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中国人心灵秘境6-中国文化的人性抉择
外面的东西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因为中国文化是一个家的文化。反面角色演员为什么身体更好?我内在的恶就畅达了,这个恶就不会让我的身体出麻烦。怎样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和谐?自己的幸福快乐就是对社会最好的报答。
画外音:《国学堂》闪耀流火盛夏(2011),控索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发现内心深处的国学宝藏。心理学家李子勋老师带您一起探秘中国式心灵秘境。
01
—
为万世开太平
话说之前都从“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张载先生的这一段话里从宇宙学、从弦理论、从心理学暗示中,从禅定到修行,去理解这四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个人可以为往圣继绝学呢?过了一千年之后,你会突然就能弄明白孔子和老子了呢?似乎连接这个心法呢?。
本期话题是“为万世开太平”。从这角度来说会不会有一种情形:现在有一种很大的发愿心,做了某些事情或某个概念留在了千古之中,透过文字、透过语言、透过人心,最后因这句话而形成一种未来更良好的气象。
比如曾经有人说要布施,当吃亏的时候,就认为这是一种布施。因为其讲了布施这词,令到未来可能少了一点点的抱怨,这种为万世开太平所做的一点点工作。
想“为万世开太平”,不是凡人或常人可以做到的。过去的孔子、或是释迦摩尼、或是佛陀、或是老子、或是庄子都是著了某种学说传世的。任何学说都是解释存在,解释自然。如果此解释更符合人类的福祉和人类与世界共存,和自然共生的福祉,那就是开太平,因为人类本身是从自然界升华到人、人类社会的。
实际上人类的科学现在有很多问题,似乎逼迫着人在慢慢地脱离大自然。建设的城市越来越大,自然的东西越来越少,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人类文化的熏染和浸染中,但从来就不知道鸟儿是怎么在飞、怎么在叫,而现在看到鸟儿是在笼子里的,或动物园的鸟儿。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的重新解释可以引导人们把眼光又看到朴实的原初世界,看到自然世界没有受人类干扰,没有受影响的时候人类的生活情况,这些都是开太平的,都是让人类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更好地节能,更好地绿色,更好地抚爱,包括感恩之心、敬畏之心。
而老子、释迦摩尼、孔子、庄子等创立某种解释系统或者学说的人,就是为万世开太平的人。对于普通人常人来讲,可能做不到,但普通人只要说独善其身,把自己生活搞得幸福,就是对整体社会的贡献。因为个人的幸福是社会幸福的一部分。
普通人要是不能够著书立说,为万世去做些什么事情,至少在自己的这一世,让自己开心,让自己周围的人舒服。因为自己的幸福快乐,就是对社会最好的报答。不要整天生活在愤怒、抱怨、烦恼里,那样子搞得周遭都不宁:孩子不灵,家人不灵,周遭邻居也不灵,单位也不灵,这样子就不好。
其实普通人能做到的就是在自己所生活的空间环境中,保持和谐与安宁、保持喜悦感,这种喜悦就像去闻鲜花,虽然花并不是很香,但是在嗅花的时候,还是会有轻度的愉悦。
其实人是不追求喜的,其实喜对心不好,过喜伤心。 所以人类应该保持一种更加平实简单的情绪,就是轻度的喜悦感。那么普通人如果保持这种轻度喜悦,就是对人类的贡献。假设把“保持轻度喜悦”看成所有人的生活准则,那就是“开太平”了。
说窄一点,毕竟一个人的能量没那么大,不可能都去“为万世开太平”。然而一个人还是可以因其这一辈子做了些事情,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和谐快乐的人,让其子孙因此受到了某种的福祉。其实很多人类行为都是为自己的子孙准备的,尤其在中国的家文化、家天下、家国天下的文化里。所有中国男人承担的,都是为自己的万世去谋求幸福,买田买地,或是让孩子读书,这些本身从家族来讲就是开太平的事情。
