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恶阻无需辩证疗效很好

临床上妊娠恶阻很常见,我常用:

化橘14、竹茹12、党参6、甘草4、姜半夏10、白术10、茯苓15、陈皮10、生姜4片、大枣10。

无需辩证疗效很好。

浪竹

半夏有致畸作用,使用此方请注意。在本科的时候就听过一位当地非常,十分,特别有名的中医专家讲过,半夏有致畸作用,妊娠呕吐慎用,在现在的医疗情况下,还是不用为好。治好了100000个,你名气非常;如果有一个出了问题,那就惨了!还是自保为好!!!

下面是文献,请参阅:
1、生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的水煎液10 g(生药)/kg,从小鼠受孕第7日起腹腔注射,连续10日,其致畸百分率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而与阳性对照组丝裂霉素C(1 mg/kg)相近。因此认为,3种半夏均有致畸作用,尤以生半夏更为严重[15]。但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出现率试验表明,半夏汤剂不引起微核率升高;在人外周血培养淋巴细胞姐妹染色体交换试验中,表明半夏汤剂对DNA的损伤和修复均无明显影响[16]。姜半夏水煎剂灌喂母鼠3天,亦未见对胎鼠肝细胞的姐妹染色体交换和染色体畸变有影响[17]。因此认为半夏不大可能出现遗传毒性。

2、对半夏妊娠毒性的探讨
摘要:目的通过对古代、现代的文献及研究进行分析,探讨半夏妊娠毒性的现实性。方法综合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研究。结果半夏在古代被用来治疗妊娠恶阻,但是在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表明其有不利于妊娠的作用。结论 对于妊娠妇女,在临床上应避免使用半夏。

  关键词:半夏;  妊娠;  呕吐

  半夏作为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医家发挥颇多,其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因其显著降逆止呕作用,古代医家常将其用来治疗妊娠恶阻,但其是否对妊娠有影响有较多争议。本文对半夏古代、现代有无妊娠毒性的观点进行分析,认为半夏对妊娠期的毒副作用大于有益作用,应避免在妊娠期使用半夏。

  1  古代文献论述

  1.1   半夏治疗妊娠恶阻妊娠恶阻为妇女妊娠早期的常见反应。《女科经纶·胎前证》云:“恶阻者,妇人有孕,恶心阻其饮食也”。历史上最早有关的记载是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专门辟有“妊娠恶阻候”章节,首次提出“妊娠恶阻”的病名。约半数妊娠期妇女都有上述表现,有反应严重,反复呕吐不能自止者,可使孕妇迅速消瘦或诱发他病,甚至影响胎儿的发育。半夏由于它降逆止呕作用较强,因此常被后人用来治疗妊娠呕吐的常选药物。半夏之名始见于《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故为名也”。半夏入药首见于《五十二病方》第376号方,处方用名为治半夏(即半夏粉),与牛脂、醋合煎服用。《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下品。其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脾、胃、肺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妇人重身,毒之何知?……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此理论对后世医家引导颇多。汉代张仲景就擅长运用半夏止呕,在《伤寒论》与《金匾要略》中,运用半夏的方剂有43方,而专取其降逆止呕功效的达21方,可见张仲景对运用半夏止呕有独到的经验。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篇》中他特别写到“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方中重用半夏以降逆止呕,说明了当时人们就认识到用半夏来治疗妊娠呕吐。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用此方以生姜易干姜,加茯苓、麦冬治疗胃热上行恶阻的呕吐。

  1.2   半夏对妊娠不利之说自古以来,半夏被列为中药的***。汉·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中已说明半夏“不呋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南朝刘宋·雷敩在《雷公炮炙论》中云“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本草经集注》曰:“令滑不尽,不尔戟人咽喉。”早在我国古典医籍中,对妊娠期“勿乱服药”就有文字记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就列出了八十多味妊娠期禁忌药物,半夏名列其中。半夏作为妊娠禁忌中药,在现存文献中最早见于南宋·朱瑞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一书,金元时期张元素也指出“半夏动胎,孕妇忌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进一步确认这一观点,认为其有“动胎”之弊。陈自明在他的《妇人良方大全》中更详尽地提出“半夏有动胎之性”。他们明确提出了半夏不可用来治疗妊娠呕吐,为妊娠期禁忌药物。但绝大多数医家不赞成陈自明的观点, 如薛立斋在《校注妇人良方》中指出:“痰涎壅滞,饮食少思,胎不安,必用茯苓半夏汤。……善能安胎气,健脾胃,予常用验矣”。又如《药证》中也提到:“余尝读《本草纲目》半夏条曰:孕妇忌半夏,为其燥津液也。不思之甚矣。古语有之曰,有故无殒,此证而用此药,夫何忌之有。”[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络的《本草从新》曰:“孕妇服之能损胎,若与参术并行,但有开胃之功,亦不损胎……”。说明人们还是坚持“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观点,仍然将半夏作为治疗妊娠呕吐的主要药物。

