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俊太极拳语录集锦(二)---

[转] 张志俊太极拳语录集锦(二)---转载自太极大师兄(十一) 折叠:用弧线螺旋运动改变缠丝劲的方向,也就是说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对方力到了,一个折叠就把其化掉了,毫不费劲。因为这些反方向运动容易给人以错觉,如果是浑圆的力对方就更不知你要往那里去,对方无法适应你的方向和角度,你若是直线对方就能看得很清楚。另外弧线螺旋运动加上速度就是惊弹劲,可造成对方大脑短时间的空白,或人为的使对方吸气。往往在对方吸气时给一个打击最容易折其关节、伤其筋骨,甚至损其五脏。折叠是一种较为精巧的手法,容易达到“舍己从人 ”,“引进落空”的目的。太极拳是方圆相生的,如只有圆就无刚了,出了圆就是方,就是刚。圆是柔是化,刚是方是发。方了以后再变圆需用折叠的方法,把断了的劲重新接起来,才会符合规律。走圆的时候要想到方,走方时要想到圆。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綿绵不断,一气呵成。(十二)开合:开合”是螺旋缠丝劲的转换形式,是指关节的开合,这是肢体运动的内在形式。“裆开三尺不为开”是指要松胯,讲胯关节的开合。“转关之处须有开合”,这个开合是指关节的拉长。经过不断的开合训练,我们的各部分关节才有可能放松,伸展、最终点达到周身的松柔。“谁能合,谁能赢”,这里的“合”,不仅指形体的合、关节的合,还指通过“关节贯串”,将周身的力合于一点,有效地控制对方。“引进落空合即出”,这里的“合”,是指力点的发放,指打击。对上肢来说,顺缠为合,逆缠为开,对全身来讲,合时上肢顺缠,下肢逆缠;开时上肢逆缠,下肢顺缠。“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讲的是太极拳所特有的阴阳之道和辩证哲理。就太极拳的形体语言来讲,每一个运动中都开合存在,相互包容,互为其根。比如“六封四闭”中双手外置于耳后,这时.双手为开,大小臂之间为合;前胸为开,后背为合;上肢为开,下肢为合——就太极拳的技击功能而言。开为打击,合为引化,这也只是一般而言。事实上,开也可能是引化,合也可能是打击。可能一个开的动作的前半部分是引化,后半部分是打击。也可能一个合的动作的前半部分是打击,后半部分是引化,打即是化,化即是打,这是太极拳中开与合的更高含意,需要认真揣摸。王宗岳提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其实说到底“上分轻重,下分虚实”是讲手与脚的配合,是上下肢的协调。练太极拳者周身分出阴阳来的根本目的,也是着眼于周身的协调。孤立地谈身体的某一部分“阴阳”、“虚实”、“开合”、“轻重”充其量不过是造就了一些各自为战的散兵游勇,而找出身体对应部分的轻重、虚实的辩证关系,使之形成一个“集团军”,这样才会有用。走手、乍肘、含胸、沉肩、塌腰、松胯、屈膝、抓地,这就是个十六字诀,这么多部位的一元化领导就是“合”。“合”就是打击。具体练拳时要做到“梢节领劲,两头卷曲”,就是“两梢节领劲 (手脚);两中节定位(肘膝);两根节放松(肩胯)”以及“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掤劲,后乍腋下空”。(十三)收放:太极拳一招一式都有其鲜明的技击含义。威力巨大的太极拳需要有力源、路线、整合、力点。而且速度快、爆发力强,具有弹性、韧性、螺旋,穿透等特点,它是怎么产生的呢? 简单言之就是“收放”二字。“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 ”。那么为什么说腰为主宰呢? 腰就是那个整合与分配的机关,人体各个部分关节都有自己旋转的规律,但都要以腰为轴心使其他部位贯穿起来。若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梢节领劲,两头卷曲,通过特有的螺旋缠丝运动向上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成。向下分配的力回到脚上后五趾抓地,蹬地反弹,这就是力源;向上分配的力到达于手,这就是爆发的力。手指领劲的目的是向中间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间收,脚抓的目的也是向中间收.收了才能放。那么这个收与放的时间差是多少呢? 可以说没有。