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古方验案按:第八章 治风剂
凡能疏散风热、搜风通络、熄风止痉、养血祛风、平肝熄风、养荣熄风、滋液熄风、镇肝熄风、育阴潜阳之方剂,均属治风剂。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之感人,必有兼挟,常因时序变换而异。严冬寒冽,风必兼寒,春时气暖,风必兼温,初夏雨湿浸淫,长夏湿令,风必兼湿。至其治法方剂,已辑入解表、却湿、润躁各章。若上焦风热郁冒,头目昏重,偏正头痛,鼻塞声重者,川芎茶调散、川芎散二方,各有侧重,合宜而用可也;若阳明脉络空虚,外风引动内风,口眼喎斜,面颊板滞不舒者,牵正散搜风通络,最为对证;若金刃刀伤,妇人产后而见破伤风者,牙关拘急,角弓反张,面带苦笑之状,玉真散、五虎追风散二方量其轻重而用;若婴孩脐风撮口者,撮风散;若中风舌强言蹇,肢体不遂者,大秦艽汤养血舒筋,合宜而用;若温热暑湿疫疬,邪陷厥阴,手足蠕动,甚或痉厥者,羚角钩藤汤;若湿温邪从火化,邪陷厥阴包络,发痉神昏,谵语笑忘者,犀羚钩藤汤,不应,加止痉散痛散;若小儿天钓者,钩藤饮凉肝熄风通络,平稳可取;若温热久热伤营,血虚生风,筋脉拘急,手足蠕动,舌红绛少苔者,阿胶鸡子黄汤;若温病久热伤阴,劫液动风,虚烦少寐,手足蠕动,舌红绛无苔,脉虚细少神者,大、小定风珠两方,和符邪少虚多治法;若温热疫毒久热伤津,津亏液涸,屡经清泄而烦热益甚,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或齿板唇裂者,当育阴以济阳,加减复脉汤方,最为对证。杂病之中,肝病最多而杂。若其人久久烦劳,心阳过动,暗吸肾阴,阴亏阳越,肝风邸张而为头痛眩晕者,镇肝熄风汤清上实下,最合机宜;若头痛、惊悸不寐者,真珠母丸;若肝风暴动,口噤难言,昏不识人者,属内风类中,《千金》排风散凉肝熄风,潜摄镇逆,恰是对证;若人参子痫,头项强直,筋脉拘急,痰涎壅盛,甚或抽搐,人事不省者,羚羊角散;若血虚致痉者,钩藤汤;若妊妇猝然发厥,日十数发,目上窜,形如尸,既无痰涎,又无热象者,潜阳育阴法。
治风诸方之用,大要如此。临证最须分清内风、外风,有无兼挟,若认证无差,对证发药,自能要到病除矣。
第一节 疏散外风剂
一 疏散风邪剂
小续命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麻黄 防已 人参 黄芩 桂心 甘草 芍药 川芎 杏仁各一两 附子一枚 防风一两半 生姜五两
为粗末,先以水煮麻黄去上沫,再入诸药同煮,分三次服。
【主治】治中风,口服歪斜,筋脉拘急,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语,或神情闷乱方。
【方论选萃】
明·吴昆:麻黄、杏仁,麻黄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中风。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头疼、身热、脊强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参、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补气;芍药、川芎,四物汤之二也,《局方》用之以养血。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气虚、血虚者,皆在所必用也。风淫末疾,故佐以防风;湿淫腹疾,故佐以防已;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阳淫热疾,故佐以黄芩。盖病不单来,杂揉而至,故其用药,亦兼该也。热者,去附子,用白附子;筋急、语迟、脉弦者,倍人参,加薏苡、当归,去黄芩、芍药,以避中寒;烦躁、不大便,去附、桂,倍加芍药、竹沥;日久大便不行,胸中不快。加枳壳、大黄;语言蹇涩,手足颤掉,加石菖蒲、竹沥;口渴,加麦门冬、瓜蒌、天花粉;身痛发搐,加羌活;烦渴、多惊,加犀角、羚羊角;汗多,去麻黄;舌燥,加石膏,去附、桂(《医方考》)。
清·张璐:续命方,专为中风六经形证而立,以其死生反掌,较之伤寒尤为叵测。盖伤寒之邪,卒然从表而入,非若中风皆由本虚,虚风直犯无禁,且多痰涎内壅,表里纠缠之难于分解也。所以小续命汤虽本《古今录验》,而麻黄、桂枝两方皆在其中,以其本虚,必加人参驾驭。麻、桂发越在表之邪,又需附子直入少阴,搜逐在里之邪,不使外内交攻,正气立断,续命之名,信乎不虚。其余川芎、黄芩、防风、防已,不过为麻黄之使,以祛标热耳(《千金方衍义》)。
清·张秉成:此方所治之不省人事、神气溃乱者,乃邪气骤加,正气不守之象,筋脉拘急者,筋得寒则收引也。半身不遂者,乘人所禀阴阳之偏盛,气血之盈亏,以致虚邪客于身半也。语言蹇涩者,风中于络而舌本强也。目眼喎斜者,受邪之处反缓,正气为邪所引而急也。方中用麻黄、桂枝、防风、防已大队入太阳之经祛风逐湿者,以开其表;邪壅于外,则里气不宣,里既不宣,则郁而为热,故以杏仁利之,黄芩清之,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以人参、甘草益气而调中;白芍、川芎护营而和血;用附子者,既可动补药之力,又能济麻黄以行表也;姜、枣为引者,亦假之以和营卫耳(《成方便读》)。
【近代验证】
例一 周平治半身不汗出案(选自《山东中医杂志》1991;(2):25)
谢某,女,42岁。患者10余年前产后出现左侧面瘫,给以自拟荆防牵正散合针灸治疗l0次后痊愈。继而发生右侧半身肢体不汗出。近日左半侧肢体发凉,以左颈肩为甚。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无其他症状可询。给以小续命汤加味,
处方:桂枝、附子各10克 麻黄6克 党参15克 白芍12克 杏仁、防风各10克 防己6克 黄芩、当归各l0克 黄芪30克 葛根、甘草各10克。
水煎服,日1剂。
二诊:3剂后汗出均匀,左半侧发凉亦好转。上方去杏仁加羌活、独活各10克,增黄芪至60克,又服3剂后痊愈。
例二 曾福保治脊髓神经损伤案(选自《新中医》1988:(6):21)
黄某某,男,14岁。四肢软瘫,下肢尤甚,癫痫大发作日10余次。患儿10岁时患癫痫屡治未效,家人忧之甚急。经某医生诊治,服其自制草药末20余日病无变化。医用针沿脊椎从上至下刺10余处1次,仍继服药末,4日后发热,头晕,全身不适,四肢无力,嘱其停药休息。继之反应迟钝,举动异常,四肢不灵,行走颠倒步履不稳,病情日重,至全身软瘫,不能坐立,两目呆视,癫痫频作日10余次,经某院检查:颅神经未见异常,感觉检查不合作,双上肢反应对称,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力下降,不能行走,两下肢巴氏反射亢进,左侧可引出阵痉挛。脑电图检查:中度异常,弥漫性改变。诊为癫痫并脊髓神经损伤。入院时癫痫持续发作,昏迷不醒,经抢救治疗,癫痫缓解,软瘫未除。诊见:症如前述,语言吃力,饮食尚可,二便均调。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沉迟。证属素体多痰,经络受损,外邪乘湿痰,上蒙清窍,阻滞经络。治宜化痰开窍,祛风通络。
处方:麻黄、桂枝、党参、防风、祈蛇、僵蚕、胆星、郁金、石菖蒲各10克 制附片、川芎、白芍、黄芩、甘草各6克 全蝎3克。
3剂,日1剂,水煎2次分服。
二诊:服上方后四肢运动障碍大减,来诊时步行20余里,途中休息1次,神志清楚,语言对答如流,癫痫控制未发,舌体正常,苔白,脉濡滑。原方继服3剂。
三诊:已复如常,学习、劳动无异,惟癫痫发作1次,片刻苏醒,改风引汤合控涎丹加减调治。
川芎茶调散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薄荷叶不见火,八两 川芎 荆芥去梗,各四两 香附子炒,八两(别本作细辛去芦一两) 防风去芦,一两半 白芷 羌活 甘草爁,各二两
右件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常服清头目。
【主治】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
【方论选萃】
明·汪讱庵:此足三阳药也。羌活治太阳头痛,白芷治阳明头痛,川芎治少阳头痛,细辛治少阴头痛,防风为风药卒徒,皆能解表散寒,以风热在上,宜于升散也。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可到也。薄荷、荆芥并能消散风热,清利头目,故以为君,同诸药上行,以升清阳而散郁火。加甘草者,以缓中也。用茶调者,茶能上清头目也(《医方集解》)。
清·徐大椿:风邪久郁遏热,而清阳之气不舒,故头痛连额,眩晕不已焉。川芎上行头角,下行血海,能行血中之气;香附内调血气,外达皮毛,能彻腠理之邪;羌活散太阳之经,白芷散阳明之经,防风散肌表之风,荆芥散血分之风,薄荷清利头目,甘草缓中和药也。为散茶调,使风邪外解,则热亦得泄而头目清利,何头痛眩晕之不瘳哉?此疏风解郁之剂,为久风头痛眩晕之耑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费伯雄:川芎茶调散,轻扬解表,三阳并治。兼用细辛,并能散寒,惟虚人宜去此一味。盖细辛善走,试恐重门洞开,反引三阳之邪内犯少阴,此不可以不虑也(《医方论》)。
清·张秉成:夫头痛久而不愈,即为头风。头风久必害眼者,以目为肝窍,风气通于肝,若风热相灼,则肝肾所聚之精华,渐致耗损,故目亦渐致失明,斯时如不先去风热,徒与滋水柔肝,无益也。故以薄荷之辛香,能清利头目,搜风散热者,以之为君;川芎、荆芥皆能内行肝胆,外散风邪,其辛香走窜之性,用之治上,无往不宜,故以为臣;羌、防散太阳之风,白芷散阳明之风,以病在于巅,惟风可到也,以之为佐;细辛宣邪达窍,甘草和药缓中,茶性苦寒,能清上而降下,以之为使也。食后服者,欲其留恋于上,勿使速下耳(《成方便读》)。
【近代验证】
例一 苗后清治经前头痛案(选自《浙江中医杂志》1993;(4):184)
刘某,女,39岁。自诉经前头痛20余年,呈阵发性发作。患者自初次月经来潮时前2日即感头痛,起初痛较轻,尚能忍受,以后逐渐加重,头痛待月经来潮即消失,疼痛部位局限在两眉间及两眉棱骨处,既往疼痛发作时服用解热止痛片,每日服用l~2片疼痛缓解,近2年虽每次服3片亦不能止痛。诊时正值经前2日,头痛已作,病人痛苦异常。舌淡,苔白,脉弦。方用川芎茶调散,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并嘱其间停服西药。
二诊:2剂后,头痛已觉减轻。以后连续5次在经前3日服药治疗,共服该方17剂,经前头痛消失,后停药观察3月头痛未作。
例二 苗后清治荨麻疹案(选自《浙江中医杂志》1993;(4):184)
张某,男,52岁。全身皮肤瘙痒,起风团4日,伴腹痛腹泻,呕吐,寒热交作,体温37.8~38.5℃,当地医院诊为胃肠型荨麻疹,给以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口服强的松、赛庚啶、维生素B6、莨菪浸膏片,治疗3日,腹痛、呕吐减轻,但皮肤仍瘙痒难忍,风团此起彼伏。诊见:全身皮肤遍布小如扁豆,大如巴掌的风团,色淡红,尤以腹壁两侧及两大腿内侧为甚,患者烦躁不安,恶风寒,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舌淡,苔白,脉弦。证属外感风寒,气血运行失和。治以祛风散寒解表,行气活血。选方川芎茶调散,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服药3剂,瘙痒明显减轻,风团出现减少,余症均瘥,原方续进6剂,疹消痒止获愈。
【按语】
此方乃清散上焦风热之法也。薄荷用量达八钱之多,为川芎、荆芥之倍,羌活、白芷之二倍,故为君药,取其辛凉散风也;荆芥为伍,则散风之力倍增,川芎上行头目,善于走窜者也,二者以为臣药;佐以羌活、白芷,一入太阳,一入阳明,以治偏正头痛;使以防风,以其为风药之卒徒也;香附辛香理气,以为风药之佐使也。诸药杵为散,以茶清调之,以茶能清头耳。
川芎散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川芎 菊花 细辛 牛蒡子 石膏 僵蚕 蒺藜各一两
为细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主治】眼痛不红不痒。