  2  现代研究

  半夏属(Pinellia Tenore)植物全世界约9种,其中P. terfnate Breit.产于朝鲜, P.tripatita Schott产于日本,中国产7种,除P.terna to (Thunb.) Bre i t.外,其余6种均为中国特有[1]。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 Bre it.)的干燥块茎为常用中药材之一,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半夏”,它主要含有生物碱、β?谷甾醇、多糖、氨基酸、挥发油、半夏蛋白及无机元素等多种成分[2,3]。现代研究发现,半夏能激活迷走神经传出活动而具有镇吐作用[4],但半夏的镇吐作用远比其镇咳作用弱,且作用时间不够持久[5]。而研究发现半夏对妇女妊娠有较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毒性:半夏较长间给药会抑制实验动物的体重,使肾脏代谢增加,甚至引起死亡[6,7],而且有实验证明半夏有胚胎毒性,可使胎儿体重显著下降,胎儿之间大小差异突出,使死胎显著增加[8]。影响内分泌:半夏蛋白可影响卵巢黄体功能,使内源性孕酮水平下降导致蜕膜变性,蜕膜反应消失,从而导致流产或胚胎停止发育并死亡[9]。损害遗传物质、致畸:半夏可损害实验动物的遗传物质,使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由于致突变与致畸胎有很高相关性, 半夏同时可通过胎盘屏障对胎儿细胞有诱变作用,表达出对胚胎的致畸性[7,10~12]。降低胚胎着床率、流产:半夏蛋白可与母体或子体细胞膜上的某些糖结构结合,改变了细胞膜生物学行为,表现为明显的抗着床作用[13],而且由于半夏蛋白是一种植物凝集素,它专一的与实验动物的血红蛋白凝结,造成流产[14]。

  3  讨论

  半夏作为一味中药在我国古代卫生保健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的止呕作用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的呕吐,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现代药理研究的深入,它的毒性和副作用也为人们所发现。但现代还有部分人群仍然使用它治疗妊娠恶阻,造成一些不利影响。本文认为目前在患者妊娠期应停止使用它,主要有几个原因。①从性味方面来看,半夏辛、温,不太适宜用于妊娠期,况且还有毒性,更增加了它的危险性;②古代及现代使用半夏时通过炮制、配伍来消除或减弱毒性,可现代研究发现炮制、配伍并不能降低它的毒性[8,15];③古代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使半夏成为治疗妊娠恶阻的主要药物,而现代医药已非常发达,完全可找到合适的替代品;④实践证明半夏对妊娠妇女有诸多副作用,不论对人体还是对现代的优生要求讲,都不宜使用它。虽然目前在妊娠期不宜使用,但由于半夏有独特、明显的妊娠期止呕作用,让我们期待能提取其有效活性成分,消除它的毒性和不利成分,使它在现代科技下能够继续缓解妊娠恶阻,减轻孕妇痛苦。而且由于人类要求的提高,节育成为我们生活日益关注的话题,目前的主要节育措施(节育器、避孕药物等)存在不规则**流血、干扰生殖内分泌及其它生殖生理功能等缺点,中药虽有一些药物,但其实际应用价值不大,但有历时长,过敏反应等严重副作用。因此,半夏对妊娠期不利影响却成为人们用来节育的考虑方向。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应进一步研究半夏的妊娠期止呕作用、节育作用,使半夏极大地发挥它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郭巧生.半夏研究进展[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0,2(10):15.

  [2]  吴  皓,束建清,蔡宝昌,等.半夏姜制对β-谷甾醇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1):662.

  [3]  王  锐,倪京满,马  蓉,等.中药半夏挥发油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5,30(8):457.

  [4]  奥井由佳.半夏对大鼠迷走神经胃支传出活动的激活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4):301.

  [5]  凌一揆,罗光宇,李玉纯,等.“十八反”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生川乌反半夏的初步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8):47.

  [6]  杨守业,叶文华,吴子伦,等.半夏炮制前后对小白鼠急性、亚急性和蓄积性毒性的研究[J].中成药,1988,(7):18.

  [7]  龚梅芳,邹  季.三种炮制半夏对妊娠小白鼠致畸作用的再研究[J].北京中医,1990,(1):36.

  [8]  杨守业,何  民,王来苏,等.半夏对妊娠家兔和胚胎的毒性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89,4(6):27.

  [9]  夏林纳,李超荆.半夏蛋白对小鼠的抗生育作用及抗早孕的机理探讨[J].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85,12(3):193.

  [10]  熊素芳,杨益寿,李  鸣,等.两种不同炮制半夏诱导小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的研究[J].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3,14(3):225.

  [11]  熊素芳,龚梅芳,蒋文弘,等.几种不同炮制半夏对妊娠小白鼠致畸作用的研究[J].北京中医,1987,(6):51.

  [12]  王小红,江  洪,夏明珠,等.姜半夏致突变性实验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2,23(8):42.

  [13]  陈惠玲,宋锦芬,陶宗晋.半夏蛋白的抗兔胚泡着床作用[J].生理学报,1984,36(4):388.

  [14]  陶宗晋,陈惠玲,孙  册,等.半夏蛋白在小鼠早期妊娠子宫结合部位的检测[J].生理学报,1983,35(1):107.

  [15]  马兴民.新编中药炮制法,第2版[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63.
?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机基金资助项目(No.GXZ05031)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