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研究一个可能的新方向

在课程论的理论界,课程的开发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等三种。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三种模式并不是“排他”的,而是可以在课程设计、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统一起来的。

一门全新的课程在设计阶段,应该以目标模式为基本的方法,确定课程的基本目标,然后依据目标确定课程结构框架,再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经验,即课程资源),从而形成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编制成教材。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基本目标不能过细过具体,而应该是方向性的、开放的,要允许教师和学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目标本身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发展,让课程成为在基本方向引导,基本框架为“骨架”的情况下,通过师生互动而生成。这样和课程才会具有更为“普适”的价值,才是高质量的课程。

这样的一种课程建设方式是目标引领的,也是过程的、同时是实践的。而绝对不可以是单一模式的。

对于一门已经存在的课程,要发展它完善它,主要的方法就应该是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即对已有的课程在实施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课程反思和课程审议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调整、修订,在课程的新一轮实施中,逐步地生成和发展出新的课程。

对于一门已经存在的课程,我们还可以从最有特色的课程资源的分析入手,以学生学习这些经验(课程资源)的最佳学习方式为立足点,对课程的组织形式进行调整,对课程资源本身进行加工重组。即可以形成一种从学习方式出发的课程修订完善的课程发展模式,这是一种逆向的课程发展思路,或可以称之为学习本位的课程发展。

这个思路能否形成一种新的课程理论思潮呢?如果可能,或可称之为“学习本位课程思潮”。它应该是儿童中心课程思潮与理解本位课程思潮结合后的一个更小切口的理论视角。这个课程理论,必须在继承已有课程理论的合理内容的基础上,以学习科学、脑科学、教育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等揭示人的学习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支撑去建构。

在与一些学校合作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中,进行学校已有校本课程的优化提质的探索实践中,我逐步地形成了学习为本的逆向设计的课程发展优化的思路。但是由于自己对于学习科学、脑科学、教育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理论的储备不足,很难在这个方向上再进行深化和细化的研究。感觉非常地遗憾,也时常为此而苦恼。

到了这时,才真正体会到,“活到老要学到老,而学到老也学不了”是真理。受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制约,这个主题的研究我是做不下去了。思辨式的想想还可以,进行实证的、实践的研究恐怕是力不从心了。

而这方面他人的研究,我也还没有看到过(可能存在文献阅读研究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