待续:乙.国学堂--中国式心灵秘境6-中国文化的人性抉择.乙.【家庭系统排列概念】
02
—
家庭系统排列概念
现在有个叫家庭系统排列方法,最初是德国的一个老人叫海宁格,其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是在同仁医院举行了第一次关于家庭排列的讲座。国学小课堂:“家庭系统排列”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的一个新的家庭治疗方法。由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宁格经三十年的研究发展起来。通过现象学探究问题的引发根源,呈现隐藏在现实背后的影响因素,在当今的欧美广泛地应用于康复、教育、商业、组织发展、家庭心理治疗等方面。
李子勋老师说海宁格最初是用西方的赎罪感来解释家庭排列的,而李老师自己在学习家族系统排列时,自然要用东方的解释来解释家庭排列的现象。就是一个人来了,她认为她有痛苦,当然这痛苦主要是来自于她的家庭,比如说跟父母的关系、婚姻关系、跟孩子的关系。作为心理治疗医师就会邀请一些自愿者,来扮演其家庭中的成员,这位是她的爸爸,这位是她的妈妈,这是她自己,她的替身,这位是她的丈夫,这位是她的孩子,还有这位是她的哥哥等。比如说其妈妈死了,爸爸还娶了个后妈,每个人都要取得一个代替。她就会在志愿者里面选择。
海宁格的家庭系统排列方法是排了十二个志愿者在上面,只能在这十二个人里面选。而李子勋老师主张的家庭排列,是在普通人里去选,而不是在志愿者里选。那么其实际上形成一个被讲述故事的人排出了相互位置关系,比如靠得近的就亲密,靠得远就是不好,背对背就是隔离彼此愤怒,或彼此都不看就是愤怒。或抱在怀里或缠绕着你或靠着你就是依恋。她用身体语言来表达一个故事内在的,就是其讲述故事人的内心对家庭其成员的感受。
待续:丙.国学堂--中国式心灵秘境6-中国文化的人性抉择.丙.【家庭系统排列的案例】
03
—
家庭系统排列的案例
其间没有任何剧本,就是自然而然的去做,当这个“场”形成后,每个人都要闭上眼睛去感觉,感觉旁边的人。比如说自己在扮演一个角色的,要想到这个场上有六个人,要在内心去找到这六个人位置,跟自己形成的关系,要去感受这些关系。这时候就是家庭排列的一个结构就出来。在这结构里是六个扮演者,假如说是六个故事,六个角色都会在这六人形成的圈子(场)里感受到不同。比如说他站在最后面,就会觉得自己后面是空的,这种现场产生的感受,就是家庭排列的形会支配着表演者的身体感觉,而不是口头讲述。
讲述故事的人是不讲述具体的,只说出一个梗概后,后面的故事是靠场上的人去演绎的。往往场上的人在这个形(场)里面,内在的某些感觉会浮现出来(代入感)。但其浮现的感觉,仿佛是跟讲述故事的人并不同的,只是有相通的。也就是说,在这个“场”决定了人哪些感受会出来,感受是由场决定的,是由场效应决定的。这六个人坐在或站在一起的时候,你在哪个位置,你是会感觉到这个位置的感受的。这个感受在其内心就会浮现出匹配的情绪来,比如有的人会哭,有些人就会走开。
在这个家庭排列过程中,让其闭着眼睛去找,闭着眼睛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恍惚的过程,一个让自己跟现实解体的过程,让自己沉浸在这结构里的过程。这个家庭排列结构就是场效应,会构成一个群体效应。那么当自己能够完全进入这个群体效应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内心出现的很多信息并不是自己熟悉的,但是会笑/会哭/会闹,但能发现这些不是自己想做,好像其自然就要做,这就是家庭排列。让讲述故事的人能够看到通过这种排列呈现的各种情绪。