防风散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防风 川椒 麦门冬各一两 天雄 附子 人参 细辛各三两 柴胡 麻黄 山茱萸 白芷 桔梗各半两
研为散,每服方寸匕,温酒调下,一日三次。
【主治】卒风眩冒不知人,四肢不知痛处,不能行步,或偏枯不遂,口吐涎沫,手足拘急。
侯氏黑散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外台》如马齿者烧令汁尽研)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藭三分 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主治】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方论选萃】
元·徐忠可:此为中风家挟寒而未变热者,治法之准则也。谓风从外入,挟寒作势,此为大风,证见四肢烦重,岂非四肢为诸阳之本,为邪所痹而阳气不运乎,然但见于四肢,不犹愈体重不胜乎。证又见心中恶寒不足,岂非渐欲凌心乎,然燥热尤未乘,不犹愈于不识人乎。故侯氏黑散用参苓归芎补气血为君,菊花白术牡蛎养肝脾肾为臣,而加防风以行痹著之气,细辛干姜以驱内伏之寒,兼桔梗黄芩以开提肺热为佐,矾石所至,除湿解毒,收涩心气,酒力运行周身为使。且必为散,酒服六十日止。又常冷食,使药积腹中不下,填塞胸中之空窍,而邪不复内,《内经》所谓塞其空窍,是为良工之理也(《金匮要略论注》)。
沈明宗:直侵肌肉脏腑,故为大风,邪困于脾,则四肢烦重,阳气虚而风未化热,则心中恶寒不足,故用参、术、茯苓健脾安土,用干姜温中补气,以菊花、防风能驱表里之风,芎藭宣血养血为助,桂枝引导诸药而开痹者,以矾石化痰除湿,牡蛎收阴养正,桔梗开提邪气,而使大气得转,风邪得去,黄芩专清风化之热,细辛祛风而通心肾之气相交,以酒引群药到周身经络为使也(《金匮要略编注》)。
明·徐彬:此为中风家挟寒而未变热者治法之准则也。……用参苓归芎补其气血为君,菊花白术牡蛎养肝脾肾为臣,而加防风、桂枝以行痹着之气。细辛、干姜,以驱内伏之邪,兼桔梗黄芩,以开提肺热为佐,矾石所至,却湿解毒,收涩心气,酒力运行周身为使,且必为散,酒服至六十日止,又常冷食,使药积腹中不下,填塞胸中之空窍,而邪不复内,《内经》所谓塞其空窍,是为良工之理也(《金匮要略论注》)。
清·曹颖甫:侯氏黑散,以桂枝为《伤寒论》中风主药;防风以去风;菊花能清血分之热;黄芩解清肺热;白术、茯苓以去湿;湿胜必为痰,故用桔梗以开肺;细辛、干姜、牡蛎以运化湿痰;但湿热之生由于气血两虚,故用人参以补气;当归、川芎以和血,此药味之可知者也。惟矾石一味不甚了然,近人张锡纯始发明为皂矾,按皂矾色黑,能染黑布,主通燥粪而清内脏蕴热(《金匮发微》)。
清·莫枚士:此石发家服食之方也。《病源·寒食散发候》云皇甫云:寒食药者,世莫知焉。或曰华陀,或曰仲景,考之于实,陀之精微,方类单省,而仲景经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数种相出入,节度略同,然则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非陀也。据此知侯氏黑散,乃服食之药,故有冷填肠胃之说,所以然者,石药性热,热极生风,故经以黑散入之中风门,大约服石之风,开于汉季,盛于隋唐,故仲景出治而后。《外台》一书,用此方者,尤不一也。自宋以来,服石者鲜,此方几乎息矣。近喻昌说:中风主方踵之者,见其药不对症,专取菊花一味,以为本之仲景,而此方之义湮,幸有《病源》可考,用者审诸云侯氏者,侯姓所传也。其人盖在仲景以前,《伤寒论》序所谓:博采众方者,此类是也。《千金》无此二方,有寒食钟乳散,与此二方相似。此当为治风眩之方。……经文当云:风眩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侯氏黑散主之。烦重者,气血寒痰之壅也;恶寒者,风邪之内追也。不足,故用参、姜、术、苓,合理中法,其用菊、术、防、芎、参、桂、茯六味着,与徐嗣伯天雄散同,是半皆治眩晕倒旋也,不离桂、术、防三味。徐嗣伯治眩十方,八方用防风,是防风风眩要药也(《经方例释》)。
【近代验证】
例一 谢映庐治大便下血案(选自《谢映庐医案》)。
王惠阶,年壮形伟,大便下血。医治半载,以平素嗜酒,无不利湿清热以止血,如地偷、柏叶、姜、连之类,服之不应。厥后补中、胃风、四神之属,投亦罔效,求治于余。诊脉小弦,大便或溏或泄,不及至圊,每多自遗,其血清淡,间有鲜色。更有奇者,腹中无痛,但觉愊愊有声鼓动。因悟此必虚风内扰,以风属无形有声,与经旨久风成飨泄吻合。且脉弦者肝象也;肝风内动,血不能藏故耳!因与玉屏风,重防风,加白术,乃扶土制木之意;更加葛根,辛甘属阳,鼓舞胃气;荷叶仰盂象震,挺达肝风。叠投多剂,其症一日或减,越日复增,轻重无常。予思虚风内动,按症投剂,疾不能瘳者,何故?潜思累夕,不得其解。忽记经有虚风邪害空窍之语。盖风居阳间,尽是空窍之地,非补填窍隧,旧风虽出,新风复入,无所底止,故暂退而复进。乃以《金匾》侯氏黑散驱风堵截之义,悟出治法填塞空窍,将原方加入龙骨、石脂,兼吞景岳玉关九。不数日果获全瘳。
【按语】
此为气血不足,风从外入,挟寒作势者立法也。方中人参、白术、茯苓以补气;当归、川芎以养血;以治其本。防风、桂枝辛以散风,细辛、干姜,温以散寒;菊花清散风热,黄芩清泄肺热,以风邪挟寒作势,邪从热化焉。矾石燥湿化痰,除风清热,后世白金丸,取义于此。桔梗载药上行。以此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则可,以治中风则不可。以其方载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篇中,未加深究者以之治中风,为后世外风学说之张本,贻祸非浅矣。
风引汤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外台》有“炙”字) 牡蛎各二两(《千金》作“各三两”,《外台》牡蛎下有“熬”字) 寒水石(《千金》作凝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本草纲目》紫石英附方引作“白石英”)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主治】除热瘫痫。
【方论选萃】
明·赵以德:风者,外司厥阴,内属肝木,上隶手经,下隶足经,中见少阳相火,所以风自内发者,由火热而生也。风生必害中土,土主四肢,土病则四末不用,聚液成痰。瘫痪者,以风邪挟痰于四肢故也;痫者,以风热急其筋脉,内应于心主故也。由是二者,尽可用此汤治之。首用大黄之寒、走而不止者泻之,俾火退风息,凝痰扫去矣。复用干姜之热、止而不走者何哉?前哲有云:大黄之推陈致新,如将军之戡定祸乱,然使将无监军,兵无向导,能独成其功乎?夫一阴一阳之为道,故寒与热相济,行与止相须,然后寒者不惨,热者不酷,行者不疾,止者不停。所以大黄逐热行滞,以通营卫而利关节,则必以干姜安之,桂枝导之,佐大黄之达四肢脏腑而不肆其峻快;不然,将从诸药石而下走矣。桂枝又散风木,干姜又能治血,祛风湿痹,去风毒痹,二者因得以相制为使。犹虑干姜之热中,更以石膏、滑石制之,禀清肃之金性,以制木救土,泻阳明肺热,解肌肉风痹也。阴水不足,火因妄动而生风,满招损,自役其心,精神不守,非镇重之剂则不能安其神、益其水,故以寒水石补阴水,紫石英、白石脂、赤石脂、牡蛎、龙骨敛精神、定魂魄、固根本也(《金匮玉函经二注》)。
明·徐彬:风邪内并,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甚,迸归入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故用大黄以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故大人、小儿风引惊痫皆主之。巢氏用治脚气,以石性下达可胜湿热,不使攻心也(《金匮要略论注》)。
清·尤在泾:此下热、清热之剂,孙奇以为中风多从热起,故特附于此欤?中有姜、桂、石、脂、龙、蛎者,盖以涩驭泄,以热监寒也。然亦猛剂,用者审之!(《金匮要略心典》)。
清·汪绂:此治以风成惊,外有余则生热者。重以镇之,滑石靖三焦火,石膏靖肺胃火,寒水石靖心火,紫石英益心肝之血,白石脂坠肺胃之痰,赤石脂去血中之瘀。风火动摇,重听以镇之。寒以荡之,滑石、石膏、大黄,皆以荡除邪热。辛以补之,干姜、桂枝、石膏、大黄,皆辛以补肝。酸以敛之,龙骨、牡蛎,皆涩而敛。甘以和之。要以去风除热,而镇安心神,则惊定矣。此证日数十发,是急惊也,故属之外有余而宜镇静(《医林纂要探源》)。
清·陈元犀:大人中风牵引,小儿惊痫瘛疭,正火热生风,五脏亢盛,及其归迸入心,其治同也。此方用大黄为君,以荡除风火热湿之邪,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用桂枝、甘草以缓其势,又用石药之涩以堵其路。而石药之中,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平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湿,龙骨、牡蛎以敛其精神魂魄之纷驰,用寒水石以助肾之真阴不为阳光所烁,更用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恐心不明而十二经危也。明此以治入脏之风,游刃有余矣。后人以石药过多而弃之,昧孰甚焉!(《金匮方歌括》)。
【近代验证】
例一 殷品之治腰脊痠楚案(选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第5期)
萧某某,男,33岁。
一诊:腰脊痠楚,犹如火灼,有时走窜周身四肢。当其走窜它处时,腰背灼痛减轻,舌红而鲜艳,脉浮滑而数。病延十三年,此系络脉空虚,风火为患,治以养血镇肝清热。拟《金匮》风引汤出入:
大生地、京元参各12克 左牡蛎30克 花龙骨、灵磁石、寒水石、赤白石脂各15克 紫石英10克 大白芍、全当归、炒黄芩各9克 生石膏20克 生甘草3克。
三剂。
二诊:服药后,诸症缓解,颇欲睡眠,佳象也。脉弦数,舌尚红,药既中肯,再予前法续进:
大生地24克 左牡蛎、生石膏各30克 花龙骨、灵磁石、寒水石、紫石英、赤白石脂各15克 川桂枝(后入)、粉甘草各3克 炒黄芩、炒白芍、净萸肉、野百合各9克。三剂。
三诊:投养血镇肝清火之剂,走窜灼热之势已轻。肝为藏血之脏,阴血不足,则风火走窜,非镇肝不足以遏其走窜之势,非养血不足以填其络脉之虚,非清火不足以熄其灼热之焰。再予前法续进:
生地黄、花龙骨、全当归、赤白石脂各12克 炒黄芩、炒赤芍、滁菊花各9克 生石膏、左牡蛎各30克 寒水石、紫石英、灵磁石各15克 川桂枝3克。
三剂。
四诊:以往遗泄后,周身走窜甚剧,腰部灼热痠楚亦增。前昨二日遗泄,未见周身窜动,腰部灼热痠楚亦不若前甚,仍予镇肝熄风、养血清热:
大生地、石决明各18克 生石膏24克 牡蛎30克 花龙骨、赤白石脂、紫白石英各15克 粉丹皮、炒黄芩、朱茯苓、滁菊花、大麦冬9克。
五剂。
上方迭进十数剂,风火已媳,诸症俱消。由于腰脊痠楚曾因跌扑所致,以后各诊用祛瘀通络为主,而获全功。殷师曾云:“风引”,意即中风抽掣牵引之谓,后世亦称“搐搦”、“痉挛”,多由肝阳暴亢化风所致。本方重在清热潜镇,收敛浮阳,实开后世治中风用潜镇之先河。后世王孟英、张伯龙、张山雷诸氏,对中风属于内热生风,气火上升之病,恒常用潜镇与滋填并进,实导源于本方。该病员虽证非中风,而由火热盛,肝风内动所致,与内风病机,实相一致,故可借本方加减治之。
例二 杨天知治高血压案(选自《浙江中医杂志》1985年9月号)
姜某某,男,52岁,农民。1975年9月3日初诊:素患高血压病,半月前与人口角后,头晕头痛,烦躁易怒,有时感到左上肢抽动,唇战。面红如醉,油亮发光,诊断为高血压,服降压西药及镇肝熄风汤、龙胆泻肝汤、温胆汤等方剂,消症不减,血压不降。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血压170/100,治宜清热泻火,熄风潜阳。方用风引汤加上石决明、双钩各30克,5剂。9月15日二诊,血压140/85。上方连服月余,血压一直维持在三130~150/35~90之间。
例三 杨天知治小儿舞蹈症案(选自《浙江中医杂志》1985年9月号)
