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为清朝殉国的封疆大吏,号称能员但仇视革命,兵败后吞金自杀
文/格瓦拉同志
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清公卿大臣们莫不以谈判求和、保住荣华富贵为要务,根本没有跟革命军决一死战、重整山河的志向,让他们殉国更是不可想象。但凡事都有例外,在此期间,曾有一位封疆大吏选择为清朝殉国,真可谓万千“浊流”中的一股“清流”。这位封疆大吏,便是末任闽浙总督松寿。
01 末代闽督,晚清能员
松寿,字鹤龄,佟佳氏,满洲正白旗人。松寿出身满洲功臣之家,以父荫起家为工部笔帖式,逐渐升迁为郎中。笔帖式,在满语中意为办理文件、文书的人,在各大衙门中均有设置,是国家的正式官员,一般为七、八、九品。有清一朝,满蒙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并不多,大部分通过做笔帖式踏入仕途,因为升迁速度非常快,因而常被成为“八旗出身之路”。
松寿旧照
在京城担任郎中数载后,松寿获得外调的机会,出任陕西督粮道,因为在任期间表现出色,等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时,已经晋升为山东按察使,掌管一省的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此后7年间,松寿的官越做越大,历任江宁布政使、江西巡抚、江苏巡抚、河南巡抚、工部右侍郎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热河都统等要职。
松寿在担任热河都统期间,向朝廷疏陈续修矿章四条的建议,同时鉴于热河地控内蒙、难于治理,遂向朝廷献上改革当地吏治、军政、教育、理财等事务的建议,由于方略甚悉,因而深得嘉奖。慈禧太后认为松寿可堪大用,遂在光绪三十年(1901年)将他召至京师担任兵部尚书,1年后又改任工部尚书。
慈禧太后
不过,松寿回朝任职仅2年时间,便再度外放,起初担任察哈尔都统,到光绪三十三年(1904年)时又出任清朝最后一任闽浙总督。作为晚清能员,松寿居官近20年时间,不仅政绩卓越、为人低调,并且廉洁奉公、对属下宽厚,因而深受时人的赞许(“居官垂二十年,不务赫赫名,然律己以廉,临下以宽,为时论所美。”见《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六》)。
02 执迷不悟,顽抗革命
松寿主政闽浙两省期间,在大举推行所谓“新政”的同时,又全力镇压革命运动,包括秋瑾等在内的大批革命志士,正是在他主政期间遭到捕杀,可以说双手沾满革命者的鲜血。不过,松寿实行的白色恐怖政策并未扑灭革命的火种,等到武昌起义爆发后,福建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在新军第10镇统制孙道仁、第20协协统许崇智等人的领导下,决定武装夺权。
孙道仁旧照
1911年11月5日,同盟会在台江举行会议,决定以孙道仁为福建都督,彭寿松为参事会会长,许崇智为革命军总司令,统率驻福州的新军在7天后发动起义。与此同时,会议决定以同盟会桥南公益社体育队员为主体成立学生炸弹队、洋枪队,并组织商团队、民团救火队、闲散官兵先锋队等,以配合新军作战。
为尽量避免流血,同盟会在次日发布通告,劝谕驻守满洲的八旗官兵投降,但遭到闽浙总督松寿、福州将军朴寿的强硬拒绝。松寿拒绝同盟会的劝降后,严令驻防八旗加强戒备,并调延建邵巡防统领徐镜清率巡防营到省城增防,准备负隅顽抗。与此同时,松寿授意协领文楷组织杀汉团,加紧镇压革命,并策划于11月9日围攻设在桥南公益社的同盟会总机关部。
福州驻防八旗兵
在光绪末年的军事改革中,清廷从福州驻防八旗兵中挑选青壮旗卒编练前、后两营新军,每营600余人,都配备德国造毛瑟枪,号称“捷胜营”,战斗力不可小觑。等到满族杀汉团成立后,松寿麾下又增添500多名精悍的战士,分为大刀冲锋队和汽龙洋油放火队。如此一来,松寿拥有精兵1700多人,完全可与新军一较高低,而这也是他负隅顽抗的底气所在。
03 兵败自杀,死后哀荣
同盟会得知松寿准备围攻的消息后,遂提前于11月8日发动革命,趁夜围攻福州城内的旗界,即满洲八旗官兵及其家属住地。虽然遭到出其不意的进攻,但八旗兵并未惊慌溃散,而是在松寿、朴寿的指挥下展开顽强抵御。这场战事从晚上直打到次日下午,双方反复争夺每一个阵地,死伤相当惨重。最终,八旗兵在多次反击均受挫的情况下,不得不挂白旗投降。
闽浙总督府
闽浙总督松寿见大势已去,遂微服出署,在进入盐道前高开榜画店后吞金自杀,终年63岁。松寿自杀的消息传到北京后,苟延残喘的清廷大受感动,下令追赠他为太子少保,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谥号为忠节。不过,松寿虽然忠勇可嘉,但在清朝灭亡前,却再没有一位封疆大吏效仿他为朝廷殉葬,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心向背和高官们的胆气。
参考书目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版。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左舜生:《辛亥革命史》,岳麓书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