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相信很多人都对这句话耳熟能详。这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的曾经激励过无数人的一段话,全文是这样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全部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激励人,是因为其对“生命”的诠释,那就是要珍爱生命,不断创造生命的价值,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潜能,展现生命的价值,尽显生命的美丽,我们的生活才能够更加美好。然而,这种“生命意识”不是靠背几句名言、上几节相关课程就能树立起来的。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课程,既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不断实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习得系统的生命教育知识,获得生命教育能力?7月23日至26日,全国首届新生命教育论坛暨爱心与教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在昆明举行,届时,我国新生命教育的诸多大咖,如朱永新、冯建军、李镇西、詹大年、袁卫星等将齐聚春城昆明,为我们带来一场生命教育的盛宴,心动了,就赶快参加吧!下面,摘录与会专家冯建军教授撰写的论文《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的经验、反思与展望》中的部分文字,论述相当精辟,值得收藏。1.20世纪60年代,生命教育出现在西方,主要是因为毒品、暴力、艾滋病泛滥。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生命教育诞生,其面临的问题与西方不同,主要是生命的丧失和伤害,包括自杀、他杀、意外伤害和心理健康问题等。2.最初的生命教育带有消极防范的性质,基本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利于生命的完整发展。生命教育的研究者意识到这一问题,所以开始着眼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发展,提出发展性生命教育的思想。
发展性生命教育,不是从生命问题出发,是从生命发展需要出发,从对人生的思考出发,整体设计生命教育。
3.台湾大学孙效智从人生的三大问题出发——人为何而活?人应如何生活?人如何能活出应活出的生命?
4.朱永新主持的新生命教育,以生命为中心,围绕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展开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幸福人生,拓展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的人。
5.我国生命教育的学校实践方式: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学科渗透生命教育、专题教育、学校实践活动。
6.罗崇敏主编的《生命·生存·生活》(人民出版社)系列教材,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实现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价值;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提高生存能力,保护生存环境,把握生存规律,培养生存意志;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认知生活,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教材在小学部分突出活动性,设置“活动园地”“故事屋”“心语点灯”“行动舞台”等栏目;中学部分突出知识性、理论性,设置“活动”“知识链接”“生命事例”“专题辨析”“小组辩论”等栏目。
冯教授原文9000多字,可谓字字珠玑,受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呈现,贴在今天的公众号中,有兴趣的老师可以细细品味,相信您一定会满口芬芳。
2021年7月12日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