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杨治钊/一杆秤

作者:杨治钊编辑:日歌月吟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杆秤文/杨治钊过去在我农村老家堂屋的墙壁上挂着一杆秤,我经常看见父母用这秤称粮食或畜牲甚至还有称人的重量。小时候我觉得非常稀奇好玩,围着那杆秤看来看去,在小脑袋瓜里想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想不明白的时候就问不识字的父母他们自己都想不明白也从来没有思考的问题。后来我长大了懂事了,才悟出了这杆秤超越自身实用价值以外的哲理和寓意。这是一杆什么样的秤呢?秤杆是木头做的,也许是红木,被漆得黑黝黝的,摸起来沉甸甸的,看起来光滑锃亮;秤星是黄灿灿的、明亮亮的,像漆黑的天空上小星星那样爽朗显眼;秤盘是银白白的、厚实实的,圆糙宽泛;秤杆的两头是用黄铜镶包的,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在秤杆的头部,还系有用细铁丝做成的两个秤纽,最前面的叫“一纽”,可称五十斤,后面那个叫“二纽”,可称二百斤。秤纽下面的秤杆上还吊着一个粗壮有力的黄铜色秤钩,同时配备得有提起来相当沉重的秤砣。把这些物件秤杆、秤星、秤盘、秤纽、秤钩、秤砣、秤头尾等组合起来就组成一个完整的秤。它们相互搭配,相得益彰。使其浑身上下看起来,显示它的不凡气度,着实让人见了就很喜欢。父亲告诉我,这杆秤是祖辈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的,到了他这一代已经算是第三代了。

我问,曾祖父为啥要买这么结实耐用的秤?父亲说,主要原因是恶霸地主对贫农“耍”秤,欺压我们老百姓。原来,在解放前,那时秤的价格不菲,一般农户是舍不得买的。可是封建社会相当黑暗,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贫农一无所有,只有租用地主的田土耕种谋生。恶霸地主仗势欺人,利欲熏心,利用秤的硬件上的漏洞,在秤上做手脚,要么增减秤砣重量,要么在两个秤纽上移动位置,欺骗了包括曾祖父在内的许多农户。比如,由于地主使用“黑心秤”,曾祖父交给地主粮食,比实际交的变少了许多;如果在灾年农户没有吃的,就给地主借,借来的却比实际的变多了,此外还有高额的利息。正是这样靠“大秤进,小秤出”的方式,地主明目张胆地欺压剥削贫农,变着戏法做表面文章,使贫农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来。即使有个别农户知道了内情,也是迫于地主的淫威敢怒不敢言。这其中,曾祖父是知道的。他要奋起反抗,不甘愿受地主的剥削。为了防止地主狡诈,首先他要找到证据。他从牙缝中抠出钱来,万不得已才买了这个大木秤。在给地主交租粮之前,就在家里把要交的粮食称好,使自己心里有数。起先几次,曾祖父把辛苦得来的粮食送到不劳而获的地主家里,地主称的数量比实际就少了,曾祖父只是和他们口头上论理。然而地主哪里肯听这个理?他们根本就没有把这个理当成一回事,仍然恣意妄为。后来曾祖父心里怒气越积越多,终于有一天爆发了。那天,带着满脸怒气的曾祖父,扑上前去抢地主家正在称粮食的秤。哪知还没有靠近,就被“狗腿子”拦住,捆了起来,吊在树上,由打手们轮番打,打得祖父遍体鳞伤。围观的农户实在看不下去,七嘴八舌,零零散散,替曾祖父求情,打手们却并不停止,反而用鞭子抽打得更有劲,甚至往死里整。地主的想法是杀鸡给猴看,他要当着所有农户的面,以儆效尤,运用武力强制让其他农户乖乖地就范,任由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就这样,曾祖父被打得眼睛直翻,眼看快要不行了。这时,在围观的人群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声音“住手”,沉闷而响亮,那是村里的一位农民协会负责人蒋光前的喊声。他挺身而出,急步走向前,把打手的鞭子夺了过来。他站在树下的石头,大声说,地主不让我们活了,我们坚决不答应。饿着是死,拼着是死,都是一个死字,我们不如和地主拼了。人群中躁动起来,有的人已经开始响应。蒋光前挥动着手臂,号召农户们团结起来,与地主斗争到底。随后,农户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一起高喊放了我的曾祖父,那声音汇聚到一起响彻天空。地主一看势头不对,顿时吓傻了。又缓过神来,担心贫农们一旦都闹了起来,局势不好控制,就先答应放了。是蒋光前和其他农户把曾祖父救回了家。几天以后,曾祖父伤好了些,看到家里那杆大木秤,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本想是凭这杆秤得到一个证据,然后与地主评理讨回公道,可是实际上公道没有讨回,却换来一顿毒打。他越想越生气,就想着把那杆秤给烧毁了。正在这时,蒋光前来到家里,看到这一幕。他说,秤是没有错的,要错,是这个社会的错,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给贫农带来的苦难。这不能怪秤,只能怪旧社会。一杆公正无私的秤,在自私的剥削者手里就失去了公正,成为了一种剥削与压迫劳动人民的工具。即使把这个秤烧毁了,又能如何?我们仍然逃不掉受剥削和压迫的境地。原来,蒋光前早就是革命者。他讲道理打比喻,动员曾祖父参加革命,与地主老财进行坚决地斗争。并说只有把压迫在头上的大山给推翻了,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曾祖父是一个懂得道理的人,他很赞同蒋光前说的话。从此他就跟着闹革命,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并在斗争中曾祖父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然而直到曾祖父去世时,革命尚未成功。曾祖父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让后代把这杆秤藏起来,等到将来的那么一天,那时的社会,没有剥削,也没有压迫,有的是公平与正义。等到那时,再把这杆秤拿出来,称出我们的幸福生活。

