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到底有多少让人细思极恐的真实记录

说起我国最著名的志怪古籍,就不得不提包罗万象的《山海经》。这部上古奇书不但堪称中国神话版的《哈利·波特》,还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远古时期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以致连司马迁提到《山海经》时,也不得不说上一句:“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天吴
司马迁不敢言之的书中异兽,却让现代人产生了无限好奇。随着科技的进步,不少《山海经》记录的神兽也渐渐在现实生活中被人们发现。那么,这些被发现的神兽究竟是什么呢?

01

谜 书

“兽多橐驼,善行流沙中,日三百里,负千斤”,这是《山海经》中关于橐驼的记载。
然而,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千年时光不过转瞬之间,待得后世之人再看到这部奇书时,语言和描述的差异已成为沟通的鸿沟,可怜的后世之人不得不翻遍古书找注释,只为了弄懂《山海经》里“橐驼”到底是个啥。
幸好《后周书》中便有对橐驼的解释,据其介绍:“其风欲至,惟老驼知之,即预鸣而聚立,埋其口于沙中。人以为候,即以毡拥其鼻口。”
有了这段的描述,神秘的橐驼总算被勾勒出大致面貌,再结合《邺中记》中说它“如马形,长一丈,高一丈,足如牛,尾长二尺,脊如马鞍”的介绍,不难看出所谓的橐驼显然便是如今的沙漠之舟骆驼家族的一份子。
这般如猜谜语般的神兽介绍还有很多,比如《山海经》的《南山经》中说:“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
或许为了便于后人理解,《山海经图赞》中还进一步解释道:“鹿蜀之兽,马质虎文,骧首吟鸣,矫矫腾群。佩其皮毛,子孙如云。”
长的像马又有如同老虎一般的纹路,不少人第一想法就是斑马。诚然,斑马的确也挺符合《山海经》的介绍,但若将目光放的长远一些,就会发现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还有20世纪初才在刚果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霍加狓。
说的这里,可能不少朋友觉得奇怪,那《山海经》是先秦古籍,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古人怎么可能会知道远在异国他乡的动物呢?

02

奇 书

带着这样的疑问,美国学者墨兹博士专程按照《山海经》的描述开启了一场探秘之旅。他根据《山海经》中山川河流的记载,按照书中说的方位前行,书上说第一座山和第二座山之间要走多远,他就走多远,完全拿着《山海经》当地图用。
结果,墨兹博士实地考察后发现,《山海经》的《东山经》里记载的一部分山川情况,与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完全一致,就连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也与书中如出一辙。
但《山海经》的神奇之处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书中曾经记录“西南隅,有人如炭”,放眼全球,以中原为坐标轴,西南方正是如今的非洲,原来古人早在千年之前,就知道了黑人朋友的存在。
再比如《山海经》中对小人国的记载:“有小人国曰僬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这段描述以往总被当作是古人脑洞大开的奇妙想象,直到俾格米人被发现,才让人们惊呼古老的《山海经》就是一个宝藏男孩。

03

禁 书

虽然《山海经》中的内容让现代人啧啧称奇,但在遥远的古代社会,《山海经》的传承之路,却也走得分外艰辛。
《山海经》的书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大宛传》中,到了西汉末年,刘秀(刘歆)重新修订了《山海经》,还顺便留下了一份《上山海经表》。
这之后,便是东汉时期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了《山海经》十三篇,可惜这些珍贵资料早已遗失,如今人们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晋代学者郭璞的《山海经传》。
当初郭璞整理《山海经》时非常仔细,不仅最大可能地收录了前人留下的残卷,还为《山海经》写了批注并配了插图,不过郭本的插图却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散佚一空,最终只有文字版流传于世。
到了明清时期,一些学者觉得《山海经》没有插图甚是可惜,于是为《山海经》补了附图,与此同时,一部分热爱《山海经》的文人还撰写了许多与《山海经》有关的答疑书或是参考资料,古老的《山海经》总算在文坛焕发了新的活力。
无奈好景不长,乾隆年间,满清统治者在文学上实行高压政策,编纂《四库全书》时,更是收缴了多达3千多种禁书,可怜的《山海经》也不幸名列其中。
清廷统治者将《山海经》列为禁书,主要是觉得《山海经》中的记录太过荒诞不经,而且一个多元的世界也容易让百姓产生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的想法,这对于一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大清,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好在《山海经》虽然被禁,但民间依然悄悄保存了一部分,这才让这部上古奇书,得以延绵百世,流传至今。
如今,依然没有人能说清,古老的《山海经》中究竟有多少秘密。但唯一能够肯定的是,《山海经》中的每一个秘密,都是中华文明千年传承的见证者。如果要问《山海经》有多神奇,就请看看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吧。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