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最全胃肠病常用中药配搭技巧(建议收藏)

胃肠病常用中药配搭技巧

药对是中药最常见的配搭形式,也称对药。是中医临床用药中将两味药物相互配伍合以应用的形式,从而起到协同增效、相互制约、双向调节等作用。药物之间可以性味为主进行配对,如寒凉配对、温热配对、寒热配对、辛甘配对、酸苦配对、酸甘配对、甘淡配对等;也可以功效为主加以配对,如升降配对、攻补配对、气血配对、阴阳配对等。总之,就是根据治疗需要,协同作战,扬长避短,相辅相成,以发挥最好的治疗效果。灵活运用药对对于提高处方质量,提升临床疗效有一定的益处。以下介绍一些消化病常用的药对配搭。

黄芪&白及
黄芪,益气固卫、和敛脾阴,排脓而生肌,升三焦元阳,补五脏不足,其性不温不燥不伤胃津。本药用于溃疡病虚寒证或郁热证,可取其排脓活血托疮之力。白及性涩而收,擅入肺胃经,以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为长。二药配伍同用,功可活血托疮,收敛止血。若伴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可加白蔹、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

白术&白芍
白术,甘、苦,温,入脾胃经,补脾虚化湿气,促生化之源。《别录》曰:“消痰水,除皮间风水结肿,暖胃消谷嗜食。”白芍酸寒柔润,敛肝补阴,养肝柔肝。《本草备要》指出:“补血,泻肝,益脾,敛肝阴,治血虚之腹痛。”二者配用,一阳一阴,刚柔相济。柔肝安脾,为调和肝脾常用之配伍,主治肝气郁结,肝失条达,肝气横逆,犯胃侮脾,或脾虚肝旺,土虚木乘之证。

生白术&虎杖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白术临床分炒用和生用,炒白术与生白术均有健脾益气之功,但炒白术燥湿力强,而生白术助运之力强,有助于通便下行。天津名中医邢锡波认为生白术是滋脾阴药,证之临床,用大量生白术(30g以上)治疗大便秘结,效果显著;消渴用之,能明显改善口干、口渴诸症。虎杖,微苦,微寒,入肝、胆、肺经。功能利湿退黄、泻热通便、散瘀止痛、化痰止咳。二药合用,临床可用于治疗因脾虚推动无力而致的气虚便秘、湿邪困脾之湿阻便秘、便秘日久而兼阴虚之象所致的阴虚津亏便秘及老年习惯性便秘,而且由于精神紧张而致的便秘患者亦可用之。临证时,二药应用剂量均较大,一般40~50g。

枳实&白术
枳实、白术伍用,出自《金匮要略》枳术汤。原治水饮停滞于胃,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者。枳实辛散宣通,破气消积,泻痰导滞,消痞止痛;白术甘温补中,补脾燥湿,固表止汗。枳实以泻为主;白术以补为要。二药参合,一消一补,一急一缓,一走一守,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以达补而不滞、消不伤正、健脾强胃、消食化积、消痞除满之功。二药配伍治疗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腹胀痞满、大便不爽、肝脾大、内脏下垂等症。枳实、白术用药分量的配比,应审因增减,若体壮新病者,则以枳实为主,白术为辅;反之,体弱久病,脾虚胃弱者,应以白术为主,枳实为辅,否则易伤人也。

白术&苍术
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之功效,功擅健脾益气止汗,补多于散,被前人誉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如《本草汇言》:“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除湿之功效,功擅平胃燥湿,散多于补。二药伍用,有补有泻,一脾一胃,可达补脾益气以泄湿浊之有余,燥湿运脾以补脾气之不足。治疗脾胃失健,湿邪中阻之食欲不振,纳差、腹胀、呕恶、肠鸣、泄泻等症。临证时依据脾虚与湿盛之偏重而灵活运用。

苍术&升麻
苍术燥湿运脾;升麻升举清阳,且善解毒。苍术质重味厚,可导胃气下降,升麻质轻味薄,能引脾气上腾。二药一升一降,升清与燥湿运脾并用,相辅相成,正合脾气宜升、喜燥恶湿、宜健运之特性。相伍为用,则清气升发,浊气下降,共奏振奋脾胃气化、升清燥湿泄浊之功。临床适用于湿浊阻滞中焦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颇有效验。

