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和IP到底是什么

  当下,网络文学和影视行业的焦点话题是什么?在刚刚落幕的“网络文艺的中国形象——第三届西湖论坛”期间,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文联副主席、温州市艺术研究院二级编剧蒋胜男谈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不妨一起来听听这位网络文学大咖的说法。

什么是网络作品?

  21世纪,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与过去创作的前辈们相比,我们这个时代的创作可能有更多的便利,不管是在创作修改上、资料查询上、还是发表交流上都有更多的便利。

  网络文化的发展,首先是科技的进步,带来人文的进步,削平了过去的门槛,增加了文化交流机会,提升了全社会的参与度,带来整体社会文明的进步。

  过去,我们把文字记录在甲骨上,记录在青铜器上、记录在竹简上、记录在纸张上,而到今天我们把文字记录在网络上。这些文字的核心没有变,变的只是载体,而每一个裁体的变化,则是人类历史上文明的大飞跃,大进步。

  过去一个穷乡僻壤的读者,也许终其一生只能看到村里小学的几本书,除此之外再无其它。受环境和时代所限,他的眼界只能局限在所知的狭小世界里。

  过去一个籍籍无名的作者,可能写了许多作品,投了很多刊物,却遇不到那个欣赏他的伯乐,最终在无人问津下湮灭了创作热情。

  而今,网络削平了所有的门槛,让每一个人都有同等机会去阅读,去创作,去打开另一片崭新的天地。哪怕是穷乡僻壤的孩子,也能靠网络就能完成过去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完成的阅读积累。许多有天分的创作者,可以在读者的鼓励下,一步步继续创作,直至拨开迷雾,发出耀眼光芒。

  网络的出现,是人类一大步,文学一小步。所有网络文学创作者,能够取得一点成绩,都要感谢这个时代。

  不管什么时代,用什么载体,中国人看的,讲的,都是中国故事,讲的都是从古到今人类内心的原始需求。其实拿到现在来说影视也好、资本也好,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所有的经济学都是心理学,

  所有能打动你的文本和打动你的故事,一定包含着公众心理的一种诉求。甚至用老的一种行话说:戏剧学的俗套是什么?最俗的老俗套是私定终身后花园、浪荡公子中状元。但这个俗套却上演了800年,每年的戏剧舞台上,每一个剧种每一年都还在上演,因为打中人的心理。包括我们现在说的类型,其实不是这个类型红,而是这个故事里面有跟人情感共鸣的东西。每个人都有主角和代入意识,每个人都是命运的主角。

  今天提出网络文学类型化,似乎很新鲜,其实并不新鲜。我们主流的几种类型文学,其实就是我们的传统类型。从宋话本元杂剧就有,就那几种,古今不变。

  一种类型是言情剧,从牡丹亭到微微一笑很倾城,讲的都是青春期男孩子女孩子的恋爱故事。恋爱以后,那就是结婚了,就是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了,于是就是伦理剧,从琵琶记到辣妈正传,什么时候都有人看。爱情、婚姻、家庭之外还有什么,还有社会。

  走上社会以后,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觉得这件事不公平,就会希望清官来做主,那就是公案戏,推理小说,过去有《包公断案》,现在有《名侦探柯南》、《法医秦明》。如果清官搞不定,就要大侠来断案,那就是三侠五义,就是射雕英雄传。如果觉得这件事,大侠都没办法给你公道,那就是神仙上场,就是玄幻小说,从封神榜到花千骨,这就是大家内心一直有的心理需求。

  此外,还有一种类型,就是老百姓永远对帝王生活有一种窥探欲,所以会想象“皇帝伯伯金斧头,皇后娘娘烙大饼”。所以过去有《长生殿》,现在有各种宫斗剧。差不多就这些类型,虽然现在多了一个星际,但所有的内容差不多还是这些类型中生成。然而套路人人会用,但写得有没有人看,那就得看内核了。这也就决定了这个作品是流水线产品,还是ip。

什么是IP?

