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悟道:从孔子不愿给学生借车盖中看他的处事之道
孔子有一次即将出行,可是天公不作美,外面下起了大雨,而他的车恰恰没有车盖。弟子就给孔子说,子夏有一个车盖(言下之意是可以借他的车盖用)。本来是件小事,但恰恰是这样的小事,孔子却没有同意,让人颇感意外。孔子是这样说的:卜商(子夏)的为人是很看重财物的。我听说与人交往,一定要推崇他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这样才能长久地交往。
电影《孔子》中孔子乘坐的马车
这一则看似平常不过的小事,一般不会让人留意,但仔细分析,小小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处世之道,并从中也洞见孔子的智慧与胸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踫到类似的事,临时急用求助于人,首先自己不会去考虑该不该借,更少去想别人愿不愿意(当然贵重物品除外)。即便别人不情愿,也大多不会放在心上。而孔子对这事却很慎重,孔子的做法,的确值得认真思考,并加以学习借鉴。
孔子不愿给学生借车盖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子夏爱惜财物,而爱惜财物是否就断定他(子夏)不愿意把车盖借给老师呢?显然是不能如此推断的。尽管那时的车盖应该价值不低。但作为老师的孔子想借,子夏想必不会拒绝的。孔子肯定也是知道的。但他不愿意去借,恰恰说明了他对学生的了解与包容。正因为了解每个弟子的秉性,以及弟子的缺点(当然不是道德上的),才给予体谅。试想,老师用一用学生的雨具何必心存顾虑呢?只要不是据为己有,用一次也不至于损坏,孔子是否多虑了?或者说过于迂腐?显然不是。孔子不是顾虑学生不借,而是不愿意强人所难。理解并包容他人的短处,才会维系好彼此之间的情谊,并能长久的相处,这的确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智慧。不管是朋友同事,亦或是家人之间,概莫能外。
历史上著名的管鲍之交
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和鲍叔牙,两人一起做生意,但获利后管仲总是私下多拿一些,鲍叔牙知道,也从不说破,更没有去指责管仲的贪心。因为他知道管仲家境不好,有年迈的老母要奉养,他多占一些便宜,属情理之中,并非其本质上的贪婪。这种不道破的关照,既成全了对方,又顾及到对方的自尊。而自己比较富有,少拿一些,也不是什么损失。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在管仲身处杀身之祸时,极力推荐他给齐恒公,使其成为一代名相,自己则甘愿屈居其下。此种格局,绝非一般人所能为。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一门艺术,多站在别人的难处去思考,就会少一些埋怨和误解。尤其是作为一个尊者和长者时,更要懂得体谅与宽容。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与别人而言也许心存难处,不强人所难,不置人于尴尬之境,才会和睦长久地相处。住往是在不经意的小事中,折射出人的涵养与格局。
作者:刘曦
“读史悟道”第14期
2021年第112期(总第42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