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沈阳“天后宫路”名称的猜想

2019年5月27日,在“辽沈文学研究”的课内实践活动中,我们在赵旭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沈城访古之旅。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我们来到了天后宫以及与其一墙之隔的三皇庙。在此处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天后宫路的命名。天后宫路本名横街,但按照东西为路、南北为街原则,这条东西走向的街道最终以“天后宫路”作为正式命名。妈祖是以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是海洋文化的代表,而“三皇”则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沈阳距离东南沿海可以说是相隔甚远,但是三皇庙和天后宫并列坐落于此,此路却以天后宫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回来之后,经过思考,我有了如下猜想:

(天后宫)

(三皇庙)

(赵旭老师在天后宫进行讲解)

(天后宫路)

在我看来道路用天后宫命名而不是三皇庙,其原因之一自然是天后宫的影响力比三皇庙大,天后宫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根据《沈阳县志》记载,沈阳天后宫创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当时正处于康乾盛世,盛京城商贾行市兴起,南北贸易互通,南方的海洋文化也随着贸易的往来传入了处于北方的盛京城。南北交通多依赖于水运,水运的过程中更是吉凶难料,于是作为航海保护神的妈祖逆流北上。相传有一个叫陈应龙的福建人多次经商失败,遂发愿斥巨资在沈阳捐建一座天后宫礼事,祈求过海往来平安,生意发达。果然,天后宫建成后不久,陈应龙一直生意兴隆,财运亨通,祈愿果然灵验。而且当时的天后宫规模宏大,建筑壮观,风格独特,占地万余平方米,为吸引信徒奠定了基础。而与天后宫毗邻的三皇庙,已经过百年的洗礼,其影响力自然不能与风头正盛的天后宫相比。妈祖文化对于当时的盛京百姓来说是比较新奇的,而“三皇”的历史悠久,其中典故人们早已烂熟于心,人们对于“三皇”的新鲜感自然是不如妈祖娘娘的,毕竟中国有句俗语“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另外,沈阳天后宫又称闽江会馆,在清代从南方来的旅沈商人多汇聚于此,其中不乏就此定居者,于是这些人就成为本地的妈祖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增强了天后宫的影响力。妈祖本是海上的保护神,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她的职能不断扩大无论是商人、手工业者,也无论是难产或其他疾病,人们都认为妈祖都能帮助他们排难解困,妈祖娘娘的职能之中也包括了“三皇”的大部分职能,有取代“三皇”的趋势,而且妈祖林默是渔家女出身,与“三皇”相比妈祖娘娘更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这在无形之中也拉近了人们与妈祖娘娘之间的距离,使天后宫的影响力更上一层楼。

除此之外,我认为以天后宫来命名的原因不乏有政府自己的考量。在1957年,沈阳市有关部门在规划全市街路地名时,以清代此地曾建有一座天后宫,命名为天后宫路沿用至今。天后宫的历史影响自然是不必多说的,在1905年,天后宫的主殿和配殿均被焚毁,我想用天后宫来命名也许是一种纪念和惋惜吧。而且当时建国不久,国家百废待兴,在天后宫附近的居民有不少是当年南方旅沈商人的后裔,政府为了安抚这些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促进南北方文化的融合,遂以天后宫来命名也不是不无可能。此外,辽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沈阳作为辽宁的省会,发展经济自然是义不容辞,妈祖文化在海外流传甚广,尤其是众多沿海国家,以天后宫命名能够吸引海内外妈祖文化的信仰者前来沟通交流,吸引来大量的资金发展经济,有利于促进沈阳经济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天后宫路”名称的猜想,并无史料证实,浅薄之见,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沈阳大学文保志愿者团队 16汉语(二)王亚茹

指导教师:赵旭

图片来源:赵旭  王亚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