师:李占洋 彭汉钦 徐光福 冯陆 应萍 刁伟

作品简介:这件作品的缘由主要是来自一些个人经历,关于成长的方面。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家往往都会经历过旁人对自己的形象或者一些选择进行批评和加以他们的想法,比如到了某个年龄了就应该有这个年龄应有的样子、需要穿些怎样的衣服,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过是裹在外表的一层糖衣,最重要的“成长”被遗忘了。所以,我选取了自己对这类问题的一个看法,被衣物强加成大人的样子是无奈、不情愿的,在这些皮囊的叠压下是躲藏着,想要窃得一丝喘息的一个小孩形象,想要通过这个形式来表达成长过程中的这类问题。材料方面选择了樟木进行雕刻,对于木料的这种创作过程所留下的痕迹的特性是比较吸引我的一个地方,就像记录着自己和作品一起诞生着的过程。

作者:陈瑾婷

名称:《如一》

尺寸:2m*1.5m*1.6m可变

材料:陶瓷

指导老师:孟福伟 彭汉钦 冯陆

作品简介:这件创作源于母亲的子宫摘除手术,我突然意识到我住过的第一个房子不见了,摸着肚脐总是能想象出我们之间连着一根看不见的线,但是突然线的那头的房屋不见了,于是我做了这个作品来纪念我住过的第一个房子。

养育我们长大的土地,无论走多远都会记得,会思念,因为那是刻在灵魂上的印记。泥土被用了建造房屋,以供我们居住,这是我们生活中被忽略,又记忆深刻的东西。于是我用泥土钩织房屋,房屋堆叠摇摇欲坠,向上是对向往自由的不安,向下是家庭的羁绊,却是给我的安稳。房屋是旧时的房屋,是我心中的安定之处,也是未来的房屋,属于我的自由与不安。
吾心安处,不如往常,一如往常。
 景观雕塑工作室 

作者:冯睿

名称:《留下粮仓的模样》

尺寸:3m×0.4m×1.7m

材料:谷物、水泥、木板、手作材料、铁艺架

指导老师:葛平伟、张朤、曾令香

作品简介:尼尔森·古德曼说道“表现是隐喻式的示例”,在柳荫粮仓中,最偏爱的便是其外部建筑的结构造型,它们表面虽看起来颇为方正,却是柳荫粮仓这六十年以来诞生至衰败的见证。现在我重新去拾起它,擦去它岁月的灰尘,用我所理解的艺术语言去去诠释它。

作品中的每一个木框便代表着一块土地所呈现的内容,一个独特的建筑艺术造型。每一片水泥单元都承载了不一样的粮仓历史,粮仓所经历过的是是非非,这些都通过文字或是符号,在老旧的水泥墙上留下了痕迹。每一个单元木框,每一个单元水泥墙,都是我通过前期的抽象设计再制作出来单独唯一的模样。它们看起来会有建筑的特征,却更有记录柳荫历史的味道。

作者:高瑞虹

名称:重庆北碚柳荫粮仓计划之《五谷树》

尺寸:可变

材料:综合材料

指导老师:曾令香 张朤 葛平伟

作品简介:民间传说是口口相传的一种文化形式。五谷之树的形象源自古书与民间传说,是一个源远流长,亲和典型的民间正面形象。通过个人对乡村的体悟,然后对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梳理后,希望通过自己的共鸣和传说形象进行交织后做出增进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亲密度的作品。营造对自然生命的敬畏氛围,呈现出一个原始自然生生不息的空间。

通过在柳荫粮仓实地考察后,我选择以自然材料为主的综合材料结合传统手工制作为主要手法,结合粮仓的特性来营造以五谷之树为主、神话空间场域为辅的装置作品。以开放式的形、闻、味、触的体验来调动观者兴趣进行继续阅读。激发人与原始自然间交织的生生不息的情感。
天地造化一场,舌为心苗,脚为命根。曾经天下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吃饱肚子。我们将永远寻求这和谐与共生。这不仅是艺术与社会,也是人与天地。在此以我的共鸣来表现它呈现它,愿五谷丰登,生生不息。

作者:黄钇谋

名称:《食》

尺寸:130cm240cm

材料:综合材料

指导老师:葛平伟

作品简介:在我的作品《食》中,我运用现成品进行艺术加工,挪用,拼贴等现代创作手法进行创作,将在农村生活用的土陶碗,土筷子相互穿插交错,使得整个作品形成了一个围合的形,其中在整个作品中出现了高低差,给观众一种连绵的视觉感受,在木板底部放置各种电机,来模仿小时候我自己敲碗的声音,来回忆起自己美好的童年。在形式上,我放弃了传统的塑造手法,选择了更符合当代语境的形式,来创作作品。在我的这件作品《食》中,我认为声音比作品本身更加让人感动,让人回到自己童年的美好时光里面去,所以我选择了装置雕塑来发出食器敲打碰撞的声音。

