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笔谈121:赵光义最后两年留下的烂摊子
本号打算以连载的形式,从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为基础,用通俗语言、清晰逻辑再现北宋100多年政权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笔谈:北宋王朝盛世梦》。此为第121篇。
立完太子后,赵光义开始了过往的回忆和身后的畅想。
回想起这二十年来,自己昼夜孜孜、勤行不怠,使得海晏河清、国家稳定、政治清明。
但这一辈子他都活在哥哥的阴影里。他千方百计想走出这个阴影,却发现越走越黑,越走越混乱。一统天下的豪情,早已化作英雄迟暮的伤感。
这辈子,他最成功的两件事就是继位和传位。虽然也是历经曲折,但毕竟是成功了的。
好大喜功、自吹自擂的赵光义自然不满足于这乏善可陈的政绩,他要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对李昉、扈蒙等人之前修的《太祖实录》,赵光义很不满意,有些事你们难道记不清了还是故意缺漏?不行,得重来。
994年四月,他命令李至、张洎等人重修《太祖实录》。重新树立这光辉形象,工作难度太大了。不久就有人以眼睛有病而辞职,有人以不熟本朝历史而辞职,有人要求遍访功臣子孙及门人故吏。
无奈天不遂人愿,直到赵光义去世,重修的《太祖实录》都未能完成,而太祖旧实录已经流落到一些大臣家中。收缴旧实录、重修新实录,这个艰巨的任务只能交由儿子了。
在人生的最后两年里,他仍然要忙于平乱、打战,他留给赵恒的是一副烂摊子。
猛将战死沙场
995年,赵光义仅度过了短暂的平静岁月,各地风云又起。
当年十二月,李继迁得知永安节度使折御卿(即说书中“佘太君”的兄弟)病重,有了可趁之机,就派人前往契丹,约韩德威一起攻打府州,以报子河汊之仇。
折御卿抱病出征。韩德威上次被打怕了,见到折御卿仍然威风凛凛,就退了回去。李继迁没了后援,自然也就打消了念头。
但折御卿实在病得太重。他母亲担忧儿子,派人请他回去治病。折御卿答道,我们家世受国恩,现在敌人未灭,我怎能临阵脱逃!回去告诉我母亲,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军人战死沙场,分所应当!
第二天,折御卿病逝,时年37岁。赵光义失去了戍边的一员猛将。
这让李继迁更加肆无忌惮。
打劫灵州运粮队
996年三月,一个机会摆在了李继迁面前。
赵光义派出大将白守荣等护送军粮四十万石赴灵州。
为保万全,赵光义命令运粮大军分为前后三队,丁夫也分配了弓矢用以自卫;同时,还有士兵布阵随行护送,遇敌才出战。
等大军出发之后,赵光义仍然不敢大意,又派出会州观察使田绍斌率军增援防变。
赵光义的谨慎,更能凸显灵州的重要性。
灵州,位于夏州西侧、黄河与浦洛河交汇之处,占据黄河上游,依靠贺兰山,连接河西走廊,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水深土厚,草木茂盛。
李继迁是明白这一点的。向东发展阻力太大,如果向西能攻占灵州城,那么就占据了极为重要的根据地,可以与夏州地区连成一片,用来练兵储粮,消除赵光义对李继迁的包围态势,并逐步向西北拓展,借机成就霸王之业。
所以,李继迁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他等田绍斌的援军走到半途,就开始派出三千骑兵不断地沿途骚扰。
宋军且战且行,死了千余人,而李继迁的人马还是尾随其后。田绍斌到了浦洛河,自己率精骑三百、步弩三百相战,暂时打退了敌人,赶往与白守荣会和。
白守荣得知李继迁准备夺粮,就把三个运粮队合成一队。本来赵光义的意思可能是怕被人一网打尽,所以才分成三队。现在合在一起,看似力量大了,实际上更容易乱。
尤其是白守荣,他与田绍斌一见面就吵了起来,他执意要主动出击。田绍斌刚经历过大战,知道李继迁的难缠,所以就不同意。白守荣火了,说,我们自己的事,跟你没关系!
田绍斌一气之下,索性率军离开这些粮草辎重,远远地跟在后面。
李继迁带兵过来一看,发现了田绍斌的部队,正想打退堂鼓,再一细查,发现了蹊跷,原来宋军有内部矛盾啊。于是他故意用老弱残兵去诱敌。
白守荣不知是计,率部追杀,结果陷入伏兵包围,很快战败,丁夫则自相逃命。田绍斌见状,也率部撤了。
粮草辎重就此全部被李继迁接手了。
围攻灵州
尝到甜头的李继迁,就拦在灵州,把吐蕃前往内陆的马队、商团也抢了一遍。
吐蕃连忙向赵光义请求出兵。
赵光义还没决定出不出兵呢,结果五月,抢够了的李继迁又率兵进攻灵州,喊出的口号是,把张浦还回来!
城中守将一见势急,马上派人求援。却不想,派出的人被李继迁捉住了。
李继迁知道了城中虚实,又抓住了求援使者,就不再怕什么城坚难攻了,索性在城外驻扎下来,慢慢地围攻。
灵州是弃是守?
