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做的这些农活,看看你干过几样?
作者:庄关通
“做生活”的娃
我出生于吴江东门外“泥墩上”一户“中农”家庭,勤劳本分的父母都目不识丁,一直要我好好读书。但是那时候家里农活太多,劳力很缺,父母不得不要我帮着干农活。因此,我在13岁之前,除了到校读书,所有假日里都必须按父母的要求“做生活”。即使是上学的日子,到校前的清晨也往往已经干过活了。下午放了学,父母叫我做啥,我就做啥。吃了夜粥后,才能在油盏火或蜡烛火下复习功课。
我从不抱怨农活多,因为那时候的农村孩子都干农活。好在那时读书,没有繁重的回家作业,我也有时间帮着父母干农活,减轻他们的负担。
1952年,我小学毕业,不满13周岁。粗略计算,我在1952年之前,即13周岁前就曾干过50多种农活。
插秧
我家有几亩自田和几亩租田,种稻种麦种油菜。父母要我拔秧、插秧、看水车(用牛力车水时要看管)、耘苗、拔稗草、捉螟虫卵块、垩羊屎、赶麻雀、割稻、捆稻、掼稻、削柴、晒谷、煽谷、牵砻、割麦、种油菜、搙油菜籽、搬枯菜梗……
浮萍
祖父分给我父母1个鱼池,父母靠勤劳攒的钱又买了4个大小不等的鱼池,养鱼成了家里的主业。苗鱼要吃豆浆,我同母亲一道“牵磨”,磨黄豆。小青鱼要吃螺蛳,但它们还咬不动螺蛳壳,我要用很大的铁秤砣敲碎螺蛳。小草鱼要吃浮萍,我要跟父亲或叔伯摇船出去捞浮萍。为给鱼苗池增加养料,我就到处拾牛粪,撒到鱼池里。大草鱼要吃水草,父亲会叫我同他一道去耥水草。为了改善鱼池环境,我须站在池水里割除池埂边的杂草。闷热天气,鱼儿“浮头”时急需抢救,尽管我连半劳力都算不上,但必须和家人一起踏水车(龙骨车),给鱼池灌入含氧的河水。逢到“牵鱼”(收获成鱼),我跟着叔叔伯伯们一起拉鱼网的纲绳……
养蚕
那时候我们家里还养蚕,在鱼池旁边的池埂上种桑树。我同父母、姐姐一道洗蚕具、采桑叶、给蚕喂叶、“绞柴龙”(以稻柴制作蚕结茧所依托的簇)、采茧子……
桑树
为了桑树健壮,父亲年年修剪桑枝,寻捉蛀桑树的“洋夹”(天牛),给桑树“压条”、松土。这桩桩件件,我都要出力当助手。
放牛
春、夏、秋三季,我要放牛。冬天,我按时喂牛吃干草。大热天的傍晚,我还得让牛下“牛蘸坑”;次日清晨放牛之前,先要冲牛。为了确保牛羊有足够的食料,我一有空就得去割青草。冬天,牛羊须吃干草,因而大热天里,我不仅要割青草,还要晒草干,和母亲、姐姐一起绞草绳、“团干草”。
在有限的桑地、田埂、零星旱地上,父母总能巧妙安排,种豆、种瓜、种青菜、种山芋······于是,锄地、下种、浇水、浇粪、除草、收获,以及收获后的扫尾工作,我都要做。
田里、地上的作物都要肥料,肥料多多益善,我常常天蒙蒙亮就用“狗屎扒”背着筐,一清早出门去“捉狗屎”。
稻柴、麦柴、干草要用的时间较长,所以要在场地上叠成不被大雨淋湿的“堆”,我不会叠,但是需要帮着父母传递那些稻柴,让父母干活能快一些。
教作者干农活的父亲
稻柴除了作燃料外,还派很多用场,父母教我用它们搓绳、“压荐子”(编柴帘子)、打草鞋……
我家尽管贴着苏嘉公路东侧,但运输以及到鱼池上干活,都要依靠家里的农船“舢䑽子”和“小脚船”。我靠父母带教,很小就会在这两条船上“摇船”“撑篙”。
教作者干农活的母亲
50多种农活,让我在农、副、渔方面的实践中长了知识,让我在干活中得到了影响一生的磨炼,因为脏的、苦的、累的农活,我都干过!
我干的最脏的农活,是“垩羊屎”。“羊屎”是从羊圈里挖出来的肥料。喂羊的时候我每次总会多喂一些,它们吃不完,就把草践踏在脚下,久而久之这些草与粪便搅在一起,成了肥力很强的“羊屎”。父亲和帮忙的大人们将一担担羊屎挑到田埂上,我和姐姐要把又黑又臭的“羊屎”扯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均匀地撒到稻田里。干完了,先到河边洗手,然后回家吃饭。但无论我在河水里怎么洗,双手还是臭烘烘的,指甲缝里黑黑的。隔半天,再闻闻,仍然臭兮兮。
吸人血的水蛭
我干的最苦的农活,是耘稻。大热天,但还要穿着长裤、长袖布衫。双膝跪在稻苗间,往前跪过去,一埭还没有耘到头,我就已经热得大汗淋漓,汗水流到脸上又痒又痛,然而满是污泥的手无法挠,只能忍着。尽管又渴又累,耘稻的步骤却少不得:要把一埭6棵稻的根旁的烂泥掏松,见到杂草稗草,要拔起来,捏成团,埋进泥里。稻田里还有各种虫子,我最怕水蛭(村民叫它“bayi”),如果被它吸上,一定不能用手强拉,只能反复拍打,让它滚掉,留在腿上的是一抹我的血!还有一种比大苍蝇蛆略大的叫“剚钻头”,被它“剚”一口,会禁不住大叫,钻心的痛啊!
