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第三十一讲《自由的进化》

《自由的进化》的作者丹内特肯定决定论的正确,指出决定论被我们误解的厉害,我们一直认为所谓决定论就是宿命论,一切都是注定的,无论做什么,命运都是注定的。所以我们很讨厌这一套说辞,认为积极的人生观是过去是不可改变的,而未来则是可以变化的。

但作者指出决定论其实不是这样,决定论是指导致现在状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路径无法确知,但如果有另一个宇宙与现在宇宙所处的状态完全一样,尽管他们历史不同,那么这两个宇宙的未来将完全一致,也就是决定论是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这与我们对于过去是不变的,确定的,未来是可变的,不确定的理解完全相反。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一个理解决定论的模型,引入了层次的概念,在物理层次上是决定论的,遵循固有的规则,一成不变,但在更高层次上其实有设计、变化、演化的可能。

我一直很反感决定论,但这份反感更多是情感上的,觉得决定论会引发消极的人生观念,取消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我们社会赖以维系的基石,没有自由意志,那岂不是每个人都不能为自己的行动负责?都可以像精神病人一样免责?这就是我之前的朴素想法

后来从《未来简史》的解读以及许多途径,看到许多学者,思考者都在谈论自由意志可能是一个错觉,自由意志的问题与我们的灵魂是否存在又密切相关。丹内特是坚定的无神论者,所以他要探讨为啥即使没有所谓的灵魂,我们也能有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也是自由的根基。

作者思考,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结束对于自由意志看法间的混乱纠缠,并提供一个对人类自由意志的统一的,稳定的,有着良好经验基础的,自洽的看法。

作者的结论是:

1,自由意志是真实的;

2,自由意志不是像引力定律那样,是先于我们而预先存在的一个特性(如果自由意志来自于灵魂,灵魂生来就有,那就是预先存在的意味);

3,自由意志也不是传统所宣称的那样:自由意志是一种神一般的力量,自免于物理世界的因果网络之外;

4,自由意志是一项人类活动和信念的进化产物,它和其他人类创造物一样真实,就像音乐和货币,而且更有价值。

为了得出这四点结论,作者将自由意志的传统问题分解为一些相当不寻常的部分:

1,从物质主义里为自由意志找到空间,也就是基于毫不妥协的决定论

2,简单实体可以进化出避免伤害和自我复制的能力,决定论与不可避免性的传统关联是一个错误,不可避免性概念属于设计层次,而不是物理层次

作者在书中认可的决定论是指认为“任何时刻只有一个物理上可能的未来”(---范.因瓦根)的理论

而对于决定论的误解,在作者看来存在如下几个:

1,决定论意味着不可避免性;

2,决定论使得我们主体没有非决定论下更多的自由,机动性或活动余地;

3,决定论世界里,不存在真正的选项,只有表面上的选项。

不相信决定论的人常用以上三个论题攻击决定论,作者指出这些攻击是错的,尽管它们在对自由意志的讨论中占有非常中心的地位,攻击者对其不假思索,沾沾自喜的信奉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我们首先看第一点:

1,决定论意味着不可避免性;

在某个层面具有不可避免性,在另一个层面可以超越它,这也是决定论说“任何时刻只有一个物理上可能的未来”---这个物理上也许是指原子的变化,这一点在万维钢老师解读《未来3.0》,提出关于数学宇宙的时候有所提及,在那篇精英日课中提出时间是一个错觉;

但是在更高层面,譬如在物种层面,我们就表现出不同的意向性,植物吸收阳光,水分,动物逃避天敌,追捕猎物;我们人类甚至可以超越本能,舍生取义等等。

回到决定论与不可避免性并不矛盾,以及并不比非决定论更缺少自由,机动性上。

作者引用了一位挑战者合情合理地质疑:在康威生命世界所发生的,无论有多复杂或精巧,都不算是真正的避免,那涉及结果的真正改变。被决定的避免不是真正的避免,因为它没有真正改变结果。

注意被决定的避免,这很有意思,随着电影、电视、小说的流行,创作者们常常会升起的一种哲思是-----我们是否也是别的智慧生物眼中的电影、电视或者小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否是计算机模拟的?