苍术&麻黄
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功擅祛风胜湿,燥湿运脾。如《本草纲目》云:“治湿痰留饮,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泄肠风。”麻黄,味辛、微苦,性温,能祛风解表,发汗平喘,宣肺利湿。二药合伍,能宣利肺气、燥湿运脾。共奏宣肺运脾燥湿、行表里之湿之功。临床主治湿阻证。二药配伍是治疗湿证最为理想的药物,对积湿为病常可以二药为主,疗效显著。

麻黄&石菖蒲
麻黄解表宣肺,疏理脾气;石菖蒲芳香化湿,开窍醒脾。麻黄虽走表,亦有祛内里寒湿之功效。另外,麻黄还有醒脾之功,与石菖蒲相伍起醒脾、消胀、开胃之效,用于湿困脾胃之证疗效显著。总之,二药合用,调理肺脾气机,化湿醒脾运脾,相得益彰。治疗痞满之证,在辨证的基础上加麻黄,可达转枢之用,药后出现打嗝,转矢气,其痞塞满闷顿时消除。

石菖蒲&防风
石菖蒲功擅化痰湿秽浊,醒脾开胃;防风祛风胜湿,升运脾气。二药合伍,芳化升运、轻灵疏通,相得益彰,共奏化湿祛风运脾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胃脘水湿停滞之证。现代研究认为,石菖蒲煎剂内服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肠异常发酵,并有缓解肠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二药相伍,化湿祛风,对胃下垂、胃炎而见脘腹部如有水击气之声,常可用之有效。如不效,可配伍茯苓、泽泻、白术等药加强利湿之功。

黄芩&仙鹤草
黄芩,苦寒,功能清热燥湿,现代药理研究本品具有良好的抗炎杀菌作用;仙鹤草,苦辛、平,功在健胃补虚,止痢止血,现代药理研究有保护细胞免疫功能及免疫调节作用。二药配伍,互相协调,清热力强,且不似芩、连相伍易致苦寒败胃。另外,二药均可入大肠清热解毒燥湿,且有良好的抑菌作用,临床多用于胃痛、痞胀、呕恶、泄痢等属湿热内蕴者,特别是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效佳。一般黄芩用量3~9g;仙鹤草用量10~15g,大剂量可用30g。

柴胡&白芍
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名方中均有此对药。柴胡性辛散,疏泄肝气;白芍性酸柔,养血敛阴,濡养肝血,柴胡得白芍之柔,不至疏散太过,白芍得柴胡之散,不至阻滞气机。二药相合,补血理气,升降相配,互制互补,气血双调,具有养血柔肝,疏肝解郁功效。适用于治疗证属肝气犯胃、肝脾不和之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茯苓&土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甘则能补,淡则能渗,既能扶正,又能祛邪,为健脾渗湿之要药,擅治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蕴诸证。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如《本草纲目》:“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二者合用,共奏健脾渗湿之效。土茯苓用量较茯苓要大,一般多为20~25g,甚至可用至50g,以增强除湿作用;茯苓的用量相对较轻,一般多为15~20g。

茯苓&熟薏米
茯苓性平,善渗湿利水,健脾宁心。《本草纲目》言:“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熟薏米味甘性凉,善渗湿利水,健脾除痹,清热排脓。《药品化义》云:“熟薏米,味甘气和,清中浊品,能健脾阴,大益胃肠”。因其性和而不伤胃,益脾而不滋腻,渗湿而不峻烈,与茯苓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药配伍,既健脾利湿,又降脾胃浊气。《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参苓白术散中有此对药。

薏苡仁&白花蛇舌草
薏苡仁功能健脾渗湿,现代研究认为薏苡仁酯具有抗癌作用;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具有广谱抗癌的作用。二者相配,对胃癌、胃癌前期病变如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镜下有小颗粒增生、疣状增生、息肉等病变具有抗癌防变、消瘤平疣之作用。应注意的是,二者相伍虽能治疗胃癌及癌前病变,但适用于属湿热证者。一般用量,薏苡仁15~30g;白花蛇舌草15~30g,大剂量可用至60g。

薏苡仁&半枝莲
薏苡仁化湿清热,又能抗癌,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等;半枝莲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抗癌之功效,能治阑尾炎、肝炎、胃痛、早期肝癌、肺癌、子宫颈癌、乳腺炎等。二者相伍,清热利湿、抗癌防癌。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常增生等癌前病变。一般薏苡仁用量15~30g;半枝莲用量15~30g。