同样这时候,还会让在场的人原地转、走,找自己的位置,就用身体闭着眼睛找的。闭着眼睛自己觉得站在哪儿最舒服就站在哪。然经过一个活动以后,大家都睁开眼睛,再看自己的位置,每个人又重新来谈自己在这个过程的感受,现在的这位置和前一个位置不同。讲述故事的人看到这样的关系场,就开始关注关系的改变。比如发现有些人是动的,有些人是不动的,隐含的语言就是说不动的人要改变他很难,往往他要尊重那些愿意改变,愿意去调节关系,让整个场变得舒服的人。
这种活动可以重复好几次,如果一个人哭得很厉害,突出表现出其伤心,此时心理治疗师要对其情绪表现做解释,这个解释不是给哭的当事人的,而是解释给讲述故事的人。在特定的时候,如果讲述故事的人哭了,心理治疗师会让讲述故事的人上去换表演自己的人,这个时候心理治疗师就会问讲述故事的人很多问题,以呈现的更多,然后这个家庭排列构型随着这些提问去改变,到最后通过排列找到一个构型,让六个人都觉得很舒服,或相对来讲可以接受的这个构型。这就构成家庭治疗的核心,就是说要让讲述故事的人记住最后的一个构型,尽管最后构型是其家庭关系的某一个呈现,构型就是结构,结构就是关系。
虽然讲述故事的人其不能够告诉家人,需要这样子的改变,但是由于其大脑里有这个念头,有这个更好的关系结构。在讲述故事的人的生活中就会无意识地,更多地呈现出好的关系方式来。
举个例子,李子勋老师在德国学习家庭系统排列方法的时候,会让那位当事人对其妈妈(扮演的妈妈)说出一番话来。因为很多话说不出来的时候,让其发泄出来,可能会说出:“妈妈,我很恨你,为什么恨你,但是现在我又很爱你,我非常想跟你说抱歉。”心理治疗师就要让其说出来,这要有一个释放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是对治疗者的帮助,对讲述故事的人的帮助,尤其是给了他一个深深的念头,就是说这个家庭关系里面,爸爸不变,哥哥不变,但是其妹妹在改变,而妹妹总是起到了自己跟妈妈之间的桥梁。等他回到真实的家以后就会对妹妹进行影响,那么妹妹也许就会使他跟妈妈的关系缓和,从而影响跟爸爸和哥哥的关系缓和。
这就是家庭系统排列仿佛揭示了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对讲述故事的人会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负反应,就是往往扮演者被伤害了,就是很多扮演者由于角色不是他自己,在扮演一个人而且其也未曾有这种体验,那么其扮演者就会出现很大的情绪负载,久久都出不来。心理治疗师在做家庭系统排练的时候,最危险的就是很多扮演者,由于扮演了某个角色以后,其情绪受到了明显的干扰,而导致了他的社会性障碍。
最典型的情形就是一大群人被关在了一个叫大观园的地方,去演一个《红楼梦》的故事,其结果会发现这些人曾经演过林黛玉的人最后变成了林黛玉;曾经演过贾宝玉的人变成了贾宝玉;曾经演过王熙凤的人最终变成了王熙凤。
待续:丁.国学堂--中国式心灵秘境6-中国文化的人性抉择.丁.【家庭系统排列的功能】
04
—
家庭系统排列的功能
国学堂记:李子勋老师认为,开太平就是与自然共生,在中国家国天下的文化背景下,共生便是追求家庭的和谐。通过家族系统排列的角色扮演,体验式的解决家庭心理疾病。那么体验疗法到底如何发挥作用?《红楼梦》里也存在体验疗法吗?
刚才李老师讲到的家庭系统排列,而梁冬老师的理解就是说,比如有个人他觉得自己很痛苦,于是就邀请一些朋友、或是志愿者、或是普通人,来演爸爸,演妈妈,演姐姐,演妹妹,演表哥、演表嫂,演后妈等等角色;然后大致讲一讲相关的情景之后,让表演者自己带入到那情景里面去,接着他们就闭上眼睛开始去感受,自己应该跟别人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时候作为患者或是作为需要解决痛苦的人,一直在旁观。
由于外面的东西在所有人内心都会有一个投射,所以当看见他们相互关系的时候,就会去解读它。这个时候分析师或是心理治疗师,就来一起看其解读的过程,自己到底是怎么看待这关系的,从而变成了一个生活的旁观者。以前自己都是生活的带入者,现在成为生活的旁观者的时候,就找到了进入家庭的钥匙。并不完全是旁观者。因为其最终要进去,要进去这个结构,扮演这个结构的角色。最初心理治疗师会找一个替代者,但有时候不需要替代者,让其进去扮演直接是本人。
其实在进行家庭排列过程中起到了三个功能作用:
