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传》:走进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一生

【作者Tina,只写有深度的文字】

如果你要问现代心理学发展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学大师是谁?我相信10个人中,会有9个答"弗洛伊德"。是的,或许弗洛伊德的具体理论成就你并不了解,但是你不可能不知道弗洛伊德这个人。

心理学上自我本我超我的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死亡本能、性本能、梦的解析、谈话疗法、防御机制……这些理论你或多或少听说过,它们都出自弗洛伊德的著作。

著名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说过:影响整个人类,改变现代思想的只是三个犹太人:弗洛伊德、卡尔·马克思和爱因斯坦。由此可见弗洛伊德在人类思想史和心理学界的地位,何等之高。

研究弗洛伊德的生平,有一本绕不开的著作,那就是《弗洛伊德传》,该书于1988年在美国初版,很快就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

该书的作者是彼得·盖伊,生于1923年,曾任教于耶鲁大学,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创作的都是大部头作品,如《现代主义》和《启蒙运动》。

相比于其他的弗洛伊德传记,该书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最新、最充分的资料。因为作者彼得·盖伊说服弗洛伊德后人,提供了很多私人书信供他研究,他参考的书目也是前所未有的,翻译成中文是800多页厚的一本书。

在书中他努力勾勒了一个完整的弗洛伊德形象,也描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和成长,所以你如果想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弗洛伊德,这本书不可不读。下面,我就带你回溯进历史长河中,走近大师,了解他不朽的一生。

1、童年:被偏爱的孩子——“俄狄浦斯情结”的现实基础

弗洛伊德全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弗莱堡城,这是一个小镇,在这里,弗洛伊德住到了3岁。

弗洛伊德的爸爸叫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犹太羊毛商人,母亲叫阿玛利亚,是弗洛伊德父亲的第三任妻子,比雅各布整整小了20岁。当时,弗洛伊德一家的经济条件一般,生活比较节俭。

弗洛伊德兄妹共七人,有五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在众多的孩子中弗洛伊德最受母亲宠爱。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与弗洛伊德的母亲年纪相当,看起来也更般配;而弗洛伊德的侄子,居然比他还年长一岁。

复杂的大家庭,第一排左三位弗洛伊德

对童年的弗洛伊德来说,这些复杂的关系,让他烦恼,而这成了他精神分析的起点。而母亲对他独有的宠爱,也给他的理论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的养料。

母亲对他极其宠爱,虽然生活条件略为艰苦,但弗洛伊德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成为家中的重点关照对象,他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全家人会为给他创造安静的学习氛围。当时,他的卧室里有一盏方便他学习的油灯,这是全家唯一的油灯,而其他的家庭成员则只能用烛光照明。

弗洛伊德曾说:"一个为母亲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充满身为征服者的勇气,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这一点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母亲对他的赞许和宠爱,形成了他强烈的自信和优越感,这促成了弗洛伊德关于胜利和成功的信念,也影响到他的个性,成年后他敢公然反抗舆论和医学权威,坚持并公开宣扬自己关于无意识,婴儿期性欲等观点,都和年少时得到过无条件的爱密切相关。

弗洛伊德对母亲也很依恋,母亲始终是他生活里的中心人物,而这也成了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节的理论源泉。

16岁的弗洛伊德与他38岁的母亲艾玛莉亚

在他2岁时,有一次因为尿床,父亲训斥了他,他反驳道:爸爸,我会给你买一条新的、漂亮的红床褥的。

在他7岁时,他故意跑到父母的卧室里小便,这是一种对父亲的挑衅行为,也是一种占有父母卧室的象征性行为,目的还是跟父亲争夺母亲。父亲大发雷霆说,这孩子绝不会有出息。而弗洛伊德憋着股劲,一定要证明给父亲看:他是个人物。

基于对自己童年的观察和分析,后来弗洛伊德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儿子憎恨父亲,因为父亲是与他争夺母亲的情敌,孩子会希望母亲将爱全部给自己,希望自己可以凌驾于父亲和兄弟姐妹之上。

弗洛伊德和父亲的合影

2、爱情:美满中带缺憾——性学理论的来源

果然,弗洛伊德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他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大学预科班,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选择了医学专业。这段时间是弗洛伊德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

从1873年起,弗洛伊德在医学院度过了8个春秋。他最初关注的是生物学,做了大量雄鳝睾丸结构的研究,这是他从事性学研究的第一步。随后,他的兴趣转向生理学。

医学院毕业后,弗洛伊德遇到了玛尔塔·贝内斯,他把这位姑娘称为"小公主",深深痴迷于她,经过了充满激情的追求之后,两个人最终订婚了。

弗洛伊德与玛莎·贝尔奈斯订婚后的合影(摄于1883年)

