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坤夜读丨听“枢”⑫隐山不隐(有声)
稿源:掌上长沙
2021-04-02 21:30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标签。
湘潭有座隐山,从这里发源的湖湘学传播到了长沙,传播到了中华大地。
宋代胡安国、胡宏父子被学术界公认为湖湘学派的创始人,而隐山的碧泉书院为胡氏父子治学的扎根之地。
胡安国,生于1074年,福建崇安人,人称胡文定公。南宋初被召入京,建炎(1127—1130年)年间辞官,携其子来到潭州隐山,创建了碧泉书堂。胡安国之季子胡宏(1105—1161年),从小就仰慕洛阳“二程”之学,从出生至青少年,又正值其父处于上升时期——在政治上,胡安国被提举为湖南学事;在学术上,胡安国开始研治《春秋》之学。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胡安国因避战乱,携胡宏来到湘潭县碧泉潭。碧泉潭,有“泉自石出,搏沙旋波,上潆螺髻”的描述。胡安国在这里遍置竹石花木,使之四时恒荫,景色怡人,宜于安居。
绍兴八年(1138),胡安国去世,胡宏子承父业,将书堂修缮扩大,改名为碧泉书院。碧泉书院由多重院落组合,对内开敞,对外封闭,具有鲜明的湖湘地方特色。
胡宏在吸取老师杨时、侯仲良思想的同时,注重对宇宙本源的探讨,认为宇宙是由“气”推动的无限演进过程。当时,一批批志学求道的青年纷纷来隐山追随胡宏研经读史。
绍兴十一年(1141年),胡宏有感于“人希探本”而创立了他的性本论儒学观,于是在碧泉潭上建“有本亭”。何谓“有本”,胡宏在《有本亭记》中写道:“泉出于盘屈石山之下,凝然清光,微澜无波,潭潭而生。”碧泉所依托的石山,胡宏冠之以“盘屈石山”,显然是借用唐代著名隐士李愿的“盘谷”来阐述自己对于“性本论”的理解。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提到李愿认为大丈夫有两种,一种是为王建功立业又有能力安享富贵荣华,而另一种则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而李愿则认为自己是后一种大丈夫,要“无忧于其心”,这便是“本”吧。
胡宏的代表作《知言》是一部哲学著作,它汲取了先秦儒家典籍《中庸》《易传》《孟子》《论语》的哲学思想,兼容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的理学成就,从而创立了一个包括本体论、人性论、理欲论、致知论等内容在内的理学理论框架,建构了一个包括心性、性气、有无、体用、知行、理欲、义利在内的范畴体系。至此,胡宏在人才群体上和思想体系上奠定湖湘学派的基础,后人评价胡宏“卒开湖湘之学统”。
胡安国、胡宏父子在碧泉和衡山辛勤耕耘了31载,当时许多不计功名利禄、苦心求学的士子聚集在胡氏父子门下。张栻即其中佼佼者,他在碧泉书院读书期间,曾命其书斋为“南轩”,因而日后就以“南轩”为号。
胡宏逝世后的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随着湖湘学子的群体北迁长沙岳麓书院,碧泉书院渐趋冷落。所幸的是胡氏父子最终“落叶归根”于他们辛勤耕耘的隐山,其合冢墓就在隐山东麓的黄荆坪。
湖南的学术中心从碧泉书院移至长沙岳麓书院后,湖湘学派才正式定型。湖湘学派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把传习理学的学术教育活动同经邦济世、解危救难的强烈经世愿望紧密结合在一起。
胡安国、胡宏、张栻等在研究、传授二程学说的基础上,对湖湘学派的开创与奠定,可谓一脉相承。胡安国以《春秋》为“经世大典”;胡宏主张“以仁致用”;张栻强调“知行并发”,这些正是岳麓书院里高悬“实事求是”大匾的真谛,是湖湘学派理论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