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的“赛”与“演”、“练”与“玩”
(图:日本学员在练习推手)
目前,《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一书,首批1500册已于7天内售罄,暂时断货。
需要请于堂主微信联系预订。
1“赛”与“演”
赛,顾名思义,就是比赛,就是挣得获胜、名次。
表演,顾名思义,就是演,演什么?——“以武演道”。具体到太极拳,就是把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仰之弥高、俯之弥深、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通过拳术和推手体现出来。再往深究,那是专气致柔、复归于婴儿,和光同尘,同于大同,也就是“以武演道”。
所谓行远必自迩,如果说道的境界是我们毕生追求的最终目标,那么《太极拳论》则既是切实的阶段性目标,同时也是必须遵循的规则和方法。我们要把这种太极拳的技术展演出来,通常表现为技术性、趣味性的推手。我们即使把它看成是一种表演,但是这种推手并不是随便是一个练太极的人就可以做到的。过去表演推手都是熟练掌握太极拳技艺的老先生才可以。
太极推手比赛这个项目,最早在1982年中国武术院就组织有关专家爱好者就规则进行了研讨并进行了实验,结果非常不理想。为什么?关键因素还是人的问题,参加比赛的都是年轻的运动员,本身他们对太极拳的技术掌握就不是非常扎实,在抱有非常强的胜负观念的情况下,一旦走上赛场,就剩下本能了,撕拉摞拽。结果是观众不满意,一旦这个项目没有观众,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
太极是一个大的宝库,内容非常广泛,包含释、道、儒、医、武的基本思想,更有技击、攻防、健身等等功效,是中国文化的载体。遵循拳论的推手才能练出舍己从人、力从人借的推手技术。师徒之间,兄弟之间相互喂劲、化劲、借劲。这样的太极推手一是可以练出太极拳的技术,二是对身体有很好的健身效果,三是适应人群广泛。如果能健身推手与竞技推手两条路一起走,则可以相互借鉴,丰富太极拳内涵。
吴式太极拳前辈吴图南、马岳梁、杨禹廷,这些90多岁的耄耋老人还可以与徒弟、友人推手,这就是太极推手的艺术性、健身性,适用人广泛,同时也是拳论中“耄耋能御众之形”的具体体现。
2“练”与“玩”
多年以来,由于没有太极推手表演的介绍宣传,大家以为推手必须角力,对于符合太极拳论的用意不用力的推手反而不认识不了解。所以,我们在公园里练习推手,常有围观者发问,人这样跳来跳去是真的吗?我们借用杨禹廷前辈的一句话作答“这是玩艺儿”。
但是,你别看他是“玩儿”,还真不是谁都能玩的起来。推手是有功夫不用功夫,因为他不伤人,所以你看起来就像是“玩儿”。但是你要没有那个功夫,你还真做不出来。老先生们沾手就能把人发出去,你没那个功夫,你有力气,你只能把人推出去搡出去,那是本能,和太极拳没有关系。
不过,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很多人就想技击、就想防身。这个东西很奇怪,你越想越没有,至少在太极拳方面,你越追求这个,越练不出来。推手本身就是接手、进身的训练方法,它不打沙袋,不打桩,它需要拿人练,你不能在训练的过程中伤人,他是在“玩儿”的过程中得到真功夫。通过正确的训练方式,在无意之中,就训练了神经的灵敏和反应速度,如果刻意去练,反而练不出来。
所以,方法很重要,训练方法必须科学,必须依照拳论,才能不走弯路。推手好比两个拿两个气球对练,一用力都碎了,也就是俩人都受伤了。如果在两个气球都不破的情况下,能把对方拿起来,能化掉对方的劲,这就是听劲懂劲。这种练法既养生又防身,如果连训练过程中都要争个你死我活,那么这种所谓方法还有什么存在意义呢?
如果你真喜欢太极拳,就必须练太极推手。过去老先生的说法,不会推手就等于不会太极拳。解放以后,就认为这种说法太绝对了,变成了不会推手只相当于会一半太极拳。实际过去老先生们讲的有道理。你看看拳论,比如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等等,他们的拳论绝大多数都是针对推手讲的,而不是对盘架子的要求。你不练太极推手,架子当中的奥秘就无法体会和掌握。
如果你真要练太极推手,就别管他人如何评价,更不要计较胜负,不要把他看成是“比赛”。只有把每一次推手都当成是学习的机会,当成是检验自己的机会,唯其如此,才能体会到太极拳的真正内涵,才能在太极拳中找到真正的真实的乐趣。
《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已正式出版,该书为马长勋先生口述、其弟子王子鹏整理的吴式太极专著。
该书以口语化的形式,系统讲述了吴式太极一门的掌故、拳法、拳理等。
其中拳理部分,既是王子英、张继之、李文杰、刘晚苍等前辈的口授心传,也是马老60年的经验总结。
该书由华文出版社正式出版,定价35元。