解放后,新中国成立了,有了党和政府为民撑腰的这个靠山,农民腰杆挺得直了。当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主人,幸福生活就像芝麻开花那样节节高。家里就敢把这杆木秤拿出来使用,每到秋天粮食丰收季节之时,新谷小麦从田里收上来,在晒场上晒干后,我爸总是用这杆秤称一称,算一下亩产多少粮食,与上一年进行对比,是丰收还是减产?一目了然。于是,总结丰收的经验,吸取减产的教训,盘算来年如何扬长避短的计划。给国家交公粮那几年,在地坝里晒稻谷,筛劣选优。先用自家的这杆秤称好重量,父亲用箩筐挑着,走几里的山路,到粮站检查,送的粮食总是甲等。再过磅,基本上是八九不离十,数量上大差不差,若有误差也是在允许的范围内。方圆几里,父亲交的公粮,数量精准、质量上乘,不会来回跑趟趟,很快就完成了公粮任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把土地分配到户,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积极性,交给国家的,留下集体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勤劳的父母亲每年种的粮食完全够吃,甚至还有节余的。每当过年之前冬腊月间,附近的村民有杀年猪的,这时他们都要来借用这杆秤。先称好毛重,再用绳子把猪脚捆起来,由几个大劳力的人,迅速把猪按在凳子上,用长刀杀猪的喉咙,不一会猪血喷放了出来,用放盐的盆子接上,等猪不动弹了,把猪吹气吹鼓起,放在灶上的开水锅里烫,刮干净猪毛,挂在架子上面,一块又一块地分割。这些程序都弄完了后,就用这杆秤称猪血、肥肉、瘦肉、肠子、猪肝、排骨、油膘等。每当过年杀猪的这个时候,村民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后来最让村民幸福的是,国家不仅不让交公粮,而且种粮还发补贴。父亲高兴地说,这是哪个国家、哪个朝代都没有的事,却让我们今天的中国农民给赶上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啊!为了不让一人一户掉队,实现公平正义,让所有人都富裕起来,在全国农村开展脱贫攻坚。我老家的那个村算不上贫困,被评定为“插花式”贫困村。即村里不是所有人都贫困,是极个别的贫困户分散在村民中间,正如插花插在中间那样。村里还派了扶贫工作队,他们就驻扎在村活动室里面,不走了,给村里未来发展出主意想办法。他们教育村民改变落后观念,由“要我富”转变成“我要富”。向上争取资金,改善交通、通信、住房等农村基础设施,同时发展农村产业带动致富等。村里的田土都流转出去,全部转包给种植大户,集中成片种植,搞农村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模式。村里大多数实行机械化耕作,但个别的机械够不着的地方也需要人工。农忙的时候,比如除草、施肥、撒种子等,父亲就开拖拉机耕作,母亲则在里面打零工。与村里的人一样,就有了不少的收入,况且每年还可以收到租金。那些贫困户除了个别的因病致贫有国家兜底保障外,其他的都通过劳动很快致富,几年以后就脱了贫。每当收获季节,因为粮食生产得比较多,用传统的秤来称粮食,费时费力不讨好,甚至根本忙不过来。为了提高效率,就用电子地磅秤称粮食。家里的祖传下来的那杆秤似乎在称粮食上面就用不上了。尽管如此,父亲看见丰收的景象,宽敞的住房,优质的教育,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城里的医疗水平,在农村“两不愁三保障”得以实现,喜悦与幸福写在每个农村人的笑脸上。我猜想,父亲心里头那个滋味,肯定比吃了蜜还要甘甜。

