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殿堂】古人必备生活技,超出你的想象力!
古代社会,衡量一个家族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是什么?
钱,确实不是万能的。士农工商,这是古代社会各阶层的排序。“商”虽然往往是这四类中最有钱的,但在很多朝代他们不能穿绫罗绸缎、子孙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他们本人就更不必说)、不能雇佣丫鬟奴婢……套用时下流行语:穷的只剩下钱了。
若钱不能衡量,什么可以?
《红楼梦》中的冷子兴,在第二回曾“演说荣国府”;当时他用一个词来形容贾府,“钟鸣鼎食”,这四个字堪称贵族身份的象征。分而言之,“钟鸣”是乐器的代表,“鼎食”是食器的象征。这其实也是《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名分”的界定。
若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只要你愿意,家里放几口大钟都是没问题的。但在古代社会,这是只有王公贵族皇家才有资格使用的乐器。《资治通鉴》开篇即表达了主编的看法: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所以乐器,是不能随意使用的。不然再温润如玉的人,都有可能会生气。譬如孔子,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因为一段音乐,生气了……
在弟子们眼中,孔老师无疑是一位“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长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是老师的常态。老师会因为什么而生气?《论语》之中,弟子们记录了下来。
“八佾舞于庭”,是事件的导火索。
当时鲁国的掌权大夫是季氏,只手遮天。为此,季氏在自己的家庙中演奏了“八行八列”的舞乐。
这在古代社会,尤其是礼乐制度为重要制度的周王朝,是绝对有违礼制的。这便也无怪乎孔子会说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话来。
对今天的你我而言,戴上耳机,就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个音乐的世界。但在古代,囿于客观条件很不便利。为此人们对音乐格外重视:除了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还是一种重要的教化手段。
孔子弟子子游,曾经在武城做地方官。有一次孔子经过武城,听到城中传来悠扬的丝竹管弦之声。孔子开玩笑地说,“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很认真地回答老师:“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简言之,君子学习礼乐,就会爱护旁人;百姓学习礼乐,就会谨守规矩。这大概也是《论语》中的另一层管理思想:“道之以礼”还是“道之以刑”。
音乐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
从古代读书人“六艺”中将“乐”排列在第二位,今人热衷于让孩子们学习乐器……音乐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的影响,一刻也没有停止。当然,音乐的表达,肯定需要借助乐器。历史上,最惊艳的乐器,当属“曾侯乙编钟”。顾名思义,它的产地是“曾国”,乐器的种类是“钟”。
“曾侯乙编钟”扬名海内外,但曾侯在历史记录中却难觅其踪,直至1978年考古学家发现了他。
古代陪葬品种类繁多:有兵马俑,景泰蓝,翡翠珍珠,漆器瓷器……曾侯的陪葬很特别:几乎囊括了当时所能看到的各种乐器,包括后世闻名的编钟。他的贵重,令我们只敢远观,生怕呵气都有损他的完整。从1978年发现至今,曾侯乙编钟真品只奏响过三次:
第一次是1978年,对它进行校音;
第二次是1984年,35周年国庆;
第三次是1997年,迎接香港回归。
当然,这么珍贵有价值的乐器肯定不会束之高阁,为此专家对其进行了同比例、同音质的复制——复制的难度可想而知。目前,全球只有三件复制品:一套在湖北省博物馆,一套在北京,一套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
至于这件成于战国时期的编钟,早就被列为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堪称中国十大“镇国之宝”之一。
2016年初,湖北的编钟在中埃建交60周年闪亮登场。当两千多岁的编钟在古老的卢克索神庙奏响时,庄严清远的钟声与古老的神庙共鸣。同样古老的文明,水乳交融。
这大概就是音乐的力量吧!超越国界,超越时空,但却沟通了彼此,震撼了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