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炳昌 | 认识滇学 发展滇学
段炳昌
作者简介:段炳昌,云南大学滇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一,滇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滇学是什么?我同意“滇地之学,滇人之学”的简要概括,具体地说,滇学就是关于从古到今的云南社会经济文化的知识、学问、研究或学科,从时间、空间、较为确定的研究内容和突出的文化特质等几个方面看,它有着明确的研究对象与范围。1.从时间上看,人类在云南这块土地上的生存和活动,可以追溯到元谋猿人活动的旧石器时期,特别是从新石器时期起,人类的活动更加频繁。几十年来,几乎在云南的所有州县都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这些文化遗址的类型、演变序列以及与后来云南许多民族的渊源关系都得到了较为清晰的描述和认识,使我们看到自新石器时期以来直到现在,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一直或快或慢、持续不断的发展。因此,滇学研究以元谋猿人为起点,重点是从新石器时期到现在。这也和费孝通等人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做法相吻合。滇学重点研究从新石器时期到现在,研究从古到今,也就是说既研究历史,也研究现实,既是古代学,也是现代学即现代的学问。2.从空间上看,有着相对确定的地域范围,也就是相当于现今云南省的地域范围,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现今的云南省。因为,在历史上这个空间范围是有所变动的,南诏、大理国、元代云南行省、明清时期的云南的辖境都比现在的云南省大。3.滇学有着较为确定的内容,也就是以从古到今的云南社会经济文化为研究内容。我不赞成把同云南有关的所有事物、所有问题都纳入到滇学研究范围中,滇学应该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大致边界。滇学研究的内容、问题应该与人的生存、人的创造、人的发展、人的历史有关,也就是应以云南社会经济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此外的事物、问题则不宜包举囊入。任何一个学科都要有明确的范围和限度,不能包罗万象,空阔无边;另外,如果太宽太泛,研究者也无从把握,研究队伍也无法凝聚。4.研究对象有突出的文化特征。研究对象有没有突出的特征,也是一个学科能否存在、延扩和发展的前提之一,同时也是考量一个学科有无价值、有多少价值的重要指标。我将云南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自然和文化生态的丰富性;历史文化的独特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和谐性;宗教文化的包容性;对外交流的亲和性。就历史文化而言,云南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中华民族文化整体发展趋势的制约,但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独特性。比如,古滇青铜文化就有很突出的独创性,完全不同于中原的青铜文化;唐宋时期出现的南诏、大理国,持续了500多年的时间,创造了独特的高度发达的文化,与同时或先后出现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突厥、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等相比,持续时间最长,并且其影响在元明清时期还一直存在,甚至延伸到现在。
第二,滇学有长期积累的丰富资料和形成的深厚研究传统。虽然滇学的学科名称现在才提出来,但是滇学的研究却早已有之,经过历代学者的长期努力,滇学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资料,形成了深厚的学术传统。首先,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从汉文文献方面来说,自汉代以来,历代都有一些学者记述和研究云南的历史文化,重要的著述都已被方国瑜、徐文德和木芹等先生辑录并编入《云南史料丛刊》。除外,民国初期由赵藩主编的《云南丛书》等也收录了云南学者撰写的经史子集方面的著作;还有明清时期大量的地方志和官方档案以及碑刻文献。最近几十年,少数民族文字文献逐渐得到了关注和整理出版,已初具规模,又极具特色,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纳西族东巴文文献、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和彝族彝文文献等。最近几十年,几代学者深入农村地头,广泛搜求,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各民族的口承资料,出版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其次,元明清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研究云南社会历史文化已经形成传统。从元代张道宗《记古滇说》等著作开始,历经元明清三代直到民国初年,很多学者都对云南的社会历史文化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研究,他们当中有的是流寓云南的外省人,有的则是云南本土学者,他们前后相继,不断开拓与积累,逐渐形成了滇学研究的传统。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学者云集云南,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把注意力投向了云南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研究。研究路数上,有的偏重汉文文献,有的偏重于田野调查,有的偏爱传统方法,有的主要借用西方的理论方法,但都能结合参用,不局限于一端。