----哲学类小说《苏菲的世界》以此作为哲学思辨的压轴;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一期中认为既不能否定也不能确定我们这个世界是否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答案是我们不知道。

在小说中我常常看到下面的桥段:小说中的一位小说家写了一本小说,这本小说的人物最终突破被决定的命运,飞窜到小说中小说家所在的世界,反过来诛杀小说写作者,获得更大的自由。

回到与康威生命世界的类比,在游戏层面,在设计者的精心设计下,似乎存在了避免者,他们避免在游戏中消亡,类似在电影中主人公要挣扎求存,但这不是真正的避免,就像在更高层次上,我们知道电影的结局是确定的,哪怕拍出两种结局,在每一种结局中都是确定的命运。常常主人公得以避免电影情节中的危险,但这似乎不是真正的避免,就像我们认为电影中的人物其实生活在决定论控制的世界中,每个人物有其命运。

作者如何应对这样的质疑呢?作者如是说:

从什么改变到什么?改变一个结果的想法,尽管很常见,却是不自洽的

----除非它的意思是改变预期中的结果。

实际结果,真实结果是事实上所发生的事情,而在一个决定论世界里---或在一个非决定论世界里----没有这样的事情可以改变。

注意作者提到在非决定论的世界,不可避免性也是与之兼容的,正如作者想论证的在决定论的世界里,也存在可避免性

如果你对一件事什么也做不了,这件事对于你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非决定论的雷电把你劈死了,那我们真的可以回顾性地说,没有什么事是你原本可以对它做的,你没有得到提前警告。

这句话真是振聋发聩,不管身处决定论的世界,还是非决定论的世界,如果你对一件事什么也做不了,这件事对于你就是不可避免的!

---身处什么时代,出生在什么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童年,这些事情我们大多影响很有限。不可避免的事情部分构成了我们的命运!

作者继续指出在康威生命世界的模型里,在这个生命游戏世界的物理层次上,没有任何远远看上去像自由的东西,滑翔机和吞食者(由小方块组成的整体形象)丝毫也不自由,它们所做的都是它们不得不做的,每次都是。

由这种不自由部分所组成的东西不会拥有更多自由,即整体不会比部分更自由,-----这一直觉想法,作为对决定论的抵制力量的支柱,仔细检查之下,将被发现只是个幻觉。

最后这个关于整体不会比其部分更自由是一个幻觉的论断很有意思

----让我想到了星际争霸中虫族与人族的竞争策略。在一个个体不自由的国度,作为整体国家的代表:执政者是否也不自由呢?好像刚好成相反关系,政府控制力越强,就可以让其成员更不自由,但控制力的强大其实也是其力量强大的表现,从而使得它在国际舞台上往往也就拥有更多的自由。

不受控制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腐败何尝不是一种自由的体现?只是权力者的自由意味着无权者的奴役!

---------------------------------------

再看第二点:

2.决定论使得我们主体没有非决定论下更多的自由,机动性或活动余地

我看到作者的一段论述,特别受震撼,作者对我们常做的假设命题:假如不这样,那么就会怎样怎样进行了深入思考。作者在书中指出这样的反事实思考就像奥斯丁的推杆问题一样,适合用可能世界的方法来进行辨析。

这个奥斯丁的推杆与决定论的关系如下:

奥斯丁没有打进洞,如果决定论是真的,他原本可以吗?

--------结论是不可以

作者是怎么论述奥斯丁的推杆这个问题的呢?作者提出了可能世界,并且指明挑选包含相关可能世界的集合X存在两种方法:

1,狭窄方法,在这样一个可能世界中,其中每个都在那次轻击之前的某时刻t0与真实世界完全相同;

2,其他方法,譬如在时刻t0有少许无法察觉的微观差异的世界;

3,可能世界集合X还可以包括这样的世界:在其中,奥斯丁得益于多年昂贵课程,最终成了一名冠军球手,推杆进洞对他来说易如反掌。

在使用狭窄方法挑选可能世界,并依据决定论,那么任一时刻只有一个物理上可能的未来,因而该世界集合只包含一个元素,即真实世界,也就是奥斯丁在其中失手的那个世界。所以,他不可能击球入洞。

而如果在使用方法2挑选的世界,混沌研究的进展显示许多有趣现象可以因初始条件的一个微小改动而发生剧烈改变。也就有可能奥斯丁击球入洞,毕竟这很简单

假设3挑选出的世界大概不是奥斯丁在宣称的,奥斯丁坚持“说的就是在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他很可能采纳的是1的狭窄方法,而他所谓的实验其实是采用了2的选择方法

结论,如果在那些与实际场合非常相似的情境下,奥斯丁推杆入洞了,那么他会乐意把“奥斯丁推杆入洞”看做是可能的。所以,我们轻微(且经常是系统化的)变换初始条件,去看看什么改变了,而什么保持不变,这是从世界获取有用信息以指导我们未来更多的避免或加强某些活动的方式。

“能”的意思,是要求我们不是在“与其所处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去看,而是在与这些条件稍有不同的变化中去看的----于是决定论的真假不会影响我们的这一信念:确实未成为现实的事件,仍是“可能的”。

----------------------------

最后,让我们看看作者如何指明第三点的谬误:

3,决定论世界里,不存在真正的选项,只有表面上的选项。

作者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指明决定论与因果关系的关系;二是指明决定论与改进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分别来看。

关于因果关系,作者认为这个术语本身具有非正式,含混和经常自相矛盾的性质,所以与其将目标定为规范因果关系,不如退而求其次,仅仅发展一个(或几个)规范的类似物。

因果关系的规范类似物包括哪些呢?

