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
名称:白玉鼻钮“节□”印(战国)
尺寸:印面1.6×1.6cm,通高1.3cm
介绍:战国时期私印,白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起横读“节□”二字。此印玉色青白,光泽素淡雅致,材质温润细腻,琢造极为工整。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虽有差别,但无疑均已成熟,表现在玺印上的印文同样如此。此时的印面从文字布局看,更注重单个的文字结构,整体上不如汉代规整标准。细观单独的印文,工整紧凑,引人注目,若从印面通观,似显分散。当时入印的文字与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文字仍不分,少有特定的某种印文或美术式的变体。战国玺印的印面广泛采用边框,宽阔的边框往往与纤细的阳文相配,而阴文则多增加复栏。这些组合的出现,说明在印文不变形的前提下当时已考虑到印面整体布局的修饰。后人摹刻战国玺印,往往以印文相互配合来整合印面,忽视了其特有的时代特点,作品并不具备战国玺印真实的历史风貌。
名称:铜鼻钮“连尹之沣”汊(战国·楚)
尺寸:印面2.1×2.3cm,通高1.4cm
介绍:汊铜铸,鼻钮,汊面有阴线界栏。汊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
此汊为战国时期楚国掌管居民“连”一级事务之官的官汊。“连”为居民编制,战时可编为基本军事单位,“尹”是主管某地方或某事务的官吏。“连敖”、“连尹”均为楚国的官名。《左传》载襄公十五年“屈荡为连尹”。《汉书·灌婴传》亦曾记“击破柘公王武君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连尹一”。
名称: 铜鼻钮“埶关”鉨(战国·楚)
尺寸: 直径3.3cm,通高1.1cm
介绍: 鉨铜铸,鼻钮,鉨面圆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起横读。鉨文字形线条流畅,结体秀逸,颇有后世毛笔书写之意韵,突出显示了楚鉨的地域特色。
此鉨为战国时期楚国掌管某一关的官鉨。战国时期各国于关阻之地、国门、城内之市设守征税。《周礼·地官·司门》记其“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几出入不物者,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关》亦记“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
名称:铜柱钮“大府”汊(战国·楚)
尺寸:印面5.4×6.1cm,通高11.7cm
介绍:汊铜铸,柱钮,汊面有阴线界栏,印面中间有一纵向竖栏,使印之左、右字分开。印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左起横读。印文笔道宽大,颇有书体之韵。印面虽大但布局不散,印文虽少而气韵充盈。印文的“府”字下部从“贝”,与“府”藏财货之意相合,颇有特色。此印形体之大在同时期的汊印中较为罕见。与其它需穿印绶的穿孔印钮不同,此印钮为长柱形,正适于一手掌握。
此为战国时期的楚国官汊,府即府库。战国时楚国设有大府、行府、造府、高府等府库,皆是掌管储备各种物资或掌管制造的机构。
名称: 铜鼻钮“武遂大夫”鉨(战国·韩)
尺寸: 印面1.3×1.3cm,通高1.2cm
介绍: 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鉨文中的“大夫”二字作“大﹦”,是一种省文,常为相通两字的连写。
“武遂”,战国时期韩国的地名,曾一度属秦国。《史记·秦本纪》载秦武王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又《史记·韩世家》中记襄王“六年,秦复与我武遂。九年,秦复取我武遂。……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此鉨为战国时期韩国武遂邑的大夫官鉨。
名称:铜鼻钮“大车之沣”汊(战国·齐)
尺寸:印面2.9×3.0cm,通高0.9cm
介绍:汊铜铸,鼻钮。汊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此为战国时期齐国制造或管理大车的机构中的官汊。
齐汊通常不如燕汊的文字整齐,汊面布局随意性较大,但此汊汊文笔画则较匀称。“大”、“之”两字笔画简略,布排于汊面上部,占位较窄;“车”、“沣”两字笔画较多,布排于汊面下部,占位较宽,从而使布局整齐均匀。此汊为齐国阳文汊中的代表之作。
