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带来的不是对外争胜,而是自我陪伴
“ 80%的有氧跑,10%的乳酸阈值区域(3区上部分-4区)跑,10%的VO2MAX跑(4区上部分-5区),是比较合适的运动量分配。从这个标准来对照,那些动不动恨不得把自己跑到心脏炸开,真是不健康的跑法。”
常常看到这样的讨论,“跑步X个月/年后,我变得......”。答案当然是多种多样的,毕竟人也是各色各样的。这当中,最富戏剧性的,固然是很多人从“减肥”开始,偏离了初心,最后走上马拉松之路。另外一个比较集中的答案,则是经过X月/年的跑步后,由开始跑步时的固执,变得更加随性和随缘。
我好像也是这样。
01
—
不再单纯堆跑量
无论是为了减肥,还是后来被引上马拉松之路,跑量都是必须的。但是初期的堆跑量,现在看来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味求多,而不顾及身体的状况,更不顾及效果。也就是,大量出现垃圾跑量。
我开始时对于“垃圾跑量”这个词是反感的,觉得是言者故弄玄虚。但随着跑步深入,跑步知识的积累,日益发现,跑步的确是要讲究效率和效果的,如果没有效率和效果,跑出来的可能就是垃圾跑量。
譬如:
身上有伤,不顾伤痛硬跑,可能导致伤痛恶化,造成更长时间不能跑;
当天身体很疲乏,同等速度下心率比平时高出10几个读数去,还坚持“按计划”跑完长距离;
连续高强度、长时间;
这些都可能导致训练效率降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垃圾跑量”。
下面这个例子,就是垃圾跑量。
为什么说它是垃圾跑量呢?
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我在6到6:30之间的配速时,应该完全都在心率1区,步频180偏上。而这次跑,速度拉到8分配速,步频156,而且心率都在飘忽,甚至到达4区。
这次是我在跑完全程42公里后休息两天后的状态,结论就是:这个时候休息得不够,不适合跑。
之前写有氧基础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叫《有氧基础扎实了才不会产生垃圾跑量》,说的是有氧基础的重要性。那篇文章强调的是,不注意有氧基础的建设,一味蛮干,实际上很有可能身体感觉上很累,但既无异于有氧建设,也无助于速度提高,属于让心脏这个发动机常常在高转速空跑,而没有产生效果。
堆跑量自然重要,但要有效。说到底,还是要靠有氧跑的状态下来堆跑量,而不是要死要活的奔跑状态下来堆跑量。
有氧基础扎实了的前提下,以有氧跑为主的跑法,就不会产生垃圾跑量。
这是我10月份以来,回过头来坚持跑E60,E90,这些科目的原因。
02
—
不再盲目求快了
每一个跑者都有过在路跑时,与身边的超跑者暗暗较劲的经历。也有过因为刷新一个PB而欣喜若狂的经历。
这都是人之常情,跑者通常都比较有上进心,争强争胜,都是运动中难免的。但是如果把跑步看作是一个长远健康的课题,这种心就会弱化很多。
很长时间来,我为自己的10公里跑不进配速6而苦恼。而平时看上去很少锻炼的小姑娘们,似乎轻轻松松地就跑到了,心里难免沮丧,没错,老同志也会沮丧的。但是随着近期在轻轻松松中,也可以轻易达到曾经很难完成的速度时,我才体会到多年前我的影友(他是跑将)告诉我的一句话,“有氧基础打好了,配速也会自然上去”。
为此,我前两天专门写过一篇年初和眼下状态的对照文章《因疫情停止街跑前最后一次10公里和近期的10公里对比》。
一位著名的跑步教练说的一番话令人醍醐灌顶:
“6分配速,意味着你半马可以跑2小时,全马可以跑4小时,慢吗?”
可能有人会这样抬杠:5公里,10公里,跑6配速,不一定半马全马可以保持这个配速,所以教练说的话不一定能实现。
但符合一个条件,就可以保持上面这句话正确:有氧基础。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在国庆节试着跑自己的第一个全马,设置了一个比较保守的配速,最后是匀速地,心率区间比较低地跑完,没有任何不适和撞墙。换句话说,有氧基础搭建好了,长距离奔跑的保障就有了,配速也可以得到持续。我相信,再积累一点经验,保持有氧跑的基本功不变,成绩一定比这个会更好,跑的状态也会更舒适。
03
—
有氧跑应该占大头
我曾经很关注VO2MAX这个指标,而很多人说,要靠竭力奔跑来“逼出”这个值的最高点。这句话没有错。但是,竭力奔跑这个测试手段,是对已有功力的检验,不是竭力奔跑这个动作,使得VO2MAX得到提高。要提高VO2MAX,还是要靠有氧练习。
在佳速度的社交圈里,经常能见到有几位跑者,始终在6:00-6:15这样的配速跑10公里或者更长,但是有一个前提,是心率都在1区,很少到2区。我自己从10月份以来,基本上遵循10公里内几乎与E60(即心率1区60分钟)的科目重合,配速基本在5:50-6:15之间,如果是15公里,则基本与E90重合,配速在6:15左右,如果是半马,则基本与E90 + M5KM(5公里心率2区)差不多。换言之,基本上都在有氧区。
我过去最想知道的事情,是自己的有氧基础到底建立起来了没有,经过测试,成绩令我喜出望外。
我用视频的方式介绍了这次测试,对关注心率和有氧这个话题的朋友,可能有点参考作用。链接在这里。
一般认为,80%的有氧跑,10%的乳酸阈值区域(3区上部分-4区)跑,10%的VO2MAX跑(4区上部分-5区),是比较合适的运动量分配。
从这个标准来对照,那些动不动恨不得把自己跑到心脏炸开,真是不健康的跑法。
按照这个认知,我现在基本上是E60,E90这样的科目为主,一周4-5次,其中一次会把10公里拆成两个5公里HIIT,E90在周末,有可能演变成超过2小时多一点的半马。2小时以上跑,尽量控制在1周一个,或者2周1个。
04
—
恶劣环境下对跑步欲望要克制
这个是今天(11月12日)一早收到的天气消息。
跑惯了,往往有时间就想跑,见场地就想跑。
我自己说个惨痛的教训。多年前的一场大雪后,天朗气清,温度很低,无风,但极度寒冷。陪外地来的朋友去登山。一时兴起,沿着有台阶的山路猛烈地跑上去,气喘如牛,使出洪荒之力。事后又不得及时换衣服。一来二去,落下咳嗽。拖延了很久去看医生,被告知因为呼吸道猛烈受凉,引起支气管炎,而久拖不决,又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后来有多次发作,医生称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几乎每年冬天,都要上演一遍。一旦演出起来,或在办公室咆(咳)哮(嗽)不止,十分有碍观瞻,或者在夜间,不得安卧,必须把自己直立着方可喘匀,苦不堪言。
这是我自己做出来的,我虔诚信奉因果律,我自己做下的,只有自己去改良它,而且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事件,也是促使我近年来,发下“通过科学训练,恢复当年的状态,改良健康状况”这个心愿的内在动力。所谓转恶缘为善缘吧(我们与疾病也是一种恶缘)。
所以,遇到今天这样的污染(如上面2图),我第一个决策就是按兵不动。其他,如,天气太热,大风天,或者身体感觉不好,都不会逼着自己去跑。有时候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到达一个适合奔跑的地方,如果不是穿着合适的衣服,合适的鞋,我都能有效地控制自己了。
吃一堑,长一智。这样说起来,跑步的确也是一场修行啊。
============================================
作者:老威修斯_宋伟江,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每月保持200至250公里的跑量。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