收即是放,理论上有间隙,实际上可能就腰一收胯一松它就有了,爆发与收几乎同时。但必须是收进来才能放,收的质量决定放的效果,就像爆竹卷得越紧崩的越响一样,拳式也如此,卷曲越紧爆发力越强。一顺一逆走螺旋,开合之处在转关,收放吞吐太极劲,折叠往复生妙玄。(十四)舍己从人“舍己从人”是一种方法,它的作用是要达到“蓄发相变”;他的至高境界是“化打合一”。任何一个力的组成都有三项要素:大小、方向和着力点。通过着力点的变化,控制了对方来力的方向,那么力的大小就不是问题了。太极拳有沾、粘、连、随的法宝,只要与对方肢体接触,就可以顺其势而迎,因其动而屈伸旋转,调整自身的平衡,并探测对方的劲力情况,审机应变,因势利导。不丢不顶,遇劲即化,使对方劲力达不到目标。在招熟和懂劲的情况下,在“舍己从人”的总体原则下,太极拳高手可以做到“化即是打,打即是化”。或者说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动作的前一部分为“化”, 后一部分是“打”。中间没有衔接的部分,或者说化打衔接于无形。太极拳的核心是四两拨千斤,是借力打力;太极拳搏击的最高纲领是舍己从人。只有舍己从人这个方法,才能把对方的力量借过来变成我方的力。当然舍不能白舍,从不能盲从,也就说当对方有力过来的时候,我用螺旋缠丝的方法,把对方的力和自己的力加在一块,如对方出来100斤,我用5斤接起来,变成105斤归我指挥,做到的借力打力,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当对方先给劲了,我必先顺,再回过去,用我的招法回过去,然后是让对方按照我设定的路线,入我的道。所以,凝然不动也好,不露声色也罢,都在加速地或本能地周旋或判断着借、反、机、势。其实,高手更多较量的是思想,是诡道。逢力必掤,逢掤必缠,逢缠必转,逢转必沉。(十五)空劲、听劲、惊弹劲、弹簧劲空劲实际上是化劲让对方的劲落空,“引进落空”。把对方的劲引进来让其落空,一合(发劲)即出。听劲:太极拳听劲就是感测对手力的大小、方向和着力点。通过着力点的变化,控制了对方来力点的方向,那么力的大小都不是问题了。太极拳有沾、粘、连、随的法宝,只要与对方肢体接触,就可以顺其势而迎,因其动而屈伸旋转,调整自身的平衡,并探测对方的劲力情况,审机应变,因势利导。在粘走的过程中,由于不丢不顶,遇劲即化,使对方劲力达不到目标。加速度的瞬间产生,往往使太极拳的劲力表现出空、灵、活、脆的特点,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来。变速变向就是取胜的关键,不要一味快或一味慢,要根据需要瞬时变速变向。惊弹劲:惊弹劲是闪惊和折叠的具体应用,它是通过一个快速的一小圈折叠的弹抖运动,达到对方惊慌失措,先闪惊再暴发,是组合劲。在使用折叠时加上速度可造成对方大脑判断错误和短时间的空白,折叠是一种较为精巧的手法,可化可打,大部分惊颤抖劲都是折叠之妙,这是螺旋缠丝劲的高级用法。弹簧劲:弹簧劲是由肌肉、韧带骨骼产生韧性和弹性,周身高度协调,螺旋发出惊如炸雷、穿透力极强、顶不上、可任意变速加速的弹簧劲力。它有几个特点:1、韧带必须相对拉长,韧性增加;2、支持力点的肌肉组织收缩有力;3、 周身高度协调;4、重心坚实稳固;5、合理利用双分双合,对称,通背四组劲路中的一个或一组。弹簧劲是太极拳又一个独特的劲路,是太极拳发挥淋漓尽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太极拳习练者梦寐以求的一种高级境界。(十六)方寸之间决胜负:由于运用缠丝、惊弹,别人就会感到推手不舒服,陈氏可用手腕、肘、肩、胸、腹、胯、膝、腿、脚各个部位打击敌人。使其感到不适应的是一惊弹;二擒拿。主要是陈氏太极拳的广度太大了。如手完了就动肘,回肘又是用肩,打完肩,前一个关节过去了,回手又是肘,回肘又是肩。运用这种方法往返进行,周而复始,无限打击,平时练习要有这种意念。临敌实战需要招数,需要肢体长期训练而得到灵敏反应,需要大脑及平衡机关的协调指挥,需要速度感、距离感、定位感、技巧性等等。更重要的是还要平时深厚的训练有素的功底及临战的心理状态。要有强烈的进攻意识。比如摔法就需要懂得在对方身上的力点的位置和变化,拿法就要懂得人体各部位反关节和杠杆原理。打法就要懂得相对速度和合力;反拿又要懂得人体骨骼的旋转范围和运行规律等等。什么时候最快呢?他来我去最快,你来我往时最快。若两手相撞,如果对方不动靠自己的伸缩是不能快的,想办法把对方引进来,迎上去,这样最快,但需要自己水平很高。若两入对阵,想法让对方出拳,我迎上便打,我拳先中,敌出脚,我抬脚便踢,敌先倒。