作者:刘伟

名称:《旅途的风景》

尺寸:尺寸可变

材料:综合材料

指导老师:葛平伟 张朤 曾令香

作品简介:作品的设想源于北碚柳荫粮仓的历史背景和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和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之下。从农村到城市以及城市回流农村的人口的流动现象为基本,从我个人成长的视角出发去发现去记录曾经的记忆。从过往到现在,从农村进入城市,一步一步从乡村进入城市再到更大的城市,舞台越来越大,而旅途的风景也随脚步发生变化,不变的是对乡村儿时的记忆的追溯,对故乡恋恋不舍的情怀。

正如人生是一场旅途,我们在旅途中,从故地出发,奔往于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迈向人生一个又一个高台之上,却忽视了这旅途中的窗门外的风景。为此,我以农村老旧门窗为画框,从我的视角出发,将旅途中美好的风景与记忆映入框内,重新再现故乡的人、物、景。希望远在他乡的异乡人能在此放慢脚步,驻足回看,找回曾经记忆中的风景。

作者:马乔

名称:《柳荫》

尺寸:可变

材料:滴胶,铁管

指导老师:葛平伟

作品简介:柳荫镇原本的名字是麻柳河,是因为这里生长着非常多的麻柳树而得名。在古代,为亲友送别往往有折柳的习惯,因为“柳”字与“留”同音,所以柳在某种意义上带有挽留的含义,我认为这恰好体现了如今乡村和老家的定位,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不过是想要留住离开的人们,挽留故乡的回忆。作品《柳荫》是用滴胶和铁管加工制作而成,由于滴胶具有类似于琥珀一样能够将物品永久封存的特质,我将收集来的关于柳荫和带有纪念意义的日常物品封印在滴胶当中,制作成柳叶的形状,象征着时间在这一片柳叶上停滞了,将上千片的柳叶排列组成一棵抽象的柳树造型,是想表达农村中每家每户的院落中生长的大树的意象,每一片叶子里都封存着一个日常的故事,来表达对家乡回忆的纪念。

作者:唐哲浩

名称:《插柳成荫——柳荫乡情计划》

尺寸:可变

材料:综合材料

指导老师:张朤 葛平伟 曾令香

作品简介:中国乡村拥有神奇的土壤,她为城市繁荣提供了人才;为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守护传统的中华文化,同时也蓄养并保存着最朴实的民族情感。但时代的快速变化也时刻改变着村民的思维,改变了村民之间原本传统稳定的关系。所以我打算将人的情感、关系与行为作为我作品的素材,通过结合现场场地的特点制作四件作品。这四件作品将共同构成我的创作,并形成一个整体。我选择四类情感作为创作元素:留守的孩子对远在他乡父母的想念;外出务工即将与亲人分别的焦虑;孩童之间友谊的狂野纯真和生活大半生邻里之间的乡亲之情。通过对场地的设置,让观众将参与到我的作品中,他们的行为与情感也将作为这组公共艺术的一部分一同被记录下来。

作者:杨有为

名称:《乡情物语》

尺寸:320×220×150

材料:机械零件

指导老师:张朤 葛平伟 曾令香

作品简介:1.从传统的角度上对中国农业的历史进行一种叙述。2.十二生肖的农业性。3.农村单纯的商业性。

从材料出发,材料背后的乡土意义是作品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怀,在中国这种农业大国的环境中,千万农村,亿万农民的命脉就是当时的半机械化农耕方式。也是当时中国农业的一种记录。
十二生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农业有很大的关系,每个生肖有相对的天干地支,与节气有关联,所以我将12生肖的形象用农耕机械的零件解构和组合,作为元素加入我的创作之中。
而中国当时的农村交易方式简单。我的作品的形式就是还原农村的交易剧场性,以叙事的手法讲述农业的伟大和农民朴实可敬。

作者:叶依洁

名称:《朋友》

尺寸:可变

材料:综合材料

指导老师:曾令香 张朤 葛平伟

作品简介:作品的设想源于使用粮仓那时候的农村为了耕作产粮,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力是很强的,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于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少显得冷漠淡薄。过去的农村协作力强的原因少不了邻里之间作为「朋友」的沟通与往来。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往来不再需要面对面就可以做到,人们不再像以往有丰富的交流活动。

所以我想要通过「朋友」这个引子去探索柳荫乡村民间艺人、儿童及空巢老人等社群构成,希望以此去建构一个温情的链接。所以我通过文献记录与作品融合展示的方式,使观众在观看作品的同时,得以引发自己对「朋友」的思考。也希望常驻在‘水泥森林’中的我们,不要只沉浸于水泥的冰冷,而忘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链接。