第一个功能,就是让其开始清理自己内心的烦恼,梳理内心的关系,只要他摆出自己的各种关系,就必然会对这些关系做鉴定,一旦鉴定就呈现了问题,比如纠结、依恋、对抗,心理治疗师就会通过心理学看出来但不会说出来。这个过程是其在梳理自己的内心和情绪。第一次按家庭排列摆结构是根据叙事者讲述的内容进行摆的,不是他自己上去摆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其对自己内心的一个整理。
第二个功能,就是通过现场扮演者所感受和说出相互间关系的时候,让讲述故事的人理解了自己家庭的那些人。当妈妈说:“我很累,我很痛苦。”他过去以为妈妈很霸道,现在就会想为什么在这关系里,妈妈会累呢?突然妈妈累的那些信息就活化了。他就突然想到其实妈妈真的是累,而不是霸道的。明白了妈妈不是那么王权的,是妈妈很疲劳,还有担心。因为别人在那环境里说出的话,仿佛是自己妈妈说的,所以他跟他妈妈相似的信息会出来。在这些扮演者所直觉的表达的情绪来说,就会活化他内心不一样的东西。这个不一样的东西给他对自己的家庭关系的认定是有治疗作用的。
第三个功能,就是当他自己进入了这圈子(场)里的时候,他感受到这几个人构成的场以后,心理治疗师要鼓励他要去表达、释放、感谢,尤其是要感谢。比如尽管是后妈,自己还要感谢她,说:“谢谢你,那么多年来到我们家庭来照顾我,虽然我不是你孩子,但是你还是尽到了责任。”当这些感谢的话能够说出来的时候,原来的他从来不想说或是他没这个感觉,但在这构造的家庭排列里有,当他开始第一次对其后妈表示感谢的时候,他真正回到家里对他后妈说谢谢就会变得非常容易。这就是训练,包括释放。心理治疗师要让表演者的内心积攒的愤怒、情绪,在这游戏环境里及时完全释放出来,并且得到扮演者很好的回应,并有一个交流。这就是释放和再现。
待续:戊.国学堂--中国式心灵秘境6-中国文化的人性抉择.戊.【家庭系统排列的副作用】
05
—
家庭系统排列的副作用
所以这三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都是在家庭系统排列要完成的。但刚才也谈到了家庭排列存在有个副作用,尤其是海宁格的排列,带有某种东方道家的色彩,就是闭着眼睛的人转几圈让人处在恍惚状态,这是海宁格的方法。
但李子勋老师不是这样做,海宁格让人闭着眼睛转圈的时候,实际上会让人丧失现实感,会找不到哪儿平哪儿低的地方,会不知道这是什么时间点,人就会处在恍惚状态的,恍惚状态就是和理性、和意象是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身体处在了某种状态,是一个开放的状态,可以被外部轻易影响的状态,就像演戏的人一样的状态,突然会被影响到,会产生一种附体感。
上面举的例子就是《红楼梦》剧组就是这个样子,那些演员在里面演了三年《红楼梦》,都出不来了,每个人都在揣摩贾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林黛玉是什么样的人,薛宝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每个人都在揣摩,演一个人演的时间长了之后,就会真的成为他,分离得不干净。
梁冬老师以前有段时间在百度公司做高管,开始的时候自己很害怕,因为从来没有做过,自己连科员/科长都没有做过,突然这样子就去做副总裁,以前自己一直在电视台工作,后来去了百度做高管,自己很害怕,就是不知道到底怎么做高管才行,后来就有一个朋友告诉自己说:“里根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总统,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很好的演员。你先演一下,演着演着你就成真的高管了。” 但是自己感觉很恐怖的,以至于那个时候因为自己老扮演,都不像自己了,人家喜欢的是梁冬,而不是喜欢副总裁。那个时候自己身上会携带一种公司的能量,让人觉得自己很霸道。虽然那个时候自己完全不觉得的,演的时间长了,就真的成为一个副总裁了。