王某某,男,11岁,学上,1976年1月15日初诊:3个月前在学校上操,赶不上队伍,手握笔不紧。继而常挤眉弄眼,两手乱动,提物不紧,走路腿颤,某院诊断为小儿舞蹈症,久治不效。今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神志不安,舌红苔腻,脉象弦滑。服用风引汤5剂。20日二诊,走路较稳,余证同前,上方加防风、蝉衣、羌活,7剂。27日三诊:上述症状均有好转。守上方治疗2月余痊愈。
【按语】
《外台》引深师紫石汤方,与此方药味相同,惟六石各八两为异耳。六石同出一方,他处甚少见焉,其间不无深意。莫枚士之论,颇能窥见其中堂奥。其谓:“考《本草》紫石,镇心除邪,滑石利小肠除热,赤石、白石亦分治心肺,但主泄利。赤白要之,赤入血分,白入气分,与二石英皆治惊悸也。寒水石、石膏、滑石皆除热利小便,……盖经意以紫石与滑石同用者,以紫石入血活心,滑石入气治小肠,一脏一腑之义也。二膏(指软、硬石膏)治热,二脂攻积,六石共为君;大黄、干姜,一泄一守为臣;龙骨、牡蛎,一入一敛为佐;桂枝、甘草治惊悸为使。风引之病,既由于风,故方从桂枝来。引者,一缓一急之谓。缓故用龙、蛎之收,急故用姜、黄。风则生热,故用四石及大黄之寒以清之,热则主痰,故用二脂、滑石以攻之,二脂承紫石来,二膏承滑石来;风性善壅逆,故用紫石之重以治逆,滑石之利以治壅。此方之妙如此。”
防己地黄汤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
防己一分 桂枝三分 防风三分 甘草一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清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fu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主治】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者。
【方论选萃】
明·赵以德:桂枝、防风、防已、甘草,酒渍其汁,用是轻清,归之于阳,以散其邪;用生地黄之凉血补阴,熟蒸以归五脏,益精养神也,盖药生则散表,熟则补衰,此煎煮法也,又降阴法也(《金匮玉函经二注》)。
明·徐彬:此亦风之迸入于心者也。风升必气涌,气涌必滞涎,涎滞则流湿,湿留壅火邪,邪聚于心,故以二防桂甘去其邪。而以生地最多,清心火,凉血热,谓如狂妄行,独语不休,皆心火炽盛之证也,况无寒热,则知病不在表,不在表而脉浮,其为火盛血虚无疑尔。后人地黄饮子,犀角地黄汤等,实祖于此(《金匮要略论注》)。
清·徐灵胎:生渍取清汁,归之于阳以散邪热,蒸取浓汁汤,归之于阴以养血,此皆治风邪归附于心而为,癫痫惊狂之病,与中风风痹自当另看(《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近代验证】
例一 靳立常治郁证案(选自《黑龙江中医药》1983年第4期)
庞某某,女,20岁。一年前因受惊恐,继而忧虑不解,复露宿在外,遂致下肢瘫痪不能行走,进而发生阵发性四肢抽搐。经多方治疗,稍能行走,但下肢仍交替性疼痛,行走不便,呈跛形,每日抽搐频繁发作。邀余诊时,见其精神恍惚不安,时而悲哀欲哭,面容呆滞,失眠,四肢抽搐疼痛,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询其病程如上。辨证乃心肝血虚,惊恐忧思神乱,复感贼风袭于血脉,筋失濡养使然。治宜养血祛风,平肝退热。拟防已地黄场合甘麦大枣汤加味。
处方:生地120克 防风10克 防已10克 桂枝10克 甘草10克 牛膝12克 珍珠母30克 生龙牡各30克 黄酒1盅 小麦30克 大枣5枚为引水煎服。
上药服五付,下肢疼除,抽搐大减,基本可以行走,情绪安定,再以上方加龟板12克、鳖甲15克、川断12克,继服三十余剂,诸证悉除。随访五年未复发。
例二 靳立常治狂证案(选自《黑龙江中医药》1983年第4期)
薛某某,男,16岁。吾诊治时己独语不休月余。症见独语不休,语无伦次,妄动不止,时或拍床惊呼,日夜不能入睡,颈项及上肢强直,口角流涎沫,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该患病之前常在山坡放牛,饥饱不匀,有时在野地睡觉,平索性情孤僻。两月前因受人欺负,怨气在内,渐发此病。曾以结核性脑炎入他院治疗月余无效,最后确诊为精神分裂证让其出院。辨证为血虚受风、气郁痰阻。拟防己地黄汤合温胆汤以养血祛风,化痰开窍。
处方:生地120克 防风10克 防已10克 桂枝10克 甘草10克 橘红15克 半夏10克 云苓15克 枳实15克 胆星6克 菖蒲12克 竹茹10克 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二剂,独语减轻,稍可入睡,狂躁亦轻。却见发热鼻塞头痛等感冒之症,仍拟上方,另服银翘丸。
三诊:服三付,感冒除而狂躁加重,大声呼叫,奔走欲外出。处方以上方去胆星加大黄90克。
四诊:服二付,泻下三次,已不狂躁,夜可入睡四小时。拟首方去胆星加珍珠母30克、生龙牡各30克、枣仁15克、青礞石30克,继用十余剂,渐可痊愈。
例三 赵守真治癫狂案(选自《治验回忆录》)。
刘君肃一,年二旬。其父叔皆大贾,雄于赀,不幸于1943年次第殂谢,丧停未葬。君因自省休学归,店务猬集,不谙经营,业大败,折阅不知凡几,以致债台高筑,索债者络绎于门,苦孰甚焉!乃只身走湘潭收旧欠,又兴讼,不得直,愤而归。因之忧郁在心,肝气不展,气血暗耗,神志失常,时而抚掌大笑,时而歌哭无端,妄言错语,似有所见,俄而正性复萌,深为赧报,一日数潮而已。医以为癫也,进加味温胆汤,并吞白金丸,曾吐涎少许,证状未少减。吾以事至零陵,君为故人,顺道往访,渠见吾述家事刺刺不休,状若恒人,顷而大哭,继而高歌。其家人恳为治之,此义不容辞者也。俟其静,用好言慰解,诊脉细数,舌绛无苔,胸中痞闷,夜不安卧,小便黄短,是为志怫郁而不伸,气横逆而不降,心神耗损,肾水亏乏,火气妄凌,痰涎泛溢,有癫之意不若癫之甚,所谓心风证也。治以益血滋阴、安神调气为主。拟《金匮》防己地黄汤加味。
生地二两捣汁兑 甘草二钱 防已三钱 桂枝一钱 加香附三钱,首乌、竹沥各五钱,兼吞安神丸四钱,日服二剂。
三日复诊:神志渐清,潮发减少,随进滋阴安神汤(生地、芍药、川芎、党参、白术、茯神、远志、南星、枣仁、甘草、黄连)。服后略觉头胀心闷,微现不宁,审由余热未清,难任参、术之补,故证情微加。乃改弦更张,趋重清心养神,略佐涤痰。早晨服清神汤(黄连、黄芩、柏子仁、远志、菖蒲、枣仁、甘草、姜汁、竹沥);晚进二阴煎(生地、麦冬、枣仁、元参、茯苓、木通、黄连、甘草、灯芯、竹叶),每日各一剂。如是者四日,遂热不再潮,人事清晰,诊脉细数而有神。余热似尽,而参、术之补,现犹所忌,尚有余焰复燃之虑。处以天王补心丹,以丹易汤(生地、人参改洋参、元参、丹参、茯神、桔梗、远志、天冬、麦冬、枣仁、柏子仁、五味、当归),送服磁朱丸,补心滋血,安神和胃。嗣即精神健好,食纳增进。又调理半月,改用栀麦归脾汤,仍吞服磁朱丸,善后补养,再一月而身健复元。吾临归,彼不胜依依之感。
【按语】
徐灵胎《兰台轨范》有谓:“次方他药轻,而生地独重,乃治血中之风也。”盖血虚生热生风,生地滋阴养血,凉营泄热,固为正治。昔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此之谓也。
二 搜风通络剂
牵正散
(搜风通络法)
宋·杨倓《杨氏家藏方》
白附子 僵蚕 全蝎去毒,各等分
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
【主治】口眼歪斜,面部筋肉抽动。
【方论选萃】
明·吴昆:中风,口眼喎斜,无他证者,此方主之。艽、防之属,可以驱外来之风,而内生之风,非其治也;星、夏之辈,足以治湿土之痰,而虚风之痰,非其治也。斯三物者,疗内生之风,治虚热之痰,得酒引之,能入经而正口眼。又曰:白附之辛,可使驱风,蚕、蝎之咸,可使软痰;辛中有热,可使从风,蚕、蝎有毒,可使破结。医之用药,有用其热以攻热,用其毒以攻毒者,《大易》所谓同气相求,《内经》所谓衰之以属也(《医方考》)。
清·费伯雄:但口眼喎斜而别无他症,则经络、脏腑均未受伤,乃太阳、阳明两经之风痰蕴热所致。三药直走内络,祛风化痰。极为得力,故不必加血药也(《医方论》)。
清·张秉成:夫中风口眼喎斜一证,《金匮》有言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数语。尤应谓其受邪之处,筋脉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正气独治而急,是以左喎者邪反左右,有喎着邪反在左也。然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外眦,则中风一证,无不皆自三阳而来。然二气贯于一身,不必分左血右气,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缘人之禀赋,各有所偏,于是左右不能两协其平,偏弊相仍,外邪乘袭而病作矣。此方所治口眼喎斜无他证者,其为风邪在经而无表里之证可知。故以全蝎色清善走者,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白附之辛散,能治头面之风;僵蚕之清虚,能解络中之风。三者皆治风之专药,用酒调服,以行其经,所为同气相求,衰之以属也(《成方便读》)。
近代·冉先德: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目内眦,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痰阻于头面经络致经隧不利,故见口眼喎斜,甚或面部肌肉抽动。方中白附子辛散,善去头面之风;僵蚕化痰,能驱络中之风;全蝎为祛风止搐要药,三药合用,力专效著。并用热酒调服,以助药势,更能引药入络,直达头面病所。使风去痰消,经络畅通,则诸症自除(《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近代验证】
例一 潘养之治口眼喎斜案(选自《中医医案医话集锦·潘养之医案》)。
李某某,男,教师。1979年11月7日初诊。
主诉口眼喎斜已七天,发病前常感颜面麻木不适,继则出现鼻唇沟较浅,口眼喎斜,偏向左侧,而右面颊麻木不仁。脉弦,苔薄。治宜益气和血,镇痉熄风。处方:
生黄芪24克 当归18克 羌活9克 独活9克 全虫6克 蜈蚣二条
11月14日二诊:服药四剂,面部肌肉麻木稍有减轻。此风中经络。用加味牵正散连服。处方:
白附子9克 僵蚕6克 全虫6克 黄芪20克 当归10克 五剂。
11月30日三诊:口眼喎斜已正,麻木亦解。后以八珍汤调补气血,以善其后。
【按语】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A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阳明脉络空虚,风邪承而袭之,引动少阳相火,厥阴风痰,内外相引,壅阻脉络,而病口眼喎斜,面肌抽搐之疾。杨氏此方,取自附子之辛甘温散,入足阳明气分,搜风逐痰;僵蚕之咸辛而平,入肺肝两经,善平相火逆结之毒痰而搜肝风;全蝎辛咸有毒,为熄风止痉要药,善于搜风通络者也。三药相辅相成,扫平内外之风邪痰毒,复气血营卫之周流焉。
苍耳散
(疏风利窍法)
宋·严用和《济生方》
辛夷仁半两 苍耳子二钱半 白芷一两 薄荷半钱
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用葱、茶清调下。
【主治】鼻渊,流黄浊鼻涕,鼻塞不通。
【方论选萃】
宋·严用和:夫鼻者,肺之所主,职司清化,调运得宜,则肺脏宣畅,清道自利;摄养乖方,则清道壅塞,故鼻为之病焉。盖肺主于气,肝藏于血,邪热伤则血热,血热则气亦热,气血俱热,随气上逆,故为鼻衄,甚则生疮,风寒乘之,阳经不离,则为壅塞,或为清涕。蕴积不散,或为鼻痈,或生息肉鼻痛之患矣。又有留热胆府,邪移于脑,遂致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重订严氏济生方》)。
明·吴昆:鼻流浊涕不止者,名曰鼻渊。乃风热在脑,伤其脑气,脑气不固,而液自渗泄也。此方四件皆辛凉之品,辛可以驱风,凉可以散热。其气轻清,可使透于巅顶,巅顶气清,则脑液自固,鼻渊可得而治矣(《医方考》)。
清·汪讱庵: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凡头面之疾,皆由清阳不升,浊阴逆上所致。白芷主手足阳明,上行头面,通窍表汗,除湿散风。辛夷通九窍,散风热,能助胃中清阳上行头脑。苍耳疏风散湿,上通脑顶,外达皮肤。薄荷泄肺疏肝,清利头目。葱白升阳通气,茶清苦寒下行。使清升浊降,风热散而脑液自固矣(《医方集解》)。
