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中的一段文字看中医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最早读到这段文字是中学的时候,当时感觉古人用简短的文字讲述了胚胎的发育过程,虽然很通透,但是又有点太简略了,似乎什么都知道了,但实际应用时又全无头绪,远没有中学生物课本讲得详细,更没有其贴近现实。作为一个中学生,正是求知若渴的年龄,学习知识总是越清楚越好,分类越细致越好,内容最好是看得见摸得着。这应该是每一个求学过程中的人都曾有过的心情。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0LzEzMTEvMjE5OTUxMDA4XzFfMjAyMTA0MTMxMTQxMjM2NTk=.jpg)
而现在再读这段文字,已经全然没有了当时的感觉。因为在后来的时间里,我不但学习了《生物学》,还学习了《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等。当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以后,学习的重点将会发生转变,从早期的探索未知,逐渐变为整理归纳应用。此时不再对每个名词或专业术语进行仔细分别,而用最少的词概括最多的内容成为新需要。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再化繁为简的过程。而黄帝内经的这段文字正是对我以往所学知识的高度概括,古人用一个“精”便包含了精子、卵细胞、受精卵,用“精成而脑髓生”概括了内中外三个胚层的分化过程。古人用筋脉肉皮骨作为基本单位来描述人体的构建过程,这似乎没有现代医学的四大组织贴切。但是,我们如果站在动态的角度观察,黄帝内经的划分还要更合理。它把人体的构造比喻成房屋建造,骨骼就是构成框架的组织,筋则是用来连接加固框架的组织,皮肉是填充装饰框架的组织,脉则是穿梭于框架各处,传输营养的组织。这是从功能的角度对人体组织细胞进行分类,而四大组织相当于从外观形态上对建筑材料进行分类。二者完全是不同的角度。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0LzEzMTEvMjE5OTUxMDA4XzJfMjAyMTA0MTMxMTQxMjM3Mzk=.jpg)
古人的认知肯定达不到细胞水平,更不能达到分子水平,这些都是落后的技术工具所局限。但是,即使古人的解剖观测工具如此简陋,他们对胚胎发育的高度概括并不落后于现代研究,这就要得益于中医的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了。我想,如果把这些能力用到对现代医学的学习应用上,我们就可以将现代医学技术用来丰富中医的诊疗体系,这才是中医复兴和现代化的必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