李子勋老师在沈阳做家庭排列的时候,那讲述故事的人选了两对男女,四个男女,两个更年轻些,当时心理治疗师在分析,先不让他说出完整的故事来,都会以为这对年纪大男女是他的父母,那边年轻是他的妻子,这个男人好像在妻子和他的妈妈之间在挣扎。但是这个当妈妈的年长的女人就是一直在哭,谁都不理解她为什么哭,她就是哭;很多人来处理这个的时候,结果那个年长女人怎么都不对。比如把年轻的女人走开,然后跟她说:“你看你儿子都大了,结了婚了,都有两个孩子了,你就得离他远一点。”但这个年长女人哭得更厉害了。后来突然那个年长女人说:“我不是他妈,我是他的情人。”这是很奇怪的。谁也没告诉她,她跟这个讲述故事的男人根本不认识。
她说:“我是他的情人,我不是他妈。”后来那个讲述故事的男人就开始哭,拼命地哭。原来正好要讲述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因为年长女人在那个角色里边,她“砰”被装进去了。就是这个讲述故事的人摆出来几个人的位置结构,已经隐含了信息,已经负载了信息,所以这个年长女人就不停地哭。
每次活动心理治疗师改变人之间的位置时候,拉得越远她就哭得越凶,因为她只爱这个男人,爱这个有婚姻的男人,她不爱她的丈夫。但是她说出来的时候,现场人都傻了,怎么会是这样呢?结果那讲述故事的男人说就是这样的。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深爱他的情人,但是自己有家庭有孩子,他有责任,没有办法解决,而且他的情人本身也有婚姻。就是说这个家庭关系排列真的可怕,没有说出来,但表演者却能够知道。
过一会大家就会理解,原来家庭系统排列作为一种心理学的解决方法,或是一种心理学的游戏,实际上和我们以前所认为不合理的东西之间建立了某种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帮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待续:己.国学堂--中国式心灵秘境6-中国文化的人性抉择.己.【演员入戏要深,出戏分离要快】
06
—
演员入戏要深,出戏分离要快
国学堂记:家族系统排列疗法,以模拟情境引发模拟体验,带领人们走出心理的隐忧,重建沟通与理解的桥梁,那么这与演员表演有何异同?沉浸剧情的演员是否也有心灵的隐忧?为什么演绎正面角色更伤身体?《红楼梦》又营造了怎样的情景体验?
刚才讲到就是在西方心理学里,有一种叫做家族系统排列游戏,透过指定另外一些人来扮演你的家庭成员,然后观察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和他们的表达的时候会更多地了解,原来你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人际关系的冲突当中。
问题有趣的是,那些扮演你家里人的人,不知为什么会成为了你的家人的灵魂的一个投射,一个代替者。仿佛他好像知道你的家庭的一切一样,但是实际上他不知道,他离开那个环境场的时候,这些信息就全没有了。当他不再表演,回来做了分离,比如心理治疗师会说:“你是谁,你现在跟你角色告别,你现在对你的角色说:你是谁,你在扮演这个角色,你不是他。”心理治疗师要做分离的,分离完了以后这些人突然就从扮演的环境场出来了。
但是如果不分离,有的人没关系,因为他从来就没进去,而有的人进去了,他要出来是需要一点外力进行分离的,尤其是这个脑子。就像林黛玉的表演者陈晓旭,如果有人帮她处理过分离的话,她的后半辈子就不会像林黛玉了。
其实真的是这样子的,如果自己觉得对什么伤心,不要接受这个信息,不然自己伤心是控制不了的。这是一个心理学的自我保护。比如张曼玉演过某一个角色,演着演着连自己家人都觉得害怕,抑郁了。她自己演过的角色出不来,就必须要治疗的。
其实演员是最需要心理学的,为什么有些狡猾的演员就是说当他觉得这个角色太悲的时候,他是故意不进去的他是用表演,也就是说:“我把他演像,但我不是他。”他一直可以说“我不是他,但是我演他。我可以表演他,但是我不是他。”如果演员知道这个办法也不错,他表演可以不深入,不被卷入,不被缠绕。