他们的研究,无论是内容观点的阐发,还是理论方法的运用,都为滇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他们的研究还提升了滇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和声望及影响力。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要把云南建设成民族文化大(强)省的战略构想,加上旅游业等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推动,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普遍关注,云南文化的研究掀起了滚滚热潮,产生了数量众多的研究成果。人们对云南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有的学者对滇文化的定义、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滇学名称的正式提出和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次,现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量的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滇学的内涵。经过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辛勤努力,在云南各地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址,特别是大量青铜文化器物的出土,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古滇文化的存在,极大地改变了视云南为蛮荒之地的传统看法;也使人们找到了云南独特文化的渊源所自,丰富和完善了滇学的内涵。
第三,滇学有着较广的涵盖面和较强的学术意蕴。既然说滇学就是关于从古到今的云南社会经济文化的知识、学问、研究或学科,那么为何不取“云南学”而取“滇学”呢?我认为,滇学有着较广的涵盖面和较强的学术意蕴,更适合于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1.“滇”是云南的简称,可以涵括“云南”二字能涵括的内容,涵盖面广。2.“滇”容易使人产生历史文化的联想,有着明显的学术意味;“云南”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个体制性区域空间。滇学的“滇”,已经负载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远非一个行政区划名称所能概括。3.比起“云南”一词,“滇”这个名词出现时间更早,使用的历史更长。汉代以前就已存在的滇国,其历史还可以往前追溯数百年。“云南”一词的出现要晚得多,汉代时期在今祥云县一带设立云南郡,才正式有了“云南”一词,而且,那时“云南”指代的只是一个较小的地名。到后来唐开元年间,唐朝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本意恐怕也不是让皮罗阁成为整个云南的统治者,着眼仍是指祥云一带的小地名。随着南诏势力的不断扩充,“云南”才逐渐变成一个大区域的指代词。4.明清以来,与学术有关的文人著述大多以“滇”冠名,用“云南”冠名的相对较少。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发展滇学的问题。滇学要真正建设和发展成为一个学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第一,加强基础,丰富内涵。首先要重视资料的整理和研究。这方面,前人已经为我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开掘。以汉文古籍来说,诸如历代大量文人笔记、小说、散文、诗词等文献中,有着许多关于云南的资料,这些资料过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人进行过整理;大量的汉文典籍、考古资料、方志、碑刻等也需要进行总体的规划,作进一步整理、研究、结集出版;还要从汉文典籍、考古资料、方志、碑刻等资料扩大到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档案资料、口承资料等方面。还要开展滇学本身的理论研究。第二,明确重点,突出特色。滇学涵盖广远,内容丰富,一开始就必须明确重点,抓住有特色的方面进行研究。古滇国青铜文化、南诏大理国文化、近现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等几个方面都很有特色,可以作为重点。第三,集中精力,打造品牌。目前可以先做好三件事,即组织一批高质量的稿件,编辑出版《滇学》学术杂志;组织一批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出版“滇学研究丛书”;整理出版相关的一些古籍文献,如《滇文丛录》、《滇诗丛录》、《滇词丛录》等。第四,组织队伍,培养人才。可以从两方面做工作,一是通过组织学会的形式,联系全省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单位的研究人员,加强联络,凝聚力量;二是在云南大学等学校的相关院系开设课程,在研究生专业中开设相关的学科方向。第五,立足学术,服务现实。滇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代学,那么,研究现实、服务现实既是滇学研究的任务内容,也是研究的目的。要通过学术研究,以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形式,一方面,对提升云南整体学术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云南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业发展、生态保护、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另一方面,发掘滇文化丰富的优秀遗产,提炼滇文化的内在特质和精神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