黄连&紫苏梗
黄连清热燥湿,徐灵胎曰:“苦属火性宜热此常理也,黄连至苦而反寒,则得火之味与水之性,故能除水火相乱之病,水火相乱者湿热是也。”紫苏梗乃紫苏的茎,功擅宽胸利膈,理气安胎。《本草纲目》:“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脾胃为调节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病者在气机升降失常的同时常兼挟湿、热、郁,导致诸邪交错,蕴结为患,缠绵难愈。此时黄连与紫苏梗合用,则湿热去而气机自顺,气机调而湿热自消。二者相伍,一辛一苦,一寒一温,既助脾喜燥恶湿之性,又利胃通降泻浊之功,共同调节中焦之气、热、湿。

半夏&胡黄连
半夏,味辛,性温,辛开散结,苦可降逆,善散结消痞,和胃降逆。成无己曰:“辛者散之,润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结气,除烦呕。”胡黄连,味苦,性寒,本品苦寒沉降,能清湿热,退虚热,除疳热。《唐本草》:“主骨蒸劳热,补肝胆,明目。治冷热泄痢,益颜色,厚肠胃。”与黄连相较,黄连苦寒之性太甚,恐有伤正之嫌,而胡黄连则相对平和,亦兼具黄连功效,可代而用之。二者相伍,亦合仲景半夏泻心汤之基本结构,是辛开苦降法的经典药对,临床胃脘痞闷胀痛、呕吐、泄泻皆可用之。

半夏&厚朴
源自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半夏辛,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厚朴苦、辛,温,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之功效,既可除无形之湿满,又可消有形之实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半夏功擅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厚朴长于行气开郁,下气除满。慢性咽炎、反流性食管炎、胃炎等疾病属于痰气交阻所致者,在组方时常可配伍应用,痰气并治,疗效显著。

半夏&麦冬
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和胃,止呕消痞;麦冬甘润微寒,归肺、胃、心经,滋阴养胃。二药一润一燥,用以治疗痰湿困脾兼胃阴不足之干呕、呃逆、饥不欲食者,使脾湿得除,而不致温燥;胃阴得养,而不致滞腻,体现出用药贵在平衡之道。该对药貌似矛盾,实则各有所指,半夏祛困脾之湿邪,麦冬补失养之胃阴,扶正与祛邪并举,故常有佳效。

升麻&半夏
升麻,辛甘,微寒,能够升举阳气。《本草纲目》曰:“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晕,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半夏,功能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除满。欲降宜先升,浊降则清升。二药合用,一升一降,升清阳降浊阴,从而调畅气机,使之升降有序。临床可用此药对治疗脾胃病气机升降失常导致的胸腹胀满之证,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选用,常收桴鼓之效。

竹茹&紫苏
竹茹,味甘苦,性微寒。入肺、胃经,功擅清热,降逆除烦止呕。《本经逢源》云:“竹茹专清胃腑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紫苏,味辛,性温。归肺、脾经。本品味辛能行,性温可散,具有行气宽中,利膈宽肠的功效。《本草崇原》:“紫苏主宽中行气,消饮食。”故二药合用,辛苦并施,行气宽中,降逆止呕,适用于脾胃气机逆乱,胃脘不适之恶心、呕吐、呃逆之症。

荷叶&藿香
荷叶,味苦而涩性平,清暑利湿,升发清阳,醒脾开胃。《医林纂要》指出:“荷叶,功略同于藕及莲心,而多入肝分,平热、去湿,以行清气,以青入肝也。然苦涩之味,实以泻心肝而清金固水,故能去瘀、保精、除妄热、平气血也。”藿香,性辛,微温,可芳香化湿,解暑消痞,《本草图经》谓之:“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二药合用,多具有祛暑清热,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和胃止呕之功效。

藿香&佩兰
藿香与佩兰同属芳香化湿药,用于湿浊中阻证。如证见胸脘痞闷、呕恶泄泻、舌苔厚腻者,宜首选藿香,重在辛温芳化;佩兰辛平,芳化之力较弱,但兼能醒脾开胃,增进食欲,口中甜腻之“脾痹”证,非此不除。湿热中阻者,在清利湿热之品中佐以藿香、佩兰之辛香芳化,则湿热浊邪消散快,症状改善明显,符合“湿为阴邪,非温不化”之古训。但须注意,二味应用于寒湿证应属对证,湿热证用之量不宜过大,且尚需分辨湿热孰轻孰重,以掌握清热与芳香化湿二者的不同比例。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且均须加盖儿煎煮,以免药性挥发。