名称:铜鼻钮“东武城攻师鈢”鉨(战国·齐)
尺寸:印面2.3×2.3cm,通高1.2cm
介绍:鉨铜铸,鼻钮,印面有阴线界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鉨造型与文字具有齐国官印的明显特征,鉨文“攻”作上下结构,“师”作“帀”,均是齐鉨文的特殊写法。《史记·平原君传》载:“平原君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赵地东武城与齐国接境,可能此地一度属齐。“攻师”即工师,《孟子·梁惠王下》载:“为巨室必使工师求大木。”赵歧注:“工师,主工匠之吏。”所以此鉨应为齐国负责管理东武城工匠之吏的职官鉨。
名称: 铜鼻钮“司马敀鉩”鉨(战国·齐)
尺寸: 印面2.3×2.2cm,通高1.4cm
介绍: 鉨铜铸,鼻钮,鉨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
此为战国时期齐国官鉨。“司马”为官名,《周礼·夏官》载:“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此鉨署文“司马敀”,当是司马职官属下的敀,较为特殊。
名称:铜鼻钮“工师之印”(战国·秦)
尺寸:印面2.1×2.1cm,通高0.7cm
介绍:印铜铸,鼻钮。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秦国文字特征明显,印文圆转流畅,凡纵向笔画皆下垂感十足。尤其是“印”字末笔半行横折下曳更是秦印文的特征。秦国地处关西,与东方诸国相比经济文化发展较慢,其文字沿袭了周的正体文字,少有创新。秦统一后颁行的小篆字体,其基础就是秦的正体字。秦国官印称“印”也是其特异之处。此为秦国工匠之长的官印。
名称:青玉鼻钮“□嗣信沣”(战国)
尺寸:印面2.2×2.2cm,通高1.7cm
介绍:战国时期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嗣信沣”四字。战国时期的玉印文字笔画多为每一笔的中部较宽,字口亦深,两端尖锐,字口略浅,表明是砣轮砣磨造成的。印身色泽温润而暗,似光亮含而不露。印身有璞天成。此印顶钮狭长,印台较高,厚实敦稳。其形体较大,在战国玉印中比较少见。
名称: 青玉鼻钮“计官之沣”(战国·楚)
尺寸: 印面1.8×1.8cm,通高1.35cm
介绍: 此为战国时期楚国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计官之沣”四字。“计官”为官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印文篆体笔画挺拔。印面有阴线边栏,与同时期铜印印面常见格式相同。此印玉色青灰,材质本身呈透明状,细观有天然斜纹,凝者如风吹斜柳,散者如烟云片片。
目前所见战国时期的官印实物大多为铜质。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死殉乃是惯例。汉世以后因印章制度的严格规定,随殉官印多是实用印的复制品。对于战国时期各国的官印制度文献尚无记载。就各国官印实物的综合情况而言,均较严肃规整。
此件“计官之沣”玉印可能是战国早期殉葬官印的代用品。战国时期的玉印目前所见以楚地为多。20世纪30年代末,乔友声从山东潍县藏家处得到此印,携至北平。几经磋商后,由倪玉书购得。倪玉书得此印后曾有心得笔记:“余不胜心慰。凡是闻而未见之物,或是见而不能购之物,皆不动于衷,处之亦很泰然。反之,得见是物,或能购而不决者,真使人精神痛苦,行动失常,其影响至大,此印之情何能例外。”珍爱之情溢于言表。但倪氏将此印识为“信官之恻”并定为汉代初期印,有误。
名称: 青玉鼻钮“王间信沣”(战国)
尺寸: 印面2.0×2.0cm,通高1.6cm
介绍: 战国时期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王间信沣”四字。印材绿色微暗,如叶将秋之渐黄,颇为古雅。印台四面各有一组减地凸起的窃曲纹,印台四面上敛成斜坡状,斜面满布阴刻勾莲雷纹。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窃曲纹和勾莲雷纹作装饰,此后的铜器上则基本未见。战国时期的玉印上也多采用这两种纹饰,且在汉代的精品玉印中尚间或一见。中国古代玉印在印身上雕有纹饰者本已少见,此件战国玉印兼具这两种纹饰更属罕见,且此玉印整体保存完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名称:铜鼻纽“楚永苍丞”印
尺寸:印面2.1×2.1cm,通高1.5cm
介绍: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楚永苍丞”四字。
