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会计”不好,是你不懂会计-不论你是不是会计人员,都要对这千年传承的手艺保持敬畏(四)

财务报告,作为商业通用语言,你真的能看懂吗?
会计人员整天辛苦加班却没有什么创造价值的工作,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作为老板和企业经营管理层,从不曾轻视却也很少真正“懂”过“会计”。
是否曾想过,会计如此重要却为什么没有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本文融合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两个角度,为企业老板和管理人员学习和认识“会计”提供一个简单的思路。
上文见(一)(二)(三)

继续财务会计报告信息使用的话题。

财务会计报告信息使用的传统框架,还是再财务分析的课程和方法里进行了描述。

这个是杜邦分析的基本框架。
从第一次看到这个框架,就被他的思想折服,被他的简单、朴素的美丽吸引。
财务分析从来没有脱离过这个框架。
这个框架将财务报告信息完美的整合在一个体系内,告诉所有人,会计信息代表的含义和如何运用。这就是框架体系的力量。
先简单讲讲这个框架的最核心的逻辑。
各行各业的企业五花八门,很多都标榜自己做的如何如何好,行业霸主,TOP多少多少。
按什么标准排的江湖座次?市场份额、收入规模或者股票市值。
这是总量对比。
这两天看到一位朋友的观点:中小企业要管理好,要牢记三点:抓重点、讲人话、要结果。
我想说的是,要讲人话,让人能听懂的话。
杜邦体系最牛的一点是将资本创造价值的思想贯穿整个体系,并告诉你,没有资本驱动,别想挣到钱。讲的通俗易懂,讲的简单、直接、粗暴。任何人都能直接看明白。
杜邦体系核心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或者权益资产净利率)。前面讲了,会计复式记账一面形成资产信息(或投资去向、支出形态等信息),一面形成资产来源信息(投资、负债或利润),其中投资和投资创造的利润,就是净资产或股东权益。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股东权益),代表着投资创造利润的能力,代表着一个企业能给投资人带来的价值水平。
财务会计的教材或者会计总会告诉我们,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收入-成本费用-所得税。
这是典型的核算思维。这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思维。不是投资、经营和管理思维。
而杜邦体系告诉我们,决定净资产收益率高低的,首先是资产创利能力和你能借到多少钱
这个逻辑正确到无以复加。
之前说过,你要是有钱,什么也不干,投资投到公司,存在银行里,赚利息就够了,公司也会盈利。
不论是老百姓,还是我们做企业的,都知道一件事,这个世界上,什么企业最赚钱?搞金融的啊。
金融是什么?拿别人的钱赚钱。
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对上市这件事情趋之若鹜?都是为了这个目的,用别人的钱赚钱。才能赚大钱。
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权益乘数是什么?权益乘数=总资产/股东权益,也就是说,总资产里,有多少是借来的。
很多人一下就明白了,这不就是加杠杆吗?
用炒股的思维很容易理解,为了搏一把大的,很多人借钱来炒股,押中了,股票暴涨,收益更是几何级数上涨。
简单举例,一只股票涨了100%,全部是自己的钱,就是赚到100%,毫无疑问;如果买股票的钱只有10%是自己的,其他的都是借来的,不考虑利息的情况下,赚了多少钱呢?
投资收益率=100%*(100/10)=1000%
权益乘数,能搞让资产收益率成倍上涨。简单直接粗暴吧。
这个杜邦体系,还真是有故事,其核心的思想也确实跟金融离不开。
法兰克·唐纳德森·布朗(Frank Donaldson Brown),就是杜邦体系的创造者,他就是出身于金融。
布朗毕业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的是电气工程。在康奈尔大学读的工程学研究生。
1903年,布朗初入社会,进入美国史普拉格电子公司,和巴尔的摩及俄亥俄铁路打交道,从1904年至1908年间,布朗是这家公司巴尔的摩地区的销售总监。1909年,他进入杜邦公司从事销售。1912年,在杜邦公司工作了三年后,被杜邦当时的财务主管John J. Raskob的赏识,并开始跨专业参与公司的金融业务。
在从事销售工作的过程中,他向公司提交了一份分析报告,报告中,他提出来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概念,叫做“用自己的钱所赢得的利润”的比率。

布朗将这个比率进行拆解,认为拆解后这个比率可以解释三个问题:

1、企业的这个生意是否赚钱?

