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226):一如既往——释“既”(旣)
朱英贵
上一篇谈到了“即”,这一篇来谈“既”。“既”字的古文字字形只比“即”字多了一个扭转过去的“口”形,而与“即”字的意思却正好相反:“即”是正在进食的意思,而“既”是已经进食完毕的意思。由此产生最为常用的已经的意思,成语“一如既往”的“既”就应这样理解,意思是就像已经过去了的一样,而“既”字今天的意思也一如既往地保留着自古以来的各种义项,几乎没有什么新的变化。
一、“既”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既”(旣)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既”字的甲骨文为左右结构的合体会意字,一侧的部件象一只高脚的“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容器)上面盛满了食物,另一侧的部件象一个跪坐的侧面人形,突出其头部反方向的“口”,借以表示扭过头去,或者表示背对着食物,意思是已经吃饱了,不再食用了。金文字形改变或者省去了表示“豆”的底座的横线,有些晚期的金文形体(如上图第二个金文字形)跪坐的人形呈侧立之状,但其造字原理仍与甲骨文一致。
小篆“既”字的左侧构字部件发生了变化,将表示“豆”的柱脚和底座的线条讹变为“匕”,因此便造成了“皀”(今读作jí或bī)这一部件,右边部件侧面人形上面的“口”的形体也发生了变异。再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于是来源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形体后来写作“既”,而来源于小篆的形体后来写作“旣”,今天则一律规范写作“既”。
“既”字的本义是进食完毕。《说文解字》卷五皀部:“旣,小食也。从皀旡聲。論語曰:'不使勝食旣。’”《说文》的解义“小食也”有人理解为小的食物或者不丰盛的食物,这种解释是否正确还要依据许慎自己加的注解才行,那就是紧接着许慎引用《论语》的说法“不使胜食既”来证明他所说的“小食也”的意思。这就涉及到了“不使胜食既”这五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然而这却是一个相当不简单的问题。
如果查这五个字的来源,它应该是出自《论语·乡党》,其原文如下: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值得注意的是,原文中的相关文字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并非“不使胜食既”,那么何以会有如此不同呢?且先放它一马,我们先来看看《论语·乡党》中的这段话整体意思是什么,让我们试作如下翻译: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论语·乡党》共27章,就是说《论语》这本书的《乡党》这一篇当中共有27段文字,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貌、衣食住行,展示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上面所引的这一章是27段文字中的一段,集中述说孔子在“食”方面的礼仪,我们常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出自这里。看来“肉虽多,不使胜食气”的“氣”(繁体字写作“氣”,下边有一个“米”字)乃是五谷做成的饭食冒的气,“食气”,即饭食之气,谷物营养价值之所在。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句注释说:“食以五谷为主,故不使肉胜食气”。众所周知,我们民族自古以农立国,是种谷、食谷的民族,人们通常习惯地说自己是吃五谷长大的,吃饭长大的,可见中国人对吃五谷的重视。“肉虽多,不使胜食气”的意思就是: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要以五谷的营养为主,这是我国古代重要食论之一,影响深远。
明于此,下面再来看“不使胜食气”与“不使胜食既”的关系。原来“不使胜食既”这句话并非是许慎的引文有误,而是出自《古论语》,何谓《古论语》?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自从秦始皇焚书以来,先秦典籍付之一炬,《论语》幸有民间师传得以保存,此外另有其他版本的《论语》,《古论语》即为其一。《论语》传至汉初,分为《古论语》、《鲁论语》和《齐论语》。今本《论语》多取自《鲁论语》和《齐论语》。《古论语》与《古文尚书》同出于孔宅壁中,被孔安国所得,孔氏世代相传。孔安国,字子国,西汉前期人,是孔子的十二世孙。《古论语》与今本《论语》在篇目与字句上略有不同,“不使胜食气”与“不使胜食既”的区别即在于此。
由此可知,许慎《说文解字》中讲到“既”字所引的文字是出自《古论语》,那么该如何解释这个“不使胜食既”的“既”字呢?晚清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罗振玉在《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中解释为:“既,象人食既。许君训既为'小食’,谊(义)与形为不协矣。”他认为许慎将“既”字理解为“小食”的意思,这跟“既”字的字形是不般配的,也就是说,罗振玉依据“既”字的甲骨文字形,不认可许慎《说文》中的解释。
由此观之,将“既”字解为“小食也”的意思是不符合造字原理的。许慎依据小篆字形解义,将内部的表义部件“旡”(读作jì)误认作声旁,故曰“从皀旡声”,而且对左半边另一个表意部件“皀”的认定也是基于讹变了的小篆字形,这与“既”字的造字本义是不相符的。
现代著名甲骨文学者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释》中解释为:“契文象人食已,顾左右而将去之也。引申之义为尽。”他所说的“契文”即甲骨文,就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来看,“既”的左边和“即”完全一样,而右边则是一个掉转头口形象的人。因此“食既”也就是“食已”,即已经吃完了。李孝定先生的“顾左右而将去之”,这句话说得极为形象,它会使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吃饱了,剔着牙、打着饱嗝而离开宴席的情形,这就是“既”。