印文中之“楚”系指西汉时之楚王国。《汉书·地理志》载:“楚国,高帝置。宣帝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复故。”《汉书·楚元王传》亦载:“楚元王刘交,高帝弟。汉六年,立交为楚王,王薜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
此为西汉时王国官印。
名称:铜鼻纽“灋丘左尉”印
尺寸:印面2.4×2.4cm,通高1.1cm
介绍:印铜铸,方形,鼻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两横行排列,右上起横读“灋丘左尉”四字。 此为秦王朝官印。
名称: 铜驼钮“汉卢水仟长”印(东汉)
尺寸:印面2.3×2.3cm,通高2.2cm
介绍:印铜铸,驼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印文内容结构为“汉┼族名┼官名”,这是此类官印的定式之一,首署“汉”字是出于政治需要。仟长是汉政权袭用匈奴及西域各民族的职官名称,此类情况亦多见于其它少数民族官印中。印文保留着典型的汉篆字体,驼钮也是东汉以后此类官印的固定钮式之一。此印即东汉政权颁赐给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卢水胡人的官印。
名称:铜瓦纽“□邑尉印”
尺寸:通高1.3cm,印面2.1×2.2cm
介绍:印铜铸,方形,瓦纽,双层印台。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右上起交叉读“□邑尉印”四字。 尉为秦代县佐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皆有丞尉。”掌县中军事。此为秦王朝官印。
名称: 铜瓦纽“昌威德男家丞”印
尺寸: 印面2.3×2.3cm,通高1.8cm
介绍: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六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昌威德男家丞”。
此为新莽时封爵属官印。印文中之“男”系指男爵,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之一,《汉书·王莽传》载:“⋯⋯于是封者高为侯伯,次为子男,当赐爵为关内侯者,更名曰附城,凡数百人。”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封王氏齐寇之属为侯,大功为伯,小功为子,缌麻为男⋯⋯皆授印龛。”王莽时的封爵实是虚衔。王莽纂汉,袭取五德终始之说,标榜自己受命于天,神化其政权。他依《周官》、《王制》之文更改官制,废除汉爵制,制定五等爵制与四等封地制,为其政权之合理性找寻历史依据。
名称:铜瓦纽“柜长之印”
尺寸:印面2.2×2.3cm,通高1.9cm
介绍: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柜长之印”四字。
印文之“柜”系县名。《汉书·地理志》琅邪郡下载“柜,根艾水东入海,莽曰祓同”。《补注》引钱大昕曰:“根当为柜。”“长”即县主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减万户为长,秩五百至三百石”。此为西汉时县官印。
名称:铜瓦纽“海盐右丞”印
尺寸:印面2.2×2.2cm,通高1.9cm
介绍: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横行排列,右上起横读“海盐右丞”四字。“海盐”系秦汉时之县名,《汉书·地理志》会稽郡下中载“海盐,故武原,有盐官”。此为西汉时官印。
名称: 铜瓦纽“圜阳马丞印”
尺寸: 印面2.3×2.3cm,通高1.8cm
介绍: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圜阳马丞印”。
此为新莽时官印。
名称: 铜瓦纽“金乡国丞”印
尺寸: 印面2.3×2.2cm,通高2.0cm
介绍: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金乡国丞”四字。金乡国,《汉书·地理志》失载,此印可补其缺佚。此为西汉时侯国官印。
名称:铜瓦纽“南宫尚浴”印
尺寸:印面2.2×2.3cm,通高1.7cm
介绍:印铜铸,方形,瓦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左上起交叉读“南宫尚浴”四字。
此为秦王朝官印。
名称:铜瓦纽“山阳尉丞”印
尺寸:印面2.3×2.2cm,通高2.0cm
