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美学思想史研究  后  记

后  记

做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本来就是辛苦而孤寂的事,何况是如此冷僻的中国传统文化选题。自十年前国家社科基金和八年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立项研究以来,我就深感任务之艰巨。所幸我指导的宗教学道教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和部分中国哲学中国美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有人愿意陪我“坐冷板凳”,愿意真正从古代文献原典出发来做艰苦细致的学术劳动。他们的加入,使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增添了生力军。我欣慰近些年这项关于“道教美学”和道教审美文化的研究,可以说后继有人。通过这个项目以及相关项目的研究,一些青年学者在学术研究的实践中成长起来,他们不但用承担的研究之成果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还在CSSCI期刊上发表了系列学术文章,出版了个人学术著作,有的进入了“博士后”流动站,继续拓展和深化这方面的研究,有的晋升了副教授、教授,在自己的单位成为青年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有的还作为负责人承担了省部级研究项目、甚至国家社科项目,获得了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走到了学术研究的前沿。

我本人做总体设计构思和统审稿,承担前言、后记、绪论、前道教时期的美学思想、魏晋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以及其他阶段部分内容如谭峭、白玉蟾等章节的撰写,李裴博士、申喜萍博士除完成自己撰写的内容之外,协助我对全书进行统稿、审稿、改稿,最后我本人审改通读三过。除我们三人之外,担任各个部分撰写任务的有:李珉博士、李雄燕博士、李知恕编审、张崇富博士、雷晓鹏博士。他们的相关研究,都给本书提供了更广阔的联系和更多的预研成果,在祝贺他们的同时感谢他们为道教美学思想研究做出的贡献。书稿字数从40余万增加到80余万又删改到70余万。内容的增删,甚至以章节为单位,有的章节的初稿与定稿可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一切以全书内容、体例的统一和较高的质量、水平为标准,在此不再一一说明。

感谢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立项支持本课题的研究;感谢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将本书初稿提要收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选介汇编》第一辑,又将本书定稿收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感谢我校将该项目成果列入“985”工程宗教与社会研究社科创新基地、“211”重点学科建设成果来支持。这些都是对我们研究工作的最大肯定和扶持。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全国社科规划办张国祚主任:作为社会科学的著名理论家和公务极为繁忙的领导,挤出时间通读书稿,提出细致而具体的修改意见,使本书的最后修改在思想和理论上、表达文句上都按照高标准、严要求进行,才得以达到目前将就能“见公婆”的质量和水平!

潘显于一四川大学竹林村

2009年9月10日“教师节”

在本书付梓过程中,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处王武龙处长和张献锋同志,商务印书馆郑殿华主任等编校人员为文字校订和引注规范化提供了切实的帮助,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特别向他们致以衷心感谢!

潘显一又记于川大竹林村“见道斋”

2010年5月15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