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是身心之学,是一套底层操作系统

文/飞仙

王阳明心学是身心之学,要明白什么是身心之学,首先看看阳明先生对身和心的论述,这论述主要沿袭于《大学》和《中庸》的说法。对“心”的论述,沿袭于《大学》;对“身”的论述,沿袭于《中庸》。

王阳明

《大学》的诚意与正心

《大学》的八条目包含有“诚意”、“正心”。心和意是什么关系?心之所发便是意,意是由心所生发出来的,心才是源头和根本,没有心就不会有意。心又有道心和人心之区别,不管道心还是人心都还是同样的那颗心。如果那颗心夹杂私欲物欲,就是人心;如果那颗心不夹杂私欲物欲,就是道心,处于全然良知的状态。由人心生发出来的意,就是恶意,充满负面能量和负面情绪,如生气、悲观、羞愧、忧愁、恐惧、抱怨、易怒、虚伪、自私、拖沓、嫉妒、仇恨、冷漠、恶毒、退缩、逃避、偷盗、抢夺、杀戮等。由道心生发出来的意,就是善意,充满正面能量和正面情绪,如快乐、爱心、幸福、容忍、谦虚、礼让、勇敢、幽默、无私、乐观、进取、自律、信任、豁达、真诚、坚强等。

王阳明

正心,如果把"正"理解为动词,“心”理解为名词,是一个动宾词组,就是端正心态的意思,把心从人心调整为道心的过程。如果把正心理解为一个名词,就是处于心已正的一种状态,就是道心的状态。这个正心,不仅是某一时某一事的正心,而是在任何时间、面对任何事情时,都要正心,阳明先生能够做到这个境界,不管是在诏狱里、在万山丛林中、在绝粮时、在大战即将爆发时、生死攸关时,他都能够保持正心,做到“此心不动”。

既然意是由心所生发出来的,去观照自己的意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心处于什么状态,是否端正,是人心还是道心。如果观照到自己的意是恶意,有抱怨、嫉妒、愤怒等负面的意,则可以判断自己不是处于正心的状态;反之如果自己的意是善意,有快乐、礼让、信任等正面的意,则可以判断自己处于正心的状态。修心的过程就是诚意正心的过程。

《中庸》的诚身

《中庸》有言:“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这就是明善诚身的出处。孔颖达著疏:“言明乎善行,始能至诚乎身。” 明白了善行,身才能做到至诚。这里的善行不是狭隘的仅仅指做好人好事,而是那些真正对自己有益的行为。身跟心的区别是,心强调的是思维,身强调的是行为,如身体力行。《中庸》讲慎独,即使在独处的时候,在别人看不见处、听不见时,也要谨慎小心,注意自己的言行,丝毫不敢做有违背于道的行为。而一般人可能独处的时候思想容易偏离,做些偷鸡摸狗,甚至伤天害理之事。《中庸》又讲“笃行”,人一己百,同样做一件事情,也许别人足够聪明、先天条件好,他只要花一分努力就可以把事情做成;而自己可能相对愚笨、先天条件比较差,那么自己花一百分的努力,同样也可以把事情做成。这个笃行,就是王阳明强调的事上磨练,人需要在事上磨练,才能立稳脚跟,才能动亦定,静亦定。这个事上磨炼,既是磨炼自己的身体行为,也是磨练自己的心性。

王阳明

什么是身心之学

从《大学》和《中庸》可以总结出身心之学,就是通过修养心性和磨练心志来达到诚意正心,通过事上磨练的身体力行达到知行合一的一种学问。身心之学的“心”是诚意正心的心,“身”是事上磨练的身。阳明先生在论述知和行的关系时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什么是主意,什么是功夫,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主意可以理解为目标、愿景、使命,功夫就是所采取的行动。但凡做一件事,需要知道为什么做,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这是主意;至于做的行动过程,就是功夫。主意和功夫是一体的。如果忽略主意,不知道为什么做,不知道做到什么程度,只是一味去做,这是瞎做。如果做八十分就可以,你偏偏做个六十分,这不合格;可你要做一百分,虽然分值高了,看起来是很好的结果,可是你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本也许大大超出预算,这都是没有明确主意情况下的盲做瞎做。如果只有主意,没有功夫,就是知道为什么做,知道如何做,可是偏偏缺乏行动,这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这里的主意功夫论,主意偏重于心和知的层面,功夫偏重于身和行的层面。主意功夫论就是知行合一的落实方法。在《传习录》中,这种主意功夫论有好多,如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工夫;诚意是格物的主意,格物是诚意的工夫;博文是约礼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