川楝子&延胡索
金铃子又名川楝子,性味苦寒,善入肝经,疏肝泄热,解郁止痛,并可清化湿热,杀虫疗癣。李时珍言其为治“心腹痛及疝气之要药”。延胡索,辛苦性温,归肝、心、胃经,辛散苦泄温通,活血行气止痛。《本草便读》曰:“延胡索,肝家血分药也,故一切气血阻滞作痛者,皆可用之”。二药配伍,一温一寒,一疏气分之郁,一行血中之滞,气血并行,脉络畅通,通则不痛,为行气活血止痛的常用药对。常用于肝经郁热、胃气不和、气血阻滞而胃脘胀痛者。《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金铃子散即二者相伍成方。

九香虫&延胡索
九香虫,味咸性温,功能理气止痛、温肾助阳。《本草纲目》:“治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延胡索,味辛、苦,性温,功能活血、行气、止痛。《医学启源》曰:“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虚劳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本草纲目》曰:“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二药相须配伍,行气止痛之功倍增,可治疗肝气郁滞之胸胁胀痛,或肝胃不和之胃脘疼痛。然二药皆温,也常可治疗中焦寒凝气滞之胃痛。

厚朴&熟榔片
厚朴芳香行散、辛温苦燥,善除胃肠气滞,既可下有形之实满,又可散无形之痞满;熟榔片苦辛性温、质坚降泄,擅长消积破滞,下气除胀。“气贵于行,行则流通,不行则滞,滞则壅塞不通。”中焦脾胃气滞不通、胃脘胀满明显者,在运用疏肝健脾之法时,必再施以理气之品。故可二药合用,以共奏通肠降气之效。凡食积停留,气滞不通,或湿滞伤中而致胃脘疼痛,胀满坏闷者,均可用之。

厚朴花&玳玳花
厚朴花,味苦,性微温,气香。归脾、胃经。功可利湿宽中,化湿解郁,健胃,止痛;玳玳花,味甘,微苦,能够理气宽胸,疏肝和胃,开胃止呕。玳玳花的果实初呈深绿色,成熟后显橙黄色,不脱落至翌年春夏又变成青绿色,故有“回青橙”之称。如养护得法,果实可宿存到第三年,故又名“代代”。二药伍用,相互促进,香气浓郁,生发之性倍增,芳香化浊,理气宽中,醒脾开胃,增进食欲之力益彰,用于小儿厌食效果良好。

白豆蔻&砂仁
白豆蔻性温,味辛,功专于中、上二焦,偏于调畅胃气,以止呕止痛为长。砂仁辛、温,功专于中、下二焦,偏于燥湿散寒,以醒脾宽中为要。二者均为辛温芳香之品,且均入脾胃经,相须为用可芳香化浊、开胸顺气、行气止痛、醒脾开胃、和中消食。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属脾胃虚寒、湿浊内蕴、气机不畅证所致的胸闷不舒、脘腹胀痛、纳呆食少、食积不消、反胃、呕吐等症状。

蒲公英&冬凌草
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泄降滞气、健胃;冬凌草也有清热解毒、利湿、健胃之功。二药相伍,清热、解毒、除湿中寓有化滞健胃之功,相辅相成。二药为伍常治疗急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属湿热、热毒壅盛者,症见脘腹胀满拒按,口干苦,口气秽浊,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二药相须为用,清热毒、除湿浊、散滞气,从而使中州复运。

蒲公英&连翘
脾胃病多为寒热错杂之证,在甘温补益脾胃之气的同时,佐以苦寒之蒲公英、连翘,以泻阴火给邪以出路,清热泻火,而无苦寒败胃之弊。《本草新编》云:“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常服久服无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二药还具有不同程度的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还能抑菌消炎,促进胃黏膜恢复其正常的组织结构,对于辨证属胃火炽盛兼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且西药杀菌疗效不佳的慢性胃炎患者,常加用此药对以抗幽门螺杆菌。