清·王晋三:《准绳》芷辛散专治鼻渊,《三因方》易名苍耳散,又谓其统治鼻中之病。按《灵枢》云:手太阴开窍于鼻,而手阳明之脉挟鼻上行,故以白芷入手阳明,疗风去腐;辛夷入手太阴,消涕止渊,然二者性皆外通九窍,升清气于表之功居多。故王好古曰:白芷与辛夷同用,则能入里托散鼻中之病矣。苍耳仁善通顶脑,去鼻中恶肉死肌;薄荷叶气味俱薄,能清至高之风热。合而言之,风火在上,非辛散不能愈也。再按,经言胆移热于脑,则为鼻渊,是胆热为病之本矣。余谓前方与黄芩、鲜生地、无麦冬同用,以清胆热,亦治本之理欤(《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张秉成:治鼻渊证浊涕不止,时时下流,乃热灼于脑。而液下渗为涕也。经有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以胆火最易上升,而其经又络于脑也。脑病虽悉由热致,但清者既化而为浊,病在上焦,不得不用辛香上达之品,以解散之。若徒以苦寒清降之品服之,不特浊不能化,即上热亦不能遽除。故以白芷辛温香燥入阳明而疏邪胜湿者为君;阳明之脉络于脑而挟于鼻,白芷又治头面之疾也。薄荷散风热于上焦,辛夷宣浊邪于清窍,苍耳之疏风散热,能上通脑预,外达皮肤,所以成其升散之力。引以葱茶调服,葱可升清阳而上达,茶乃引热势以下行,其浊自降耳。然此方总嫌其升散之药多,苦降之药少,不如用藿香叶净末,猪胆汁泛丸服之愈为妙也(《成方便读》)。
【近代验证】
例一 许履和治鼻渊案(选自《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黄某某,女,24岁。
鼻塞流涕已两年。平时易伤风,伤风则症状加重。曾在某某医院诊治,诊断为慢性鼻炎。用鼻眼净或麻黄素滴鼻,只能暂时见效。现在鼻孔常觉干燥,流涕或黄或白,时稠时稀,前额昏胀,口微渴。苔薄白,脉无异常。谅由伤风之后,余邪留于肺经,肺气不清所致。治拟清肺宣壅,用苍耳子散加味。
苍耳子10克 辛夷5克 白芷5克 薄荷后下5克 麦冬10克 生甘草3克 桔梗3克 桑白皮10克 枇杷叶包10克 黄芩6克 5帖。
治疗经过:药后鼻塞渐通,流涕渐减,前额昏胀亦轻。共服上药30帖,其病遂愈。两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
严氏此方,治鼻渊浊涕不止法也。经以胆移热于脑,则为辛通鼻渊。盖足少阳之正……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颌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目外眦。故胆火最易上冲也。辛荑辛温,入肺胃两经气分,通九窍而散上焦风热;苍耳子甘苦性温,善通顶脑疗头风鼻渊;白芷性温而气芳香,入手足阳明气分,能通窍散风,退热止痛,排脓生肌,反鼻渊、齿痛、眉棱骨痛、头痛颊痛等症,皆可施治。盖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通中……下行鼻外,入上齿中……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故也。薄荷味辛气凉,散上焦风热而清头目。要之,四者皆能散风热而利九窍,故为治鼻渊之专方也。
止痉散
上海中医学院《方剂学》
全蝎 蜈蚣等分
研为散,每服1~1.5g,日服二至三次。
【主治】痉厥抽搐,及顽固性头痛、关节痛。
【方论选萃】
近代·江克明:本方有镇痉、止痛及抗痨等作用。高热动风,可配清热剂同用。小儿急慢惊风,亦可应用。
【近代验证】
例一 止痉散治痫证案(选自《浙江中医杂志》1966年第1期)
马某某,二十一岁,学生,1963年5月16日初诊,门诊号4457。患痫证已有三年,开始一至三个月发作一次,随即逐渐加重。半年来因忙于升学备课,思想紧张,病发频繁,有时一日间发作一至三次。据述发作前数小时,情绪低落,烦躁易怒,厌恶周围一切,声出如羊叫,意识丧失后,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口吐白沫,二目上视,表情痛苦,醒后神情淡薄,疲劳,善太息。脉弦滑而数,关脉尤甚,舌质稍红,苔黄白而燥。症属肝经郁热,痰火俱盛。用加味止痉散(全蝎三至五线(蜜炙),蜈蚣二至三钱(蜜炙),二药研末分吞。黄连、黄芩、天竺黄、远志、广木香、淡竹叶各三钱,山栀、菊花、双钩藤、川贝各四钱,枣仁五至八钱(儿童酌减),加水煎服。),加石菖蒲三钱,柴胡二钱。次日复诊,自述服上药后二十四小时,头脑较前清爽,胸部仍闷而不适,脉弦数,舌苔同前,原方继眼一剂。第三日再诊,神志清醒,言语正常,但记忆力不佳,头稍晕。原方去止痉散,天竺黄;黄连、枣仁、黄芩减半,加白芍四钱,远志三钱,继服五剂,而获痊愈。随访两年,除感冒头疼发热外,病证未见复发。
【按语】
《中医妇科治疗学》载有止痉愈风散方:全蝎、蜈蚣各二钱,炒荆芥五钱,独活一钱。治产后突然发痉,昏昧不识人,颈项强直,牙关紧闭,手握不开,身体发热,面色时红时青,呈苦笑状,脉浮弦而劲者。与本方同中有异焉。用全蝎、蜈蚣,重在熄风止痉;彼方加荆芥、独活,以其颈项强直,外风引动内风耳。
正舌散
清·张石顽《张氏医通》
蝎尾醋炒,三钱 茯苓姜汁拌晒,一两
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并擦牙龈,日三次;若面赤,倍蝎尾,加薄荷五钱,每服四钱,水煎,热服取汗。
【主治】惊痰塞窍,肝热生风,舌强不正。
玉真散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天南星 防风各等分。
为细末,若破伤,以药敷贴疮口,再用药一钱,温酒调下;若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用药二钱,童便调下;若打扑损伤,用药二钱,温酒调下。
【主治】破伤风,及打扑损伤。
【近代验证】
例一 胡立鹏报道玉真散中毒死亡1例(选自《浙江中医杂志》1964,7卷4期,25)
报道1例右脚跌伤患者,自服玉真散半包(约9克),中饭前黄酒冲服,10分钟后出现乌头碱中毒样症状,救治无效,于2时30分后死亡。本文所述玉真散中的生白附用量较南星等大3倍,民间用以治跌打损伤,每次内服0.9~1.5克。本例1次服玉真散9克,为习惯用量之6倍,内含生白附3克多,且系空腹黄酒冲服,故为白附子中毒致死。
五虎追风散
广州中医学院《方剂学》引史全恩家传方
天南星 天麻各二钱 全蝎 僵蚕各七个
为末,水煎服,服药前先用黄酒调服硃砂末五分。
【主治】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近代验证】
例一 肖俊逸治脐风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一》)。
周毛毛,男,6天。
初诊:1981年10月28日。
主诉(代述):婴儿频繁抽搐伴张口困难一天。初则哭声嘶哑,继则无声。伴频繁抽搐,发作时颜面及口唇青紫,面呈苦笑,牙关紧闭,并时有呼吸暂停。追问病史曾使用不洁剪刀断脐。体温正常,白血球16000/立方毫米,中性41%,淋巴59%。西医诊断为新生儿破伤风。曾用破伤风抗毒素、青霉素加庆大霉素控制感染,应用镇静抗痉厥药物,以安定为主,并辅以复方冬眠灵及水合氯醛、鲁米那,兴奋呼吸应用治贝林,并及时吸氧、保温、鼻饲、输液等支持疗法。10月28日清中医会诊。
诊查:患儿不发热,身体强直,口噤不开,面青唇紫,筋脉拘挛,频频抽搐,不会吮乳,苦笑面容,口溢痰涎,指纹青紫,已过气关。
辨证:证属金创破伤,风毒之邪外袭,引动肝风,发为脐风。
治法:凉肝解毒,祛风镇痉。五虎追风散合玉真散加羚羊角粉,钧藤。
处方:羚羊角粉0.6克 钩藤3克 虫蜕3克 制南星1克 防风3克 全虫6克 姜蚕2克 制白附1克 蜈蚣1克 每日二剂
因鼻饲困难改为保留灌肠,药量加倍。6天后病情有所好转,改为鼻饲。十天后搬出保温箱,能啼哭开眼;抽搐次数减少,时间缩短,程度减轻;尚不能吮乳。中药每日改服一剂。服药25天后,能自行吮乳,抽搐基本消失。11月27日痊愈出院。
例二 五虎追风散治疗破伤风的经验(选自《中华外科杂志》1959,7卷1期,15~17)
应用本方治疗破伤风6例,除1例因并发肺炎治疗无效外,其余均获治愈,且无任何后遗症。文中同时统计山西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单位所治病例共59例,治愈率达80%。并介绍安邑县人民医院灵活运用本方治疗17例,结果治愈12例,死亡5例。在治疗过程中曾有1例用五虎追风散加蜈蚣2条。钩藤30克,全蝎加倍,其镇静与解痉效果显著增加,连服6剂痊愈。另外,作者参考古代文献,试用蝉蜕30~45克,水煎,加黄酒30~45毫升为1剂,服后盖被取汗,再结合服用钩藤熄风饮治疗本病5例,多在服4~6剂后即告治愈。
【按语】
五虎追风散,为史氏家传验方。《中医杂志》(1955,10)载五虎追风散,尚有蝉蜕一两,余药与剂量皆同,极是。盖破伤风者,由皮肤损伤和产伤致病,由外风引动内风而起,角弓反张,面肌搐搦作苦笑状。方中蝉蜕咸寒,入肺经而除风热;南星辛苦而温,去风痰留滞经络;天麻辛温,搜风通络,止痉定痛;全蝎辛咸微温,熄风止痉;僵蚕咸辛,化痰止痉。药仅五味,而搜风涤痰,熄风通络之用咸备,故能取效迅捷如此。
大活络丹
《兰台轨范》引《圣济》
白花蛇 乌梢蛇 威灵仙 两头尖俱酒浸 草乌 天麻煨 全蝎去毒 首乌黑豆水浸 龟版炙 麻黄 贯仲 炙草 羌活 官桂 藿香 乌药 黄连 熟地 大黄蒸 木香 沉香各二两 细辛 赤芍 没药去油,另研 丁香 乳香去油,另研 僵蚕 天南星姜制 青皮 骨碎补 白蔻 安息香酒熬 黑附子制 黄芩蒸 茯苓 香附酒浸,焙 玄参 白术各一两 防风二两半 葛根 虎胫骨炙 当归各一两半 血竭另研七钱 地龙炙 犀角 麝香另研 松脂各五钱 牛黄另研 片脑另研各一钱五分 人参三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龙眼核大,金箔为衣。陈酒送下。
【主治】一切中风瘫痪,痿痹痰厥,拘挛疼痛,痈疽流注,跌扑损伤,小儿惊痫,妇人停经。
小活络丹(活络丹)
宋·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乌炮,去皮、脐 草乌炮,去皮、脐 地龙去土 天南星炮,各六两 乳香研 没药研,各二两二钱
上为细末,入研药和勾,酒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圆,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荆芥茶下亦得。
【主治】治丈夫元脏气虚,妇人脾血久冷,诸般风邪湿毒之气,留滞经络,流注脚手,
筋脉挛拳,或发赤肿,行步艰辛,腰腿沉重,脚心吊痛,及上冲腹胁膨胀,胸膈痞
闷,不思饮食,冲心闷乱,及一切痛风走注,浑身疼痛。
【方论选萃】
明·吴昆:中风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经络中有湿痰死血,此方主之。南星之辛烈,所以燥湿痰;二乌之辛热,所以散寒湿。地龙即蚯蚓也,湿土所生,用之者何?《易》曰方以类聚,欲其引星、乌直达湿痰所聚之处,所谓同气相求也。亦《内经》佐以所利,和以所宜之意。风邪注于肢节,久久则血脉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没药以消瘀血(《医方考》)。
清·费伯雄:药力颇峻,果有顽痰死血则可用。若寒湿流筋,及血不养筋者,不可误投(《医方论》)。
清·张秉成:夫风之中于经也,留而不去,则与络中之津液气血浑合不分。由是卫气失其常道,络中之血,亦凝而不行;络中之津液,即结而为痰。经络中一有湿痰死血,即不仁且不用,腿臂间痛,所由来也。然治络一法,较治腑治脏为难,非汤剂可以荡涤,必须用峻利之品,为丸以搜逐之。故以川乌、草乌直达病所,通行经络,散风邪,逐寒湿,而胆星即随其所到之处,建祛风豁痰之功。乳、没之芳香还络,活血行瘀;蚯蚓之蠕动善穿,用为引导。用酒丸酒下,虽欲其缓,而仍欲其行也(《成方便读》)。
第二节 平熄内风剂
一 熄风和阳剂
镇肝熄风汤
(滋柔潜摄法)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怀牛膝一两,轧细 生龙骨五钱,捣碎 生牡蛎五钱,捣碎 生龟板五钱,捣碎 生杭芍五钱 怀牛膝一两 玄参五钱 天冬五钱 川楝子二钱,捣碎 茵陈二钱 生麦芽二钱 甘草一钱五分
