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骨笛:穿越九千年光阴 它是最远古的声音
9000年前一只仙鹤死去,把翅骨留在原始人的村落里。人们捧着它,耳边响起鹤群哀悼的声音。
把仙鹤的翅骨制成乐器,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一支朴素的骨笛由此诞生。它的孔排列上下不一,吹口也还没有那么讲究,但先人们用神奇的灵感创造了一种朴素的乐器,并延续发展,不断丰富,直到今天。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大型国宝探索节目《假如国宝会说话》和《国家宝藏》同时“邀请”了这个来自8700年前的“声音”,让诞生在21世纪的我们也能够听清先人们当时的内心想法。
贾湖骨笛,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长23.1厘米、七孔。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
华夏先民们手中的笛子,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和大自然相处,骨笛吹响,引群鹤飞舞,先民们不论是悲伤还是欢乐,还是恐惧,只要听到骨笛的声音,内心的苦难就会减轻,就能安心。
早期的骨笛可能只是为了模仿鸟叫,以吸引猎物;慢慢地,狩猎之后的欢庆,让这些骨笛变成了乐器;再后来,人类的审美不断升级,人们开始需要越来越复杂的乐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贾湖骨笛出土的贾湖遗址中存在着非常丰厚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遗存,拥有8个世界之最,遗址年代距今7800—9000年。
在贾湖遗址内,曾发掘出一批碳化稻米及石墨盘、石墨棒、石铲、石镰等实物。这些资料表明,早在9000年前,贾湖先民已经会种植水稻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张居中教授还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教授帕特里克·麦戈文合作,通过对出土陶器内壁上的残留物进行研究证明,贾湖先民用大米、蜂蜜、山楂等制造了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酒”。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中国是世界上家畜驯养的起源地之一,而中国最早的家猪就发现于贾湖遗址。遗址内发现的埋狗坑证明,在贾湖时期,狗已经成为了人类的朋友。
日本鱼类研究专家中岛经夫对贾湖出土的鱼骨研究表明,贾湖人曾将捕捞后吃不完的鱼养殖起来繁殖,这里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鱼类人工养殖地之一。
还有世界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世界最早的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地之一。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八项“最”让贾湖遗址被学界认定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它们都是贾湖遗址中的古中国文明,是令学者们神向往之的史前遗存圣地。
而骨器,是贾湖遗址所挖掘出来最多见的器具。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居中在他的《贾湖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报告》中指出,贾湖骨器特别发达,种类繁多,箭头、骨镖制作精细,骨笛的制作更反映出贾湖人高超的计算水平。
但是在那个时候,想要在仙鹤翅骨这样不规则的管子上找到吹孔的完美位置,狩猎的原始人必须一点点尝试、修正。而直到今天,顶级的笛箫调音师都在用这种传统的方法。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9000年斗转星移,生活逐渐转化为艺术,骨笛也慢慢演变成竹质笛箫的大家族。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9000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音乐就是文明,当文明传承到今天,我们必须要知道,音乐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