拳论云:“以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太极拳中的听劲,引化、擒拿,打击等等虽然并不完全靠手,但是手无疑是灵活多变,启动最快,防御最严,最能及远的武器。所谓执行先端,一切兵器都是手的延伸。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多么复杂的目标体系只有手可以以任何方式到达。而听劲,搭手,高明的太极拳师即可用最灵敏的手指来感知对方的劲路,并控制对方的最有效部位。对方微动,我即先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手先知也,指先知也,不可不知也。高明的武术就是个逆向思维的东西,往往高明的技巧是在人们意料之外。而正向思维在搏击时效果是不高明的。什么是正向思维?比如拳击选手只要解决“速度、力量”这两点和一些基本招数就够了,做到了这些就是拳击高手了。这就是人的正向思维,而逆向思维是什么呢?就是无论你的速度力量有多快有多大,都能瞬间战胜你。这是超出速度和力量的技巧,它的诀窍是在速度之上在力量之外,不过这种技巧绝不是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强大的力量这么简单。大圆连小圆缠丝相连,连接用弧线折叠转关,双手讲轻重脚讲虚实,处处有开合掤劲浑圆.(十七)初习拳者主要是在套路上、基本功上着手下功夫,俗语上所谓”卸力”阶段。这段功夫下得精深,日后再领悟太极拳圆之妙境,成就大家风范的希望亦大。初级阶段要做到:沉肩乍肘、裆走下弧、虚领顶劲、以手领劲。1、沉肩乍肘:就是要保证肩部不上耸,随时保证两腋下虚空,肘的用力方向保持向外,向下乍开。只有沉肩才能接牢肩与臂部,使臂生根。从而由坠肘沉肩的结合达到肢体放长。如果两臂都做到了走手、沉肩、乍肘,上肢就是两张饱满的弓。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乃至技击实战中,肘永远在做着向外向下向前伸展的、膨胀的运动,做着一个拉开肩部的运动。肘基本上是定位在身体的一侧保持着一个相对的位置,不仅要始终做到“腋下空”,还要保证大臂与肋间的夹角不作大的改变,(手走的幅度和身体不会同步,但肘是可以同步的)。肘的根在肩,练习和对抗时都要有根,不能漂浮,也就是说要始终保持沉肩状态。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前面的手输送了武器、弹药,支援手更灵活的运动。练拳必须肘定位。肘永远在做一个拉长的运动,但它基本上要定在一个位置上,做着向外伸展的、膨胀的运动,和身体各部位保持一个相同对的定位。肘的根在肩,练习时、对抗时都要有根,不能飘浮。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前面的手输送了武器、弹药、力量,支持手更灵活的运动;帮助后面的肩拉长,坠肘沉肩,稳定平衡。什么时候肘变位了,那就一定是形变了。太极拳运动中人体有五张弓…….双臂弓、腰弓、双腿弓。弓背撑起的力量很大,肘正是臂弓的弓背,所以一定要保持最佳状态,弓背一直被弓弦拉着,从未松懈过,一旦弓背飘了,丢了就一定是掤劲断了。在臂弓上弦断就是意断,弓断就是掤劲断了。2、裆走下孤线:形象的说就是走锅底形。3、虚领顶劲:就是下颌内收,后颈有向上领,向后膨胀之意.这对保持立身中正有着关键的作用。含胸首先要求我们下额内收,两眼平视,百会穴虚领,胸要有向里裹包的感觉。这样才能使脊背拔长,劲顺达,使背部有弹性。虚领顶劲的时候要把颈椎领起来,颈椎是身弓的一个梢,另一个弓梢为尾椎,尾椎要向里裹,通过塌腰,就具备了五张弓中最重要的一张身弓。腰和胸关系是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须含胸。腰是一个重要的平衡机构,劲起于脚根行于腿,到腰部有一次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还原于下身的分配。这样才能身不飘,脚下才能有根。气沉“丹田”可以有以下几个好处:1、可以降低重心,使下盘稳固;2、可以按摩内脏,增强人体器官稳固;3、可以集中意念,专著练拳,使大脑得以休息;4、可以进行“丹田呼吸”,亦即腹式呼吸,使胸隔肌下降,增大胸腔位置,加大肺活量。4、以手领劲:就是要保证所有的动作先由手启动的条件下运行,这对于领悟太极拳圆运动之折叠、转关、开合、虚实是至关重要的。明三节:太极拳运动要求我们明三节——梢节、中节、根节。