直到曹璨(曹彬的儿子)入朝,赵光义才知道消息。但他并没有马上出兵,犹豫了十多天。这中间,朝野又是一番争执。
吕端建议,从东北面的麟府、东南面的鄜延、南面的环庆等州三道一起发兵,然后合兵直捣平夏李继迁的老巢,他必然回兵相救。这种围魏救赵之计,可以马上解除灵州之围。
赵光义很担忧。前面白守荣这三路运粮队伍刚被打败,前车之鉴不远,他担心三路人马不好调兵遣将、相互联络,所以迟疑不决。
张洎见赵光义一迟疑,就揣摩圣意提出了反对意见,说,盛夏天气沙漠行军,怕是饥渴难耐,所以还是缓一缓出兵。
于是赵光义下诏,请主战的吕端和枢密院赵熔等人各自制定详细的作战方案,比如军力如何调动、后勤如何保障、行军采取什么路线、将领如何部署等等。
吕端等人觉得这安排有些不妥,怕各抒己见变成众口难调,要求一起提交一份方案。
结果又被张洎攻击,指责他位居中书却无所作为。
吕端反唇相讥,说你张洎又有什么新论?无非是揣摩圣意,拍拍马屁!
赵光义默然看着他们争执。你们就争吧,反正决定权在我。
过了几天,张洎果然上书。他将朝内主张出兵的观点都驳斥了一番,列举了一系列放弃灵州的理由。这些理由,跟徐河之战前他要求裁撤契丹边境的小城寨的理由有些类似,无非是灵州孤悬敌后,后勤消耗太大,再者盛夏之际出兵饥渴难耐,况且李继迁像狐狸一样,大兵出击很难抓得住他。
赵光义当时迟疑,就是在权衡要不要放弃灵州。张洎这一上书,赵光义再一联想到吕端的话,才发现张洎果真是投机。
赵光义很不高兴,叫你做方案,你却长篇大论要求放弃灵州,真以为就能投我所好吗?
他将张洎的上书丢回给他,说,你写的什么东西,我一句话都没看懂!
张洎汗流浃背。
五路宋军出兵
这一番争执就以吕端的胜利而结束了。
但具体到出兵,赵光义又另有安排,他将三路出兵改成五路出兵,下令:李继隆出环州、丁罕出庆州、范廷召出延州、王超出夏州、张守恩(张令铎儿子)出麟州。最终目标都是李继迁的巢穴乌白池(位于灵州与夏州之间,是主要产盐基地)。
李继迁从五月开始围攻灵州,一直干到八月。本来城内粮食将尽,眼见破城有望。没想到城内守军很顽强,时不时溜出来弄点吃的,偶尔还实施一下偷袭。
这时,五路宋军出关的消息传来。李继迁唯恐老巢被端,只得撤围而去。
宋军这边,赵光义本来是要求李继隆驰援灵州后再前往乌白池的,李继隆则再次发挥随心所欲的指挥艺术。
他考虑到李继迁可能会从灵州撤军,而自己从环州奔波到灵州,再从灵州奔波到乌白池,至少需要一个多月的艰难跋涉,而且路途遥远、风大水少的,难免会出点意外。
所以,他在听取部下建议后,决定从青冈峡直抵乌白池,并派弟弟李继和回朝中汇报。
按理讲,战术变动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宋军对地理状况不熟。李继隆走了几天,与丁罕会和,之后又走了十几天,连个人影都没见着。无奈之计,只好退兵。
张守恩这一路倒是见到了敌军,可是不敢进攻,也撤兵了。
剩下王超与范廷召到了乌白池,遇上了李继迁大部队。王超的儿子王德用时年17岁,作为先锋与李继迁转战三日,大小数十战,双方各有伤亡。王超与范廷召见其它三路宋军失约不至,自己这边则人乏马疲、士气不振,只好撤兵。
李继迁再次远遁。之后,他又不断地采取游击战术,先后攻击过夏州、石堡寨、骆驼口、保安军、灵州等地。
虽然李继迁这种战术都没有大的战绩,但足以祸乱西北,他自己也被契丹封为西平王。
难以安枕
四川方面,在这年的五月,张余的余部王鸬鹚再举义旗,自称“邛南王”,再次发生蜀乱。虽然不久后即被消灭,但四川农民起义在之后几年仍时有延续。
看到这一切,赵光义难以安枕。
想想当年继位,天下即将一统,社会稳定安康;后来为了追求功业,导致宋辽战争不断,自己也身受重伤;这几年,契丹不再南侵了,可西北边患加剧、蜀乱难平。
为了巩固国防、防止内乱,还有什么办法?既要补充北伐失利后留下的漏洞,又要扩大边境防御,只能增兵!
武功不成,文治更不能放弃。除了科举选人外,赵光义又多次让中央官员和地方官举荐人才,又不断给高官子孙赐予出身。
部队增加的这几十万人、官场增加的这些精英分子,都得花钱,需要开支。财政怎么办?民生怎么办?
这一切,赵光义都管不了了,都要留给儿子去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