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这城里的万家灯火,可能一盏都不为你点”

“你还不结婚,以后可怎么办啊?”

“你不抓紧生孩子,以后老了可怎么办啊?”

“你年轻一个人不算什么,老了就麻烦了,谁来照顾你啊?”

我不知道这几句话你熟不熟,基本上就是当代单身青年的妈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些唠叨,

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怕我们老了没人陪。

可即便这种话说得再多,想必年轻人们也永远听不进去,毕竟丁克是流行,单身是贵族,谁会为了老了而活着呢,享受当下才是真啊。

无奈的一面是,即便年轻的我们想摆脱单身没人陪,每天孤独到死的生活,但好像在认识人很方便的时代,能真正走进心里的人几乎为零,即便能拂过自己心上的人也是寥寥可数。

看过《拂乡心》的点映场,我更是觉得,能让一个人渴望有另外一个寄托,有一个陪伴,并不在于时代是怎样的,

而是那禁锢的心,什么时候能重获自由。

在我看来,《拂乡心》就是讲了这么一这个事。

有人可能不认同,这明明是一个返乡的故事,

是啊,这故事大致就是说一个孤寡退伍老人蒋生,晚年生活孤苦伶仃,只有红包场——这种老式的歌厅,那里歌女演唱的老歌才能让他沉浸在思乡情愫中,回家才是他永远的盼望,似乎乡愁才是整部电影的主题。

可仔细想想,他回家是为了什么?

那座好整以暇的城,在几十年未归人面前就是日新月异的样子,一天一个样,每分钟都在变化,而在未归人面前就是陌生的。

城里早已逝去的几代人,更是早已将未归人遗忘,

不是这座城不选择陪伴他,不是城里的人刻意将他忘却,

而是在未归人的心里,斗转星移,草青草黄,几十年让他渴望的那种陪伴再也不见了。

蒋生的陪伴是化不开的乡情

蒋生的扮演者常枫95岁了,华语影圈里最高龄的影帝非他莫属。

在点映会后主创见面环节,老爷子也在努力的回答影迷们提出的问题。

老爷子说道:“这是秦海璐导演的处女作,也是我的封箱之作”,这样的人生状态与蒋生不谋而合。

在电影中,蒋生把这种“终结感”化作在他几十年来的思乡情绪中,他渴望陪伴,渴望回到大陆故土找寻家人安度晚年。

然而,如果你也看完电影,没准会和我有一样的疑问,

难倒在交通便利的如今,为什么蒋生只在临终前选择回到辽宁呢?为什么他不在两岸开放的第一时间回去呢?

仔细想想,还是蒋生本人的主动放弃了这种行动,在他的内心,即便两岸可以开始流动,几十年的时间早已让他的家人走散。

影片中有一个桥段,蒋生的老伙伴带给他一封信,说是她老婆5年前写来的,

在影片结尾,当蒋生回到辽河,对着妻子的坟墓对话时,他说他早就知道妻子在92年已经去世,

他心中的那个“家”不会随着空间改变,人走情还在,在心底,蒋生的家就算是永远回不去了。

阿珍的陪伴是走不出的过去

在故事中,阿珍是红包场的一个歌女,红包场在台北已经寥寥无几已,她还一直坚持着每天唱歌给台下为数不多的观众,

尤其是一直陪伴在蒋生身边,照顾着他的起居。

我作为一个年轻人,有时不太理解这种感情,为什么要对一个年迈的老头长情呢?

我想这还是归咎于陪伴,几十年来,阿珍从一个只谄媚的歌女,慢慢也成为陪在蒋生身边唯一的至亲,时间将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合理。

你说这是爱情吗?

我想不仅仅是,在战乱未定的年代,年轻的女孩在风月下结识退伍军人,怎么想都可以开展一场合理的爱情故事,但这故事不局限于仅有爱情,甚至这都是次要的。

重要的是,长久的陪伴让阿珍多了习惯与责任,内心的善良也加持着这种情绪,让她成为最终把蒋生送走的那个女人。

这种陪伴属于即将变成历史的一代人

《拂乡心》里拂这个字真的是很妙,如果换成更俗气一点的字眼,“拂”有点像“撩”,在你心里总是轻轻地晃来晃去,拨弄着你的心里。

显然,在《拂乡心》中这被拨弄的情感就是一代人思慕家乡,渴望陪伴的感情。

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说被这种陪伴萦绕着,时间越久,这渴望陪伴的情感就越往心里钻。

比如片中有一个老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声色泪下的求着小夏——这是个总在把失落在台湾的大陆老人骨灰送回大陆的年轻人,老人把所有的钱都给小夏,就希望小夏能把他的骨灰平安的送回大陆。

而诸如阿琴、黎瘸子,他们或多或少都在与孤独对抗,世道转变,流离失所,孑然一身,这些正在走向人生暮年的人都成为了时代车轮下被碾压过的野草,在结实的深泥中有的还在不甘心的生长,有的则随风飘荡。

陪伴是难以得到的,父母没法陪伴我们一生,恋人可能中途放弃,朋友又可能心怀异向,最后才明白只有自己能陪伴自己最久啊。

看完《拂乡心》无不感叹,如果陪伴我们的是自由,我们该庆幸一份运气常在,如果陪伴我们的是独孤,希望我们永远有直面它的勇气。

而在那些连时间都忘却了的记忆,在那里,有些人从未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些人从我们的生命中来了又走,

但我们知道,是他们陪伴我们走了很远的路,直到最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