蒲公英&夏枯草
蒲公英归胃、肝经,清热解毒,善清胃热,亦可散瘀消肿,治疗胃肠黏膜红肿、糜烂及溃疡;夏枯草归肝、胆经,禀纯阳之气,善清肝火,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可治肝火犯胃。因二药均为苦寒清热之品,故此药对用于治疗肝胃郁热之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炎症或溃疡,尤以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效果显著,而脾胃寒弱者则当慎用。

紫苏&蒲公英
紫苏,味辛性温,功能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本草汇言》:“紫苏,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化痰气,乃治气之神药也”。《药品化义》:“取其辛香,以治抑郁之气……开心胸郁热神妙”。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功能清热解毒消痈肿、泄降滞气、利湿通淋。《本草新编》:“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两药合用,下气除满,清热解郁,可治疗胃气上逆之呃逆、反酸伴有胃中烧灼感,屡获效验。

香附&蒲公英
香附功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蒲公英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之功。胃属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香附乃气中之血药,在中焦脾胃既有疏肝解郁之功,又有理气活血之效,气调血畅则肝气条达,脾气健运。而蒲公英泻胃火、清湿热,肝郁而热者,宜用也。脾胃病患者湿阻气机,热郁化火,常表现为胃中灼热、嘈杂、口腔溃疡、舌体热辣感。此时二者相伍,苦辛并用,既能疏肝气、清郁热,又能泻胃火、化湿热。且二者合用既无苦寒败胃之虞,又无温燥伤阴之弊。

香附&乌药
香附辛散苦降,不寒不热,善于理气开郁,它又能入于血分,通行十二经脉,故有人称本品为“血中气药”,功擅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乌药辛开温通,顺气降逆,散寒止痛,温下元,调下焦冷气。相较而言,香附行血分,乌药走气分。香附偏于疏肝理气,乌药长于顺气散寒。二药伍用,直奔下焦,共奏行气消胀、散寒止痛之效。可治疗心腹胀满、疼痛,寒疝腹痛等症。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内积气,胀满不适,甚则疼痛等,服后均易排除气体,消胀止痛。

香附&高良姜
香附辛苦甘平,辛能通行,苦能疏泄,微甘缓急,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要药,《本草纲目》称其为“气病之总司”;高良姜辛热温通,善散寒止痛,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要药。相较而言,香附重于理气,高良姜偏于散寒,二药合用擅治胃脘疼痛属于寒凝气滞者,以辛温流通、芳香走窜之故。配伍时需注重二者比例,寒甚者多取高良姜,少用香附;反之,气滞为主者,则重用香附,少取高良姜。但应注意不宜久用和过量,以免耗气伤津。

荜茇&高良姜
荜茇性热味辛,温中、散寒、止痛,《本草正义》曰:“荜茇,脾肾虚寒之主药”;高良姜,味辛性温,温中走里,祛寒、止呕、止痛,《本草从新》称其“暖胃散寒,消食醒酒,治胃脘冷痛”。二药合用,虽辛热而不燥烈,共奏温中散寒,消食止痛之功,主治胃脘冷痛,胃寒呕吐、腹痛、脾胃虚寒所致的泄泻、呕吐、食滞、胃痛等。

荜茇&刀豆
荜茇,味辛性热,入胃、大肠经。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止痛,降胃气,止呕呃。《本草衍义》曰:“走肠胃中冷气,呕吐,心腹满痛”。刀豆,味甘性温,入胃、肾经。甘温暖胃,性主沉降,能温中和胃、降气止呃。《本草纲目》曰:“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呃逆,益肾补元”。荜茇长于温中,刀豆偏于行气,两药合用,相须相使,可治疗胃寒脘腹冷痛、呃逆、呕吐、泄泻等。但二药皆温,实热郁火、阴虚火旺者均需慎用。

百合&蚕沙
百合,味苦、甘,性寒。归肺、心、胃经。本品养阴清心,愉悦情志,止咳安神。《本草经》:“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蚕沙,味辛、甘,性温,归肝、脾、胃经。本品辛甘发散,又兼化湿之效,长于祛湿化浊和胃。《名医别录》:“主肠鸣,热中消渴。”二者配伍使用,用以治疗胃脘部因气机斡旋失司出现的似痛非痛、似胀非胀、似饥非饥、莫可名状的症状。用之得法,每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妙。