【主治】内风旋扰,上盛下虚,眩晕耳鸣,头脑疼热, 烦惋烘热。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内中跌扑,昏不知人,移时始醒,苏后舌强言蹇,一侧肢体萎废不用。脉弦长有力者。
【方论选萃】
近代·张锡纯:风名内中,言风自内生,非风自外来也。《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盖肝为木脏,水火炽盛,亦自有风,此因肝木失和,风自肝起。又加以肺气不降,肾气不摄,冲气、胃气又复上逆。于斯,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而由之上注于脑者,亦因之太过,致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经。其甚者,致令神经失其所司,至昏迷不省人事,西医名为脑充血证,诚由解剖实验而得也。是以方中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此为治标之主药。而复深究病之本源,用龙骨、牡蛎、龟版、芍药以镇熄肝风,赭石以降胃降冲。玄参、天冬以清肺气,肺中清肃之气下行,自能镇制肝木。至其脉之两尺虚者,当系肾脏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相维系。其真阳脱而上奔,并挟气血以上冲脑部,故又加熟地、萸肉以补肾敛肾。从前所拟之方,原止此数味,后因用此方效者固多,间有初次将药服下,转觉气血上攻而病加剧者,于斯加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即无斯弊。盖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发其反动之力。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升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热兼舒肝郁,实能将顺肝木之性。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达,又能折其反动之力。方中加此三味,而后用此方者,自无他虞也。心中热甚者,当有外感,伏气化热,故加石膏。有痰者,恐痰阻气化之升降,故加胆星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近代·冉先德:本方证属类中风。其病机由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所致。《素问·调经论》所谓:“气之与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即是此意。肝肾阴亏,肝阳偏亢,甚则肝阳化风、风阳上扰,故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面色如醉,胸中热痛;肝风上逆,并走于上,阻塞经络,或蒙蔽清窍,则出现眩晕跌仆,不知人事,或肢体活动不灵,半身不遂等中风症状。脉弦长有力,亦为肝阳亢盛之象。故治宜镇摄亢阳,滋养肝肾,以增强镇纳降逆作用。伍用天冬、玄参、白芍滋阴柔肝,养阴配阳。至于川楝子、茵陈(实际张氏所用系青蒿)、生麦芽,主要用以疏肝解郁,遂其肝气调达之性,以利于肝阳之平降;甘草调和诸药,且与麦芽相配,并能和中益胃,以减少金石药物碍胃之弊。诸药合用,成为镇肝熄风之剂(《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近代验证】
例一 陈趾麟治阳强案(选自《新中医》1990;(1),37)
金某,男,26岁,干部。6年前患肺结核病,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抗痨药治疗病灶硬结钙化。3年前又因失恋精神苦恼,经常头昏失眠。口干内热,后与一女教师恋爱、结婚,感情融洽,失眠改善。一年多未生子女,父母疑有故,陪同来诊。婚前遗精频繁,婚后阳强不倒,交不射精,神疲而寐,寐后精液自遗,为求一泄为快,往往夜不虚度,女厌其繁,男恨阳具不驯,结婚以来性生活从未和谐。泌尿科检查:睾丸、副睾、精索均无异常。舌质偏红,脉细弦而数。证属肝肾阴虚,相火炽盛。拟龙胆泻肝汤加生地、黄柏、知母、龟板,泄肝清热,5剂无效。转知柏地黄丸加玄参、麦冬、龟板滋肾降火,10剂又无好转。细询患者,入房前唯恐事不成功,精神非常紧张,面颊烘热如醉酒样,继乃阳强而坚,胀急掣动。据证分析:肝肾阴虚于下,风阳亢盛于上,肝主筋,其脉络阴器,阳亢肝急,气血聚集宗筋,是以上则面颊烘热,下则阳强而掣。与《内经》“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之说,颇为相符。因仿张锡纯镇肝熄风汤加减,
处方:生地、玄参、天冬、龙骨、牡蛎、龟板、牛膝、白芍、甘草、川楝子、莲须、黄连(方中白芍50克,甘草15克,其他诸药皆用常量)。
二诊:5剂后,面颊烘热得平,再服5剂,阳强稍柔,改白芍、甘草为常用量,并加覆盆子、枸杞子益肾养肝,服10剂,阳事兴衰有节,射精有时,夫妇欢快。最后以六味地黄丸服3个月,爱人怀孕,足月生1女孩。
例二 黄百铣治高血压案(选自《新中医》1995;(9):54)
林某某,男,52岁,轮机长。患高血压病8年,长期服降压药,血压波动在20/13.5kPa~24/14.5kPa之间,仍坚持工作。因工作在轮船机房,噪音大,温度高,更觉难忍耐,近一个月来症状加重而来诊。症见头晕头胀,肢麻,口干,烦闷,郁郁寡欢,心悸便秘,面色暗滞,舌红,苔薄黄,脉弦劲而滑。血压22.5/14.5kPa。辨证为肝风内动,肝阳上升,拟镇肝熄风汤加减。
处方:川楝子12克(打) 赤芍12克 牛膝9克 龟板30克(先煎) 牡蛎30克(先煎) 石决明30克(先煎) 元参30克 麦芽30克 大枣15克 代赭石15克(先煎)
3付。水煎服。服药病情稳定,随访6年未复发。
例三 黄百铣治美尼尔氏综合征案(选自《新中医》1995;(9):54)
王某某,女,54岁,干部。头晕目眩20天,既往有同样的病史。经检查确诊为“美尼尔氏综合证”。20天前因工作劳累,偶感风寒,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天旋地转,漾漾欲吐或吐出少量痰涎,胃纳不振,口干疲乏,四肢痠软,平卧闭目方可稍减轻。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少,色红,淋漓不净,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辨为肝脾不足,虚风上扰。拟镇肝熄风汤加减。
处方:党参15克 代储石15克(先煎) 天冬15克 赤芍15克 天麻10克 牛膝10克 牡蛎30克(先煎) 龟板30克(先煎) 麦芽30克
3付水煎服。
复诊:目眩恶心症减,月经干净,仍头晕纳谷不香,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原方继续服6付。随访1年未复发。
例四 黄百铣治帕金森氏综合征案(选自《新中医》1995;(9):54)
刘某某,男,75岁,退休干部。震摇不定已达3年,曾于神经科诊断为“帕金森氏综合征”,服西药效不佳来诊。症见震颤不定,左手明显,讲话下巴颤动,紧张时尤甚,伴头晕口干,双膝无力,大便难。舌红,苔薄白干,脉滑。证属肝肾木足,肝风内动。拟镇肝熄风汤加减。
处方:赤芍12克 白芍12克 天冬12克 牛膝12克 川楝子12克 牡蛎30克(先煎) 珍珠母30克(先煎) 元参30克 络石藤30克
7付,水煎服。共诊四次,震颤减轻,大便通畅,西药减量,生活自理。
【按语】
肝主左升,肺主右降,此人身阴阳气血升降之理也。肝为刚脏,相火内寄,体阴用阳,肝体不足,肝用有余,气火升浮,厥阳化风上僭,冲气上逆,胃气亦因之上逆,而成左升太过,右降不及之势,则人体之气血逆乱,自不待言。《素问》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是矣。张氏此方,为清上实下之范例。方中龟、芍滋柔酸寒,涵育真阴;芍、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以固根本;龙、牡潜摄浮阳,代赭镇冲降胃,牛膝引血下行,则为清上摄下之用;玄参、天冬助肺之肃,抑肝之强;更藉茵陈、麦芽生发之气,川楝辛散之味,调达肝木。其法不可谓不详矣。近代用治高血压病、颈性眩晕、血管性头痛、更年期综合症等疾患,糜不应手取效。
羚角钩藤汤
(凉肝熄风法)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
羚羊角一钱五分,先煎 霜桑叶二钱 京川贝四钱,去心 鲜生地五钱 双钩藤三钱,后入 滁菊花三钱 茯神木三钱 生白芍三钱 生甘草八分 鲜刮淡竹茹五钱,与羚角先煎代水。
【主治】热病邪入厥阴,液劫动风,头目眩晕,耳鸣心悸,手足蠕动,甚则瘈疭,狂乱痉厥。兼治孕妇子痫,产后惊风。
【方论选萃】
清·何秀山:肝藏血而主筋,凡肝风上翔,症必头晕胀痛,耳鸣心悸,手足躁扰,甚则瘈疭,狂乱痉厥,与夫孕妇子痫,产后惊风,病皆危险。故以羚、藤、桑、菊熄风定惊为君。臣以川贝善治风痉,茯神木专平肝风。但火旺生风,风助火势,最易动伤血液,尤必佐以芍、甘、鲜地,酸甘化阴,滋血液以缓肝急;佐以竹茹,不过以竹之脉络通人之脉络耳。此为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之良方。然惟便通者,但用甘咸静镇,酸泄清通,始能奏效;若便闭者,必须犀连承气,急泻肝火以熄风,庶可救危于俄顷。(录自《重订通俗伤寒论》)。
近代·秦伯未:本方原为邪热传入厥阴,神昏搐搦而设。因热极伤阴,风动痰生,心神不安,筋脉拘急,故用羚羊、钩藤、桑叶、菊花凉肝熄风为主。佐以生地、白芍、甘草甘酸化阴,滋液缓急;川贝、竹茹、茯神化痰通络,清心安神。由于肝病中,肝热风阳上逆,与此病机一致,故亦常用于肝阳重证,并可酌加石决明等潜镇(《谦斋医学讲稿》)。
【近代验证】
例一 倪宣化治湿温致痉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二》)。
王某某,女,30岁。
初诊:1979年11月20日。
诊查:患者高烧40℃,口噤断齿,神志不清,右手足强直,指屈不伸,二目旋转,大小便自遗,呼之不应,常常哈欠,喉中痰声,口腔烂。苔白腐,脉弦而滑。
辨证:此属湿温,痉症。为湿郁化热,热极生风。
治法:宜宣湿清热,开窍熄风。以羚角钩藤汤加减。
处方:菊花10克 钩藤10克 羚羊角粉10克(冲) 桑叶10克 尖贝母10克 菖蒲10克 佩兰10克 板蓝根20克 生地10克 白芍10克 甘草10克 安宫牛黄丸1粒(化冲)
二诊:11月22日。右手足已和软而不强直,手指屈伸自如,仍哈欠不语。舌脉同前。转用资寿解语汤去桂附。
处方:羌活5克 钩藤10克 羚角粉10克(冲) 枣仁l0克 天麻10克 菖蒲10克 佩兰10克 竹茹30克
三诊:11月24日。患者神志半清楚,有时能正确对答。苔粗白,舌尖红,脉滑。此风虽熄而窍未开,似宗开窍醒脑,芳香化浊。
处方:麝香3克(冲) 菖蒲5克 佩兰10克 白寇10克 郁金10克 连翘15克 竹茹15克
四诊:11月26日。患者神志清楚,已能用汤匙舀饭,应对自然,二便已不自遗。守方四剂。
五诊:12月2日。神情开朗,食欲甚佳,惟口渴多饮,大便几天未解。苔白,舌边尖红,脉缓。此热燥阴伤,无水行舟也。转用滋阴润燥,清心化湿。治以增液汤加味。
处方:生地10克 玄参10克 麦冬10克 肉苁蓉10克 佩兰10克 郁金5克 连翘心15克 郁李仁10克 莲子心10克
上方药随证加减服至1979年12月14日,患者症状消失,恢复工作。
例二 郭尧树治结核性脑膜炎案(选自《中医药学报》1993;(2):20)
陈某某,女,26岁。高热1周,头痛如劈,时有呕吐,经腰穿及脑脊液检查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用链霉素、雷米封、吡嗪酰胺等治疗无效。诊见:面色潮红,颈项强直,布氏征(+),克氏征(+),双侧巴氏征(+)。舌红,苔少,脉细数。证属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亢而化风。治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羚羊钩藤汤加减,