1,因果必要性

2,因果充分性

3,独立性

4,时间优先性

5,若干其他条件:

譬如作为原因的A常描述一个主体的行为,而作为结果的C表现为一个被动对象的一次状态改变;  两个当事者在他们的事务进行期间发生物理接触

作者指出,即使运用如此多的类似物,也许仍无法精确定位一个事件的单一“实际原因”,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寻找。

不妨看一个经典的法学院难题,很有意思:

作者还指出决定论与某些事件根本没有原因这一观念是兼容的!

就拿掷硬币这件事来说,作者是这样说的,抛硬币的结果肯定是作用于硬币的力量之总和的决定论结果:传递给旋转的速度和释放方向,空气密度和湿度,重力影响,与地面的距离,温度,地球自转,火星与金星在那一时刻的距离,等等。但这一总和没有可预测模式,这正是像硬币抛掷这样的随机化装置的要点:通过让它对那么多变量敏感从而没有可行而有限的条件清单能列出来作为原因,从而让结果不可控。

作者更逻辑化的论证是这样:譬如抛硬币产生一个结果,正面朝上,完全没有原因是指无论我们如何选择集合X(可能世界的集合,参见上面奥斯丁的推杆,但不采用狭窄方法),我们都找不出一个特性C,对正面朝上的结果是必要的,或对反面朝上的结果是必要的。

挑战者在明了因果关系与决定论的关系后,提出如下疑:

在决定论的世界,有关增进一个从电梯井坠落的人的存活机会的谈论有什么意义?因为我们无法更换世界,他就在他所在的世界里,真实世界,在这个世界他要么活下去要么死了,就这么简单

-------

作者的回复是人已经被亿万年的进化设计得能被导致去那么做了:他是创造了预测者---避免者物种的那个设计过程的产物,对于他,这些诀窍是第二天性。他们并不完美,但他们做得比全靠运气好得多。

如果选择两种赢取百万美元机会的前景,他会选择抛硬币而不是将两个骰子掷出一点。这些人被设计的表现为超越宿命论者,从历史视角看,宿命论者可被视为具有一个设计瑕疵。

------------------------

再来看看决定论与改进之间的关系:

一个关于决定论的误解,就是认为信奉决定论,意味着未来像过去一样无法改变,认为所有趋势都是固定不变的,个性基本上是不可变的,一个人很不可能在未来改变他的行事方式,他的未来或他的基本天性。

-----这种焦虑源自一种含混观念,认为真正的可能性在决定论之下消失了,但这是个错误。

决定论与对特定现象被决定为可改变的,混沌的和不可预见的这一观察并不矛盾。站在上帝视角,人有一个固定的个人未来,但并没有固定的个人天性,个人完全可以有幸得到一个变化多端的天性,并很大程度上受到“自我的活动”的影响

个人未来的总集,包含所有种类的宜人情节,包括战胜逆境,克服弱点,改造个性,甚至改变运气。你能学会新把戏和你做不到,都可以同样是被决定的事实。

我们未来轨迹不是必定重复过去曾表现出的模式,在康威生命世界中既存在在鸟瞰视角看来与其在原子层次上一样无变化的世界,也存在持续“进化”着,从不两次回到相同状态的世界。在一些决定论世界里,有些东西的性质随时间而改变

譬如两个图灵机在下象棋,它们拥有着共同且全部关于正在进行的象棋棋局状态和摆在前面的可能性的信息。尽管如此,它们拥有的针对对手和自己的未来可能棋招做出艰难预期所需的知识储备,仍然是不同的。

这里的竞争在于,利用共享信息生成私有信息,并以此为基础选择棋招,而对于为何能击败对手的解释,必定是关于其产生并利用有关不确定开放未来的信息的优势能力。

----类比到现实生活中,就是我们常说的商业洞察力与执行力。

每个有限信息使用者都有一个认识论眼界,他不会知道其所在世界的每件事,而这一不可避免的无知确保了它拥有一个主观上开放的未来。

而且即使是拉普拉斯妖,也有个认识眼界,并因而无法像它预测宇宙下一个状态那样预测他自己的行动,他所预测的那个宇宙必须在他外面。

没有信息处理系统能有一个对其本身的完备描述----这是个箱底难题(Tristram Shandy's problem)

箱底难题让我想起了对上帝全知全能的归谬反驳,假如上帝是全能的,他能否创造一个他自己也不能搬起来的石头?