所以那些伟大的演员,今天导入的这个角色,是让这个角色成为他的主体,明天是让另一个灵魂成为他的主体,时间长了,如果这个演员不够理性的,是会疯掉的,但是实际上演员都需要歇斯底里。所以说很理性的演员是演不出角色来的,往往都是半疯的演员,演的是最好的,就是他演什么像什么。因为他内在很松,整个结构很松。谁都能进来,但是慢慢地慢慢地他会变得很完美,因为他总是保留美好的,放弃不好的。
说到这里,梁冬老师想那些经常演坏人的演员,他们怎么办呢?难道那些经常演坏人的人是不是最后就变成一个坏人了?其实不会的,这是一个补偿,在人生命里,就有不同的力量,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戏剧人生如果自己可以在戏剧里表现出了恶,那么其内在的恶就畅达了,这个恶就不会让自己的身体出麻烦,所以往往演坏人的身体都偏好。而且还有一点,演坏人的由于他的角色是恶,所以他在生活中一定要来补偿,往往其是平和的,就比较追求善的。
比如说很多演坏人的演员会去信佛、会去成为一个乐施好善的人。陈佩斯的爹——陈强,他们都是演反面角色,演惯了大反派的,但是他们现实活得很健康,而且他们很善,像陈强都是大善人。常演坏人的葛优的父亲葛存壮也是非常善良的,爱一群人在一起。
因为生命有个内在平衡的功能,如果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恶的时候,自己就会有个自动向善的倾向,会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善回来,而且自己就不会做坏事,就会相信一些东西,就会敬畏一些东西,更知道坏人是不好的,所以就不会去做坏事。
反过来,那些经常演好人(人设)的人不是很惨了。经常演好人就要看演员自己的修为。如果认为自己就是高大全的人,那就完了。因为自己要表现出完美的人格,而自己的人性又做不到,就会更多的压抑。演正面角色的人就会压抑很多,在现实生活中,就不能跟别人抢饭盒吃,又不能要太特殊的照顾,因为演的是好人,所以压抑就很多。回到现实生活中由于演的是好人,其邻居每个人都觉得其应该是好人,结果自己还压抑着,内心的那些情绪无法释放,所以就容易得病或者就很容易冲动,其身体要承载这个糟糕的东西。
一个好人要允许有一个小坏,其实女人就喜欢有点小坏的男人。因为这样的男人健康,不得病。例如一个男人有点脚气、有点手癣、或有个牙病、或有个秃头,其实都是好。其实男人或女人都是要给自己小毛病,生活中有个坏习惯。
待续:庚.国学堂--中国式心灵秘境6-中国文化的人性抉择.庚.【为万世开太平,福泽家族文化】
07
—
为万世开太平,福泽家族文化
刚刚说远了,本来是说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说现在自己做了一个什么事情,以后会有很多子孙,先不说要福泽多少国家和别人,只要福泽自己这一脉,能够帮助自己的子孙能有一点生活更好的状况。其实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自己的发家致富或者是成才的方法,可以说是家族文化。
李子勋老师说自己家就是唯有读书高。就是只要儿子读书,只要女儿读书,什么事都不会惹你的。说李子勋自己在学校打架,小时候特淘气,自己老惹祸,每次惹完祸回来,就知道要逃脱爸爸的批评唯一的办法就是拿起本书,只要自己拿着书,其父亲是不会批评了。只要自己在看书,其父亲就说:“你在看书啊,你看完了书来找爸爸一下,爸爸有事情要跟你谈。”
李子勋老师说自己家的孩子考试都不花力的,只要是李家的孩子考大学也好都是高分。李老师的女儿考英文从来不上四级课,也不上六级课,但是她的英语永远是可以过的,她考高级商务英语,从来没有买本高级商务的书,英文的口语她就过了。梁冬老师说因为这是整个家族法脉打下来的,是家族内在负载的信息,就是不知道怎么读书就是很灵光,就因为家族历代都用“惟有读书高”的核心观念在教育大家,代代相传的信息,自己家就是书多,其遗产没有什么东西,就是一堆书,什么德文的,日文的,英文的等等什么文都有。
国学堂记:一部剧本往往就是一场大型真人体验秀,沉浸剧情的演员在体验模拟中也是深受影响。同样,家文化给中国人打上了深刻的心灵烙印。那么,文化传统如何影响人性抉择?为万世开太平的核心又是什么?