  有了故事,那么也就是有了IP。我们今天说IP,给了它一个专门的定义。但从它的涵义来看,它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只是历朝历代对这个类别的文字描述不同,在当下,我们把它定义为IP。

  过去的《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就是大IP,而当时受众最广的传播途径是戏剧和说书,所以就将这些改编成戏曲和说书。而如今受众最广的媒介是影视,所以就把IP改编成影视。所以,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大众传媒形式的作品,古已有之,并不是现在独有的现象。

  网络的兴起和繁荣,为我们的阅读写作注入了全新活力。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的时代。人们也可以随意从海量的网络阅读资源中攫取所喜所需,尽情在书籍的海洋里畅游翱翔,这是一个文学资源大量涌流的时代。

  90年代末,一位70多岁的老师告诉我:“以后是电脑的时代,你要学会用电脑创作和生活。”如今,一切都如他所言。

  2000年左右,我开始将作品发布到网络上。那时还是BBS时代,没有VIP收入,没有版权收益,网络很慢且不稳定,读者稀少。我和少数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鼓励,纯粹靠着对文学、对创作的热爱坚持下来。

  在我的创作还不是那么成熟的时候,这种直接的,来自读者的鼓励,是激励我继续写作的重要动力。那时候,我们所有人都只是单纯依靠着对文学、对创作的热爱,在工作之余坚持着写作。

  很多年后,网络读者越来越多,许多作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收入,甚至成名成家,这时候我反而放慢了创作的速度,而在静心慢慢打磨作品,《凤霸九天》写了四年、《芈月传》前后将近十年,《历史的模样》更是一个长远的计划目标。

  写作尤其是写历史作品,是一种与远古的能量场在对接,这种能量场越深入越庞大,最终如果你不懂得及时退出,这种能量场会把你卷入,耗尽。但你不深入,则无法找到那种与古代对接的感觉。我经常会写完一部大的作品,就会大病一场,因为会很容易透支自己的精气神。但这种与历史的对话,同样是对自己的修炼和提升,你的精神能量得到庞大的支持,会让你的内心更强大,更坚韧。

  我一直相信,我们的过去和未来,是可以有所链接的,那就是我们的文字。所以现在我们大家热议的IP,也是一种由文字为核心展开的表现形式。

我们如何对待IP?

  其实为什么资本要找网络小说改编影视作品,因为影视作品采取文学原著改编,本来就是惯例,只不过我们以前是从出版物中,从文学期刊找,而现在是从网络小说中找而已经。不管是过去的《三国》《红楼》《红高梁》《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国外的《乱世佳人》《哈利·波特》都是如此。一本已经完成的小说,比一个影视剧本大纲更直观,也更具可判断性。然后一开始网络小说很便宜,改编成影视小说走红以后,正好遇上这几年的影视资本大量涌入,于是IP的价格也应市场需求而上涨。

  不管是唱好还是唱衰,IP总在那里,IP成为影视及其它媒体的改编渠道一直存在,但是每一个时期好IP的量总是不多的。

  所以它需要你做一个很精准的判断,不是所有的网络小说都是IP,不是所有挂名IP的作品都是真IP。上次遇上一个公司老总,他说他有两千多IP,我真是吓了一跳,你们对ip到底有多大误解?问明白才知道他说他买了个网站,有两千多部小说。但小说并不完全等于IP。

  IP刮起一阵风以后,有人唱好,有人唱衰。有人投资IP获得巨大收益,有人真发现不如预期理想。

  有些小说,文本上漂亮生动,有许多粉丝量,但故事核薄弱,并不一定就能够具备影视化的基础,把这样的作品当作影视IP去收购去改,费了好大的力还事倍功半。还有一种就是你拿了人家的故事,然后叫来一个不理解它不认同它的编剧来改,它最核心能抓人的点改没了,然后故事情节套路了,变成旧酒装新瓶,观众看到的还是原来的配方原来的口味,最后扑掉,你说这是IP的错吗?还有一种,清穿红了我也买本清穿来拍,玄幻红了我也去买本玄幻来拍,其实除了个壳像以外,内核天差地别。就算内核差得不多,然而文学作品要追求类型性,在文学上跟风之作仍然畅销,但在影视作品中却是一个边际递减效应,因为影视剧制作成本不只是小说版权购买上,更在于服化道、演员成本,同样的东西,别人做过一次后,你再去做,成本比别人更多,收益却可能递减。你又怪这是IP的错?

  不管是唯IP化,还是唱衰IP,其实都是不过脑子的极端做法。

  IP是什么,有人说优质IP是房产界的好地段,其实不然。IP其实就是一个设计图,你会不会看设计图,是第一个点。设计图好,固然你盖房子做产品成功一大半,但是只有好图纸是不够的,你找的施工队专不专业?你施工的主力在不在现场?你施工的时候有没有偷工减料胡乱对付?你不能说我买设计图花了大钱,我给这个产品做了贵的外包装和营销,我这个就是好产品,对不对?

(编辑:moyuzha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