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绝不会告诉你,这三段历史背后的真正秘密

栩先生阅读大量的历史,尤其擅长写毛主席的成长故事,严谨求实,引用大量史料,内容生动有趣,每一篇都是十万+,被很多网友称为“微信上最会写毛泽东的人”。比如:
从一个大家都没有注意的小切口,去探讨历史上真正的毛泽东到底是怎么样的文章:《从小到大,他才是我们误解最大的历史人物》
用史料分析的方法,去研究青年毛泽东是如何练就深度思维能力的文章: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远高于常人?》
换个角度,看毛泽东年轻的时候是如何在北京用短短一年时间获得人生突破的文章:《北漂毛泽东:从逆境中崛起》
用幽默有趣的笔法,去分析毛泽东是如何拥有让人甘愿追随的惊人魅力的文章:
《三十多岁的毛泽东:凭什么让人死心塌地跟他一起打江山》
关注栩先生后,回复“毛泽东”可获取相关文章。
他的文章不仅有深度,而且很真诚——这是这个时代很难得的一种品质。
所以很多读者都亲切地称呼他:学长。
如果你希望读有用、真诚的文章,推荐关注他的原创公众号——栩先生。

长按扫码还有惊喜哦~

老师绝不会告诉你,这三段历史背后的真正秘密


文 | 李栩然

首发 | 栩先生(ID:superMr_xu)

今天我们来聊聊历史。
这几个故事,都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
历史的可怕之处正在于此:
只要你能勘破那些老生常谈、习以为常的表象,就能真正打开历史的大门,看到里面的真相、规律和人性。

1

极其讽刺的
郑伯克段于鄢

第一个故事。

很多人都听过,有些中学语文课本里还学过,叫《郑伯克段于鄢》。

大致的意思是:

郑武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庄公、次子叫共叔段,庄公即位后,给他弟弟分封了一个大城。

但他弟弟仍不满足,而且一副蠢蠢欲动想要谋朝篡位的样子,庄公的谋臣们多次劝说庄公要注意共叔段,及早处理,庄公都以各种理由护着他,任其做大。

而共叔段却一点也没有感恩于兄长的宽容,他一步步自信心膨胀,开始厉兵秣马正式造反。
搞得人神共愤的时候,庄公终于对他弟弟出手了,一路穷追猛打,直到把自己的亲弟弟驱逐出国。
从表面看,这就是在讲一个君王宽宏大量,臣弟不思报答反而恩将仇报,最终咎由自取受到惩罚的故事。
但历史远没有这么简单。
关于这个故事,记载在孔子编撰的《春秋》里,全文只有一句话、6个字。
但就这6个字,却揭露出了历史的真相,内容就是课文的标题:郑伯克段于鄢。
用现代汉语翻译看起来很正常:郑庄公在鄢城打败了(弟弟)共叔段。
但在孔子笔下,其实每个字都是在讽刺。
“郑伯”讽刺庄公是大哥却对弟弟没有容忍之心;
“克段”,讽刺两兄弟相争;
“于鄢”,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所以用主动句,而不是写共叔段自动出奔。
这说明,其实孔老夫子早就看穿了郑庄公的伪善和阴谋,但却没有说破。
微言大义啊。
而最早揭露这个阴谋的,是《左传》。
作者左丘明在书里对孔子的“郑伯克段于鄢”进行了详尽阐释,不仅讲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还一五一十地分析出了所有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历史真相。
郑庄公对弟弟共叔段的每一次退让,每一次保护,看起来是皇恩浩荡,骨子里都是处心积虑、欲擒故纵。
想杀他,所以才要纵容他。
黑,真TM黑啊。
郑庄公:欲擒故纵的戏码我很熟

2

细思极恐的
芈月传》结局
第二个故事。
来自某部曾大热的电视剧《芈月传》。
看到最后几集的时候,很多人都感到剧情逻辑有问题。
明明义渠君(芈月的情夫,在电视剧里有点像宁静版孝庄和多尔衮的人设)和秦王(芈月的儿子)已经到了剑拔弩张刀剑相向的地步了。
明明义渠军的许多高层已经对秦国诸多不满,明明义渠人目无法纪都已经到了快无法无天的地步了,我们英明神武的太后芈月也都知道了,为什么还是什么都不做?
义渠王对太后说:你的儿子要杀我。
芈月说:他不会的。
身边谋臣对太后说义渠人目无法纪,再这样下去将不可收拾,太后说:不会的。
△芈月传剧照
秦王赢稷愤怒到了浑身发抖去质问母后为什么要纵容义渠君,但芈月仍轻描淡写的说一句: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几乎都要忍无可忍地以为编剧的脑子全程秀逗,到最后已经放弃治疗了。
突然,我想起来“郑伯克段于鄢”,然后细思恐极。
想到这个故事后,我突然觉得我能理解《芈月传》的最后几集了,义渠人最后已经尾大不掉成为祸患了,但如果直接收缴兵权难免引来数万义渠军的强势反扑,甚至朝中大臣也会有帮着说好话的。
且因为太后和义渠君曾经的情侣关系,直接处理也太无情太生硬了,不如故意纵容,等到事态不可收拾时,再来处理,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你们看看,这个阴谋布局的精心不精心、隐晦不隐晦、高端不高端?
我当时就感到,编剧真是用心良苦啊,这不懂一点历史常识还真看不懂这个剧啊,结果弄得大家都骂,也真是难为他了。
高,真TM高啊。
芈月:义渠君,谈恋爱吗?杀头的那种。