最极致的一个主意功夫论应该是:存天理是去人欲的主意,去人欲是存天理的功夫。尽管在《传习录中》没有这样的原文,但是不难推论出来。而去人欲的功夫又是诚意和格物。天理,或者说良知,本来人人具有,个个圆成,只因私欲遮蔽,一旦把心中私欲格除,正其不正归于正,则天理、良知自然彰显。这个时候,就能达到“心明如镜,无物不照”的境界。

口耳之学

与身心之学相对或者相反的就是口耳之学。身心之学强调提升心性、磨炼心志、事上磨练、知行合一等;口耳之学则反之,偏向于虚文,博闻强识,巧舌如簧,能言善辩,道理说了一大堆,中看不中用。对口耳之学最典型的一句讽刺就是“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平时讲话头头是道,真正要他出力的时候,一筹莫展,平时不干实事,遇到急难时用以死报国的方式解脱。这口耳之学,诸葛亮称之为“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阳明先生是极力反对小人之儒这种口耳之学的,取而代之的是事上磨练的实学。看他的人生经历,十五岁出居庸关研究边防之策、亲自格竹子、狱中讲学和读《易经》、龙场生存和悟道、文官上战场等,都是实实在在地在事上磨练。

阳明心学是一套底层系统

阳明先生是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这个列表可以列很长,似乎只要他去做,没有事情做不好的,而且比一般人还要做得成功。为什么?

阳明先生天资聪颖固然是一回事,上下五千年估计比他更聪慧的人可能还有很多,为什么他们没有像阳明先生那么有名气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阳明先生有了心学这套底层思维系统,阳明心学是一套底层的思维框架和行为模式。有了这套系统,就会有强大的内心以及强大的行动力。把它用在军事上,可以获得战功;把它运用在辞章上,可以成为文学家;把它运用在书法上,可以成为书法家。几乎是无往而不胜,内在是一个光明的心性,展现出来是君子不器。

(0)

相关推荐

  • 澄思:心学大家读书法

    心学是圣贤修习的大学问,其最终目标为成就圣贤境界.修习心学有多种功夫,读书为其中之一,也最是融精微于平常的功夫,因此历代心学大家均极为重视. 然而,虽说天下之人谁人不读书,可历代心学大家的读书法却迥异 ...

  •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38】:时中与知几

    2017-05-04 06:00 ● 本专辑根据严思先生作品整理而成,至少64集.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阳明心学". ● 王阳明 ...

  • 王阳明心学智慧:不争,是成年人最大的格局观!

    老子说过:"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与人争来争去,往往得不到好后果.由此可见,不争才是最大的争!爲人处世中,争与不争二者是一模一样的.若能拥有"水德" ...

  •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是罗智先生时隔三年推出的最新心学研究著作,这既是他对多年潜心研习心学的全面总结,也是他对心学研究作品创作的一次创新.这是国内第一部以笔记的方式解读王阳明心学智慧的著作.罗 ...

  • 四句话读懂王阳明心学

    心学创始以来,影响至巨, 古今中外都有精辟见解. 然而,对心学最精辟的论述, 莫过于王阳明自己的"四句教". --国馆君按 近代日本的强盛,始自明治维新.维新派中众多重要人物,无不 ...

  • 要懂王阳明心学只需记住这四句话,哲学应该得到普及!

    导读:要懂王阳明心学只需记住这四句话,哲学应该得到普及!人应该不断"重构世界". 原标题:哲学书籍<重构世界>与王阳明心学的联系和区别 哲学被誉为所有学科的学科,在普通 ...

  • 王阳明心学:心若不动,万事从容

    阳明心学实为圣学,他站在人生命主体的立场上,主张通过致知格物.诚意正心的存养功夫,以力求去除私欲对人心的遮蔽,逐渐明了那个纯乎又纯的天理,即"明明德",也就是达到至善.至于修养功夫 ...

  •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与智慧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心学的集大成者.曾筑室于故乡绍兴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阳明心学有 ...

  • 今天的中国人和王阳明心学的关系是什么?

    王阳明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个学术专题,但今天我不想讲专题,我想谈谈王阳明心学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呢?今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生活在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中,我们有许多的感受,有正面的,也有 ...

  • 圣人王阳明心学启示:“眼高手低”才是学习书法至高境界!

    王阳明(王守仁),号称"明朝一哥",历史三大圣人之一,文治武功,样样精通,文人带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甚至他抱病带兵,对手听说他来了,连仗都不打了,直接投降. 清代书法家.书法理 ...

  • 王阳明心学: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一般人在俗世生活中,不可能不面对种种的环境,面对环境必有妄心的生起.所谓有善有恶意之动,既是妄心升起时. 我在实际的修行体悟中,深刻感受念起念灭.本性如水,宽广深厚,妄心如波,风吹波动:风即是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