全身多处分三节,手分三节,臂分三节,胸腰、下肢亦分三节。同样以手为例,这个三节就有很多个层次,小臂、肘与大臂算一个三节;手掌、手腕与小臂是又一个三节;手指、指根与手掌是一个三节;除了大拇指,其他每个手指都可以分三节。为什么要分出三节来呢?那目的就多了,有三节就有一个定位,定住位置,手才可能达到“节节分家”。而定住位置,人们常出现的靠后关节的运动代替前关节的运动就可以避免。试想,没有肘定位,你打人就只能靠直拳冲出去,靠大臂抡过去,那力量都是有限的。而定住肘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肘定位以后,整个手就自然形成了一张弓,这是个大弓;当你顺逆缠时,手掌与小臂间自然又是一张弓;而掌心空、虎口圆的时候,大拇指与任一手指间也成了一张弓;每个指头自然还是一张弓。这是简略地分,细分起来,就这一个手臂上,你用数学的排列组合,一算就知道了,整个弓的数量一定是惊人的;这是一只手,两只手联动起来,那弓的关系就更复杂了。弓之间要互相形成一体,也就是一个弓的力量加在了另一张弓上,层层叠加,变化无穷,谁能准确地说,这些弓之间到底能组合成多大力量?它们之间的类似火箭的几级推进关系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太极拳走手,必须要保持这些弓。手的运行总有个度,伸得过远手臂拉直了,便是弓弦断了,收得过近,肘弯夹角小于九十度,便是弓背折了。所以太极拳你看着没有大的动作,看着慢悠悠的像老太太拳似的,那是在运弓,需要发射的时候那就厉害了。梢节领劲入妙境,两头卷曲定乾坤。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掤劲,后乍腋下空。在技击对抗中,手是最前边的第一道防线。 手的动作好坏将直接影响战斗的效果。手为臂之梢节。梢节引动,有利于沉肩坠肘,身肢放长;走手增强了梢节意识,有助于掤劲和螺旋劲的增长;劲运梢节,则启动快。变化迅速,劲力灵脆;梢节领劲,容易把握劲点,打击稳、准;走手蓄劲短,连续打击不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事实上第一次打击就是第二次打击的准备。一走手,指尖第一节一定要先走,然后第二、三节按顺序跟上。就像走缠丝劲一样,小指领劲先走,其他手指递个跟上。手走得好不好,差别就在是不是先走了第一节。不走指尖,你怎么也抓不紧对方;走了指尖,就有了“卷”意思,即便是没有抓住对方,也有个“卷”的余味在对方身上。练拳就要做到形似。所谓形似就是要表现出太极拳的特点,快慢相间,从书法上讲这层境界叫“入贴”。(十八)关节运动:肘是上肢的弓背。膝是下肢的弓背。屈膝才能合裆、才能足下生根,进退自如,力撑八面。看一个的拳势是否正确,首先看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合的,裆是不是圆润的。如果一个拳势看着不顺那么问题一定出在膝上。膝在运动中要像饺子皮一样向外辗,不是外摆,外摆是飘的,向里运动时不是直接合,而是从外向里扣。踝关节这个部位最难练的是跟腱韧带,跟腱韧带的长短又与抓地有直接关系。通常膝盖前跪和旋转就是韧带拉长运动。这根韧带越长,膝盖前跪的半径越大。对抗中后退时,又总有一个膝盖是向前弯曲的,弯曲幅度越大,腰部的承受能力越强。拉长这根韧带要靠五指抓地。不让飘、不让脚动的同时又让脚腕旋转的动,让它向不同的方向移动、旋转。只有抓地才能生根,生根之后胯各部位的灵活性才能充分体现。太极拳理曰:“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胯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西方对这一位置没有对应的描述)。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部。松胯在技击实战中可卸掉对方来力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使周身协调;整合周身之力,用于我所需要地方;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松胯、裆走下弧是胯部形成浑圆力的必要条件,也是进入太极拳殿堂的一把钥匙。(十九)松柔:练太极拳时意念上要求身体松柔,人们往往松柔不下来就是因为肩沉不下来。向上耸肩,向里合肩,或是被迫翻肩,是最常见的毛病。一耸肩,一合肩腋下就不空了。肘也随之飘起来。