3

田忌和邹忌争斗
背后的秘密
第三个故事。
大家更熟悉了,其中一个主人公是“田忌赛马”里的大贵族田忌。
另一个主人公,是那个天天出门前都要问自己老婆“城北徐公和我谁帅”的大帅哥邹忌。
邹忌:天下我最帅
多说一句,我觉得像邹忌这种天天问老婆自己和谁谁比帅的人,要么就是他有问题、要么就是他老婆有问题。
这两个人都是齐国的重臣,我们在语文课本里都学得滚瓜烂熟,在一般人来看,他们都属于故事里的虚构人物,主要价值在于解释某个成语的出处。
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人物,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工作,现在的部级领导可能都还赶不上他们的地位。
在史书里,记载了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件事。
翻译一下,大概就是说:
邹忌和田忌不合,邹忌于是设计陷害他,诬告田忌谋反。田忌觉得对着齐王解释不清,于是直接带兵围了齐都临淄,要求齐王交出邹忌,后来兵败逃亡了出国避难。
齐威王:请开始你们的battle
这充分展示了田忌的二杆子精神,说你谋反,你为了还自己清白,还TM真就造反啊!
刚,真TM刚啊。
当然,这在逻辑上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敖让兄(公众号读史悟道创办者)曾经对这个故事进行过非常深入的分析。
在他看来,这其实反映的是齐国君臣之间的斗争(田忌功高盖主,邹忌奉齐王之命设计陷害,田忌知道多说无益,围一下国都给楚国纳个投名状就跑了)。
我觉得,还挺有道理的。
毕竟,历史的趣味之处就在于,隐藏在表象下的真相,往往可以有多种解读,你思考越深,往往也就越逼近真相。
但对我来说,我并不太关心这件事发生的背后到底是什么鬼,我关心的是,这个事最后的结局。
根据史书记载,对田忌猜疑很深的齐威王去世后,太子即位,很快就把田忌召回齐国重用,而奇怪的是,邹忌也没有得到任何惩罚。
在我看来,这个结局里,才藏着很多可供我们学习、领悟的东西。
那就是,田忌为什么还能被重用?邹忌为什么不被惩罚?
按理说,田忌重用和邹忌无罪是矛盾的。
如果田忌得到了重用,说明邹忌之前是诬告他,自然要降罪。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不过是一起来了一场逢场作戏。
邹忌奉齐威王之命行事,但知道田忌并不是真的要谋反,所以并没有赶尽杀绝;田忌也知道邹忌只是齐威王的傀儡,何必睚眦必报。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他们俩的种种表现,都是在齐威王的压力下不得不采取的行动。
齐威王一死,他们之间也就没有了冲突。这就像导演突然下课了,于是全剧终。
这就是政治,这才是政治。
政治入戏,全靠演技。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田忌:让我们策马奔腾活得潇潇洒洒

4

欲使其灭亡

必先使其疯狂
我之所以把这三个故事放在一起来讲。
除了这三个故事都展示出了历史的多样性,揭示了历史表象下往往藏着丰富的真相以外。
还在于,它们都对我有着独特的启发。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故意纵容他人的缺点,其实是一种心机很深的伤害。
要想对付某个人,纵容Ta、让Ta自己暴露缺点,往往是更高明的手段。
好几个职场上的老鸟,都给我讲过他们是如何对付一入职就很有野心的下属。
有些新人刚进入公司或者单位,情况不熟悉、脚跟没站稳,觉得自己的直接领导好像也没什么本事,就想迫不及待的表现自己,进而取代领导。
对付这种下属,老鸟们最核心的手段就是,放手让他干,美其名曰:在工作中锻炼。
而且越是历史和现实情况复杂的问题,越是涉及到多个部门或他人利益的问题,越是推着下属去出头。
开始不提要求、中间不做明确指导,干错了还大力表扬,鼓励他们有冲劲有闯劲。
等到新人真正犯了大错,惹了众怒,才一下子撕下伪装,狠狠地教训他。
在很多办公室政治比较严重的公司或部门里,很多一腔热血的新人往往就这样从意气风发,到最后碰得头破血流。
想起知乎上曾有一个人讲过,自己家的钢琴被来做客的熊孩子泼了水,结果对方父母还拼命护着,说这有什么了不起。
答主自己都快气炸了,却看到自己的女朋友悄悄把小朋友带到边上进行安慰,夸奖他干的漂亮,而且要奖励他,说这是在帮忙洗钢琴。
女朋友认真地鼓励熊孩子,以后去商场、酒店等地方,看到越大的钢琴、电视屏幕,也要帮忙清洗,洗的东西越大,就能得到越大的奖励。
后果很腹黑,结局当然很惨,我就不说了吧。
所以说,论心机,只要女生们上手了,就没男生啥事了。
甄嬛:给你个眼神自己体会