桂枝&知母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本品辛甘温通,发汗解表,又可扶助阳气。《本经》曰:“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知母,味苦、甘,性寒。归脾、胃、肾经。《用药法象》曰:“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桂枝辛甘化阳,辛温散寒;知母甘寒养阴,苦寒泻热,二者配伍则阴可补,阳可复;寒可温,热可除,可用来治疗脾胃寒热错杂,胃脘部忽寒忽热之证。

石斛&知母
石斛,味甘淡微咸,性寒,归胃、肾经,善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热病伤津,口干烦渴,及胃热阴虚之胃脘疼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之症。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善清热泻火,生津润燥。《本经》记载:“主消渴热中,除邪气。”主治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之症。二者相配,生津润燥,养阴益胃。适用于胃脘部灼热疼痛,或伴有口干、口渴等症状。

威灵仙&瓜蒌
威灵仙,辛散温通,性善走窜,软坚而能消骨鲠。《本草正义》言:“威灵仙,以走窜消克为能事,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瓜蒌,苦寒降泄,利气开郁,宽胸散结。《本草纲目》:“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止消渴。”二药配伍使用,可治疗寒热错杂,升降失序,气机阻滞于上焦而出现脾胃不适而兼见胸闷、咽部不适者,常多效验。

五灵脂&蒲黄
五灵脂具有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之功效,擅治瘀血阻滞诸痛证。蒲黄具有化瘀、止血之功效,擅治各种瘀血痛证及出血证。《本草汇言》:“凡生用则性凉,行血而兼消;炒用则味涩,调血而兼止也。”二者配伍,源于失笑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临床上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克罗恩病的患者,症见瘀血证者,可伍五灵脂10g,生、炒蒲黄各10g,收效显著。因为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发生的动脉硬化,影响了胃肠黏膜的血流供应及其防御机制,引发炎症、溃疡等,应用二药配伍可改善胃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胃肠黏膜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

煅瓦楞子&儿茶
瓦楞子具有消痰软坚,化瘀散结,制酸止痛之功效。其生用消痰散结,煅用制酸止痛。儿茶具有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敛疮之功效。《本草纲目》:“涂金疮,一切诸疮,生肌定痛,止血,收湿。”治疗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时,在辨证施治时常可用二药配伍使用。有学者认为,消化性溃疡和溃疡性结肠炎应从“痈”论治,分别称为胃脘痈、肠痈,由气血受病邪所困、壅滞不通而成。伍用煅瓦楞子与儿茶,内痈外治,生肌敛疮。治疗后经胃镜、结肠镜证实,能促使炎症消退,溃疡愈合。

煅瓦楞子&白及
瓦楞子,味咸性平,功能消痰软坚、化瘀散结,煅用可制酸止痛。《本草逢原》:“独用醋丸,则消胃脘痰积”。《医林纂要》:“去一切痰积,血积,气块,破瘕,攻瘰疬”。白及,味苦、甘、涩,性寒,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本草经百种录》:“白及,气味冲淡和平,而体质滑润,又极黏腻,入于筋骨之中,能和柔滋养,与正气相调,则微邪自退也”。《本草重诸症。古人谓:“气行则后重自除”,即是此意。若后重甚至者,再伍以香附、乌药,其效更佳。

陈皮&青皮
陈皮为理气和胃、降逆代表药,又可健脾燥湿,可治疗湿滞脾胃,脘腹胀满等。临床常与枳实、厚朴、紫苏叶之属相配以加强降逆和胃之功,代表方如香苏散。青皮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之功效,擅治食积气滞,肝气郁滞诸证。相较而言,青皮偏于疏肝理气,主升主疏;陈皮偏入胃经,降胃气为佳,主通主降。古人常言“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二味合用,肝胃两调,疏肝气,降胃逆,理气止痛,亦为脾胃病治疗必不可少之对药。

预知子&绿萼梅
预知子又名八月札,功效疏肝和胃,理气散结。《本草拾遗》曰:“利大小便,宣通,去烦热,食之令人心宽,止渴,下气。”《陕西中草药》记载:“疏肝益肾,健脾和胃。治消化不良,腹痛,泻痢,疝气,子宫下坠。”绿萼梅又名白梅花,功效疏肝和胃,理气化痰。《百花镜》曰:“开胃散邪,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蒸露点茶,生津止渴,解暑涤烦。”《饮片新参》记载:“绿萼梅平肝和胃,止脘痛、头晕,进饮食。”二药均有疏肝和胃的功效,且性平不燥,与肝胃“喜润恶燥”的生理特点相吻合,可以相须为用,治疗肝胃不和所致脾胃病证。