“百姓心中有杆秤,人民指背论是非”。人们不断赋予秤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公平公正的象征,一种天地良心的标尺。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代代相传的这杆有形木秤,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它只能衡量出物质的轻重;而心中无形的那杆秤才能衡量出日子,是甜蜜还是苦涩?是幸福还是凄惨?孰是孰非?只有老百姓心中最清楚。当然,现在村民的生活真幸福,谁说不是呢?不仅吃饱还要吃好,讲究生活质量,把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父亲闲来无事,就把祖传下来的这杆秤改称人的重量。父亲把秤架在地坝上,用结实的木棍支撑起来,在秤钩下面吊一个竹筐,人坐在上面,一称就知道多少斤,类似于现在药店门口经常放着的电子秤来称人的重量,看是瘦了还是胖了。然而,农村人还不习惯用电子秤,总愿意到我父亲这里来称。父亲是当了好几十年的村干部。前几年,因为年岁已大,已经退了下来。他为人正直,对人真诚,处世公道,在村里德高望重,深受村民尊敬。于是,每年到了夏天,村里总是有人来家里探望。既是来看望父亲,又是来称重的。尤其要数立夏那天来家里的人数最多,使得熙熙攘攘,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小孩在他们父母的陪同下,一个又一个坐在秤钩下面的竹筐里面,头抬起眼睛望着秤杆。父亲则乐哈哈地忙活着掌秤,将系着秤砣的绳子移过来又移过去,然后报出重量并说一些吉利祝福的话。“我的娃儿又长重了几斤!呵呵。”一些父母亲听到我父亲的报数声,兴奋得直叫唤起来,心里充满着一阵欢喜,这种心情如果没有生儿育女那是感受不到的。我们只要从城里回农村老家,我的女儿就坐在箩筐里,被她爷爷用那杆秤称着,每次称重总是重一些。看着女儿慢慢地成长进步,我与妻子在心里暗暗地涌着一股子高兴劲儿。她由童年到青少年、从几岁到十几岁,与其说是吃饭长大的,还不如说是在她爷爷执掌的秤下面长大的,那杆秤成了美丽乖巧的女儿在幸福生活里快乐成长的见证。为了让这杆秤不至于腐烂,父亲总是用猪身上的板油擦拭。从秤头到秤尾,从秤杆到秤盘,从秤钩到秤砣,甚至连那细细的秤纽和点点的秤星,都一丝不苟地擦拭。他坐在凳子上,把秤上面涂抹了一层油光锃亮的猪油,慢慢地用布条捋一捋。边捋边说:“这是我们家里的传宝家,一定要好好爱惜!”这样久而久之,别的农具越用越旧,有的甚至被空气锈蚀而烂了,可是唯独这杆秤,却越用越新,越来越光滑。如今父亲已经去世了,在家务农的二哥接过“传家宝”,按照父亲的嘱托擦拭着,那么多年过去了这杆秤依旧如新。“权衡凭正直,轻重在公平”“价准还得秤准,秤准还得人准”“理贵持平不卑不亢,心能正守无斜无偏”,我看见这三副对联分别被贴在秤的店铺门楣上,主要是歌颂被赋予深刻人生哲理的秤,这是人们对公平正直的崇尚与向往。随着科技的发达,如今已经很少见到木头做的秤,也许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取而代之的是电子秤,或者更先进的电脑秤。然而,无论历史如何久远,秤的变化如何,而人民心中那杆无形的秤却是不会改变的。

杂志社简介做为全国内外发行的严肃文学期刊,《青年文学家》杂志1953年创刊,是一本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文学期刊。本刊全国公开发行,由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华文学基金会协办。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2139国内统一刊号:CN23-1094/I杂志宗旨是繁荣文学事业、培育文学新人。近年来创建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作为杂志社团结和联系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理事加入只需订阅杂志,不收其他任何费用,杂志社严把质量关,为作家和广大文学爱好者打造文学净土。《青年文学家》顾问:王蒙、叶延滨、冯骥才、张抗抗、梁晓声、李曙光、韩英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周贵玉先生愿与各位文友携手并肩,共创文学的辉煌!

