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咳嗽,效如桴鼓绝非虚言,如何才能做到?
单位:易县中医医院
作者:王海龙
每每读名家医案时,常常会看到“效如桴鼓;覆杯而愈;一剂知、二剂已;......”之前总会认为是医家纯属夸大疗效而已,但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确实体会到只要辨证准确,效如桴鼓绝非虚言。而效如桴鼓不仅见于急性外感热病,只要方证相应慢性病种同样可以做到。下面我们来看一马家驹老师的案例。
崔某,女性, 61岁,初诊日期:2021.01.03
患者近5年来每于冬季即发咳嗽,往往迁延之春季天暖方愈。本次发病3周来诊,期间服用中西药疗效甚微。刻下症:咽痒咳嗽,自昨夜开始咳嗽加重,干咳无痰。口干微苦,无鼻塞流涕,平时大便偏干,小便调,纳可,舌胖大边有齿痕,苔白中厚微腻,脉沉滑。
处方如下:
北柴胡18g黄芩12g姜半夏15g党参6g炙甘草6g大枣10g姜厚朴10g茯苓18g紫苏叶15g苦杏仁10g生石膏30g生白术15g生姜10g(自备)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患者无明显鼻塞流涕、无恶寒发热等,表证不明显,故暂不考虑;口干微苦,咽痒考虑少阳证;舌胖大齿痕,苔白中厚微腻,脉沉滑,均提示里有水饮。故给予小柴胡汤和解表里之半,予半夏厚朴汤温饮止咳;因口干考虑或有饮郁热化之势,加生石膏以清之;生白术一可助茯苓化饮,一可通便以解大便偏干之苦。
二诊:2021.01.09
患者第一句话“服第一剂药就见效了,好多了。”咽痒明显减轻,咳嗽减少,偶尔可以咯出点痰,痰出来后感觉特别舒服。口苦已,口干不明显,平时喜饮。大便日一行,小便调,舌淡仍有齿痕,舌苔较前薄,中微腻,脉沉。
北柴胡18g黄芩12g姜半夏12g党参6g炙甘草10g大枣10g姜厚朴10g茯苓18g紫苏子30g苦杏仁10g生石膏30g桔梗10g生姜10g(自备)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2021.01.16
咽痒不明显了,大便调,不干了,偶有咳嗽,伴少量咯痰,微口干,不苦,舌淡齿痕明显变浅,苔薄白润,中间腻苔已退,脉沉。
姜半夏15g姜厚朴10g茯苓30g炒紫苏子30g陈皮15g党参10g生白术15g炙甘草10g炒苦杏仁10g生姜10g(自备)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四诊:2021.01.23
患者自诉“这次就是想再巩固巩固,咳嗽已经不明显了,偶尔咯一点痰。吃完这药知道饿了。”晨起微有口干,不苦,无咽干咽痛咽痒。大便调,小便如常,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取偏弱。
姜半夏12g姜厚朴10g茯苓30g炒紫苏子30g陈皮15g党参10g生白术15g炙甘草10g炒苦杏仁10g麸炒枳壳10g生姜10g(自备)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患者5年的病史,每发病都要持续从冬到春,且每次都要连续很长时间的服药。此次就医会有如此快而有效的治疗,出乎患者的意料。用患者自己的话说那就是“马大夫,太神了,服第一剂药就见效了,好多了。”这也正好诠释了那句“效如桴鼓”。然而效如桴鼓的前提是方证相应。方证相应正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处方用药的特征,“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即是对此明确的表述。而方证相应也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对号入座,它是建立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之上,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患者初诊时以“少阳太阴合病夹饮”为主,故选用小柴胡加石膏合半夏厚朴汤合方治疗。随着患者用药后少阳证已解,故去小柴胡汤而以半夏厚朴汤温化痰饮,合用六君子汤善后以杜“生痰之源”。“吃完这药知道饿了。”正是胃气健运之应。继守原方善后,则胃气健,痰湿无源,诸苦随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