作者:郑宏鑫

名称:《丰收的夜晚》

尺寸:可变

材料:综合材料

指导老师:张朤

作品简介:每一个人对于土地都存在着特殊的感情。种下的每一颗种子都寓意着一份希望,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收获的那一天。记得儿时,每到收成的夜晚,总感觉夜里的空气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小动物们也为这一刻在欢呼,用自己的声音来讨论那一晚的收获;流淌的小溪听起来也格外的欢快;星空下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和谐。

我选择农村的器物,通过艺术性的组合构成新的装置,配合声音视频来寻找回忆当初的丰收的夜晚。

 器物雕塑工作室 

作者:江城

名称:《子非鱼》

材料:鹅卵石、化石、陨石、垃圾塑料、水、沙子、海盐

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龚吉伟 王比 娄金 王玖

作品简介:江城创作的作品《子非鱼》经历两个阶段,在2018年《石雕器物1》的课程上,江城选取重庆长江段的鹅卵石创作十来条二三十公分等大的鱼干年货,每一条干瘪的鱼皮皱褶都被高速运转的玉雕雕刻机如实记录下来,作品沧桑的肌理,凹陷的眼神承载着鱼儿的存在与作者和材料共度的同等生命时间。生活主题的选择让鹅卵石这一自然材料同时具有社会人文属性。展厅里用鱼具钓置展示的”鱼干”刚好平行于观众的视平线,当目光对视的一刹那,每一个观众都会有一个自己对“子非鱼”的定义。

第二阶段《毕业创作》期间正遭遇疫情的突袭,在一级公共卫生事件的隔离下,江城顺着长江上游考察,选择了四川宝兴进行两个多月的在地艺术创作。几亿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大海,海洋生物转化成的化石被水流的洗礼成为了卵石,现代人生产的塑料垃圾丢弃在其中,成为了现在的风景。由此,化石、卵石、塑料垃圾等材料都被运用到作品的制作中,作品重新呈现了《子非鱼》的另一维度,另一道风景。作者与当地的老百姓用当地材料在当地创作的100件石雕作品在当地展示,激动感慨,气势磅礴。当这些作品重新放入河底的时候,重新回到大自然的作品与作者与材料与共处的每个日夜与自然界本身成为了一个整体。在这里,作品创作的过程本身,以及所涉及的人与物是作品的所有价值。(文/娄金)

作者:谭云

名称:《记“疫”》

材料:汉白玉、青石

尺寸:《记“疫”·战袍》60*60*30cm,《记“疫”·一立方的爱》67*71*80cm

指导老师:龚吉伟、娄金、王玖、王比

作品简介:面对新新冠状病毒的肆虐,每个人都在努力做对的事,以他们的真心、无畏、正直和爱心,助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一个个真实催泪的感人画面在全国传递,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记“疫”》是我在这强烈的感受中对最深刻的某个状态进行记录,运用石雕的技法及其“重量”进行表现,试图保存这些强烈的正能量。

《记“疫”·一立方的爱》将广大人民的爱心物资“打包”,构建一个坚实的整体,整个形体控制在饱满的方体中,使各方的关怀形成这个“一立方的爱”,青石的选择体现出它该有的“重量”。

《记“疫”·战袍》选择了废弃防护服这一最直观的物件,将其叠放,如同战役胜利后对“战袍”的整理,选用汉白玉是借其洁白细腻的质感,更能体现它的状态。
作者:岳坤
名称:《聊斋》
材料:木、粮、全息影像
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龚吉伟、娄金、王玖、王比
作品简介:我出生在河北邢台临城的一个小山村,童年时光便是在乡村,质朴的农耕生活氛围下和姥姥常与我讲述的神话故事中度过的。

这种经历和记忆构成我身上一处深刻的烙印,且当我离开故乡,进入城市紧张、快速的节奏中显得愈发明显。对儿时传统村落生活的回忆随时间的流逝反而更强烈牵动着我的思绪,充盈着我在背井离乡之时的情感起伏,因此我将此种回忆的捕捉聚焦于幼时姥姥家的家具之中。于我而言,那些古老的家具是乡村生活所展现的深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最直接反映。

于是我将我与姥姥一同使用过,承载我儿时回忆与姥姥的神话故事的老家具改造成“类建筑”,以期构建一种微观、但仍具备恢宏气势的建筑群。我将条案赋予乡村村口大牌坊的形式意味,层层叠加的凳子构成古塔的形象,而那注满粮食的桌子,既是我对乡村丰收后入粮仓存储的美好触动的呈现,更述说我对儿时听闻的神话故事以及亲密的家庭关系的深刻思念。那些空间中的故事场景是我的童年,也是我个人精神、气质的来源与归宿。