二、“既”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既”的造字本义当为进食完毕。这种意思在文献中已经不多见了,例如:“君既食。”(《礼记·玉藻》)意谓君进食完毕(吃完饭了)。
“既”字由此进食完毕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完毕,完了。例如:“既而曰。”(《公羊传·宣公元年》)意思是“事毕而说”。再如:“既冠之后”就是完成冠礼之后的意思。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穷尽,终尽。例如:“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成玄英疏:“既,尽也。”)再如:“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淮南子·原道训》)又如:“取之不竭,用之不既。”(宋·李纲《理财论中》)
二是表示终了,整个。例如:“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唐·韩愈《进学解》)再如:“终朝已罢精,既夜未交睫。”(宋·王安石《戏赠叶致远直讲》诗)又如:“(孙姓者)言未既,而忽仆于舟,惛然不醒。”(清·沈曰霖《晋人麈·舟人见鬼》)
三是表示(日全食或月全食)食尽。例如:“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杨伯峻注:“既,尽也。日全食也。”再如:“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汉·王充《论衡·说日》)又如:“(世宗大定)二十三年五月己卯,月食,既。”(《金史·天文志》)
其二,表示失掉。例如:“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史记·太史公自序》)再如:“既,失也。”(《方言》第六)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确定,一定。例如:“既,定也。”(《方言》第六)钱绎笺疏:“既犹已也。凡已然者皆定之意也。”再如:“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史记·游侠列传》)
二是表示安定,稳定。例如:“忽发寤以无睹,魂迷念兮情既。”(唐·沈亚之《梦游仙赋》)
三是表示等到,达到。例如:“刘尹至王长史许清言,时苟子年十三,倚床边听。既去,问父曰:'刘尹语何如尊?’”(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再如:“国朝文德殿钟鼓院于夜漏不尽刻,既天未晓,则但挝鼓六通而无更点也。”(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又如:“郑氏自宋而元而明以既于今,其衰亦非人力之所能禁,独其家法之陵夷为可惜耳。”(清·全祖望《诸葛氏义门铭》)
其三,用作副词,表示已经。例如:“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书·尧典》)孔传:“既,已也。”再如:“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又如:“既得陇,复望蜀,人之常情。”(《初刻拍案惊奇》卷六)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全、都的意思。例如:“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再如:“家有既亡,国有既灭。”(《谷梁传·襄公六年》)又如:“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国语·齐语》)
二是表示不久、于是的意思。例如:“既,楚发其赏。”(《荀子·强国》)梁启雄释:“既,旋,不久之后。”再如:“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王流于彘。”(《国语·周语上》)又如:“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韩非子·内储说下》)
三是表示随即、便的意思。例如:“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王既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败。”(《逸周书·克殷》)再如:“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战国策·燕策三》)
四是表推测:其,将。例如:“天既讫我殷命。”(《书·西伯戡黎》)俞樾《群经平议·尚书二》:“古书'既’与'其’每通用……皆事前推度之辞。”再如:“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墨子·尚贤中》)
其四,用作连词,常与“则、就”相呼应,相当于既然。例如:“使同乎若者止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止之?”(《庄子·齐物论》)再如:“既是我生身的父亲,那家业我应得有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又如:“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梁启超《谭嗣同传》)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两种意义用法:
一是与“又”呼应,表并列关系。“既”字经常与“且、又”等字搭配使用,也就虚化为“又”的意思,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机智又勇敢……例如:“既无老谋,而又无壮事,何以事君。”(《国语·晋语一》)再如:“尚疑而不许,既不益兵,又不易甲。”(《后汉书·袁谭传》)又如:“既不能断蒺藜荆棘之根株,又不能展凤皇麒麟之拳局。”(五代·齐己《苦寒行》)
