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广场五十年 || 刘炳辰
淮海广场是淮安市清江浦区境内久负盛名的商业聚集中心,原名“八面佛”,位于旧清江城北土圩门之外。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江浦至西坝、杨庄铁路通车后,曾设火车站,商业贸易繁荣一时。
(民国十二年《淮阴县城厢图》中的清江浦火车站)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过去的“通京大道”——石码头街(今承德北路)不再具备“通京”的功能,同时,为了方便市民出行与开发当时清江与王营之间大片的荒芜地带,故而在石码头街以西平行重新开拓一条道路,这就是后来的淮海路。此后,人们在淮海北路与淮海东、西路的交汇处修筑了一个圆形环岛,继而形成了淮海广场。广场东边有清江汽车站(今为交通路汇通书城),连带旅馆、饭店、小商店数家。同时,也建立起了淮阴这片土地上第一所培养教师人才的高等学府:淮阴师范专科学校。
(当时同在淮海东路上相隔不远的两个单位)
由于当时相对繁华的闹市在市内东西大街、人民路一带。因此,在淮阴专委办公区移驻健康路,淮阴军分区办公大院移驻淮海路,分批建成地委大院的生活区之后,清江城北的人气才逐步聚集起来。清江城北也由此得到快速发展。到了60年代后期,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清江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在淮海广场建造一座对领袖表示忠心的塔式构造物。也就是后来俗称的忠字塔。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塔高17.5米,塔身宽5.5米,塔底座宽8米。在塔的正上方,中间部分是一枚红五星,两边各有三面红旗。塔身四面均为此样式。在塔顶还有一根旗杆。顶部同样有一枚红五星。塔身主体的四面是领袖画像,而在画像的底部,则是领袖诗词:“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在塔身下部,塔基上方,是一朵朵盛开的向日葵浮雕,象征着清江人民永远向着红太阳。每到重大节日期间,忠字塔就会自上而下挂起串串彩色灯泡和各色彩旗,到了晚上更是炫彩夺目,据说在很远的乡下都能看见。
文革期间,淮海广场变成人们重要的集会地。而在日常生活中,忠字塔的形象更是被印制在粮油票证、报刊杂志上,成为清江城的标志。约在1970年12月,伟人发出指示,要求给个人崇拜的行为降温。不久后,忠字塔上的画像被改成了红底白字的醒目标语。1981年,广场进行改造,忠字塔被拆除。
正是在80年代,随着清江市转为清河、清浦二区与清江商场等大型国营商场相继建成后,淮海广场便开始逐渐取代东西大街,成为全市最为繁华的商业地带。首先是1982年清江商场的建成。其后是1985年,10层高的邮电大楼建成。1987年与1988年,17层高的淮海大厦与13层高的供销大厦也相继建成,成为淮海广场四个角落上的标志。
与东西大街相比,淮海广场也许更为“年轻”,就显得更受电视媒体青睐,使其曾经在一些电视节目中出现,如当时《淮阴新闻》的片头。1985年,中央电视台来淮摄制纪录片《话说运河》,在插入与淮阴有关的画面时,也没有漏掉淮海广场的身影,可见它的地位在那时已经非同一般。
1994年,由于广场周边交通日益饱和,淮阴市政府决定建设地下自行车、人行通道以及地下商场。辅以修建淮海广场地下人防工程。1995年12月,工程开始全面施工,1997年4月4日,主体结构封顶。6月25日,广场周边交通恢复正常。11月18日,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同在1994年,淮海广场东北角的淮阴旅社被供销大厦兴建的新亚商城取代,并于当年12月28日正式开业。
然而,由于淮海广场新玻璃构造物的建成,反而使得坊间众说纷纭。最著名的一个说法便是:“走进淮阴城,看见一座坟。”面对种种争议,淮阴市政府不得不在1998年对环岛进行再一次改造,使用8根不锈钢支撑柱,烘托出一个巨大的透空网架球,象征着当时淮阴市所辖的八个县区,用强劲有力的臂膀,托起璀璨的苏北明珠,命名为:江淮明珠。当然,人们更习惯于直接称呼它为:大球。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城市建设的理念升级,淮海广场也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蜕变计划”。从最初的概念设计看,与今天有很大的差别。但单从淮海广场东北片区规划的模型上看,只是建筑样式在后来的详细建设过程中有所不同,总体却已近实现。回想一下,在这短短的十几年中,淮海广场东北片区的硬件设施确实显得更成熟,也更向大城市看齐。
刘炳辰,旅居于陕西西安,本科在读。祖居清江大闸北铜元局,幼居人民北路6号院,一个北门桥边长大的运河人,文学系苦闷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