5

事可以做绝
话不能说绝
除了这个比较浅显的道理,这三个故事还全部指向了另一个含义很深的话。
这句话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看电视里、听大人们讲过了,但一直要到自己工作了好几年,遭遇了种种挫折,明枪暗箭,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含义。这句话就是:
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越是准备做绝的事,表面功夫越要做到位。
说话只说七分满,做事要做十分绝。
有些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绝,有些话要么不说,要说就要留有余地。
郑庄公和芈月,表面上说的都是道貌岸然,留有余地的话。但暗地里却把人往绝路上推,等到真动手的时候更是赶尽杀绝,不留情面。
这就是把话不说尽,但把事做绝的例子。
而田忌则恰恰相反,带兵围攻齐都临淄的时候,提的口号不是反对齐王,而是要抓邹忌。
如果田忌当时打的旗号就是杀齐王、夺天下,那基本上之后也就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了。
正因为他没有把话说绝,齐威王一死,就有了重回齐国的可能了。
历史上,很多起兵谋反的人,也特别喜欢用这招,比如燕王朱棣打的旗号叫“清君侧”而不会是“杀我皇侄儿”。
搞得建文帝误判形势,居然给带兵的将领下了一道不得伤害他皇叔的奇葩指令。
问题是,朱棣嘴上说的是“清君侧”,实际干的就是要诛杀建文帝的事,哪怕后来建文帝失踪了,数十年里也一直在找他。
想起《教父》里,二代教父麦克一边做洗礼伪善地说自己“弃绝撒旦”,一边指派人手诛杀五大家族,甚至毫不留情地杀掉曾背叛自己的亲哥哥。
△麦克
话不说满,做事狠辣,这果然是所有厉害人物最擅长的手段。
历史上还有一个真实的反面案例,留下了惨痛教训。
当年白色恐怖最惨烈的时候,中共特科的负责人顾顺章叛变,直接导致一大批共产党的领导人被捕杀害。
为避免损失扩大化,当时领导特科的周恩来带队亲自处决了顾顺章的家人(他的家人基本都被顾顺章安排参与了党内工作,掌握很多秘密,非常危险),却一时心软放过了顾顺章12岁的小舅子和8岁的女儿。
8岁的女儿还没有什么危害,但12岁的小舅子之后专门在上海街头辨认中共特科的熟人,直接导致中共又一批秘密机关被破坏。
我讲顾顺章的例子,除了说明有时候该做绝的事不做绝后患无穷外,更重要的是想说明:
把事做绝很难,不把话说绝也很难。

6

我们很难把事做绝
却很擅长把话说绝
强大如周恩来,也会有做事心慈手软拖泥带水的时候,何况我们普通人。
但我却发现,虽然我们很难把事做绝,却很擅长把话说绝。
比如“离婚就离婚,谁不去谁是孙子”、“老子不干了,现在就辞职”、“出去就别回来”、“领导太SB了,一分钟都不想面对他”……
拍案而起一时爽,后果却往往难以承受。
根本没有做好把事做绝的准备,却先把话给说绝了。
我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得出了一个结论:把话说绝,其实是每个人的本能。
这个本能,就是我们发泄情绪的本能。当情绪强烈的时候,我们通过“把话说绝”这种方式,是最快速发泄情绪的方法。
我管后果是啥,我憋不住了,我就要把话说到谁都受不了的份上。
至于发泄完了,能不能做到自己说的话,谁有那个精力啊。
说句狠话多容易啊,但要真的能非常狠的去做事,就没那么容易了。
绝大多数人,都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很多事,你真正想做的,不用说也能做到;有些人,再怎么放狠话,我们也知道他就是嘴皮子溜溜。
但你看看历史上和现实里,那些善于干大事、成大事的厉害人物,往往都是表面不动声色,暗地里使劲的人。
这种能力,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胸有城府”
所谓“城府”,就是一个人的战略纵深。
因为有了城府,他可以抵御自己的本能,不会轻易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图暴露出来,甚至于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套话”,来进行“战略欺骗”。
与此同时,做事非常“绝”,这种绝不只是赶尽杀绝的绝,更是“决绝”的绝。
说到就要做到,甚至没说出来想到了就去做了。
当然,我今天讲的这些,并非希望大家都去做一个有“城府”的人。
毕竟,不是每一份工作,每一种社会关系,都对人要求这么高,都要有如此的心机。
但是你至少应该知道,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
历史上有,现实里也有,甚至你的身边可能也有。
对这样的人,要么你和他一样厉害,大家相安无事,要么你表现的人畜无害,不引起打击,要么就远离这样的人、这样的圈子。
最怕是只要有人对自己好,就恨不得交浅言深,恨不得把心窝子都掏给TA。
你可以没有城府,但你得知道,有些人很有城府。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