2、企业的运营效率如何?

3、企业的债务风险是否可承受?

整个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净资产收益率的构成体系,他将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几方面要素分解,并形成完整体系。

体系一经提出,就征服了一大片粉丝,首当其冲的是财务主管John J. Raskob,也是他把布朗从一个销售变成了财务人员。也改变了布朗的一生。

这种方法在1920年后被杜邦公司广泛运用到公司的财务分析中,当其发扬光大后,世人给其命名为——杜邦分析法。

资产净利率是第一个思想,这个生意赚不赚钱;权益乘数是借钱可以承受的风险有多大。
对生意赚不赚钱和效率的解释,是布朗不断拆解的方式,也是一种不断深挖财务报告信息的逻辑。
看看布朗怎么拆解:
资产净利率=净利润/资产总额
=(收入×销售净利率)/(收入×(1/资产周转率))
=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
销售净利率代表生意的盈利水平;资产周转率,代表资产的效率,也就是创造一定规模的收入,需要投入多大规模的资产,两者之间的比例。
现在所说的轻资产运营,实际就是资产周转率非常高的按行业。
三个问题的公式就是:
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进一步拆解: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收入=(收入-成本-费用-税)

对于第一个问题,赚不赚钱的事情,可以进一步分析:

1、收入规模、结构

2、成本规模、结构

3、费用规模、结构

4、税负水平、结构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收入的规模影响因素,可以细分产品线、市场区域、定价策略、销售量等等。

比如成本的结构影响因素,可以进一步细分不同产品线的产品成本、不同规格型号产品成本、单品要素成本、作业成本等等。

继续深挖就是内部管理的思路和要求,对于外部财务会计报告信息使用者而言,不掌握相关信息,无法也没有必要深挖,毕竟只是判断大致方向的问题。

资产周转率=收入/总资产

=收入/(流动资产+长期资产)

=收入/(货币资金+往来款项+存货+固定资产+其他长期资产)

对于第二个问题,运营效率,可以进一步分解:

1、现金规模和管理效率

2、应收款规模和销售回款效率

3、预付款规模和供应商管理效率

4、生产和库存规模和管理效率

5、投资和固定资产规模和管理效率

权益乘数=总资产/股东权益
=1/(1-资产负债率)
=(负债+股东权益)/股东权益
=((长短期银行借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金+其他负债)+(资本金+其他股东权益))/股东权益

对于第三个问题,财务杠杆,可以进一步分解:

1、银行贷款规模和风险

2、应付款规模和风险

3、预收款规模和风险

4、其他债务规模和风险

5、债务与股东权益的比例和关系

说白了,这个杜邦框架,将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所有财务因素整合在一起。
当然,整个分析框架里还可以进一步结合现金流量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细分。现金流量的信息,就是资金管理效率的信息,还是效率问题,仍不脱离这个框架。
有很多观点认为,杜邦体系只是围绕财务信息和财务指标,没有关注战略、市场、管理和无形资产等方面内容,具有局限性。
大家看看杜邦体系是哪一年提出来的?到现在有100多年了,当然有其局限性。
另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和方法,甚至学科,天生就一定带有局限性,问题只是你知道不知道和用的对不对。
任何一种管理工具和方法,使用时,都需要因时因地综合考虑相关因素,灵活运用。
凡是讲某种方法过时了,某种理论不适用了,往往都意味着对理论和方法本身的错解和误用。
比如主张平衡记分卡的人,就认为杜邦体系不行;主张OKR的人,就认为KPI不行。
本质上都是对方法本身没有领悟透,在实践中过于教条,应用方法时存在滥用和僵化。
就像之前提到的会计教学工作者一样,不是会计本身存在问题,是使用者没有搞懂,用错了,教错了。
我们是不是错怪了会计这门手艺?
请大家对任何学问都保持应有的敬畏。
毕竟,经过实践检验的,都有其必然的价值。

如果您有什么需要探讨交流的财务管理问题

请加微信或公众号留言

财会思维将开展主题交流活动

为大家解决实际财务管理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