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邦
冀洪雪
115年前,太仓沙溪一户贫困农家的出生才10个月的幼童被过继给镇上姓吴的大户人家当养子,取名吴锦荣,成为这个封建大家族的二房嗣子。1914年,因养母接收吴家在苏州的家产,吴锦荣随家人迁至苏州浒墅关邢村,后又搬到浒墅关镇上,入浒墅关小学读书,学名吴祖培,号启明。
1917年,12岁的吴祖培随养母迁居苏州北濠弄腌猪河头吴宅,入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东吴大学附中学习,后又在当地普益社实业学校进修英文、数学等课程,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924年春,吴祖培赴上海沪江大学附中攻读高二。1926年秋,他考入上海持志大学法科,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持志大学读书期间,他接触到《向导》等革命刊物,弃笔从戎投身大革命激流。
1929年春,经历了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的他,在祖母的资助下东渡日本,入东京明治大学主修经济、法律兼学小提琴,后因偶见舞蹈《群鬼》,领悟到舞蹈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从此改学舞蹈。在日留学期间,吴祖培因仰慕波兰音乐家肖邦的艺术才华和爱国精神,改名为吴晓邦。自此,开启了他全新的从事舞蹈艺术的华彩篇章。
吴晓邦把舞蹈视为与文学、音乐、绘画等同的艺术,立志献身于舞蹈事业。他曾先后三次进入日本高田雅夫舞蹈研究所,学习芭蕾和现代舞。为抵制封建与殖民主义文化,吴晓邦率先提倡新舞蹈艺术运动,主张为人生而舞蹈,用舞蹈反映现实人生的苦难与希望,并身体力行地开展舞蹈教育工作。1932年,他第一次归国后便着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舞蹈学校——晓邦舞蹈学校。后来成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和话剧界“四大名旦”之一的舒绣文,就是该校的第一个学生。之后,他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舞蹈研究所——晓邦舞蹈研究所。但令人惋惜的是,晓邦舞蹈学校和晓邦舞蹈研究所先后因经费原因停办。同年,他在上海兰心剧院举办了他自己,也是中国第一次“个人舞蹈作品发表会”。这次作品发表会,对于中国新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和吴晓邦本人的舞蹈人生道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吴晓邦的舞蹈艺术生涯中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情怀。他创作表演了讽刺和揭露“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奴才形象的独舞《傀儡》。“七七事变”后,他怀着满腔热情,参加由文艺工作者组成的抗日救亡演剧队,并随这支演出团队活跃在沪宁线上。1937年9月,他随上海救亡演剧四队到达江苏无锡,用聂耳的音乐创作编排了同名舞蹈《义勇军进行曲》。在演出现场,他向剧团的一名同志借了一件深色上衣、一条黑色裤子和腰带,赤脚冲上了舞台。他从中国武术散打中借鉴的冲拳、踢腿以及呐喊式的仰问苍天动作,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观众们不禁流出了激动的眼泪,并随着吴晓邦的舞蹈动作齐声高唱。他还根据《大刀进行曲》编排了《大刀舞》,排演了小舞剧《打杀汉奸》和舞蹈《流亡三部曲》。这些舞蹈作品运用了中国传统戏曲和民间舞蹈动作的元素,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成为抗战时期中国舞蹈艺术的经典。
1938年春,吴晓邦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同年回到上海任教于留在“孤岛”的文艺界人士利用中法联谊会名义设立的“中法戏剧专科学校”,教授芭蕾舞及现代舞技术和理论。与吴晓邦一起在该校授课的,还有钱杏邨(阿英)、郑振铎、李健吾、丁玲、许幸之等文艺界左翼人士。这是吴晓邦回国后第一次系统地教授现代舞技艺和理论,他编写了《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什么是舞蹈》《为什么要舞蹈》等教材,揭开了中国舞蹈理论研究的序幕,将舞蹈艺术载入了教学、创作和理论同步进行的新时代。
1941年1月,吴晓邦携夫人盛婕前往重庆。在周恩来的鼓励下,1945年吴晓邦夫妇奔赴延安。此后他在随军的几年中,创作了一批充满革命精神的舞蹈作品,培育出许多部队舞蹈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吴晓邦积极推动全国性的舞蹈运动。他曾任新中国第一个舞剧团“上海红旗舞蹈团”(“上海歌舞团”前身)团长、中央戏剧学院舞蹈系主任,筹备并主持了中央戏剧学院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参加中央民族歌舞团(时为中央民族学院文工团)的组建工作,并出任团长,为新中国舞蹈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和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