处方:羚羊角3克 钩藤15克 生地、熟地各12克 桑叶10克 菊花10克 茯神10克 川贝母10克 竹茹6克 白芍12克 甘草3克 丹参12克
二诊:3剂,头痛缓解,颈部转软,呕吐停止。守上方继进10剂,病已向愈,配合抗痨治疗,随访1年,已完全康复。
例三 孙伯敬治先兆子痫案(选自《河南中医》1985;(6):39)
李某某,女,28岁。妊娠8个月,腹胀大异常,下肢高度浮肿,血压20/13.2kp,头晕,眼花,神志恍惚,舌红苔薄黄,脉沉弦。西医诊断:先兆子痫。下病危通知。详审脉证,属肾阴虚肝阳力,水湿潴留,拟滋肾凉肝熄风利尿法:
生地24克 枸杞12克 羚羊角4.5克(冲服) 钩藤18克 白芍15克 茯苓皮15克 泽泻l0克 大腹皮15克 车前子10克(布包煎) 木香9克 琥珀4.5克 牛膝15克
在原用西药基础上服上方2剂后,血压降为16.8/12.8kPa,体重下降6公斤,3剂后,分娩一成活健康之女婴。
例四 门纯德治类中风(脑血管意外)案(选自《名方广用》)。
李某某,男,59岁.患者卒然倒地。人事不省,四肢瘫软,急诊住某某医院。入院时,血压180/140mmHg,诊为:高血压、脑出血?内科抢救三日,病情仍不稳定,遂邀余会诊。患者面色潮红,双目具赤,神昏不语,呼吸声重,杂有鼾鸣,四肢全瘫,体温39℃,脉洪而数,舌绛而干。辨为素体阴虚阳亢,外感邪热,引动肝风,气血并行于上,风火相煽,热伤经络。痰扰心神,治宜滋阴清热,凉血熄风化痰,处方如下:
羚羊角(另炖)9克 钩藤15克 桑叶10克 生地15克 菊花9克 生白芍30克 茯苓12克 竹茹9克 生石膏15克 生龟板15克 生甘草6克 川大黄6克 汉三七粉(冲服)6克
水煎服三剂。
复诊,患者灌服上药,逐日神志清醒,能少量进水,舌渐红润,脉趋平,四肢微有动意,继拟滋补肝肾,平肝熄风之法,处方如下:
当归12克 麦冬15克 沙参12克 枸杞子12克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川楝子10克 生白芍20克 钩藤20克
水煎饭前服,令隔日一剂,配合西医治疗。
一月后,四肢已能小动,血压160/100mmHg,病情日趋稳定,逐配合针灸治疗,加强功能锻炼,出院养息。
【按语】
感受温热暑湿,邪不外达,内陷厥阴,痉厥动风,势已危急,凉肝熄风,刻不容缓。俞氏此方,羚羊、钩藤、桑叶、菊花凉肝之用,熄风止痉;鲜地、白芍、炙草甘酸柔润,补肝之体,缓肝之急;更以竹茹、川贝轻清络热,清火涤痰,以肝风僭逆,必有痰涎随之耳。以其配伍得体,标本同治,可谓法之善者也。近代用治热病痉厥、高血压病、妊娠子痫等症,功效卓著。若症势重笃者,与止痉散合用,取效尤捷。
千金排风汤
(平肝潜阳,清热熄风法)
唐·王焘《外台秘要》
犀角末 羚羊角 贝齿末 升麻末
右四味,各一两,和匀,以方寸必为一分,水二升半,内四匕,煮取一升,去滓,服五合,杀药者,以意增入。若肿,和鸡子傅上,日三,老小以意,已可多用之。
【主治】主诸毒风气邪气所中,口噤闷绝不识人,身体疼烦,面目暴肿,手足肿。
【方论选萃】
近代·张山雷:方下所谓口噤闷绝,不识人,身体疼痛等证,亦是肝风暴动,上冲入脑,神经不用之病。药用犀、羚、贝子,平肝潜阳,清热熄风,而兼镇逆,以治内风,皆是吻合,必有捷效。可知制方之意,故亦见到内热生风,是以选此之物。然方下乃谓诸毒风气所中,则仍误认为外来之风邪。夫岂有犀、羚、贝子可治外中风邪之理。……且使良方妙用,晦而不显,盖方下主治,已非此药真旨,吾恐古人立方本意,必不若是,惟升麻终不妥耳(《中风斠讲》)。
钩藤饮
(凉肝熄风法)
清·吴谦《医宗金鉴·幼科心法》
人参 全蝎去毒 羚羊角 天麻 钩藤 甘草炙
水煎服。
【主治】治小儿天钓,惊悸壮热,眼目上翻,手足瘛疭,爪甲青紫……搐盛多热者。
【方论选萃】
清·吴谦等:小儿天钓证,由邪热痰涎壅塞胸间,不得宣通而成。发时惊悸壮热,眼目上翻,手足瘛疭,爪甲青色,证似惊风,但目多仰视,较惊风稍异……搐盛多热者,钩藤饮主之(《医宗金鉴》)。
【按语】
小儿天钩,由邪热痰涎郁闷,不得宣泄而发,即书所谓“热极动风”焉。方用羚羊、钩藤,凉肝熄风;天麻、全蝎,搜风通络;人参、甘草,培土熄风。方极平稳可取。现今用之热病痉厥动风、高血压危象、中风昏迷、子痫抽搐,无不应手取效。
钩藤汤
(补虚养血熄风法)
宋·陈自明《妇人良方》
钩藤钩 当归 茯神去木 人参各一钱 桔梗一钱五分 桑寄生一钱
水煎服。烦热加石膏。
【主治】治妊娠胎动腹痛,面青冷汗,气欲绝者。
【方论选萃】
清·汪讱庵:此足厥阴药也。钩藤之甘寒以除心热而散肝风;柴胡、桔梗之辛凉,黄芩、栀子之苦寒,以平少阳厥阴之风热,风热去则瘛疭止矣;人参、茯神以益气而宁神;当归、寄生以养血而安胎也(《医方集解》)。
近代·程门雪:钩藤汤,见《妇人良方》,用钩藤、茯神、人参、桔梗、当归、桑寄生,以补虚养血止痉。羚羊角散与钩藤汤,一治实,一从虚,各有所宜,随见证而治(《书种室歌诀二种》)。
【按语】
杂病之中,肝病最多,妇科尤多是证,以妇女情怀抑郁,不易解脱焉。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中,肝气、肝火、肝风之治,门分类析,最须留意焉。此方即培土宁风法,滋阳明,泄厥阴,于中虚纳少便溏,肝风旁走四肢者,最为合辙。尚可增入玉竹、麦冬、白芍、菊花等味,则取效更捷。
撮风散
(镇痉熄风法)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
赤脚蜈蚣半条,炙 钩藤钩一钱五分 硃砂水飞 直僵蚕焙 全蝎尾各一钱 麝香一字
上为末,每服一字,竹沥调下。
【主治】治小儿脐风撮口,吮乳不得,舌强唇青,面色黄赤,手足抽搐者。
【方论选萃】
清·吴谦等:撮口者,口撮如囊口也。吮乳不得,舌强唇青,面色黄赤。乃心脾之热,受胎中之热而然也,其证为危候,急当随证治之……手足抽搐者,撮风散主之(《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
【按语】
《金鉴》撮风散,原为小儿脐风撮口而设。脐风一证,已极罕见。考其方中用药,皆虫蚁飞走诸灵,搜剔经络者也。全蝎、蜈蚣性微温味辛咸,有小毒,善能搜风通络;钩藤、僵蚕又为止痉定痉要药;更以麝香芳香开窍,硃砂镇心宁神,二者一开一阖,配伍精当。方极轻灵可喜。现今用治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颅内肿瘤及中风、脑炎后遗症,取效迅捷。
二 熄风潜阳剂
加减复脉汤
(甘润存津法)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炙甘草六钱 干地黄六钱 生白芍六钱 麦冬五钱,不去心 阿胶三钱 麻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剧者加甘草至一两,地黄、白芍白芍八钱,麦冬七钱,日三,夜一服。
【主治】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虚大,手足心热者,并治温病汗下后,口燥咽干,神倦欲眠,舌赤苔老。
【方论选萃】
清·吴鞠通: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阴渴。若实证居多,正气未至溃败,脉来沉实有力,尚可假乎于一下,即《伤寒论》中急下以存津液之谓。若中无结粪,邪热少而虚热多,其脉虚必虚……故以复脉汤复其津液……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白芍收至阴之阴,故云加减复脉汤。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复脉中之阳;今治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用古法而不拘于古方,医者之化裁也(《温病条辨》)。
清·吴坤安:若温邪误治,邪必深入厥阴,神昏音涩,舌绛裂纹,欲寐不寐,午间烦躁,形象畏冷,心中如焚,此正气久虚,阴液已涸。宜复脉汤加减。如生地、麦冬、炙草、白芍、阿胶、丹皮、梨汁之类(《伤寒指掌》)。
【按语】
叶氏《临证指南》温热门中张姓一案(第十六案)营络热,心震动。复脉汤去姜、桂、参,加杭白芍;张姓另案(第三十一案)舌绛裂纹,面色枯槁,全无淖泽,形象畏冷,心中热焚,邪深竟入厥阴,正气已经虚极,勉拟仲景复脉汤,合乎邪少虚多治法。复脉汤去人参、生姜,加甘蔗汁代水煎药;张姓又案(第四十一案)劳倦内伤,温邪外受,两目不怠,心中温温液液,津液无以上供,夜卧喉干燥,复脉汤去姜、桂、参。凡此三案,皆热病久留,营亏液涸者也,故于复脉汤中,去姜、桂之辛温,恐重耗其液也,去人参者,虑余焰未烬,灰中有火也。吴氏此方,系从《指南医案》脱胎。诸凡温热暑湿诸证,屡经清泄而烦热更甚者,当补阴血以济阳,所谓“寒之不寒,责其无水”是也。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中,设加减复脉汤,救逆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诸方,盖亦有鉴于此耳。近代·何廉臣氏《重定广温热论》载叶天士加减复脉汤一方,方用炙甘草一钱,大生地一钱五分,真阿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吉林参五分,生苡仁四钱,北沙参四钱,燕窝一钱,枇杷叶三钱,去毛、蜜炙,南枣二枚,其滋养气液之功,较吴氏方为尤胜。
【近代验证】
例一 李聪甫治震颤案(选自《李聪甫医案》)。
陈某某,男,54岁。患肢体震颤三年不愈。先感左手指颤动,后来右手亦颤,接着下肢亦觉软弱震颤,飘浮无力,如踏软棉。头昏目眩,心悸失眠,有时心烦闷乱,汗出偏沮,不思饮食,肌肉亦见消瘦。检查血压正常。中西药投治均无效。病人自感甚苦,始来就诊。
诊视脉弦细带数,舌红少苔。令其两手伸直,手指震颤不止,但手臂不觉颤动,执笔摇摆不能成字;舌诊时,观察舌体亦有颤动。此系肝肾阴虚,津液枯燥,筋失其养,虚阳浮动而震颤。仿三甲潜阳意,滋肝益阴,镇心安神。
败龟板盐水炒16克 珍珠母16克 生龙齿13克以上三味久煎 制首乌13克 双钩藤10克 朱茯神10克 酸枣仁10克 左秦艽10克 刺蒺藜10克 当归身10克 杭白芍10克 炙甘草3克
复诊:服至40剂,震颤完全消失,精神、饮食均有好转,只觉头昏、心悸余症未清。上方去龟板、蒺藜、双钩等味,加入西党参10克,炙远志5克,麦门冬米炒10克,山萸肉7克,调治而康。
例二 郑沛江治风温挟湿案(选自《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病者徐寡妇,年20余岁,业农,住南通通兴镇西。
病名:风温挟湿。
原因:夫病瘵死,抑郁为怀,是其夙因。冬伤于寒,是其伏因。辛勤田野,加冒风雨,新感风湿,是其诱因。
症候:初起体热,咳嗽胸闷,身痛头疼,便泻口渴,不甚引饮。早经前医历投凉解疏化等剂。嗣黄安仁先生介绍予诊,病已月余,神倦瞀瘛,口燥咽干,大便不行,溲赤而涩,月汛二期不至,奄奄待毙。
诊断:脉微欲绝,舌绛苔少,予断为真阴已亏,故脉微神倦。肝脉上巅,肝热故头疼不减。舌绛者,胃阴将亡也;苔少者,胃气犹存也。咽干口燥者,伏寒化火,阴虚火旺也。眼目昏花,暗中见鬼,谓之瞀;肝筋被灼,筋不得伸,谓之瘛。火炽于上则瞀(目乃火之户),风淫于筋则瘛(肝主筋)。经云: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又回: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详审病机,其为水亏木旺也无疑。至于大便不行,天癸逾期,又是血虚液涸之证;小溲赤涩,乃肝旺而失疏泄之职。幸而胃动知饥,客邪已去十分之八九,此则尚有生机也。
疗法:治以大队浓浊之阿胶、龟胶、鳖甲、生地,填阴补隙,壮水制火为君;臣以平肝之白芍、牡蛎;佐以杏仁、麻仁,通幽泄火,五味敛阴;使以甘草,调养胃阴,犹恐不足,令药前吞生鸡卵一枚。
处方:生白芍三钱 陈阿胶钱半烊冲 龟胶钱半烊冲 大生地三钱 炒麻仁三钱 五味子一钱 生牡蛎三钱 粉甘草二钱 连心麦冬三钱 炙鳖甲四钱 甜杏仁三钱去皮杵
效果:两剂而脉起,瘛止神清,苔生,便溺畅利,饮食稍进,惟四肢无力,不能起床,渐次调补,逾两月而汛至,体健而愈。
附方一
二甲复脉汤
(育阴潜阳法)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于加减复脉汤方加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名二甲复脉汤,治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证有痉、厥之险者。