以家族来说,自己应该在最开始的时候,为整个家族留下一种信息主体或者叫关键信息。 这主体信息会一遍一遍的重复,一代一代的强化。因为它在家庭里就负载这信息。李子勋老师说自己下乡以后没读过书,小学没读完的,也没读过初中,也没读过高中,就看了四本初中课本和两本高中课本,李老师自己就考上了大学,而且考了地区的第三名成绩。梁冬老师在边上说:“太讨厌了你这个人。”:)
李子勋老师说读书对自己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平常的事。发现很多公司也是如此,比方说丰田公司,它只要能保持其工艺精进,精益求精,还有乔布斯的苹果公司,为用户体验就创造了一个概念。
梁冬老师说到自己在做诊所的时候,每天也在强调这个事情:正安就是人正心安,每天说自己卖的药是不是给自己吃的,今天请的医生是不是自己会找他看病的。结果就找国医大师邓老就写了一幅“人正心安”的横幅挂在上面,从右往左读就是:“安心正人”人家就是写横幅!这样读也是对的,就是说,当自己的心安了后人也就正了。
什么叫“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说如果自己有机会就能够把一些信息放在这,并且让其他人不断地强化,这信息就变成了一个主体,而人就变成这信息的一个承载物而已, 而且这信息会重组现实,生活在这信息框架(家族)里的人,看到的现实会不一样,会重组现实的,并一代一代的往下传承。
李子勋老师说有一次电视台做对自己的人物专访,中央的新闻频道,就请来了李老师的一个小时候的朋友,他就跟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小时候我们都害怕去李子勋家玩,说每次去他们家玩,一听到他爸的脚步,在前厅听到了,他就赶紧发书,说看书,看书,看书。”所以每个孩子就拿着书装模作样在看,然后其爸回来一看说:“呦,孩子都在看书,都是好孩子,你可以跟他们交往。”可见其小时候就那样强化读书重要,哪怕文化大革命不上学,李老师并没有停止读书。
由于李老师自己对书喜欢,所以没有上学,也可以自动地学习物理学、化学、数学,这也很奇怪,它好像是一脉相承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虽然自己原来不读理性科学,都是写诗,写散文,编故事,李老师自己也是曾经想当诗人,结果发现自己再回到物理学的学习时,发现很轻松,一读就懂,就好像无师自通,李老师曾经很狂傲地说:“因为我们家爱读书,我什么书都读,像什么十字绣都读,我除了不会生孩子,好像世界上什么事我都会。”
但现在李老师不这样了,那只是年轻时代。
待续:辛.国学堂--中国式心灵秘境6-中国文化的人性抉择.辛.【念力本能,重塑自我】
08
—
念力本能,重塑自我
梁冬老师说到郭生白老师,郭老他讲到了一种《本能论》,念力。就是说一句话一旦被提出来,一旦被重复,它就有能量了。
比如“三十而立”这句话,本来是孔夫子说自己的,孔子自己到三十岁的时候能立了,是不错的。而后来他说了这句话,说的时候会反复强调,反复重复,经过两、三千年重复下来之后,大家现在很多男人到二十九岁半的时候,会有很强的压力。
三十岁前焦虑症,以前以为只有个别自己才有,后来发现周围所有的朋友都一样,就这么一句话“三十而立”已经穿越了两千年,它的那种念力就变成了一种信息载体,这种信息载体甚至会让人情绪失常。这就构成现实,就是说现实感其实是来自一些观念的,来自于念力。
所以今天要破掉这魔咒,“三十而立”是孔夫子讲他自己的,我们自己能够在四十而立的话,其实比孔夫子差十年,也很不错了,千万不要认为“三十而立”一定要怎么样。
其实不立也是立。因为生命是自在的一个特征,就是说不见得要别人来评判自己,如果自己满意就是立。哪怕就是在做世界公民,每个世界到处跑,那也是立,如果自己喜欢去见识大自然;去郊游;去组织驴友,那也是自己生活的一种情趣,一种核心的生活行为,那就是立,而立没有标准答案的。
现在的问题是因为传媒界天天在反对一些东西时就是在做强化,因为批评的东西就会强化它。实际上就是说在处理很多新闻事件的时候,每一个新闻记者都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不是要遵循某个媒体的眼睛,其眼球经济,一定要想自己的这个报道会给社会带来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作用,自己是来承担社会责任,把社会搞得更平和,更和谐的,不是夸大负面的信息的。
比如说食品危机,其会泛化,因为这是人人自危的事情,是很恐怖的。其实国家在处理信息的时候,一方面在暴露糟糕的信息的同时,就要暴露更多好的信息。
现在总结一下,张载先生讲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心理学者李子勋老师的解读下,看到了一个人其实不是活在单独的时空里面的,上面有时间的来,下面有时间的去,自己是和整个所有的生命系统共同连接的,自己必须了解这样一个事实之后,才知道如何重塑自我,以及建立一个真正的良性意识。
当真的有一种良性意识的时候,就会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伟大的人。忠心感谢李子勋老师共六期节目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