牛蘸坑
我干的最“懊糟”(又脏又闷且满身难受)的农活,是热天的清晨去放牛。傍晚,我将牛赶下“牛蘸坑”,让牛窝在泥浆中,避免蚊子、牛虻叮咬。前半夜天气闷热,我往往睡不好觉,等到后半夜睡得正香的时候,父亲或母亲就会叫醒我去放牛。我睡眼惺忪地拿一个竹柄很长的舀水勺(村民叫它“撩子”),走到满满一坑泥浆的“牛蘸坑”那里,解了牛绾绳的结,把牛从“牛蘸坑”里拉出来,牵到河边,赶它下河,然后用“撩子”舀水,一次次反复冲洗,帮牛洗掉身上的污泥,之后才能去放牛。
这过程“懊糟”连连:“牛蘸坑”附近离地一人高的空中有一群群小虫,黑芝麻大小,不知属“蠓”还是属“蚋”(村民叫它“休思虫”。“休思”是“懊糟”的近义词)。我站定,它们就会飞到我头发根里叮咬,搞得我奇痒难熬。有时,牛虻会突然把我当作牛,用叮牛的劲头叮我,极痛!好多回,牛也欺负小主人:它刚从“牛蘸坑”里上来,满身污泥浆,它将尾巴一甩,我一不留心,离它很近,就被牛尾巴甩得满脸污泥浆!
耥水草
我干得最力不从心的农活,是跟着父亲耥水草。几两重的草鱼就要吃一种叫“鳗鲡头”的水草。它长在河床烂泥上,五六十厘米长、一厘米多宽,活像碧绿的薄而扁的飘带。“耥水草”,村民叫“搡草”,要出动中型农船“舢䑽子”。这种船的船头和船艄上都有几块活络的“平几”板盖着。“搡草”须用专门农具:两把近一米半长的单刃刀,叫“刓”(wan);一个像巨型尖头靴那样的木质配件,叫“刓婆头”;一根很长很坚韧的毛竹竿,叫“刓竿”;几片专用的木片塞子。准备“搡草”了,就把两把刓刀装在“刓婆头”的腰上,左右各一把;再在“刓婆头”的圆形口里插上“刓竿”。装配完毕,整个“搡草”农具像一个“个”字,一撇一捺是两把刓刀,一竖加长就是“刓竿”。
父亲将它伸到河里,让刓刀平贴河床,“刓竿”与水面构成大约30度的角。他站在船头上,双手紧握“刓竿”,用力朝前推,河底的“鳗鲡头”水草就被割下来了,漂浮到水面上,随风随浪氽到船后面,被父亲预先经好的粗绳拦住了。等父亲停止“搡草”后,才将船转回过去,把积聚着的水草撩进船舱和船头里。父亲要我做的事,就是在船艄上用力摇船。这对我来说,真叫力不从心!父亲将刓刀朝前推,就等于将船朝后推啊!他的力气那么大,而我偏偏要以自己的小力气让船朝前行。船如果不迅速往前冲,父亲就无法“搡”到前面的水草。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回:我吃奶的力气都用出来了,使劲地推出扳进、推出扳进,一直爱惜我的父亲却突然回过头来对我大声发火:“用力!阿有出息咯!”那一瞬间,我心里真委屈,我才十一二岁,个子小,而且生病次数不少(后来知道是血吸虫病引起的),只有这么一点点力气呀!但我没有吭声,不怨父亲,咬紧牙关继续拼命摇!
搡草及所用农具示意图
如今回头看,水田、鱼池、旱地通通是课堂,“鸡叫做到鬼叫”(“鬼”,吴江话照古音说成ju)的父母和叔伯们就是老师。我干多少农活,就是在接受多少劳动教育。我的吃苦精神和拼搏意志,该是从“泥墩上”开始逐步养成的。
小学毕业后,我考进吴江师范(初师),村上人说“关弟是'读书阿官’,要做先生咯”,但暑假里,我带着妹妹干农活时,那主动性、创造力和卖力程度,俨然一个小农夫!
初师毕业前还干农活的作者
正由于有这种劳动教育垫底,我后来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从不惧怕形形色色的困难。可以说,从儿童时代起,认真态度和吃苦精神已开始长到我的骨子里了。我今天能过上安宁、和谐而有所作为的生活,就家庭因素来说,我要感谢农村!感谢农夫!感谢农活!
劳动人民最光荣
我儿孙可能只认识进课堂、动嘴巴、握笔杆的知识分子庄关通,难以想象不嫌脏、不叫苦、不怕累的小农夫庄关通儿时接受劳动教育的情景。我写这篇,并把它收进回忆录,是希望儿孙不要忘记他们的祖辈是中国的勤劳农民。
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202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