当遇上对方踩、打、摔、擒、拿等外力时,出于自我平衡的本能,可能被迫向上起了肩。这些不仅是学习太极拳的障碍,也是技击中的隐患。所以要时时注意沉肩、保持沉肩坠肘,将肘与肩部拉长到最大限度。松的本义只是“不紧”而已。首先是指意识,练拳不能紧张。其次是肩胯等关节的放松,肩、胯是人身体活动自由度最大的两处关节,我们讲的节节分家主要指此两处关节难掌握,所以此两处关节放松会圆活,但是只放松并不能成为高手,练不出太极拳独到的功夫,完全不用松字,肩关节沉即可,胯关节开是关键。关节修炼的实质是拉开拉长拉出弹性,其三,松还有层意思,是全身关节的放松,认为放松了才能使关节节节贯穿是错误的,全身关节若要分家,用四字,对、拉、拔、长,两个字对拉而已。其四:认为肌肉都放松,其实肌肉都松了,一动不能动,肌肉收缩,关节才灵活,太极拳所练肌肉和其它的肌肉不一样而已。其五:认为太极拳先把拙劲、僵劲去掉才能产生太极劲,也不全对,古拳论解释僵劲、拙劲是人长期生活劳动养成的固有习惯没错,但练成太极劲需要按太极拳的规则刻苦训练就行,按规律就可。其六:把太极拳当气功练,我们练的是内功,我松了,我意存丹田,我五脏六腑因为松了,才得到锻炼,我内功很厉害,自己感到而沾沾自喜。但不能应用,认为是内功未到而已,一旦功夫练到,我便金刚不坏之身,那是自欺欺人。弹出去了,随着对方的变化而快于对方。这样快慢相间,一气呵成,陈式太极拳的风格就发挥的淋漓尽致了。(二十)渐悟阶段:渐悟阶段过程相当漫长,这一阶段由于已经解决了套路问题,即“拳架定形”,开始了对劲路进行研究,希望在各种手法中找出化劲和发劲的规律。这阶段应懂“以手领劲”、“两头卷曲”、“气由内生”、“劲从外借”的道理。所谓以手领劲就是在往来折叠,进退转换中做到“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掤劲,后乍腋下空”。所谓“两头卷曲”,就是手脚同时运动,做到节节贯串,周身合一,达到身体的稳定性、灵活性。所谓“气由内生,劲从外借”就是气、意念从心而生,从丹田而出,劲从外借,通过螺旋运动,造就对方以大力向我所作的向心运动,而通过我的离心运动,将对方抛将出去。(二十一)拳势定形:就是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场地,你的动作都不走样、不变形。手、肘该在哪里定位就在哪里定位,要养成习惯。不过,一个人的身法、步法、手法的定形只是“形”的定形,并不等于“意”的定形。也就是说,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沉肩、坠肘、松胯、屈膝、合裆是没问题的,一但受到外界干扰就可能发生“变形”。在双方对抗时,胜方往往是由于对手动作变形而取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在任何干扰下动作不变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众里寻她干百度,回首蓦然,那人却在灯火栏栅处”。用这句诗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一旦窗户纸捅破,无限风光滚滚而来。至此,始明太极拳圆转运动之本意所在。在练习中,能做到处处符合规矩,有时甚至是脱规矩而合规矩。“推手如无人,练拳如有人”。但在此阶段,尚有不能解决之问题。就需要一次次重复套路的练习,以解决不同角度、力度、速度的问题。(二十二)太极拳最高境界:“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当为太极拳最高境界之写照。反过来所谓最高境界也有“一层深一层,层层意不同”之用功。所谓高,高在梢节的运动越来越小,达到无圆的境地。在化劲上能“吞而代之 ”,使敌进不敢进,退不敢退。“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发劲如雷庭滔滔不绝,亦有轻描淡写一拍,人立惊跳,一走无不如意,以后则是道德功夫。(二十三)探讨教学规律:在研究和继承古老的太极拳理论这个领域里,我们要引入现代科学的理论,用人体科学、运动力学、心理学、自然美学等理论来解释看似玄妙的太极拳原理。用杠杆、切线、螺旋等科学的名词来诠注“四两拔千斤”之妙。这就完全摆脱了“玄”的迷障,同时使古老的太极拳理论闪烁出现代科学的光芒。要坚持不懈地探讨教与学的规律,对传统的理论要去伪存真,去曲取直,删繁归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