但是之后弗洛伊德前往巴黎萨比里埃医院学习,师从著名的神经学家沙柯,沙柯致力于歇斯底里症的研究,他甚至断言"某些病人的障碍具有性的基础",这一启发性的断言使弗洛伊德得到某种暗示,在日后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尤其关注性的暗示。

弗洛伊德对于性学理论的研究,一方面得益于学术上启发,另一方面来自现实的推动。

订婚之后,弗洛伊德远赴法国实习,之后长达4年的时间,弗洛伊德与未婚妻玛尔塔之间聚少离多,只能通过书信传情。这成了弗洛伊德美满爱情中的一大缺憾。

热恋中的弗洛伊德通过书信向妻子讲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表达对妻子浓烈的爱。他为自己抽雪茄辩解,他说如果一个人没办法亲吻,吸烟成了不可或缺的替代品。摘录一段弗洛伊德信中的话,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弗洛伊德是多么的狂热:

"我的公主,我的到来就是你的不幸。我将吻得你满脸通红,把你喂得丰满起来。到那时,你就会看到谁是强者,是不吃饱饭的温顺小姑娘,还是躯体中含有可卡因的高大疯狂的男人"。

弗洛伊德与妻子玛莎·贝尔奈斯

那时候弗洛伊德26岁,正值血气方刚,那种长期煎熬的等待,给了弗洛伊德启发和暗示,他日后提出,人类大部分心理疾病都来自性欲这个源头,这是人内在最根本的驱动力。这个理论框架就来自于他性欲得不到满足的痛苦经验。

在给未婚妻的信中,弗洛伊德说,饥饿是本我的驱动力,性是爱情的驱动力。可以说,那时候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论已经开始逐渐成型了。

1886年2月,弗洛伊德返回维也纳,以神经病医师身份开业行医。同年9月,他与由于经济拮据而拖延了4年的未婚妻举行了婚礼。婚后他们一共育有6个孩子,三男三女。

3、青年时期:进入心理学世界探索——创立"自由联想法"

弗洛伊德在1882年第一次接触到安娜·O 的案例,这个案例可以说是对精神分析的创立起到奠基作用。

这位化名为安娜·O 的患者患当时患病的症状很奇异,被称作歇斯底里症,动不动就会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异常,但是从身体上却找不到病根。

安娜·O是弗洛伊德的朋友布洛伊尔医生的患者,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对她展开了研究,他们发现,当安娜·O 在讲出自己的故事,并让情绪得以宣泄后,她的症状会暂时消失。

这种治疗方法被命名为"谈话疗法",弗洛伊德认为,歇斯底里的病因是创伤性的经历及不愉快的记忆导致的。人们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会不愿意想起这种痛苦的记忆,但是它并不会因此消失,只是会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这股力量为了寻找出路,最终通过歇斯底里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决定放弃使用催眠疗法,转而开始酝酿一种崭新的治疗技术:自由联想,即通过帮助患者重新经历创伤事件,疏解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

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于1895年年共同出版了一本划时代的著作——《癔病研究》,书中系统阐述了"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法的发明,是弗洛伊德一生中的两大业绩之一,另外一项业绩是两年以后开始进行的自我分析。

4、中年时期:学术结硕果——出版《梦的解析》

自由联想法提出之后的两年, 弗洛伊德初版了他的第一本核心著作《梦的解析》。

在《梦的解析》之前,人们对于梦的理解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梦是超自然的神灵的启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译解读,另一种认为梦只是思维的零星碎片,毫无意义。

而弗洛伊德在书中指出,梦是人们被压抑在潜意识的欲望满足,只不过我们的头脑有审查机制,这些欲望为了通过审查,改头换面重新伪装之后,进入我们的梦境。要破解这些梦,就需要精神分析。

《梦的解析》一书出版之后,社会上对此书的评论让弗洛伊德感到心灰意冷,人们不接受弗洛伊德的理论,精神科医生也不认可他。外界的批评声,让弗洛伊德陷入抑郁,他感到孤独又沮丧。这本书在6年的时间里只卖出351本。

即便如此,弗洛伊德依然执迷于挖掘那些生命中最为隐秘也是最具有想象力的创伤,这一点不论是在《梦的解析》还是他之后的研究中,都能体现。

20世纪初期,精神分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到弗洛伊德门下求学的人也是络绎不绝,从1902年的秋天开始,弗洛伊德每个礼拜三都会和医师以及感兴趣的听众讨论精神疾病的个案,以及对自我心理进行探索,这就是日后著名的"星期三心理学社"。