二是自身前后呼应,表并列关系。例如:“水则源泉混混沄沄,昼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山川颂》)再如:“臣闻沈潜既义,高明既经,日以阳德,月以阴灵。”(南朝·宋·谢庄《月赋》)又如:“抑予尝考:从鱼际至高骨一寸曰寸,既曰关,既曰尺也。”(清·周亮工《书影》卷二)
根据上面对“既”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既”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既”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既”字在常用成语的使用中大致保留有两类文化含义:
其一是表示已经的意思,例如:成语“一如既往”的意思是指一切都如同已经过去的样子,完全像从前一样。而“既往不咎”这个成语源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成语“既得利益”原本是指已经得到的利益,现指人们或集团已经获得的法定的某种特别权益。而“既成事实”意谓已经造成的事实,常指用武力或某种手段强行造成的局面。有个成语叫“东曦既驾”,“曦”指曦和,他是神话中驾日车的神,意谓太阳已经在东方升起,比喻驱散黑暗,光明已现。还有一个成语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源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意思是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其二是表示既然的意思,例如:成语“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意思是既然后悔现实的局面,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呢?成语“既来之,则安之”的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语见《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四、“既”与“即”的用法区别
本篇说的这个“既”字和上一篇谈的那个“即”字,长得颇有点相像,它们的左半边都一样,区别在于右半边:
从字形与字音的联系上看,声母与韵母都是相同的,差别在于声调,右半边是两画的就读二声,右半边是四画的就读四声。
从字形与字义的联系上看,它们的造字本义都有在食具旁吃饭的意思,右半边是两画的表示正在吃,还没吃饱;右半边是四画的表示已经吃饱了,不再留恋食物了。
从它们的使用功能来看,“即”与“既”都可用作动作、副词或连词,其区别在于:
用作动词的时候,二者的意义明显不同:“即”侧重表示接近、靠近、迎合、符合等意义;而“既”则侧重表示完毕、完结、穷尽、终了等意义。
用作副词的时候,都是表时间的副词,区别在于:“即”表示现在的时间,意思是“立刻”、“当即”;而“既”表示过去的时间,意思是“已经”、“已然”。
用作连词的时候,都可以关联相呼应的成分,区别在于:“即”关联的是假设关系,意思是“假如”、“即使”;而“既”关联的是并列关系或推论因果关系,意思是“既……又……”、“既然……就……”。
所有这些用法和意思都是由它们各自的造字本义“正在吃饭”和“已经吃过了”引申出来的,使用时不可不察。然而,十分有趣的是“既成事实”和“即成事实”这两种说法均无错误,在书面表达时,一定要小心区别使用,前者是“已经成为现实”的意思,后者则是衔接它前边的半句话表示为“……就成了现实”的意思。
五、漫谈“既得利益”
拙文啰嗦到此,忽地又想起了前文提到过的一个成语“既得利益”,据说这是当今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焦点。
既然“既”的造字本义是进食完毕、已经吃饱了的意思,那么可以想见,这“既得利益”四个字用词是多么的准确,“既得利益”在词典上的解释是已经得到了利益,其实如果按照“既”字的造字本义,不妨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已经吃饱了利益”:已经吃饱了政治利益,手握特权不放松;已经吃饱了经济利益,贪款过亿不知罪;已经吃饱了文化利益,招摇过市不知耻。这些人不知道,“既”字的造字本义是吃饱了就走开,可是当今的情况却大谬不然,吃饱了也不走开——手握特权不放松,贪款过亿不知罪,招摇过市不知耻:真犹如“饕餮”一般。
如果在这“既得利益”四个字后面加上一个“者”字,那么,“既得利益者”就是指那些已经吃饱了利益的人,他们至今还没有进食完毕,继续贪得无厌。你说他们“吃饱了”,他们觉得还差得远;你今天整治了几个吃饱了的,明天新上来的还得变本加厉地吃。
如果在这“既得利益”四个字后面加上“群体”两个字,那么,“既得利益群体”就是指那些已经吃饱了利益的群体。据说中国当下主要有三大既得利益群体:以贪腐官员为代表的权贵利益群体、以垄断企业为代表的垄断利益群体和以房地产、资源行业为代表的地产资源利益群体。这些既得益群体不愿意改革,它们攫取了大量社会资源,而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被剥夺或利益受损,难以真正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最终导致国内利益关系失衡,进而造成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
一言以蔽之,所谓“既得利益”,就是指借助于公共权力谋取私人或部门的特殊的非正常的或不正当的利益;所谓“既得利益者”,就是在现有社会结构中,凭借特权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合法的或不合法的特殊利益群体成员;所谓“既得利益群体”就是这些既得利益者思想与行为的群体化,就是这些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而形成的群体。
它们都早已吃饱了,那就是“既”,它们还不知足,还正在吃,这就是“即”。可是广大民众还饿着呢!他们才不管这些,他们希望广大民众承认“既成事实”,最好是“既往不咎”,并且能让他们“一如既往”,既然如此,广大民众惟有悲叹“既有今日,何必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