诃子&石榴皮
诃子功能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本草经疏》:“诃黎勒其味苦涩,其气温而无毒。苦所以泄,涩所以收,温所以通”。《药品化义》:“取其涩可去脱,若久泻久痢,则实邪去而元气脱,用此同健脾之药,固涩大肠,泻痢自止”。石榴皮功擅涩肠止泻、杀虫、收敛止血。《本草纲目》:“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二药均酸涩性收,涩肠止泻,相须使用,为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诃子煨用止泻,生用敛肺。

旋覆花&赭石
旋覆花,性苦,微寒,归胃、脾、大肠经,降气止呕,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神农本草经》记载:“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赭石,味苦性寒,归肝经,可平肝潜阳,重镇降逆。《长沙药解》曰:“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二药相须为用是治疗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致呕吐、嗳气、呃逆之常用对药。此对药亦是旋覆代赭汤的核心药味。

乌梅&木瓜
乌梅为梅树未成熟的果实(青梅)经加工蒸制,待变为乌黑色即成。本品味酸而涩,为清凉收涩之品,既能敛肺涩肠和胃生津,又有止咳、止血、止渴、安蛔止呕之功;木瓜味酸性温,得木之正气,酸能入肝,以舒筋活络,温香入脾,能醒脾和胃化湿,生胃津,助消化,用于治疗湿痹脚气、腰膝酸痛、足胫肿大、关节肿痛。二药伍用,常可疏肝和胃,理脾化湿,养胃阴,开胃口,增进欲,亦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常用药对。

丹参&沙参
丹参,味苦,性微温,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其药性平和,能祛瘀生新,活血不伤正,广泛用于瘀血所致的各种病证。沙参,味甘,性凉,滋阴清热,养胃生津,守而不走,能入胃清热养阴而强阴,退热以生气,为养胃阴、退虚热、生胃气之要药。二者相伍,养血滋阴,益胃化瘀,用以治疗临床上慢性胃病之瘀血痹阻与津血亏虚并见者。

丹参&鸡内金
丹参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养血安神。《本草汇言》谓:“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重庆堂随笔》说:“丹参,降而行血,血热而有滞者宜之。”鸡内金甘平,生发胃气,健脾消食,固摄缩尿,生胃津,化结石,消食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鸡内金,鸡之胃也。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丹参以祛瘀为要,鸡内金以化积为主。二药伍用,祛瘀生新,散结化积,开胃口,增食欲,止疼痛之力颇强,用于饥不能食,食则胃痛者有良效。

太子参&当归
太子参,又称孩儿参,味甘性平,具有益气生津、补肺健脾之效。《本草再新》谓:“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咳”,其特点是药力平和,以清补见长。当归,味甘辛,性温润,活血补血,乃血中气药。太子参配当归,可补气生血。慢性胃炎见肠上皮化生、不典型性增生者,当临床不适症状基本消失,即可重用太子参、当归益气活血,使胃气得以恢复,胃部血液得以畅行,从而使萎缩的腺体有可能逆转成正常的腺体。

当归&川芎
当归、川芎合用即佛手散,又名芎归散,出自《普济本事方》,言其活血定痛效佳,类“佛手”之神奇。当归甘辛温,味甘能补血,气辛性温又能行血,《景岳全书·本草正》:“当归……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川芎辛温,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亦为血中气药,可“上行头目”,“中开郁结”,“旁通络脉”,祛风行气,活血定痛,主治血瘀气滞之痛证及风湿痹痛。二药合用,气血兼顾,行气活血、养血止痛之力增强,脾胃病属气血瘀滞者可选其为通治之方。

百合&乌药
陈修园在论治胃脘痛的“百合汤”时指出:“久病原来郁气凝,若投辛热痛频增。”百合味甘性微寒,功善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亦有养胃阴、清胃热之效。服之令人心气欢和。乌药辛散温通,《药品化义》曰:“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满,顿然可减。”故乌药最善行气止痛,散寒开郁,擅疗寒凝气滞胸腹诸痛。二者合用于脾胃病治疗方中,使得百合养润不碍滞,乌药开郁不伤阴,从而寒温共使,刚柔并济,补泻兼施,阴阳相调。对于肝胃不和兼挟郁热,或阴虚气滞导致胃痛腹胀迁延不愈者,用之常获奇效。