最开始只有5个人参加,之后逐步扩大,后来弗洛伊德将它改组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后来世界各国的求学者不断加入,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不断增多,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弗洛伊德和最初的5名追随者

与此同时,《梦的解析》也迅速火爆起来,弗洛伊德生前就再版了8次,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全球畅销 ,被称为"心理学第一名著"。

但有一点让弗洛伊德很伤心,他最早的两位追随者阿德勒,以及被弗洛伊德寄予厚望并钦定为自己继承人的荣格,因为不同意他过度强调性驱动力的假说,先后跟他分道扬镳,创立自己的学说。

5、壮年时期:经历战争——研究"死亡本能"

在精神分析蓬勃发展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作为战败国的奥匈帝国遭受着严重的经济打击和社会动荡,也使得弗洛伊德一家人身陷水深火热之中,饥饿和寒冷摧残着弗洛伊德一家,幸亏有亲戚、追溯者和仰慕者的帮助,弗洛伊德全家才平安度过了这个艰难的时期。

战争让弗洛伊德有了新的思考,他开始更深入地关注"死亡"这个主题,他发现了另一种力量,与性驱力相对应,这就是攻击驱力,以此来解释人类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

攻击驱力不特指战争和杀戮,日常生活中那些谩骂、攻击和对抗,都属于这个范畴。弗洛伊德认为,攻击驱力和性驱力是此消彼长的二元对立关系,被大众所熟知的说法是死亡本能和性本能。

1919年弗洛伊德出版了《超越唯乐原则》一书,在本书中,弗洛伊德提出了重复——强迫原则(repetition-compulsion),它具有恢复早期状态的倾向。

这一理论在今天的精神分析流派还是被广泛采用,比如从小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孩子,嫁人后丈夫很可能同样会家暴,因为她在潜意识中会强迫自己去重复那些熟悉的模式,即便那些经历是痛苦的,毕竟熟悉的东西会给人带来安全感。

6、晚年时期:遭受多重创伤——提出"人格结构理论"

1923年,此时的弗洛伊德已经67岁,他出版了另一部重要著作《自我与本我》,这本书中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也是弗洛伊德对自己所创建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修正。

该理论认为,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代表着人最原始的欲望和需求,并希望获得即刻的满足;而超我则代表了人们理想中的自我,这个自我是符合道德标准和公众良心的;而自我,则是协调本我、超我和环境的关系,力图在符合超我和环境的要求下,尽量满足本我的需求。

人格结构理论的出现,标准着精神分析理论的成熟,这一理论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在当代的心理咨询中,依然在延用人格结构理论。

谁都脱离不开衰老的命运,大师也如此。就在《自我和本我》出版的那一年,弗洛伊德被诊断出得了口腔癌,并接受了两次大手术。那时候的医疗手段没有现在发达,弗洛伊德遭受了很大的痛苦。

手术后,他一直佩戴着人造上颚假体来分隔鼻腔和口腔,来帮助他说话和吞咽。除此之外,他还需要经常接受一些小手术来切除口腔中新生的肿瘤,而手术还让他的右耳失去了听力。

可以说,弗洛伊德最后的几年都是在剧烈的疼痛中度过的。

可是即便这样,弗洛伊德还是没有停止创作。1929年,弗洛伊德完成了《文明及其缺憾》,这是弗洛伊德更大的思想构架中的一部分。简而言之,他认为,文明压抑了人的性本能和死亡本能。

1933年纳粹上台执政,迫害犹太人,他们在柏林公开烧毁弗洛伊德的著作。1938年,纳粹占领维也纳,但是弗洛伊德不愿离开。最后由于他的女儿被捕,她的房屋屡遭纳粹匪徒抢劫,弗洛伊德才同意去伦敦。

后来他的四个妹妹都在奥地利被纳粹分子杀害。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在伦敦去世,享年83岁。

结语:

弗洛伊德的一生中都在不断修正和完善他的理论,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也不符合严格的现代科学理论标准,但是却不能否认其价值。

经过不断的修正与发展,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至今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弗洛伊德的一生都是跟精神分析在一起的。

20世纪以来,凡是与人类精神生活有关的科学文化活动,以及探讨人的本质的的形形色色学说,或多或少都烙上了弗洛伊德的印记。对于心理学界,弗洛伊德是一个伟大的存在!

【原创文章,盗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闻学硕士,多年媒体记者经验,500强集团品牌公关经理,心理咨询师。如果喜欢,欢迎点赞并关注@Tina心理,持续输出心理学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视角帮你解读生活、看透本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