1,假如他能,那么他为什么不能搬起那块石头?---与其全能冲突

2,假如他不能,也与其全能冲突。

在全知上,估计也有相应的悖论,所以才说任何信息处理系统不能对其本身做完备描述----让我想起了认识你自己的神谕

决定论之下仍然存在改善,而且是自我导致的改善,这与决定论无关,只与设计有关。程序员可以演示,在决定论的计算机算法下,如何可能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变化,并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不就在做这样的事情么?

起初能力平平的B拥有学习能力,而A没有,那么我们可能最终发现B会胜过A,  B与A的竞争史的产物之一可能是,B进化出了一个结构,该结构赋予它改进了的技能,和因而改善了的生活运气。

让这种自我改进得以(非神秘地)出现的条件,完全等同于这样一种情况出现的条件:某些东西(黑客上帝或进化或教练或自己)认清导致胜利的原因,并运用某些设计,从而提高这些原因在未来恰当时间出现的可能性

----------------------------------

我们生活在一个主观上开放的世界里,而且我们被进化设计成了“食信息动物”,带着认识论饥渴的信息探求者,无尽地寻求着改进我们在这世界上的进取之道,更好地为我们主观上的开放未来做决策。

我们与月亮之间的差异不是物理差异,而是较高层次上的设计差异。我们的天性不是固定的,因为我们已经被进化设计成了能改变自己天性的实体。这些改变是对自身与世界其余部分的互动所做出的反应。

我们拥有固定的未来,站在看着过去和未来全部摊在面前的“上帝之眼”视角,这时没有了时间,没什么东西会改变----整个宇宙历史“立即”展开在那里:一棵由分叉轨迹组成的静态树

我们并不拥有固定的天性,从置身宇宙内部的主体的参与视角看,事物随时间而改变,而主体也改变以适应这些变化。当然不是所有变化对我们都是可能的。有些事情我们能改变,有些则不能,而且后者中的一些是可悲的。我们世界存在许多错误的事情,但决定论不在其中,即使我们的世界是被决定的。

--------------------

实际上今日分享仅仅完成了整本书十章中的前三章,仅仅思考、考察了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非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关系作者在第四章做了考察;第五章---第九章谈论了自由的进化的后半部分,进化,从生物进化谈到道德,良心的进化,到文化的进化,最后第十章则是对于人类自由的未来的展望

关于决定论,可能世界,我推荐小说《人生复本》这本科幻小说,非常有意思;电影的话则推荐《当彗星划过的那一夜》,都谈论了平行宇宙这个主题。

我写过一篇书评,摘录于下:

但即使有这样的认识,看《人生复本》,仍然是充满了惊喜,感慨良多。最深的感慨当然就如我选择的封面《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讲述的道理:得不到的总觉得是最好的。书中说的更好:

人都想得到自己没得到的东西,认为只要做了不同选择就能得到那些东西。

我把太多跟你相处的时刻都视为理所当然。

在一切事物翻天覆地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拥有些什么,也不知道这一切是多么不稳固却又完美地拼凑在一起。

不只是我忘不掉自己做过什么,也忘不掉自己还没做的事!

书中更深刻地洞见在于:

我们其实是自己所有选择的总和,就连我们原本可能选择的路,多少都应该要纳入身份计算的考量当中。

事实上,我也做了许多不同的选择,因为我不单是我,我对于自身认知的理解被完全粉碎了----有一个名叫贾森.德森的人曾经做过每一种可能的选择,也过了每一种可以想象得到的生活。而我只是这个具有无限多面向的人的其中一面。

原可能发生的与业已发生的

直指向一个终点,那永远都是现在

脚步声回响在记忆中

顺着我们来选择的通道而下

朝着我们始终未开启的们而去

----T.S. 艾略特《烧毁的诺顿》   选自《四个四重奏》

这本书中最后结尾,给出了另一份思考:

箱体和人生其实没什么不同,如果你带着恐惧进去,就会出现恐惧!

       综上,我们的人生是多么的不幸,又多么的幸运!而最重要的,我们没有机会过平行宇宙的人生,但我们可以去推断,去设想,去规避,去感恩,去珍惜,去用我们的选择推开我们想开启的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