青蒿&茵陈蒿

青蒿与茵陈蒿均具甲木生发之气,顺应肝木主升主疏之特性,为临床常用疏肝理气之佳品。青蒿,疏肝清火,平肝阳,适用于脾胃患者见有头晕、头胀、耳鸣、目眩,属肝郁化火,肝阳偏亢者;茵陈蒿,化湿清热,适用于脘腹胀满,口苦,呕恶,苔黄厚腻,属肝胆湿热盛者。脾胃病肝胃不和者,苔不厚用青蒿,苔厚浊腻用茵陈蒿,以此为辨。此外,青蒿擅长清透实热,茵陈蒿擅长清利湿热,对于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者,二者多配伍应用,使湿热两清。

本文明德初心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

免责申明: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明德初心

中医 学医教公益检索分享平台。
4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脾胃虚弱不用愁,这个经典配方很有效,千万别错过!

    调理师守护健康 揽尽天下国医奇术,这里是最实在的养生平台 看病时,中医大夫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脾胃虚弱.可见现在全民皆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的原因何在呢? 1.你的"怪&qu ...

  • 用 药 思 考

     我认为,中药是经验之学,先有经验后有理论.因此学中医时千万不能不能照搬别人的理论,而忽略实践!教科书说的真的对吗?不见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现代的科技水平有时还不能对中药的性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有许多 ...

  • 老中医论治胃肠病:国医大师胃肠病常用中药配搭技巧(60个药对)

    胃肠病常用中药配搭技巧 药对是中药最常见的配搭形式,也称对药.是中医临床用药中将两味药物相互配伍合以应用的形式,从而起到协同增效.相互制约.双向调节等作用. 药物之间可以性味为主进行配对,如寒凉配对. ...

  • 12种常见病症,常用中药配对,建议收藏

    12种常见病症,常用中药配对,建议收藏

  • 治络病常用中药(下):祛痰通络、祛风通络、解毒通络、荣养络脉

    祛痰通络药 祛风痰通络药 白附子 功能主治:祛痰通络,息风定惊. 药理作用:含黏液质.草酸钙.蔗糖皂苷.β-谷甾醇肌醇及生物碱等.提取物能抑制S180腹水肉瘤细胞接种于昆明小鼠后的肿瘤生长百分数及脾淋 ...

  • 高血压病常用中药处方

    高血压病 [概要]高血压病特指原发性高血压,并不包括继发性高血压.本病是由于小动脉病变逐渐发展成动脉硬化的病变.随着患者疾病的不断加剧,进一步导致全身小动脉硬化.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等.本病可包括临 ...

  • 风湿性心脏病常用中药处方

    风湿性心脏病 [概要]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风湿热活动急性发作或反复发作遗留的慢性心脏瓣膜病.主要的心瓣膜损伤依次为二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三尖瓣,包括瓣膜狭窄或(和)关闭不全.随着瓣膜破坏加重和病情 ...

  • 特发性心肌病常用中药处方

    特发性心肌病 [概要]特发性心肌病的发病原因迄今不明,推测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遗传和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临床通常按照本病病理特点及其症状分为以下3型:①扩张型心肌病(充血型),患者起病起病隐匿, ...

  • 太全了!常用电子接口大全!(收藏备用)

    来源:芯片之家 作者:张晓宇整理 分享一些常用的电子接口以及部分电子元器件符号,这些你都见过嘛?

  • 常用10个中药组合(建议收藏)

    中药材有很多个,可以分为不同种类的,在日常的运用种有时会见到单独一味药应用的,有时是几味药放在一起应用的,也有时就两三味放在一起应用,常常称为"药对",多指放在一起可以起到较佳的搭 ...

  • 史上最全!骨科常用数据汇总,一键收藏!

    正常成年人关节间隙宽度表关节名称正常宽度(mm)关节名称正常宽度(mm)骶髂关节3肩关节4耻骨联合4~6肘关节3髋关节4~5桡腕关节2~2.5膝关节4~8腕骨间关节1.5~2踝关节3~4掌指关节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