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中国,学好书法就可以当大官

一、秦始皇

我们现在常常说“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绝大罪业,但实际上,如果不是秦始皇,中国文字可能还要经历更长的混乱期,至少,“焚书坑儒”应当一分为二分开来看待。
“焚书坑儒”是两面性的:它一方面摧残了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它也使文化在猛烈的行政手段之下得到了空前的统一。试想,如果山东(战国属齐国)跟陕西(战国属秦国)使用不一样的文字,这样的国家会混乱成什么样子,民众们在经济文化生活中又会有多么的不方便。
在秦始皇之前,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文字是不统一的,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文字体系,互不统属:
(秦系文字与六国文字差异表)
秦始皇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这本不是坏事,至少,七国文字统一在小篆这一种字形之下了,小篆很美,很有庙堂、典雅之气,为中国汉字发展提供了优秀的原始DNA。
(《峄山碑》上的小篆文字)
《说文解字·叙》记载:
“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不仅统一了文字,还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识字”活动,《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这三篇字书共二十章,四字一句,两句一韵,每章一韵到底,由政府颁行天下,以教学童识字,同时作为统一的标准文字责令各地实行,这很有进步意义。
“焚书”是秦统一八年之后的事了,书并没有全焚,焚书令规定是将天下非《秦纪》的史书,《诗》《书》及百家语全部交官焚毁,谈论《诗》《书》,以古非今者治重罪,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焚烧之列。对于秦始皇来说,这是不得已的事情,因为统一之后民众们的文化反弹已经让他觉得危及政权了,亟需统一思想,而统一思想,得从文化着手。
这样做的好处是全国思想由此获得了短暂性的空前统一。当然,也有坏处:从此之后,学习不方便了,一个人要做官,想要学习法令,只能以吏为师,现在我们发现的出土在湖北、甘肃等秦墓中的竹简木牍,内容多是抄写的《秦律》和《日书》(与时日有关的占卜书),由于思想禁锢,全国文化由此又进入了缓慢发展期。
说实在的,中华民族现在能有这样辉煌的文化成就,秦始皇是个关键节点。
(秦始皇像)

二、强大的萧何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最后,终至楚汉争霸,到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这时,距离秦始皇统一天下,只有短短的十五年时间,从统一到败亡,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影视剧中的萧何)
刘邦阵营出现了一个非常强大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萧何。当众将都在抢夺秦官府宫室的金帛财物时,萧何却先取秦朝丞相、御史执掌的律令图书收藏起来,实际上,这个动作,让刘邦在后来的楚汉争霸中完全占据了主动权。因为他们可以从这些律令图书中知道天下何处的关隘最险要,各地人口的多少,形势的强弱,甚至哪些律令让老百姓苦难深重……
萧何太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了。西汉建国之后,他仍然异常注重文化建设,或者说,正是因为这一点,汉政权才维持了四百多年,而汉民族也由此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他都做了什么呢?
他制定《尉律》,规定:
“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兴劾之。”
就是说,小孩子自小学习文字之学,接受识字和书写教育,到十七岁以上为成人可以处事时,就可以参加考试了,能背诵《尉律》,并能懂得《尉律》的意义并能缮写9000字以上者,才可以去当郡县起草和掌管文书的诸曹掾史。
(影视剧里的刘邦)
《尉律》说的“八体”书,就是秦代规定的秦书八体,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也就是说,对学童的考试就是考学童们的书法水平。优秀的,从县里推荐给郡里,再由郡里推荐给中央,逐级选拔,最后由太史令将这些书法优秀的学童们再集中起来进行考试,其中最优秀的,授以尚书、御史、史书令史等主书的官职。
你看,这是西汉的制度。书法写得好,可以做到尚书、御史。这就是不小的官了。

汉武帝之前都注重书法和文字学

在汉代,不仅要写得好,还得写得对,严格规定“吏民上书,省字不正,辄举劾”(《魏书》)。
汉景帝的时候,有个大官叫石奋,以恭谨闻名,他的四个儿子都顺行孝谨,官至二千石,他本人为诸侯相,也是二千石官。所以他们被称为“万石君”。他有个儿子叫石建,《史记·万石张叔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
秦汉时期的“马”字下边连同尾巴和四足,是五笔,他写成了四笔,于是甚至怕获得死罪,可见要求之严。
(秦汉“马”字的写法)
到了东汉,“能通《仓颉》史篇,可补兰台令史,满一年补尚书令史,再满一年,就可当尚书郎。”也就是说,在汉一代,低级的文吏,是有可能因为书法写得好,律书背得熟升迁为长吏乃至二千石的大官的。
甚至“能书”是考察官员的重要标准。
把书法练好,也是文吏们必修的业务。在汉朝,为了晋升,即便是一些戍守边陲的小吏,也是一有空暇就练习书法,上级也将“能书”作为考察、提拔小吏的一项条件。
(汉武帝像)
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理论进入考绩范畴,八体书任由闾里书师教习,不再作为考试取士的内容了,“小学”(文字学)跟着也衰落了,研习“六书”的人也少了。到了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书法的好坏已渐渐不作为做官的考核条件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