介绍: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山阳尉丞”四字。 山阳为郡名,《汉书·地理志》载“山阳郡,故梁,景帝中六年别为山阳国,武帝建元五年别为郡”。此印为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以后山阳郡都尉佐官之印。
名称:铜瓦纽“武陵尉印”
尺寸:印面2.3×2.3cm,通高2.1cm
介绍: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武陵尉印”四字。
尉系指郡尉。《汉书·百官公卿表》载“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景帝中元二年,
名都尉”。此印为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前郡都尉之印。
名称:铜瓦纽“小田南厩”印
尺寸:印面2.2×2.2cm,通高1.2cm
介绍:印铜铸,方形,瓦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右上起交叉读“小田南厩”四字。
印文中之“田”即指田官。秦简有“大田”之官。《吕氏春秋·勿躬》亦有“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如宁唣,请置以为大田。”之句。此为秦王朝管理小厩官田的田官之印。
名称:铜鼻钮“文桘西疆司寇”鉨(战国·魏)
尺寸:印面1.6×1.6cm,通高1.5cm
介绍: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鉨文“文桘”读“文台”,《史记·魏世家》载:“无忌谓魏王曰:……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而国继以围。”此鉨为战国时期魏国文台所在苑囿之西部地区负责纠察等事务的司寇之官鉨。
名称: 铜鼻钮“广阴都左司马”鉨(战国·燕)
尺寸: 印面2.1×2.1cm,通高1.5cm
介绍: 鉨铜铸,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 “广阴都”鉨文作“怳都”,“怳”可读作“广”。燕国有货币“怳昌”布币,其铭文“怳昌”即燕国的广昌。《水经·圣水注》:“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小广阳西山,东迳广阳县故城北。” 中国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称阳,以示其朝向阳光照射之意;以山之北、水之南称阴,以示背阳之意,“广阴”即广阳水之南岸。燕国广阳旧地在今北京市西南郊一带,广阴亦应距之不远。此鉨为战国时期燕国广阴邑负责军政的司马官鉨。
名称: 铜鼻钮“雷旦都司工”鉨(战国·燕)
尺寸: 玺面2.4×2.4cm,通高1.6cm
介绍:“雷旦都司工”鉨铜铸,鼻钮。鉨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鉨文“□□”为地名“雷旦”的专用字,“雷”字在此处疑读为“漯”或“灅”。《说文》释:“漯水出雁门阴馆累头山,东入海,或曰治水也。”漯水上游为今山西境内的桑干河,其故道在今永定河北面,向东南流至武清县东北注入潞河。《说文》又释:“灅水出右北平浚靡,东南入庚。”即今河北沙河。漯水与灅水的主流均在当时的燕国境内,雷旦之名可能与此二水有关。此鉨为战国时期燕国雷旦邑负责工程建设的司空官鉨。
名称: 铜鼻钮“平阴都司徒”汊(战国·燕)
尺寸: 印面2.4×2.4cm,通高1.5cm
介绍: 汊铜铸,方印,鼻钮,汊面有阴线边栏。汊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平阴都司徒”5字。
春秋时期,齐、晋两国均有“平阴”地名,燕国的平阴不见记载,但燕国货币中有“平阴”铭文的布币。汊文“都”的写法为燕国官汊所独有,地名称“都”也是燕汊的一个显着特点。此汊为战国时期燕国平阴邑负责邦教的司徒官汊。
名称: 铜鼻钮“外司炉嫒”汊(战国·燕)
尺寸:汊面5.1×1.4cm,通高9.5cm
介绍: 汊铜铸,鼻钮。汊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汊文“外司□”,即外司炉,是掌管铸造的职官。“炉”字与燕国货币明刀铭文“外炉”之“炉”字相同。“嫒”读为“瑞”,《周礼·春官·典瑞》中郑玄注:“瑞,节信也。”《说文》则释:“卩(节),瑞信也。”这种战国时期长柄长条形的官汊目前仅见于燕国官汊。有一种观点认为此沣是掌管铸造钱币的职官之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