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攻灭东突厥,完全出乎李世民的预料(上)

李靖攻灭东突厥,完全出乎李世民的预料(上)

原创2021-08-07 13:35·磧里沙

东突厥是与隋朝同时期崛起的的大国,隋朝北部的数千里边疆都与东突厥接壤,东突厥的地域包括今天的内蒙古、外蒙和俄罗斯南部的一部分,其国土面积与隋朝不相上下。东突厥地处蒙古高原(古称大漠草原),以游牧为业,除了突厥人以外,还包含了薛延陀、回纥、铁勒等众多游牧部族。

隋朝和东突厥

公元609年,始毕继承东突厥王位,励精图治,几年间一统东突厥,成为草原新霸主。而同一时期的隋朝皇帝杨广却是穷奢极欲,耗尽民脂民膏,引发中原战乱。趁着中原孱弱,始毕经常纵兵南下抢掠,使得东突厥进入鼎盛时期。

此后十几年间,始毕可汗病逝传位给二弟处罗,不久处罗病逝传位给三弟颉利,是为颉利可汗。

在这十几年间,中原王朝也完成了隋唐更替,由李渊建立的唐朝一统中原。

626年,李渊二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囚禁父皇。颉利可汗听闻唐朝发生政变,率领二十万大军借机南下,长驱直入、大肆抢掠,一直打到唐朝都城---长安城下,李世民迫不得已与颉利签订了'渭水之盟’,用国库大半钱帛打发颉利撤兵返还。

李世民视渭水之盟为奇耻大辱,专心治国、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颉利可汗的败家能力与隋末帝王杨广有的一比,先是逼得薛延陀与回纥部族联合起来不听号令,并与其开战,又与亲侄子、始毕可汗之子突利的矛盾激化,只能暂时放任薛延陀,与突利大战。

628年(贞观二年),李世民派人出使薛延陀,册封薛延陀酋长夷男为珍珠毗伽可汗,赐以鼓纛,支持其立国。同年又接纳战败的突利,将其接入长安,厚礼相待,授官右卫大将军,封爵北平郡王,食邑七百户,进一步分化东突厥。

兵部尚书李靖时刻关注北部边疆的局势,当听到薛延陀联军击败了阿史那欲谷,并在鄂尔浑河南的于都斤山脚下建立了薛延陀汗国牙帐(都城)时,认为唐朝向东突厥全面开战的时机已成熟,请求立刻大举进攻东突厥。

此时,李世民收到代州都督张公瑾的上奏,建议讨伐东突厥,并列举了五条理由:“

1.颉利可汗奢华残暴,诛杀忠良,亲近奸佞;

2.薛延陀等部落均已叛离;

3.突利与颉利内斗,二败俱伤;

4.塞北地区经历霜冻干旱,粮食匮乏;

5.颉利众叛亲离,胡人反复无常,大唐军队一到,必然内部纷乱。”

李世民遂下定决心,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手,统领各路兵马进攻东突厥。

629年(贞观三年)九月,并州都督徐世绩、华州刺史柴绍、灵州都督薛万彻、任城王李道宗、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五路大军、共计十万军队、二十万民役,分道出击东突厥。这是李唐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

李靖亲率段志玄及其五千萧关铁骑,率先深入草原,勘察敌情,为各路大军制定进军路线。

颉利可汗见阿史那欲谷与薛延陀征战失利,正要重整旗鼓,亲率大军再战薛延陀,突然发现李世民背弃渭水之盟,派大军突入境内,这是颉利万万没有想到的,在颉利的认知中,中原军队以步兵为主,不可能深入草原与己决战,从没做过这方面的备战。颉利只能仓促迎战,调动附近全部兵马,迎战唐军。

唐朝五路大军攻伐东突厥

定襄郡(今呼和浩特)本是隋朝领土,北与突厥接壤,南接马邑,隋末之时被突厥占据,得到了刘武周、李渊、窦建德等中原割据政权的承认。隋亡之后,处罗可汗想要分化中原,从窦建德手中要回一干皇室成员(萧皇后、齐王杨暕遗腹子杨政道等),立杨政道为隋朝新皇,将定襄郡划归给杨政道,扶植了一个隋朝傀儡政权(史称后隋)。杨政道无权无兵,定襄郡实质就是流亡到突厥的汉人的定居点。

唐朝大军进攻突厥,先要经过定襄郡,李靖率领五千骑兵率先进驻马邑,杨政道的亲信康苏密前来投降,告知杨政道正在收拾行装,准备潜逃,整个城内人心惶惶。李靖当即率领三千骑兵,连夜开拔,第二天上午突然兵临城下,守城将士突见唐军杀至,一哄而散,李靖一举攻克定襄郡城,生擒杨政道等一干官员和萧皇后(杨广的皇后),李靖派人将他们押送长安。

在长安京城坐镇的李世民听到李靖首战告捷的消息后,高兴地对群臣说道:“汉朝李陵带领五千步卒进攻匈奴,最后落得归降匈奴的下场,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这是古今所没有的奇勋,足以一雪昔年在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