作者:曾九间
名称:《灼·见》

材料:陶瓷、红砖、耐火材料、银、黑紫砂

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龚吉伟、王比、娄金、王玖

作品简介:我在一次失败的烧陶实验里,偶然发现了高温下红砖的融化,这个特性固化了雪糕与砖惊心的偶遇。于是我便有机会展开创作并讨论此类有关日常的认知悖论。

千度高温烧结的“红砖”与零下低温凝固的“雪糕”,在温度的剧变中相互反向成就彼此。这里,“灼”以成器,显而“见”之。

日常在这里逆变。“蜂窝煤”在猛烈的灼烧中还原自身,漆黑的气味似乎扑面而来,但再生的“能量”却无法复燃。而静穆的“灭火器”在窑炉这个闭幕的舞台中央演绎着一场非凡的向死而生。
流逝的在恒定,稳固的在崩塌。烧结,给予我重新审视这些事物依存关系的全新视角。
温度极高或骤低,为凝炼雪糕诱人的色彩与银色容器闪烁不定的高光,消费主义的欲望散射而出。
灼·见,世态无所谓炎、凉。看似富裕的“消费”,或许同时也是贫穷的“烧搞”。
作者:叶小龙

名称:《光年·幻想城》

材料:陶

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龚吉伟 王比 娄金 王玖

作品简介:在辽阔的宇宙中,已知地球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拥有智慧生物的星球;众观宇宙,我们是渺小的,所以不排除在遥远的某个星球上或许也会有着和我们类似的生物,它们也有着自己的文明,它们也会和我们一样修建自己的住所,人类常常通过想象描述出“外星人”甚至很多方面都与我们非常相似,那么我们所幻想出的飞碟是他们的交通工具。作品通过想象去联系光年之外遥远星球的文明景象。

作者:徐志强

名称:《凼》

材料:木、综合材料

尺寸:160cm×91cm、80cm×27.5cm、140cm×54cm

指导老师:龚吉伟、王比、娄金、王玖

作品说明:水面的皮肤是多种多样的,随着表面的附着物不同,呈现的状态也不同。我所选取的是从水凼面所呈现的落叶状态出发,想通过水面的状态诗意的表现时间与落叶之间的一些微妙关系。以木易叶,也是木与叶之间生命的交互。当枯叶初入水凼,荡起层层涟漪,落叶不断地按照时针分针秒针的速率旋转,在时间与空间中交相辉映。我们都是自然的孩子,每个人都是时间中的飘荡者,就像落叶一般,每个人也分别按照时分秒,飘荡地走完自己的时间,最终落叶归根。

作者:朱梁源

名称:《第8680天的最后一场梦》

材料:玻璃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龚吉伟 王比 娄金 王玖

创作说明:过去的一年里,我陷入了抑郁,变得嗜睡而多梦。我时常自闭在家,企图逃离现实的所有事情,慢慢地时间观念变得模糊,梦境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但我却感到了轻松与自在。梦境可以满足现实暂时无法满足的欲望,平衡被压抑的意识。在梦里,生活空间中的物体,比如家具常常被肆意臆想,随之变形,我渴望他们形成新的空间、形体和生命形式,在这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尽情释放自己的欲求,他们像是一种精神释放时所物化的产物。渐渐地做作品真正的成了我的一个精神出口。作品所呈现的,正是我潜意识里所欲求的,却又如玻璃那般易碎。毕业本身是具有仪式感的,我渴望走出这不太好的阶段,从出生到毕业,献给我的第8680天。

作者:张云云

名称:《困》

材料:粘土、现成品

尺寸:40x40x10cm

指导老师:龚吉伟、娄金、王比、王玖

作品简介:物,生而有灵,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物,生而平等,生命尤其可爱、可敬!万物自有其归宿,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若外力蛮来生作,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人类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如此壑欲难填,终将作茧自缚。因一时之愚,而困于逼仄,如涸辙之鲋、鸟入樊笼;被困于不该困之地,恹恹欲睡,混沌而终。

作者:蒋漫

名称:《旋木》

材料:木

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龚吉伟 王比 娄金 王玖

作品简介:《旋木》是由一组使用车旋工艺制作的形态各异的木质雕塑体构成的尺寸可变的雕塑组作品。利用车旋这项传统工艺,提取生活中常用的物品的形态,“去用存性”,并再加以一定程度的改构,最后将各个单独的雕塑体集中在一个空间内呈现。大部分旋木都是经过不同木材的拼接之后再进行加工,为的是将不同的木纹、颜色集中体现在一个整体里,以达到一种“异质化”的效果。


毕业季投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