附方二
三甲复脉汤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于加减复脉汤方中加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生龟板一两,名三甲复脉汤,治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病者。
阿胶鸡子黄汤
(滋液熄风法)
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陈阿胶二钱烊冲 生白芍三钱 石决明五钱,杵 双钩藤二钱 大生地四钱 清炙草六分 生牡蛎四钱,杵 络石藤三钱 茯神木四钱 鸡子黄二枚,先煎代水
【主治】治邪热久留,灼伤阴液,致血虚生风,而见筋脉拘急,手足蠕动,或头目眩晕,舌绛苔少,脉细数等症。
【方论选萃】
清·何秀山:血虚生风者,非真有风也,实因血不养筋,筋脉拘挛,伸缩不能自如,故手足瘈疭,类似风动,故名曰内虚暗风,通称肝风。温热病末路多见此症者,以热伤血液故也。方以阿胶、鸡子黄为君,取其血肉有情,液多质重,以滋血液而熄肝风;臣以芍、草、茯神木,一则酸甘化阴以柔肝,一则以木制木而熄风。然心血虚者,肝阳必亢,故佐以决明、牡蛎介类潜阳;筋挛者,络亦不舒,故使以钩藤、络石通络舒筋也。此为养血滋阴、柔肝熄风之良方(《重订通俗伤寒论》)。
近代·何廉臣:此方甘咸静镇,善熄肝风,专治肝风上翔,头眩心悸,耳鸣躁扰,狂厥等症(《重订广温热论》)。
近代·冉先德:本方为邪热久羁,阴伤血虚,阴虚不能制阳,血虚不能养筋,以致肝风内动之证。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应以滋阴养血为主,柔肝熄风为辅,使阴血得充,阴能制阳,则头目眩晕可疗;血能养筋,则筋脉拘急,手足蠕动可除。方中用阿胶、鸡子黄为君,取其血肉有情之品,滋阴养血,而熄风阳;生地、白芍、甘草为臣,酸甘化阴,柔肝熄风;石决明、生牡蛎、茯神木、双钩藤为佐,平肝潜阳,熄风解痉;络石藤为使,取其通络舒筋(《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按语】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体不足,肝用有余,厥阳化风,手足瘈疭,温病后期,最多是症,所谓液劫动风也。治之大法,不外咸寒救阴,介属潜阳。俞氏此方,用阿胶、鸡子黄、生地黄、白芍,滋阴养血,补肝之体;石决、牡蛎、钩藤、茯神,潜阳熄风,柔肝之用也。何廉臣氏《重订广温热论》亦有阿胶鸡子黄汤,较本方少石决、钩藤、茯神、络石、清炙草五味,多女贞子、黄甘菊、童便三味,但旨意相近,仅用药稍有出入耳。
大定风珠
(酸甘化阴,阴柔潜摄法)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生白芍六钱 阿胶三钱 生龟板四钱 干地黄六钱 麻仁二钱 五味子二钱 生牡蛎四钱 麦冬连心,六钱 炙甘草四钱 鸡子黄生,二枚 鳖甲生,四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分三次服。
喘加人参,自汗者加尤骨、人参、小麦,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
【主治】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
【方论选萃】
清·吴鞠通:此邪气已去八、九,真阴仅存一、二之治也,观脉虚苔少可知。故以大队浓浊填阴塞隙,介属潜阳镇定。以鸡子黄一味,从足太阳下安足三阴,上济手三阴,使上下交合,阴得安其位,斯阳可立根基。俾阴阳有眷属一家之义,庶可不致绝脱欤!(《温病条辨》)。
近代·秦伯未:本方主治温热之邪消烁真阴,神倦瘈疭,脉弱舌绛,时有虚脱的现象,故用大队滋阴药,佐以介类潜阳镇定。在肝病中遇到肝肾阴血极虚,内风煽动不息,如眩晕不能张目,耳鸣,筋惕肉瞤,心慌泛漾,亦常用此加减。凡风阳上扰,肝阴多虚,且有水不涵木现象,故常用白芍、生地治本,结合熄风潜阳。但肝阳宜于凉镇,肝风必须填补,将本方和羚角钩藤汤对比,可以看到用药的浅深程度(《谦斋医学讲稿》)。
【近代验证】
例一 姚贞白治春温坏证案(选自《姚贞白医案》)。
陈某某女,25岁,昆明市人。1939年春。
初诊:烧热多日,脉象虚数,舌绛卷缩难伸,苔黑龟裂,面垢齿焦,神谵语语,手足抽搐,自汗淋漓不收,二便失禁。此春温坏证,因烧热日久,肝肾阴亏,津枯风动,病情危笃。勉拟下方,急救其阴,希图万一。
生龟板18克 大生地15克 黑玄参9克 大寸冬9克 生杭芍9克 醋鳖甲15克 野黄连3克 生牡蛎12克 生甘草3克 东阿胶15克烊化兑服 鸡子黄1枚分次兑服
每服点童便三匙。因患者神昏,服药困难,嘱采用频频滴喂法。
二诊:服药后神识稍苏,抽搐渐停,自汗减少,能进少量薄粥,痰凝微咳。脉转虚弦滑数,舌绛能伸,苔黑龟裂已减,仍干燥少津。此风势渐平,阴津未复,伏热未清。再以育阴、生津、化热为治。
东阿胶24克烊化服 炙龟版21克 醋鳖甲15克 黑玄参9克 野黄连3克 大寸冬9克 生杭芍9克 广橘络9克 生甘草3克 淡菜五枚 鸡子黄1枚分次兑服
三诊:上方服二剂,神识渐清,但语言蹇涩,烧退,午后仍潮热,咳嗽自汗,神倦,二便能自约,溺尚黄赤,纳可。脉象滑数,舌红苔黑,龟裂较退,略布津液。续宗前法,嘱服四剂。处方:
大生地21克 醋鳖甲15克 生抗芍9克 地骨皮15克 炒知母4.5克 广橘络9克 茯神木15克 野黄连3克 鲜芦根30克 生甘草3克 竹茹6克 鸡子黄1枚分次兑服
四诊:上方服二剂,神识、语言已清,潮热、自汗、咳嗽均减,抽搐全止,思饮食,能起坐。舌红润,黑苔龟裂已退,脉尚滑数。仍用原方加减。
大生地15克 黑玄参9克 大寸冬9克 地骨皮12克 鲜芦根21克 生甘草3克 净竹茹6克 鸡子黄1枚分次兑服
五诊:服上方后,潮热退,自汗收,咳嗽止,纳谷佳,二便正常。舌红润有津,脉滑微数。症至此已转危为安。续用下方,以善其后。处方:
大生地12克 空沙参12克 广玉竹9克 天门冬9克 金石斛9克 大寸冬9克 生杭芍9克 茯神木15克 净杷叶3片 广橘络9克 生甘草3克 竹茹6克
例二 金寿山治虚风内动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二》)。
梅某,女,62岁。
初诊:1977年10月15日。
主诉:患者于8月31日因急性胆囊炎伴腹膜炎,行胆囊及阑尾切除术,并作胆总管引流术。术后25天作T型管造影时曾晕厥一次,随即出现明显精神萎靡、肌肉无力,腹泻、日六七次,小便频数,食欲极差。恶心呃逆频繁。经治疗后,症状一度缓解。但于10月2日起出现神志昏迷,二便失禁,肢体抽动,由该院内科会诊为:1.低钾性肾病,2.冠心病,3.尿路感染。于10月6日转内科病房后予强心剂、抗生素、葡萄糖酸钙、安定、播生丁、补钾及中药等联合治疗一周,症状未见改善,仍觉胸闷,气急,烦热,全身肌肉颤抖,时有谵语,小便频数,大使溏泄。心率140次/分,血压100/60毫米汞柱,血钾12.9毫克%,血纳297.5%,氯化物580%。心电图显示:1.实性心动过速,2.心肌损伤。于10月13日应邀会诊。
诊查、辩证、治法:血耗阴伤,心失所主,神思恍惚,胸闷微痛,虚风内动,四肢颤抖,手指蠕动,口干,小便频数,大便溏泄,舌红绛有裂纹,无苔,脉动数。拟太定风珠加减治之。
处方:生牡蛎30克(先煎) 石斛9克 炙龟板9克(先煎) 砂仁6克(后入) 大生地15克 炒白芍9克阿胶9克(烊冲) 皮尾参9克(另炖和入) 五味子3克 炙甘草3克 羚羊粉0.3克(吞) 川连3克 降檀香各4.5克 麦冬9克 三剂
服药三剂后即有好转,胸闷、气急、烦躁等症均较前改善,四肢颤抖、手指蠕动已止,舌红绛已减。继用原方加减,服药十余剂后,精神好,食欲增,意识障碍消除,一切正常,干1977年10月31日出院。
例三 叶益丰治咯血案(选自《新中医》1986;(2):52)
潘某某,男,58岁。咯血常反复发作已5年,某医院曾诊为“支气管扩张”,屡治未能根除,近1年来且愈发愈剧,此次发作已达月余,虽打止血针,服凉血药未能控制。诊见:咯血鲜红,面红目赤,心烦不寐,入夜手足心热,形体瘦弱,精神衰惫,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视物昏花,咽干口燥、舌红,无苔,寸关脉大,尺脉细弱。证属真阴下亏,虚阳上亢,虚火上冲,故血随火升而咯血不止。治宜滋填阴精,潜阳降火,俾阴液复,亢阳潜,虚火降,则咯血自止。以大定风珠出入,
处方:生地黄、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 白芍、天冬、麦冬各15克 五味子10克 阿胶(烊化)、鳖甲、龟板各20克 甘草5克 鸡子黄(冲)3枚 3剂。
二诊:药后咯血止,诸症减,脉细数。此阴渐复、阳潜藏之佳兆也,守方10剂,诸症大减,继以原方增损调理月余收功。
例四 萧立渭治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案(选自《浙江中医杂志》1987;(3):139)
胡某某,女,47岁。患者1971年起出现心悸自汗,性情急躁,食欲亢进,未曾介意。2年后,诸症加剧,且颈项肿大,某医院诊断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经多种药物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诊见:心悸不寐,怕热,汗出,头晕目眩,腰酸膝软,手指抖动,颈项肿大。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肝肾阴虚,痰气凝结。方用大定风珠加减,处方:
龟板、鳖甲、生牡蛎各30克 生地、熟地各20克 白芍18克 甘草、麦冬、阿胶、玄参、贝母、五味子各10克 鸡子黄2枚 冲服。
二诊:服16剂后,自觉症状减轻。续服30剂,诸症消失。随访未发。
【按语】
伤寒伤人阳气,温病耗人津液。乃热病诊治千古不易要决焉。温病末路,邪热虽渐平复,而热烁津液,液为汗耗,脏真亦日见消蚀矣。元阴既亏,心神浮越,厥阳蠢动,虚烦少寐,手足蠕动。舌红苔少,脉虚细少神。病至此,则滋养营阴,潜摄浮阳之法,已不可少者也。吴氏此方,冶熔咸寒救液,酸甘化阴,甘柔育阴,介属潜阳于一炉,为热病伤阴者,立一法程。然细绎此方,实从《指南医案》温热门中,张姓一案套出。叶氏原案:进甘药颇安,奈阴液已涸。舌强音缩,抚之干板,较诸以前龈肉映血有间,小便欲解掣痛,犹是阴气欲绝。欲寝昏沉,午间烦躁,热深入阴之征。方用生白芍、炙草、阿胶、鸡子黄、生地、麦冬、麻仁、人参,吴氏但从叶氏方中,参入龟甲、鳖甲、牡蛎、五味等阴柔潜摄耳。
三 养血祛风剂
大秦艽汤
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秦艽三两 甘草二两 川芎二两 当归二两 白芍药二两 细辛半两 川羌活 防风 黄芩各一两 石膏二两 吴白芷一两 白术一两 生地黄一两 熟地黄一两 白茯苓一两 川独活二两
上锉。每服一两,水煎,去滓温服。
【主治】血弱不能养筋,风邪初中经络,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方论选萃】
明·虞抟:此方用归、芎、芍药、生熟地黄以补血养筋,甚得体。既曰外无六经之形证,但当少用羌活、秦艽,引用以利关节。其防风、独活、细辛、白芷、石膏等药,恐太燥而耗血。虽用此,川芎止可六分之一。尤宜加竹沥、姜汁同剂最好,达者详之(《医学正传》)。
明·吴昆;中风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此方主之。中风,虚邪也。许学士云: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故用驱风养血之剂,兼而治之。用秦艽为君者,以其主宰一身之风,石膏所以去胃中总司之火,羌活去太阳百节之风疼,防风为诸风药中之军卒。三阳数变之风邪,责之细辛;三阴内淫之风湿,责之苓、术。去厥阳之风,则有川芎;去阳明经之风,则有白芷。风热干乎气,清以黄芩;风热干乎血,凉以生芐。独活疗风湿在足少阴;甘草缓风邪上逆于肺。乃当归、芍药、熟芐者,所以养血于疏风之后,一以济风药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医方考》)。
