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的姓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而随着国家权力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初具雏形,各种政治意识形态形成,姓氏文化逐渐与政治因素密不可分。
姓是汉字文化圈用作表示血缘集团的名称,其所指范围随着地域和时代变动,氏则是姓的分支。
“姓”从偏旁拆封可以看出其本意为女人生的子女,因为姓氏产生的上古时期,人类还处于母系社会,随着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才随父亲,并且延续至今。从古代文献资料中得出,上古时期的姓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而随着国家权力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初具雏形,各种政治意识形态形成,姓氏文化逐渐与政治因素密不可分。同时,华夏文明与古代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胡汉姓氏的混淆互化不仅丰富了姓氏文化,更是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我国地域辽阔,在中国姓氏文化的形成、发展中自然会受到地域的影响。从姓氏制度是一种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这一角度看,在注重血缘关系这一观念上,中国古代产生了所谓的名门大姓,这也就是当时为保护自己的宗族形成的一种门第之见。由于推崇名门大姓,继而产生了我国古代的所谓的“郡望意识”。这里的“郡望”即某一个姓氏世代居住在同一个地方而为当地的人民所敬重,实际也就是地域对于一个姓氏、一个家族的影响。比如韩愈本来应该是唐朝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是在当时“韩”姓是以昌黎为郡望的,在“郡望意识”的影响下,韩愈便自称昌黎人,所以现在韩愈才有“韩昌黎”之名。其一是以母亲为姓。人类的发展史上,有一个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女人掌握着部落和氏族的权力,因而就产生了母性崇拜,姓氏也就以母亲而形成。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许多的姓都带着女字旁的,如“姬”、“姚”、“姜”等。商朝之前,中国人的姓还没有完全固定,商朝之后是西周,国王姓姬,明显带着母性崇拜的余波。“姓”字本身是“女”和“生”构成的,也有母性崇拜之意。其二是以部落图腾的动物为姓。黄帝又称熊氏,后裔就演变为熊姓,现在姓熊的人,黄帝是他们的祖先。上古之时,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图腾的动物,就发展为姓,如骆、蚁、鹿、羊、马、牛、鱼等姓,就是这样承袭下来的。其三是以出生地和居住地为姓。春秋时期,国公们的家庭在城郭里居住,于是便就有了东郭、南郭这些姓;住西门的大夫,就姓了西门,像西门庆这个人物,祖上就是居住在西门的大夫。而无文化之根的日本人的姓吸取了中国文化,他们大多和居住地有关,住在渡口的姓渡边;住在山口的姓山口;家旁有松树的姓松下。在欧美,用地名作姓也相当普遍,如姓福特的,是住在小沼泽附近的;姓伍德的,是住在林地旁边的;姓布什的,房子挨着灌木丛;姓克利夫的,是离悬崖不远的人家,这些算是题外话了。四是以古国为姓。商朝之前,曾有一个小国叫汪芒国,这个地方的人们便都姓汪;商朝时期,在泾水渭河之间有个阮国,这儿的人后代都姓阮。而周、夏、殷、齐、鲁、楚、韩、赵、秦、宋等姓,都因国名而来的。值得补充的是,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存的复姓约有81个,分别是: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父、谷梁、拓拔、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共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楮师。当代中国,由于家庭结构的巨变,像“四世同堂”“五世其昌”那样的大家庭越来越少,姓氏观念开始淡化,宗族观念也开始随之淡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姓氏文化就不产生影响了。许多背井离乡的华裔都还是把自己的姓氏和宗族视作命根,在海外华人社区,到处都还存在“同姓同宗亲会”这样的组织,在这种中华姓氏文化的影响下,他们集合其同姓族类,不论亲疏、贫富,共同进行各种有益于宗族发展的活动,像“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样的同乡情结也还存在,也经常会有不能“数典忘祖”“欺师灭祖”之叹,这些都足以证明中国姓氏文化对家族、对一个国家所产生的影响是何等的深刻。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