(0)

相关推荐

  • 农耕博物馆(三)——天地之间有杆秤

    又见乡村 我们还有更多丰富有趣的话题,点击关注哟! "天地之间有杆秤, 那秤砣是老百姓--" 歌词中的杆秤和秤砣 仿佛与我们隔了几个世纪 但是生活中又随处可见 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 ...

  • 斧头都砍不动,古人拿来做秤杆,今很珍贵,每一棵树都被专人保护

    持心如衡,以理为平--(明)刘伯温<郁离子> 夏朝开始中国就出现了计量器具--衡器,战国中期楚国一带因此熟练掌握了称量黄金的手段,公元前221年商鞅变法之后,衡器得到了统一,宋朝时衡器的技 ...

  • 张海潮丨我从哪里来?张先生口述小村旧事之三,之四

    一杆秤 秤,作为一种衡量器材,古已有之.据说是李斯发明了秤.他采用南斗七星的主生和北斗七星的主死,来作为秤杆的标记.一颗星就是一两重,十三颗星就是一斤.后来,他观察到,有人在追逐利益时缺斤少两,丧失道 ...

  • 【盘点老行业之四十八】钉秤匠

    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如今,不管买卖什么,往电子秤上一放,四两半斤,分毫不差地呈现出来了,比老式的杆秤放便多了. 老秤属鲁班发明,秤砣为权,秤杆为衡:一斤为十六两,一两一颗星,南北斗共十三颗星, ...

  • 潮汕人以前常用的“木杆秤”你还记得吗?会用吗?

    在日常生活中,像上市时买卖交易,余粮买卖.家畜(头牲)的买卖等要称量过秤,称就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 据古籍记载,木杆秤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以前,它不叫秆秤,叫权衡,所谓的"权"就是 ...

  • 俗语小篇 | 秤称萝卜秤称姜

    俗语小篇 | 秤称萝卜秤称姜 秋冬时节,萝卜是皖北人家的大众菜食.生吃,凉拌,炖肉,或者在锅里简单炒一炒,都好吃,而且开胃.哪怕上档次的一桌酒席,上一盘凉拌萝卜丝,或者干脆就是一切四瓣的萝卜块,都不显 ...

  • 【散文选刊】胶东散文年选·新媒体散文 杨正松|梨花思

    杨正松,重慶市秀山縣溪口鎮芭蕉人,出生於1952年10月.1974年在秀山三中高中畢業.於1992年考入秀山師範學校,畢業後相繼在芭蕉·楓香小學任教.2004年評為重慶市小學高級教師.曾於1992年在 ...

  • 【散文】鲁钊/金色的大河

    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鲁 钊 辚辚的车轮与铿锵的脚步把丰厚的黄土坡切割成凹槽的古道,使我亲近了黄河.道路虽然已是混凝土沥青铺就,这地名.路旁边时见的条石.古树,依稀透露古道的 ...

  • 【散文】鲁钊/那山,那人,那扁担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知乎号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鲁钊 张玉滚,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村小学 ...

  • 【散文】鲁钊/我与叔叔二月河的那些往事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知乎号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鲁钊 各界人士悼念二月河 两年前的那个日子如此重创 ...

  • 【散文】鲁钊/自我的五朵

    让我们以阅读的方式相遇相知 自我的五朵 鲁  钊 我在五朵山.我不可自拔沉浸其中,感悟她的美丽.典雅和奇异,倏然发现,五朵山,很是自我. 五朵山在中原南阳,属于伏牛山脉.秦岭.伏牛.桐柏山和大巴山,簇 ...

  • 【散文·杨发兴】故乡短章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06 故乡短章 原创/杨发兴 故乡在北方.一年中四季分明,春暖秋凉,夏热冬寒.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沟壑纵横,棱角分明.然而她却宽厚待人,她总是以 ...

  • 【大荔文学·散文·杨发兴】墙角的月季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20 墙角的月季 原创/杨发兴 前年春天,朋友给了我一株小月季苗,让我移载.说,你不要看它丑,但它生存能力极强,你随便载在哪里都能成活.且开出的花可鲜艳 ...

  • 【大荔文学·散文·杨发兴】一碗黄菜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30 一碗黄菜 文/杨发兴 北方的冬天特别冷,但也是腌制黄菜的最佳时机. 一到冬天,母亲便在灶房里存放些大白菜,红白萝卜,洋芋红薯等.这些家常蔬菜都耐放 ...

  • 【大荔文学·散文·杨发兴】大山情思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42 大山情思 文/杨发兴 时常梦到这样一个场景:一座青绿的大山前,有三五户炊烟袅袅的人家,一条清澈见底有小鱼儿游动的溪流,四五棵茂盛的青松,一片参差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