明·张景岳;大秦艽等汤,在《机要》、《发明》俱云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如是血弱不能养筋,宜养血而筋自荣,以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主之。夫秦艽汤显有补血之药,而寒散之剂居其半。夫既无六经之外邪,而用散何为也?既无阻隔之大邪,而用寒何为也?寒散既多,又果能养血气而壮筋骨乎?(《景岳全书·杂证谟·诸风》)。
按此汤,自河间、东垣而下,俱用为中风之要药。夫既无六经之外证,而胡为用羌、辛、防、芷等药?既内无便溺之阻隔,而何用石膏、秦艽、黄芩之类?其为风寒痛痹而血虚有火者,乃宜此方耳(《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和阵》)。
清·汪讱庵:此六经中风轻者之通剂也。以秦艽为君者,祛一身之风也;以石膏为臣者,散胸中之火也。羌活散太阳之风,白芷散阳明之风,川芎散厥阴之风,细辛、独活散少阴之风,防风为风药率徒,随所引而无所不至者也。大抵内伤必因外感而发,诸药虽云搜风,亦兼发表,风药多燥,表药多散,故疏风必先养血,而解表亦必固里。当归养血,生地滋血,芎藭活血,芍药敛阴和血,血活则风散而舌本柔矣。又气能生血,故用白术、茯苓、甘草补气以壮中枢,脾运湿除,则手足健矣。又风能生热,故用黄芩清上,石膏泻中,生地凉下,以共平逆上之火也(《医方集解》)。
【按语】
中风一证,唐宋方书,多以外风目之,间有以内风立论者,亦主内外感召之说。《千金》排风汤、《济生》羚羊角散可征也。河间去宋未远,影响所及,中风方治,未越宋人桎梏。大秦艽汤,是其例也。果有四物养血;秦艽、黄芩、石膏泻火;而未能摒弃羌、独、细辛、白芷、防风等辛散风药,则仍未能脱离外风之程法焉。
地黄饮子
(温柔濡润法)
金·刘完素《宣明论方》
熟地黄 巴戟去心 山茱萸 肉苁蓉去甲 附子炮 五味子 石斛 白茯苓 石菖蒲 远志去心 肉桂 麦门冬
上各一钱,入薄荷少许,姜三片,枣二枚,煎服。
【主治】治肾气虚弱,语言蹇涩,足膝痿废。
【方论选萃】
明·李中梓:肾之脉出然谷,循内踝上踹及股,故虚则足疼不能行。其直者挟舌本,故虚则舌蹇不能言。地黄、巴戟、茱萸、苁蓉,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附子、官桂,阳不足者,温之以气也。远志、菖蒲,使心气下交也。麦冬、五味,壮水之上源也。茯苓、石斛,走水谷之府,化荣卫而润宗筋者也。不及肝者,肾肝同治也。诸脏各得其职,则筋骨强而机关利,蹇涩痿废,失复何虞(《删补颐生微论》)。
清·汪讱庵:此手足少阴、太阴、足厥阴药也。熟地以滋根本之阴,巴戟、苁蓉、官桂、附子以返真元之火,石斛安脾而秘气,山茱温肝而固精,菖蒲、远志、茯苓补心而通肾脏,麦冬、五味保肺以滋水源。使水火相交,精气渐旺,而风火自熄矣(《医方集解》)。
清·王晋三:饮,清水也。方名饮子者,言其煎有法也。喑痱之证,机窍不灵,升降失度,乃用一派重浊之药,务在药无过煎,数滚即服,取其轻清之气,易为升降,迅达经络,流走百骸,以交阴阳。附子、官桂开诸窍而祛浊阴,菖蒲、远志通心肾以返真阳,川石斛入肾以清虚热,白茯苓泄胃水以涤痰饮,熟地、山萸滋乙癸之源,巴戟、苁蓉温养先天之气,麦冬、五味入肺肾以都气。开之、通之、清之、泄之、补之、都之,不使浊阴之气横格于喉舌之间,则语自解,体自正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徐大椿:肾气虚厥不能至舌下而舌痿、足痿,状类虚风,故曰类风,是虚寒从下上也。熟地补肾脏真阴,茯苓化心脾元气,巴戟温肾脏之寒,苁蓉润肾脏之燥,附子补火回阳,官桂温经散寒,菖蒲开窍发音声,石斛制药除痿废,萸肉、五味涩精固气,麦冬、远志通肾交心,薄荷清利咽舌,姜、枣调和营卫。可知水火交济而关扃自透,营卫分布,痿厥无不自痊矣(《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陈修园:命火为水中之火,昔人名为龙火。其火一升,故舌强不语,以肾脉荣于舌本也。火一升而不返,故猝倒不省人事,以丹田之气,欲化作冷风而去也,方用桂、附、苁蓉、巴戟以导之。龙升则水从之,故痰涎如涌,以痰之本则为水也,方用熟地、茯苓、山药、石斛以安之。火迸于心,则神志昏迷,方用远志、菖蒲以开之。风动则火发,方用麦冬、五味以清敛之。肾主通身之骨,肾病则骨不胜任,故足废不能行,方用十二味以补之。然诸药则质重性沉,以镇逆上之火,而火由风发,风则无形而行疾,故用轻清之薄荷为引导。又微煎数沸,不令诸药尽出重浊之味,俾轻清走于阳分以散风,重浊走于阴分以镇逆(《时方歌括》)。
清·费伯雄:清肝气以益水之源,纳肾气以制火之僭。水能涵木,孤阳不升则心气通,而舌喑自解矣。惟足废不能行,尚当加壮筋利节之药。至其不用风药,正恐以风助火,故特为迸去,未可议之也(《医方论》)。
清·张秉成:夫中风一证,有真中,有类中。真中者,真为风邪所中也。类中者,不离阴虚、阳虚两条。如肾中真阳虚者,多痰多湿;真阴虚者,多火多热。阳虚者,多暴脱之证;阴虚者,多火盛之证。其神昏不语,击仆偏枯等证,与真中风似是而实非,学者不得不详审而施治也。此方所云少阴气厥不至,气者,阳也,其为肾脏阳虚无疑矣。故方中以熟地、巴戟、山萸、苁蓉之类,大补肾脏之不足,而以桂、附之辛热,协四味以温养真阳。但真阳下虚,必有浮阳上僭,故以石斛、麦冬清之。火载痰升,故以茯苓渗之。然痰火上浮,必多堵塞窍道,菖蒲、远志能交通上下而宣窍辟邪。五味以收其耗散之气,使正有攸归。薄荷以搜其不尽之邪,使风无留着。用姜、枣者,和其营卫,匡正除邪耳(《成方便读》)。
近代·张山雷:河间是方,用意极为周密,是治肾脏气衰,阴阳两脱于下,而独阴泛滥于上,以致厥逆肢废,喑不成声。其证必四肢逆冷,或冷汗自出,其脉必沉微欲绝,其舌必润滑淡白,正与肝阳上冒之面赤气粗,脉弦或大者,绝端相反。故以桂、附温肾回阳,萸、戟、苁、地填补肾阴,麦、味收摄耗散。而又有浊阴上泛之痰壅,则以菖蒲、远志之芳香苦涩为开泄,茯苓之纳气为镇坠,庶乎面面俱到。果是肾虚下脱,始为适用,若气升火升之猝然喑废者,此方万万不可误投(《中风斠诠》)。
【近代验证】
例一 赵锡武治中风后遗症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三》)。
孙某,男,64岁。
初诊:1975年8月27日。
主诉:中风后右上下肢不灵,步履蹒跚,腿沉重,头眩而痛,语言不清,呛食。
诊查:脉弦两尺无力。
辨证:病在肝肾。
处方:生熟地各12克 丹皮12克 山药12克 山萸肉12克 茯苓12克 泽泻12克 肉苁蓉18克 巴戟天15克 杜仲12克 黄芪30克 当归12克 天麻12克
二诊:9月24日。连服药数剂,呛食已愈,余证同前。依上方加葛根18克,穭豆衣18克,泽泻增为30克。
三诊:10月11日。上方药服十剂后,语言有进步,头痛肢痛,余同前。投地黄饮子加减。
处方:熟地24克 石斛12克 山萸肉12克 肉苁蓉18克 麦冬15克 茯苓12克 菖蒲9克 五味子9克 巴戟天15克 天麻12克 杜仲12克 黄芪30克 泽泻30克 穭豆衣18克
每周数剂连服。
四诊:1976年1月2日。语言见好,头仍病,腿重不灵。照上方去泽泻、穭豆衣,加桂枝9克。
五诊:2月10日。上方药服十剂,语言清楚但语音低,腿无力。脉弦有力尺弱。仍以地黄饮子方加杜仲12克,天麻12克,鸡血藤30克,其中肉桂、附子各6克,煎服。
六诊:4月27日。诸症大减。仍脉弦尺弱,两腿乏力,乃肾虚、血不养筋。照上方加淫羊藿30克,冬虫草9克。煎服十剂,继以蜜丸久服。
一年后随访,病已愈,步履正常,已无头眩腿重,纳正常;语言清,但答话迟慢,反应略迟。
例二 公方升治暗厥案(选自《浙江中医杂志》1989;(5):208)
李某某,男,57岁。3年来声音经常嘶哑,头晕目眩,耳鸣,腰痛,肢体疲惫。近半年语言不清,甚则欲言而无音,心烦易怒,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体软弱无力,短缩而痿,舌质红少苔,脉细弱。方用地黄饮子加减:
熟地30克 枸杞、山萸肉、白芍、石斛、麦冬、玄参、生地各12克 肉桂3克 黑芝麻,生当归各15克 香砂六君子丸6克
水煎服。服药10剂,舌体伸屈好转,口咽不燥,吐字欠清。原方配香砂六君子丸继服20天,除语声稍有嘶哑外,余证皆除。
【按语】
《素问·脉候篇》“内夺而厥,发为喑啡,此肾虚也。”盖肾足少阴之脉,走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肾精内夺,未能潜注脉络,故口不能言,足不任地焉。刘河间取肾气丸、定志丸两方加减,以为地黄饮子,乃阴阳并补之法,所谓温柔濡润者也。然必以阴阳两虚之中风脱证,始为合辙。如施于肝阳化风,痰火升浮之中风,则无异抱薪救火矣。
羚羊角散
(熄风宁神法)
宋·严用和《济生方》
羚羊角 川独活去芦 酸枣仁炒、去党 五加皮去木各半钱 薏苡仁炒 防风去芦 当归去芦、酒浸 川芎 茯神去木 杏仁去皮尖各四分 木香 甘草炙 各二分半
右fu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治妊娠中风,头项强直,筋脉挛急,言语蹇涩,痰涎不消,或发搐不省人事,名曰子痫,亦宜服之。
【方论选萃】
清·沈尧封:妊妇卒倒不语,或口眼歪斜,或手足瘛疭,皆名中风。或腰背反张,时昏时醒,名为痉,又名子痫。古来皆作风治,不知卒倒不语,病名为厥,阴虚失纳,孤阳逆上之谓。口眼歪斜,手足瘛疭,或因痰滞经络,或因阴亏不吸,肝阳内风暴动(《女科辑要》)。
清·王孟英:痰饮一端,沈氏独得之秘,洵是确论。子痫痉厥,产后昏冒,类多如此,其实皆虚阳挟痰上逆,所以沈氏蠲饮六神一方,最多奇效。然则地黄,麦冬,更不可不谓智者之一失矣。
近代·张山雷:尧封阴虚失纳,孤阳逆上,反阴亏不吸肝阳,内风暴动四句,说明痫痉根源,早已窥透此中征结(《女科辑要笺正》)。
近代·程门雪:子痫一症,以其证忽然颠仆抽搐,角弓反张,口角流涎,不省人事,须臾乃醒,良久复作,与痫证最合,故以子痫名之也。古法多云:是体虚受风,余谓之两者皆有,而以内风证为剧为多也。又外风症,但强直而已不抽搐也;若抽搐者,必是内风无疑也。凡痫证吐涎沫必有痰,盖由内风挟痰上逆,蒙蔽清空脑府,灵明为之失司,络道窍隧为之不利,气火逆上煽动痰浊则痫厥生。气火稍平,痰浊亦降,则痫厥平。观其时发时平,则可知内风冲激故矣。譬如风起则波涌,而风平则息也。若舌光无腻苔,口无粘液痰沫,则但是内风而不挟痰浊者也。医家治子痫多引用羚羊角散,以其内风,外风兼顾为用耳。余谓其方不纯,但师其意勿拘其药也。张氏医通以逍遥散加羌活、羚羊、枣仁、钩藤四味,豆淋酒煎服,余意逍遥散升疏不可妄用;若是肝郁气火证亦当用加味逍遥散也。至所加四味则施简要,盖羌活治外风,羚羊熄内风,枣仁养肝体,钩藤泄肝用,面面俱到也。即此四味已足,何须合逍遥散哉?若无外风,则羌活可去之。要知羌活、防风均是祛外风之品也;羚羊、钩藤则泄熄内风专药;枣仁、参、草则是甘酸柔养,顾其体虚之意耳。审知其意则随意加减之,无不合度者矣(《书种室歌诀二种》)。
【近代验证】
例一 叶熙春治子痫案(选自《叶熙春医案》)。
白女,39岁。10月。杭州。
禀体阴虚,妊娠八月,头晕目眩,面赤烘热,心悸寐劣,下肢浮肿,今晨突然抽搐,不省人事。按脉弦滑有力,舌绛唇干。厥阴风木内动,夹痰火而上扰。症属子痫重症,仿羚羊角散化裁。
羚羊角片七分先煎 老钩五钱后下 生石决明一两先煎 天麻钱半 甘菊花三钱 生白芍三钱 大生地六钱 茯神四钱 竹沥半夏三钱 胆南星八分 当归二钱 鲜竹茹三钱
二诊:前方服后,神苏,抽搐亦定;惟尚感头晕目眩,心悸,夜寐欠酣。脉弦滑,舌绛。再拟潜阳熄风,以杜反复。
羚羊角片五分先煎 归身二钱 蛤粉炒阿胶四钱 生石决明八钱先煎 生牡蛎六钱先煎 青龙齿四钱先煎 麦冬三钱 茯神四钱 生白芍二钱 大生地六钱 老钩四钱后下 炒橘红钱半 鲜竹茹三钱
【按语】
中风一证,唐、宋医家,多以外风视之,故所用方药,多味辛气温,善于散风之品,如:羌、独、防风、葛根、麻黄之属。如《千金》之治中风口噤不能言方、独活煮散,《本事方》之星附散,《朱氏集验方》之八生饮等。间有视作内风者,亦主内外感召之说,或于滋养肝肾方中,参入辛散风药,如《本事方》之防风汤、地黄酒;亦有于平熄内风方中,仍不忘疏散外风,如千金排风汤。严氏羚羊角散,即属此例。故程门雪氏谓其方不纯,但师其意,勿拘其药也。诚历练有得之语焉。今人中风、子痫等证,咸从内风着眼,视风、痰、火三者,何者为主,而用药有所侧重也。
秦艽散
唐·王焘《外台秘要》引《集验》
秦艽 桔梗 人参 茯苓各四分 白术十四分 干姜 桂心各五分 防风 煅牡蛎各六分 附子 黄芩 杜仲 细辛 甘草各三分 椒子二分
研为散,每服方寸匕,温酒调下,日二次。
【主治】风冷虚劳,腰脚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